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二、廣辨二 壬一、廣三種想三 癸一、不淨想二
子一、舉所治三 丑一、標列
又不淨想,略有二種:一、思擇力攝;二、修習力攝。
欲界的人因為有欲,所以障礙得定;若不離欲、不得禪定,想要得聖道就有困難。所以,想要成就聖道,初開始一定要修不淨想來對治欲,除去得禪定的障礙,然後在定中修觀,才有可能得聖道。
「淨」是清淨、美妙的意思;將原來是汙穢的事執著為清淨,所以生出來欲。現在修習「不淨想」,思惟觀察它是不美妙、是汙穢的,如此學習就是智慧了,能破除淨妙想的欲。
又 在修行不淨想的次第上,簡略地說有兩種:一是「思擇力」所攝的不淨想。「擇」是決擇,即思惟觀察的智慧。初開始學習奢摩他,還沒有得定,用散亂的分別心修 不淨觀,即名為思擇力攝。二是「修習力」所攝的不淨想。這是已經成就未到地定、但還沒有成就色界初禪的人,內心還未離欲,所以仍然須要修不淨想。但此時他 是在定中修不淨想,與前不同,故名為修習力攝。
《披尋記》:思擇力攝修習力攝者,〈攝事分〉說:略於一切現法、後法諸惡行中深見過已,能正思擇息諸惡行、修諸善行,名思擇力。乃至廣說由此為依,能正修習四念住等菩提分法,當知此修名修習力(陵本九十八卷十頁)。此二差別,義應準知。
「現 法」指現在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後法」指將來的色受想行識生命體。所有欲界的凡夫,因為貪著欲,內心時常散亂、放逸,從身口意做種種惡事。而佛教徒聽聞 了佛法,才能深深地覺悟到,若自己的身口意不清淨造作了惡行,不但於現在的生命體中有過患,在將來的生命體還會有種種不如意的果報。
「深見」是對淺薄說的。知道不對,但是不能改變、照樣放逸,名為淺見。若能看見上述的過患,又下定決心要改變、轉染為淨,不願再流轉生死,就是深見了。
「能正思擇,息諸惡行、修諸善法」,能夠依佛法的智慧觀察,正確思惟因果,看見自己的過失,決定停止一切錯誤的行動,並且努力修一切善法──受持三歸五戒,修學十善法,名為「思擇力」。
「由 此為依,能正修習四念住等菩提分法」,由思擇力作依止,修學四念住、四正勤乃至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菩提」譯為覺,指修學聖道成功的阿羅漢、辟支佛、佛 等三乘聖人所成就的清淨智慧。「分」是因,「菩提」是果,由如是因得如是果;就是修學四念住等三十七道品,能得聖人的無漏智慧,故名「菩提分法」。
「思擇力攝」是在聞、思的階段修不淨想,只能調伏煩惱的現行。「修習力」是修位階段,最低限度得未至定,在禪定裡修不淨觀,並廣修三十七道品,具有斷煩惱的力量。雖然是有差別,但是思擇力能為修習力作依止,所以還是很重要的。以上所說,在本論〈攝事分〉中有詳細的解釋。
丑二、隨釋二 寅一、思擇力攝三 卯一、標
思擇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五法為所對治。
在修習思擇力所攝能對治的不淨想中,應當知道有五種過失是所對治法。
卯二、徵
何等為五?
那五種事呢?
卯三、列五 辰一、欲貪
一、親近母邑。
第一個所對治的過失是欲貪。「邑」指女人,「親近母邑」則指男人由於內心有欲貪的關係,歡喜親近女人。彌勒菩薩的文意是在訶斥男人,但應該也包括女人在內。
辰二、失念
二、處顯失念。
第二個所對治的過失是失念。處在大眾之中,內心失去正念,名為「處顯失念」。
《披尋記》:處顯失念者,謂往村邑、聚落、亭邏巡行乞食,於彼母邑殊勝幼少,盛年美妙形色,能壞梵行,能障梵行,能令種種諸惡不善尋思現行,應住正念及與正知,密護根門,不應觀視。與此相違,隨觀淨妙,是名處顯失念。
「處 顯失念」是說,比丘到村邑、聚落、亭邏(聚落的一類)去巡行乞食的時候,若去觀視那些特別殊勝而引人注目的,或是幼少、或是盛年、或是形色美妙的女人,容 易引生染汙心,能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