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所成地卷二十
丙九、修所成地二 丁一、結前生後
已說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
〈本地分〉的第二科「別廣地攝」,將十七地分成十四科,分別作詳細的說明,現在是第九科〈修所成地〉。
「已說思所成地」,前面已經講過〈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了,這是結束前文。「云何修所成地」,什麼是〈修所成地〉呢?這是生起後文。
「修」,是指修止觀。若論一般的修行,也通於聞、思二慧;現在專指修慧,則是超越了聞、思的境界,以奢摩他為依止修習毘缽舍那,能成就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功德,所以名為「修所成地」。
丁二、標釋一切三 戊一、標列二 己一、四處攝三 庚一、標
謂略由四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
應當知道由四處──四種境界,即簡要而普遍地賅攝了〈修所成地〉全部的內容。
庚二、徵
何等四處?
是那四處呢?
庚三、列
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
這是列出四處的名字。
第一、修處所,就是修止觀成就聖道的處所,包括內外等十種生圓滿。
第二、修因緣,諸法皆是由因緣所生的,所以修止觀也要有因緣。
第三、修瑜伽,是說明正式修學止觀後,所遇到的障礙及能對治的方法。
第四、修果,修止觀有成就了,或證得世間清淨的禪定,或出世間清淨的聖道,名為修果。
我們中國佛教已經很久都不談修止觀了!在南北朝時代,的確是修止觀的;其實修止觀就是修禪,但是後代禪宗轉變為看話頭,就不修止觀了。而本來學習聖教的人就應該要修止觀的,但後來也只是學教而不修止觀了。所以,止觀這件事,已經很久沒有人提倡了,但本論中是說修止觀的!
己二、七支攝四 庚一、標
如是四處,七支所攝。
前面用修處所、修因緣、修瑜伽、修果四處簡略介紹〈修所成地〉的內容,現在是將四處發揮為七個部分,而七支又攝屬於四處,這就是由略述而廣說了。
庚二、徵
何等為七?
是指那七支呢?
庚三、列
一、生圓滿。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
先把七支的名字列出來,配屬於四處中。「生圓滿」是修處所,「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三支是修因緣,「修習對治」是修瑜伽,「世間一切種清淨」、「出世間一切種清淨」二支是修果。
庚四、結
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毘奈耶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
上述四處或七支,已含攝了一切聖教義。若是把這四處和七支廣博地宣說,應當知道,這即是依佛所開示的法與毘奈耶中,將一切佛弟子所應該學習的學處──戒、定、慧乃至到成佛的境界,皆圓滿地表達了。
佛所宣說的聖道分兩部分:一是法,二是毘奈耶。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法就是經,毘奈耶就是律。二、經上通常把法與律一併包括在法裡邊,毘奈耶則翻為滅。我們能隨順學習佛的法和律,就能滅除一切苦惱,這是學習法和律的作用,名為毘奈耶。
《披 尋記》:如是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等者,〈聞所成地〉說,攝聖教義相,略有十種。謂有能修習法、有所修習法、有有過患法、有有染汙法、有障礙法、有隨順 法、有真如所攝法、有勝德所攝法、有隨順世間法、有得究竟法(陵本十三卷二十一頁)。即此中說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依此修習,於善說法毘奈耶中,一切學 處皆得圓滿。
「攝」是以略攝廣,用少數的文字能夠包括廣大的義理,名為攝。「普聖教義」,就是一切的聖教義都包括在內了。在〈聞所成地〉中說:「攝聖教義相,略有十種」,佛為我們所宣揚的妙法是很廣博的,但簡略地說,用十種義即能包括一切的佛法。
一、 「謂有能修習法」: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是很苦惱的!因為感覺生死是苦,希望能夠修學佛法改善它、能夠離苦得樂,這是有願,當然也要有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