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路上求富貴
南懷瑾說:富與貴,每個人都喜歡,都希望有富貴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職位,但如果不是正規得來則不要。相反的,貧與賤,是人人討厭的,即使一個有仁道修養的人,對貧賤仍舊不喜歡的。可是要以正規的方法上進,慢慢脫離貧賤,而不應該走歪路。
經典回放
選自《論語·裏仁第四》《論語·述而第七》
【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能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貧窮和低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不能正當的方法去拋掉它,君子不擺脫。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就連一頓飯的功夫也沒有離開過仁德,就是在倉促匆忙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大師釋疑
其道:此指正當的手段。
惡:疑問詞,哪兒。
終食之間:吃完一頓飯的時間,比喻時間短促。
造次:倉促,匆忙。
顛沛:窮困,受挫折。
學儒一得: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富與貴,重不重要?有的人會說不重要。但孔子這個大聖人認為很重要。他當上魯國高官後,人們看他的眼光就變了。他感慨地說:自從季孫氏送給我優厚的俸祿後,朋友們更加親近了;自從南宮頃叔送給我馬車後,我的仁道更容易施行了。所以,一個人堅持的道,遇上時機才會受到重視,有了權勢然後才能推行。沒有這兩個人的賞賜,我的學說幾乎成了廢物。
孔子的話肯定是肺腑之言,因為中國人的老習慣是“以成敗論英雄”。你贏了就是英雄,輸了就是狗熊,你發財了就是有能耐,你當官了就是有本事,你要是個窮光蛋,肯定是個大笨蛋。所以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頭一天還在講某人的傻事、笑話,第二天他收到委任狀了,或者收到高中皇榜的喜報了,人們的眼光就全變了,他所有的傻事、笑話都變成了趣味逸事,變成了父母要求孩子學習的成功方法。其實這個人第二天的能力、品行跟頭一天僅差毫厘,得到的評價卻截然相反。可見人們的評價是跟著富貴走的,而不是跟著人走的。
孔子雖然是個大聖人,沒當官前,他的學問難免讓人半信半疑,比如他講什么“學也,祿在其中”時,同學們肯定心裏嘀咕:您老人家在學問方面下的功夫不少了,祿又在哪裏呢?比如,孔子率弟子周遊列國時,在陳國斷糧,學生們病倒了一大片。子路就滿腹牢騷地跑去問孔子:“老師你天天講道德、講學問,講了半天,結果怎樣?現在同學們都快餓死了。做君子有什么用呀!”
孔子官有了,祿有了,人們就不會有疑問了:他的學問肯定是真學問!跟他學准沒錯!
所以說,只要你在意他人的評價,富與貴就真的很重要。只有莊子這種超然物外,不把別人的評價放在心上的人,才會視富貴如糞土。
孔子既然認為富貴重要,他也確實有很多得到富貴的機會,為什么他跟富貴結緣的時間卻那么短暫呢?因為他強調“以道得之”,在機遇面前,他寧可選擇道義而拋棄富貴,這正是他人格偉大的地方。
一般人經常權衡職業是否“高尚”,如果是“低賤”的工作,即使很賺錢也不幹。如果要他去撿垃圾、擦皮鞋,他寧可喝掉一大瓶農藥。孔子對職業卻不抱成見。他曾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只要能正當致富,拿著馬鞭趕馬車他也幹。如果不正當,請他當官也不幹。
《說苑》曾說:沒有地位沒有錢,不是賢士的恥辱,品格不突出,才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