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二、清淨不相應三 酉一、標
當知清淨不相應,亦有三種。
應當知道,與清淨法不相應的情形也有三種。先從相反方向說清淨法的相貌。
酉二、列
一、諸煩惱斷,究竟涅槃,名無怖處。
見煩惱、愛煩惱究竟息滅,是涅槃的大安樂境界,名為「無怖處」。這是第一種清淨法。
《披尋記》:諸煩惱斷究竟涅槃名無怖處者,〈有尋有伺地〉說:有怖畏者,謂懼當生苦所依處故(陵本五卷三頁)。翻此,應知涅槃名無怖處。
若是見、愛這兩種煩惱斷了,就可以究竟地入無餘涅槃。涅槃是沒有恐怖的,是個安樂處。本論的〈有尋有伺地〉中說:害怕將來到苦惱的地方去受生,所以有恐怖。與此相反,即知涅槃是沒有恐怖處。
二、能證此,謂依增上心學善心三摩地。
第二種清淨法是增上心。能證此涅槃的,是佛教徒依止所修習的四禪八定,它有增上的力量能趣向慧,由慧趣向涅槃,故名「增上心」。因為在所成就的四禪八定中,已斷除愛、見、慢、疑、無明等隨煩惱的現行,故名「善心三摩地」。也就是依止禪定能證得諸煩惱斷、究竟涅槃。
「增上」有趣向的意思。佛法中說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是因為戒能趣向定,定能趣向慧,慧能趣向涅槃。另外,佛法的戒定慧是外道所沒有的,所以對外道來說,「增上」又有特別殊勝的意思。
三、能證此,於增上慧學正見所攝微妙聖道。
第三種清淨法是增上慧。能證此涅槃,還需要「增上慧學」的力量,就是指學習佛法所成就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由聞、思、修的學習,最後能成就「正見」;由此正見所攝的「微妙聖道」,即是八正道,也就是清淨的無分別智,由此才能證悟涅槃的境界。
八正道又名八支聖道,合起來就是戒定慧,都是屬於正見,也就是無我的智慧。入在禪定裡作如是觀,是無分別的境界,所以屬於正見所攝。
酉三、釋
彼觀己身與此三種清淨不相應故,心生厭患。
那位修行人雖然得到了禪定,但反省自己:「我有這三種功德嗎?沒有!我與涅槃、增上心、增上慧都不相應。」這時候心裡不歡喜,心生厭患。
申三、雜染相應過患三 酉一、標
當知雜染相應過患,亦有三種。
應當知道,雜染相應過患也有三種。
酉二、列
一、老、病、死苦根本之生。
一切老、病、死苦,皆以生苦為根本。十二緣起中說「生緣老死」,即是因為生而有老病死,若不生則沒有老病死。所以,「生」是因雜染相應而有的過患。
《披尋記》:老病死苦根本之生者,由生為先,老病死苦差別可得;是故生為老病死苦根本,以是眾苦之所依故。
「生」是老病死苦的根本,先有了生,而後才有老病死苦的差別可得;若不生,就沒有老病死了。
經 論上有一個故事:某人有三個怨家,為了躲避怨家的傷害,他就隱藏起來,誰也看不見他。但是,他有個朋友常常想念他,就叫他出來,他聽從好朋友的話出來了, 之後這三個怨家叫他老、叫他病、叫他死,就把他搞垮了。這樣說,他的好朋友是誰呢?就是生!這個人生出來以後,老病死三個怨家就把他搞死了。若是他的好朋 友不要叫他生,老病死就沒有辦法苦惱他了。
二、自性苦生無暇處。
在現在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中,有雜染種子隨逐著諸行而不相捨離。等到因緣成熟了,種子就變異現起果報,帶你生到貧窮落後的地方去,使令你沒有辦法學習佛法。這是雜染相應而有的過患。
《披尋記》:自性苦生無暇處者,謂為諸行麤重所隨,名自性苦;生於邊國及以達須、蔑戾車中,四眾、賢良、正至善士不往遊涉,是名無暇處。
「麤重」就是種子;它不是輕妙的,而是粗劣、沉重的;這裡特別指染污的業種子。在果報現起的生命體中,不論來到人間、天上,或者墮三惡道,三界諸行的種子都隨逐不捨,與我們的心行同在一起而不相離,所以名為「麤重所隨」。它本身的體性就是苦,所以名為「自性苦」。
「無 暇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