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之二:續佛慧命
  ◎傳承
  
  古諺:「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如果有心人用心咀嚼這句話,或許能知修行者在個人的菩提道上,力排人生障礙,千山獨行,已屬不易;何況是出了家,再發悲心大願,度化僧眾弟子,接引她們共登菩提之路呢!
  
  一念偉大的悲心,來自深慈大願,地皎深深感念佛陀許下「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弘願,期許自己要效法世尊「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胸襟,作為度化有情的精神依歸。
  
  於是,十七年前,憑著一股義不容辭的使命感,帶著一位年邁的出家弟子晉山祥德寺,而十七年後的今天,已育化出百餘位出家弟子的法身慧命。看到她們個個皆能把握自性,淨化習氣,懺悔業障,修福修慧,使我在憂心眾生業障即將現前的歲月裡,獲得無限的慰藉。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受人尊稱一聲師父,本身必須具足「師者」的行持,才能以正法傳授道業,以德誼降伏人心,所以我對座下出家弟子的教導,一向嚴謹有格。
  
  我時常告訴她們,修行要腳踏實地,不自矜不浮誇,把自己當做微渺的小草,以謙虛的心來學習一切人事物,勤修六和敬,培養相處之道,隨時觀照起心動念,刻意在枯處修心,再將心修到枯處,如此才能覺察自性中隱蔽的光明,也唯有看到自己的一切,了解自己的業障和因緣,將來才能自度度人,去幫助更多的人。
  
  曾有弟子問我:「恩師,我的心靜不下來,我想到山上去修,一個人住,與世無爭,這對我的修行有幫助。」當時,我看著這位弟子,內心頗為擔憂。因為修行者在叢林道場中,透過人事的歷練,修和合的功夫,可以破除障礙、減輕業障。若未經磨練,獨自住在山上,沒有人事的境界來考驗,當事人感受不到習氣和業障的逼迫,如此一來,障礙不但隨時會現前,而且還可能無法抵擋。我費盡心思,隨機開導她,慢慢的這個弟子逐漸了解當初的愚念,不敢隨便動念頭了。
  
  地皎在座的出家弟子,人人因緣、福報不同,所以必須依不同的根器,找適當的機緣,因材施教來幫助她們。我也時常對她們說:「在妳們自淨其意、依教奉行的時候,我與妳們是師兄弟,但是當妳們動念頭、打妄想的時候,我就是妳們的師父了!」
  
  法燈相續,法脈相延,傳承是一樁神聖無比的盛事,在百餘位出家弟子中,覺光法師人格清越、情操淡泊,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我慎重地將衣缽傳給她,聘請她擔任台北地藏禪寺、花蓮祥德寺當家的職務,負責寺院內外法務,引領弟子眾等精進行道。
  
  猶記得她發心出家修行時,在子夜已先將三千煩惱絲落盡,穿上緇素海青,從家裡三步一拜來到寺裡,那天外面正下著滂沱大雨,響雷迅電交加不息,我在靜坐觀想中,突然看到一條飛龍在空中盤旋騰躍,此殊勝祥瑞之景象,象徵佛門又增龍象,法王座下又添孫。等她拜到寺裡,已是寅時,她跪在地上,虔誠禮拜佛陀,又長跪在我面前,表明她願將此身心供養三寶,我心想得度因緣已成熟,便擇吉時為她舉行圓頂儀式,傳授沙彌十戒,賜法號「覺光」。

圖/覺光法師承襲衣缽,法燈相續,法脈相延。
  覺光法師了悟人生無常之後,萬緣放下,提起一念道心,任勞任怨,精勤修行。她內在的心境不斷提升,外在言行更是以身作則,在緇門相處上,處處體諒關懷別人,所以她在心性上安樂自在,辦事上內方外圓,廣結道緣。我看她每天都在進步,內心無限法喜,尤其她具足修道人的虛心、耐心與恆心,經過法爐的千錘百鍊,她不曾退懼、畏縮,凡事均是「依教奉行」。
  
  這讓我回憶起在學僧時期,有一次在課堂上,老師拿起一塊白布說:「它是黑色的。」而有人卻舉手說:「它明明是白色的。」老師說:「錯!我說它是黑色的,它就是黑色的。」當時很多人都迷惑在這個境界裡,不明究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