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位居士聊天,他問佛教到底是怎么樣的。自己忽然脫口而出說:“佛教就是告訴我們人生如戲,但每一個人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直到拿到奧斯卡獎。”這也是自己學佛的結果或者叫所得[因為這實在是無所得]吧。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因為自己這么多年來的學習或者要證實的結果就是如此。
  《華嚴經》說:“菩薩善修空、無相、無願,而以慈悲心,處在眾生。隨諸佛平等法,而不舍供養諸佛。常樂思惟空智門,而廣修集福德資糧。遠離三界,而能莊嚴三界。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眾生,起滅貪恚癡煩惱焰法。隨順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化如水中月……”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中說:
  是諸菩薩,雖恒觀察一切諸法,無有所作,無能作者,體相平等,是中無有少法可得若生若滅,而常精進修習不舍,是則名為修正勤耳。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圓滿。雲何修習?謂諸菩薩雖永斷欲貪,而恒不舍諸善法欲,若身若心常修善行。雖觀諸法空無所得,而為化眾生勤行精進;雖了知心識如幻如化,而恒不舍具諸佛法成正覺心;雖知諸法無依無作不可取著,而恒隨所聞如理思惟……
  在古代的祖師公案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陸亙大夫問南泉:“肇法師也甚奇怪,解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南泉乃指庭前花召大夫雲:“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
  不管在什么時代,類似的用如夢如幻來比喻我們的人生的例子實在多不勝舉。
  我們如果留心這些經典,就會發現,很多的經典都在說菩薩明知道場是空,卻不舍啟建水月道場;明知佛事如戲,卻不舍大做空花佛事;明知眾生如幻,卻不舍廣度眾生;明知佛果如夢,卻不舍成就眾生。這就是佛教中的“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諦而不動”,或者叫般若空慧與普賢行願,或者叫真空妙有。
  《宗鏡錄》中也說:“應觀空以遣累,莫著空以廢善。應達有以興慈,莫取有以起罪。”這就是第一諦的般若真空與俗諦中的妙有關系,如果只有真空的理解,不知道妙有的行願,那不過是死水一潭;如果只知道有,而不知道真空,那只不過是世間凡愚表現。
  所以,自己就說人生如戲,因為一切是空的,是假的。如果我們只是把這人生當成一場戲,那么我們就會迷失人生,失去人生的意義。只有我們認真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且努力地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非常出色,那么我們的人生才會有它的真實意義。
  同時,因為我們知道人生不過是一場戲,我們就不會執著於這場戲中的得失是非,明白一切是空,從而輕裝上陣,演得無所顧忌,演得更加投入與真誠;通過自己的努力扮演,讓更多的人因此感化,因此夢醒,做到假戲真做;讓大家因此了斷煩惱,離苦得樂。
  延伸閱讀:
  【南泉普願】
  南泉普願禪師[748 834],俗姓王,鄭州新鄭人。禪宗南嶽系懷讓禪師的二世弟子,馬祖道一的得意門生。發揚洪州禪風,為唐代著名禪宗大師。在事師道一時,時有弟子139人,其中不乏學有成就的高徒。如上首百丈懷海、有道一親授袈裟的西堂智藏、“大明珠”大珠慧海、“弓箭手”石鞏慧藏等。在離開馬祖以後,至池陽[今安徽貴池市]南泉山,創建了“南泉禪院”[道場],名震四方。南泉禪師承襲了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學風,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將洪州禪風發揚光大。他常自稱為王老師,最著名的公案是“南泉斬貓”。他開啟了臨濟宗的棒喝學風,也擅用圓相接引學人,開溈仰宗的先聲,對於後世禪宗的影響很大。其弟子有趙州從諗、長沙景岑、子湖利蹤、曇照、師祖等17人。《大宋高僧傳》收錄了他的傳記,《景德傳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