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釋經題
「金剛」:是譬喻般若;它是世間的一種寶物,有人說是鑽石,就是指它非常的堅固,能破壞其它的一切物質,而其它的物質不能破壞它。般若的智慧也是這樣子,它能破除一切煩惱,而不為煩惱所破。
「般若」翻成中國話就是智慧,這不是凡夫的智慧,而是佛法中所讚揚、所尊重的聖人的智慧,凡夫是需要經過一番的學習才能的。這智慧究竟是什麼呢?現依《大慧度經宗要》上的解釋擇要說明:
解了義是般若波羅蜜義:解了就是明白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智慧。
無知義是般若波羅蜜義:為什麼無知呢?證悟第一義諦的時候,心裡沒有分別;若有所知,就不能明白實相的道理,所以無分別義是般若義。解了義是指後得智,無知義就是指根本智。
破 壞義是般若義:破壞什麼呢?破壞一切可言性相義,一切可言說的性相,都可以破壞;「可言」:可以用言說表達、用內心分別的,都是可破壞的、不真實,是虛妄 的。譬如說,現在心裡想高山,山裡面有樹也有河流;或想太平洋的大海。若心裡不想,高山、大海就沒了;所有的言說義、分別義都是這樣子。佛菩薩所證悟的諸 法實相,是離言說相的。我們平常用言說表示:「諸法實相」、「第一義諦」,這是方便,若不用言說,我們沒有辦法明白;但是,這些可言說、可分別,都是可破 壞的。破壞一切言說義、一切分別義,是般若義。
不破壞義是般若義:不壞假名而證悟諸法實相,這又是一個意思。因為一切言說思議都是虛妄的;沒有語言文字,內心就不能思惟觀察,那怎麼能得聖道呢?所以佛菩薩不破壞假名字,利用語言文字來開示,我們因此才能悟入諸法實相,故不破壞也是般若義。
遠 離義是般若義:遠離什麼呢?遠離一切取相執著,才能得到般若的智慧。執著是凡夫特有的相貌,只要是凡夫都有執著心,執著: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是端正 的、這是美妙的、這是女人、這是男人。其實,如果通達諸法實相,男人、女人都是虛妄,都是畢竟空寂的;畢竟空寂裡沒有男也沒有女。凡夫不能這樣明白,就什 麼都執著,連做夢也是執著。「哎呀!這個夢不得了!」好的也能動心,壞的也能動心,一得一失、一起一落,這心隨時會浮動;若不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妄的,那就 是沒有般若波羅蜜。若能於一切法不取著,也就是於一切法不受,不受一切法就能得無生法忍、得阿羅漢,乃至到佛的圓滿境界了!遠離一切取著,這是般若義。
不遠離是般若義:成就無分別智,就能契合諸法如義,這就是般若義;若不得般若的智慧,怎麼能證悟諸法實相呢?所以不遠離也是般若義。
般若以金剛相做譬喻,就表示般若它不可破壞的意思。
我 們按凡夫境界的智慧來說明,譬如說一件事不關乎我本身的利害,成功了對我沒有利益,失敗對我也沒有利益,這時說話可能公平一點,別人容易接受,也可說是有 智慧;若是說真實話對自己有傷害,說謊話能有利益,那就不講道理了;公平的智慧被利害隱沒、破壞了。這就看出來:凡夫也不是一點智慧沒有,但那個智慧可破 壞。
平常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能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動不顛倒,若是忽然見到滿意的境界,出現貪心,觀一切法空的智慧就不能顯現。沒有事情時,觀一切法空,可能觀得上來;等到如意、苦惱事情來時,就不能觀了。這就顯示出:什麼是金剛般若,什麼不是金剛般若。
這 裡還有一點事情。譬如說:佛教徒奢摩他修得不錯,修不淨觀成功了,能從欲界定、未到地定,達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時,欲界的境界不能動其心,他沒 有欲的這件事,但是欲的種子還在;等到色界天的禪定無常失壞了,又來到欲界的時候,欲還會起來。為什麼呢?因為只修禪定,沒有般若波羅蜜,只能把欲的煩惱 調伏,欲的種子還潛藏著。
假設這個佛教徒,雖然還沒得無生法忍,得到色界定以後,而能修學般若 波羅蜜時,不論對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