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價值觀 徐恒志居士著
2010-12-21 8:42:26
徐恒志居士著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這次袁家毅教授要我向同學們作一次關於佛教學術思想的報告,鑒於本人對佛教認識不夠全面,知識水準不高,本來不打算來講,但考慮到佛教是一種影響深廣的社會歷史現象和文化現象,來談一些佛教的基本教義和它對人生價值的看法,使同學們擴大視野,了解佛教對我國傳統文化、道德結構、生活領域等方面的影響,是有一定意義的,於是愉快地接受了這一任務。現在我分三個方面來講。不當之處,請大家給予指正。
一、佛教的形成和發展簡況
佛教產生在印度,它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他降生在印度東北喜馬拉雅山麓的迦毗羅衛國,就是現在尼泊爾國境內的畢柏羅婆地方。釋迦牟尼是國王淨飯王的太子,原名悉達多。他從小就學通了各種學問和兵法、武藝,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物。但當他青年到城外郊遊時,見到了病人、老人、死人和出家人,給了他很大啟發,常常獨自思考,怎樣才能使人類的痛苦獲得解脫?當他看到印度四個階級的不平等待遇,也感到很不滿意。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奧秘,他二十九歲時終於排除了各種阻擋、干擾,拋棄了人間的尊榮富貴,在一天夜裡,看了正在酣睡中的妃子和愛子最後一眼之後,便跨上馬背,離開了王宮,到深山去探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六年極其刻苦的生活,在三十五歲那年終於克服了內外魔障,明悟了一切事物無不是因緣所生,從而體驗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狀態,成為一名覺悟者——佛陀。釋迦牟尼佛證道以後,他就毫不停頓在印度和恒河兩岸,開展了弘法、教化工作。他的目的在使人們都能像他那樣明白真理,解脫痛苦。他並不要求人們對他作盲目的崇拜,也不是用麻醉的方法,使人們得到安慰和寄託,而是用純理智、純客觀的自我悟證,使一切眾生——主要以人類為中心,獲得智慧和幸福。他奔走各地,傳教說法近半個世紀,到八十歲那年從容、安詳地圓寂了。
佛教形成以後,不斷向各國傳播,特別盛行於亞洲,許多國家普遍地把佛教奉為國教,近年來在歐美各國也廣泛流行。這說明佛教文化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在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後,經過二千多年的傳播與發展,逐步納入了中國文化的框架內,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以後,宗教政策得到了恢復和貫徹,這不僅使宗教的文化藝術,受到了重視和保護,也為以歷史發展的觀點,推動宗教學術研究指明了方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