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二、出世間一切種清淨二 壬一、徵
云何出世間一切種清淨?
什麼是出世間一切種清淨呢?
「出」,是超越的意思;超越世間的清淨,那就是佛法特有,能得涅槃的一切清淨法了。
壬二、釋二 癸一、辨諸清淨五 子一、標
當知略有五種。
出世間一切種清淨,簡略地說有五種。
子二、徵
何等為五?
那五種呢?
子三、列
一、入聖諦現觀;二、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三、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這裡先列出五種清淨,以下解釋。
子四、釋五 丑一、入聖諦現觀二 寅一、徵
云何入聖諦現觀?
「諦」 是苦、集、滅、道四諦。我們凡夫及三惡道的眾生,雖然在苦惱的境界裡也感覺苦,但並不是真實明白苦;聖人則能如實知苦、如實知集、如實知滅、如實知道。所 以,苦集滅道是聖人的境界,故名為「聖諦」。「聖諦現觀」就是以無分別的清淨智慧,現見四聖諦的真理。當清淨、無漏、無分別的智慧現前時,能夠沒有間隔地 與聖諦的真理契合,故名為「現觀」。
「入」,悟入、通達的意思。「入聖諦」,就是通達聖諦,有 兩種不同:第一種是解悟,能從語言文字上的解釋,理解佛法中的道理。第二種是證悟,經過一番修行後,成就了清淨的無分別智,悟入離言的聖諦,即是證入。解 悟的時候,還是凡夫境界;成就無分別的智慧悟入聖諦,就是聖人了。
寅二、釋二 卯一、辨入現觀二 辰一、辨二 巳一、明漸次二 午一、由正知
謂有如來諸弟子眾,已善修習世間清淨。知長夜中,由妙五欲積集其心;食所持故,長養其心,於彼諸欲生愛樂故,而於諸欲深見過患。
入聖諦現觀並不是頓然間成就的!要依次第逐漸地加行,最後才成就。聖諦現觀的漸次有二:一、由正知,即建立深見諸欲的過患,及於上勝境見寂靜德的正知見;二、由厭離,厭離戲論界。有了這兩個條件,才可能入聖諦現觀。以下詳細說明。
以 佛為導師的一切佛弟子,能夠放下世間的名聞利養,安心修學禪定,並且已經能「善修習世間清淨」,成就了三摩地自在。「知長夜中,由妙五欲積集其心」,由於 學習了佛法,有智慧能明白凡夫從久遠以來,於無明的長夜中從來沒有智慧的光明,不能解了色聲香味觸五欲是雜染苦惱的,反而認為是清淨美妙的。於是前六識隨 逐外境的妙五欲,生起貪瞋癡的現行;而煩惱的活動又熏習自心,積集了無數貪瞋癡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形成一種潛在的功能。
「食所持故,長養其心,於彼諸欲生愛樂故」,欲界的生命體需要靠食的資養,又由攝受四種食──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而長養身體,令身體強壯、心力也強盛時,又繼續去追逐五欲的種種快樂,任令貪、瞋、癡相續地活動,因此造作種種的罪過,再受種種的果報。
「而於諸欲深見過患」,因此,他深深地體見到五欲的過患,知道五欲是眾多煩惱的根源,而世間的榮華富貴,隱藏著許多災患與苦難,所以不為五欲所迷惑。
《披尋記》:食所持故長養其心者,如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謂依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能令諸行相續而住,名食所持。令無色蘊相轉增勝,名長養心。
「如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一切色受想行識的眾生,都要靠食才能生存,沒有食的資養是不行的。依照佛法說,有四種食:
一、「段食」,就是我們每天所食用的,一段一段的飲食。
二、 「觸食」,亦名悅意觸食,指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時,內心生起喜悅,這種歡喜心也有長養生命的力量。若天天接觸的都是苦惱的境界,對健康是有傷害 的;一定要有悅意觸食,令內心喜悅,才有長養的作用,名為觸食。所以,人與人之間要儘量地和悅相處,不要隨便觸惱別人。
三、「意思食」,「意」指第六意識。對於一些事物,經過第六意識的觀察思惟之後,雖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