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聽大師論道
  南懷瑾大師說:“道家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南懷瑾說: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夠超然於物外,超出了萬物的范圍以外,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物化”的自在。那么,莊子同時在這個觀念裏頭也告訴我們,人也是萬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見”,見到了“道”的道理,我們人可以“自化”,我們這個有限的生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功能。
  經典回放
  選自莊子《天下篇》
  【原文】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奇見之也。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譯文】道寂靜無聲而沒有形跡,變化萬端而沒有常規,它與生死相依,與天地並存,與神明同往!它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它包羅萬物,不知歸宿,古代的道術有屬於這方面的。莊周聽說道術就喜好它。他以悠遠的論說,廣大的言論,無拘無束的言辭,常放任而不偏執,不持一端之見。他認為天下沉濁,不能講嚴正的話,用無心之言來推衍,引用格言使人覺得真實,運用寓言來推廣道理。獨自和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視萬物,不拘泥是非,與世俗之人和睦相處。
  大師釋疑
  寂漠:寂靜無聲的意思。
  謬悠:虛遠。
  荒唐:廣大無邊。
  恣縱:放縱。
  卮言:無心之言。
  曼衍:散漫流行,不拘常規。
  重言:為人所重之言。這裏譯作格言。
  寓言:寄寓他人他物的言論。
  學道一得:做自己的精神主宰
  莊子的道學,據說傳承於老子。他們都認為道無聲無形,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不知不覺地對萬物的生死榮枯變化發揮作用。但莊子講的道,跟老子似有不同。老子講的道,類於現在所講的自然規律,基本上是屬於唯物主義的。莊子所講的道,就多了一點神秘色彩,他基本上是屬於唯心主義的。後世的道家以老子為宗,卻走上了唯心的道路。事實上,他們如果把莊子奉為鼻祖,似乎更逼真一些。
  當然,我們似無必要議論莊子是唯物還是唯心,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卻值得我們欣賞。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要做一個偉岸不群的世外高人,而是保持精神獨立,順應天地之道,在有為無為之間,順其自然,平和地看待萬事萬物,清不喜、濁不嫌,不去責備世間的是是非非,不怨天、不尤人,寵辱不驚,不受世俗左右,也不排斥世俗,以便能與大眾融洽地相處,身在紅塵之中,心遊天地之外。一個人達到了這種境界,他的心靈就獲得了大自由、大自在。
  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其要點有四:
  第一,以平等心態看待每一個人。中國有過數千年專制統治,人們習慣於用高低貴賤來看待人,都想做人上人,這就難免經常心態失衡。所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不要做人上人,也不要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只有把自己放在眾人平等的地位,才可能保持平和的心態。
  但是,人處在社會上,財富地位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如何能獲得平等的心態呢?
  有人曾用農民洗紅薯來比喻人生際遇——在南方農村生活過的朋友大都見過洗紅薯的情景:將新挖的紅薯放在竹籮中,浸到水裏,左右搖晃,紅薯便不停地浮上來,又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