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二、三摩地圓滿二 子一、辨圓滿相二 丑一、列十相十 寅一、起勝求願
復次,如是已得三摩地者,於此少小殊勝定中,不生喜足,於勝三摩地圓滿,更起求願。
此下開始說明三摩地圓滿的十個相貌。
得三摩地是修行的第一關,這是最困難的。這位佛教徒經過不懈怠的修行,成就了未到地定以後,反省自己不過成就微小的功德而已,心裡並不滿足,對於更殊勝圓滿的色界四禪,再次發起希求的願力。
《披尋記》:於此少小殊勝定中等者,未至定中,獲得少分微妙作意,由是說名少小殊勝。從此已上,證入根本,名三摩地圓滿。
為 什麼說定又名為「微妙作意」?定,是超越一般色聲香味觸五欲的境界,不是容易成就的,所以要時時地警覺自己,作意將心安住一境,從欲界九心住進步到未到地 定的時候,終於獲得少分的輕安樂,名為「少小殊勝」。從未至定以後再向上進步,成就色界四禪,名為「根本」定。色界四禪對未至定來說,是更圓滿、更殊勝 了,所以名為「三摩地圓滿」。
寅二、見勝功德
又即於彼見勝功德。
又因為知道,色界四禪有未到地定所不及的功德,不僅定力非常強大,所得的喜樂沒有間隙地遍滿全身,又可以在禪定中修習神通,這些都是比未到地定更殊勝的境界。
《披尋記》:又即於彼見勝功德者,謂證最初根本靜慮,加行究竟果作意轉時,離生喜樂遍諸身分,無不充滿,無有間隙,乃至廣說離生喜樂。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三卷七頁)。彼勝功德,如是應知。
「加 行」是努力地修習禪定,「轉」是現起義。努力用功修行是因,成就色界初禪是果;初禪現前時,名為「加行究竟果作意轉時」。未至定雖然已接近色界初禪,但仍 屬於欲界的定,所以不同於色界初禪,主要就是得未至定的人還有欲。若是成就色界初禪以後,一定是沒有欲了。這是未至定與初禪的差別。
「離生喜樂遍諸身分,無不充滿,無有間隙」,成就色界初禪就遠離了欲界的欲,有更殊勝的輕安樂。此時禪定的喜樂普遍充滿全身,當中沒有空隙。色界初禪超過未至定的殊勝功德,應該知道如〈聲聞地〉中所說。
寅三、住勤精進
又由求願見勝功德,為求彼故,勇猛精進,策勵而住。
由於這位修行人有成就禪定的願望,又能見到色界靜慮有殊勝功德,遠比散散亂亂的苦惱境界好得多,因此為了求得禪定,常常警策自己、勉勵自己,安住在勇猛精進中,就不敢懈怠了。從文上應該感覺到,想要成就殊勝的功德是很辛苦、很忙的,不是悠閑自在的。
寅四、名非得勝
又彼於色相應愛味俱行煩惱,非能一切皆永斷故,名非得勝。
「愛」是煩惱心所,眼見到一切色相時,第六意識隨著所見的外境而虛妄分別,並生起貪愛的執著,心王和愛心所一起活動,名為「於色相應愛味俱行」。依照佛法的道理,愛著境界的滋味,是錯亂顛倒的,所以是「煩惱」。
「非 能一切皆永斷故」,於色相應愛味俱行的煩惱,有各式各樣的情形。雖然已經得到未到地定,也時時策勵自己持續精進,但是出定時,他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仍然會 在色聲香味觸五境上活動,看到令人滿意的美色,還是可能會有愛欲與心一起活動。而入定時,第六意識也會有虛妄分別而生起煩惱,不能一切時、一切處都斷除欲 界的貪欲心,故名為「非得勝」,還不是殊勝的禪定。
《披尋記》:又彼於色相應愛味等者:謂未證入根本靜慮,未能究竟離欲界欲,亦未遠離一切惡不善法,是名於色相應愛味俱行煩惱,未能永斷,由是於彼名非得勝。
能得未到地定雖然是很好,但是還沒達到色界初禪,不能夠究竟離欲,也不能遠離一切惡不善法──即貪欲、瞋恚、惛沉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五蓋。因為只是少分離欲,內心貪瞋癡等煩惱還在,所以六根接觸六境時,就從身口意發出來惡行,所以說並不是圓滿的殊勝禪定。
寅五、名他所勝
又非於彼諸善法中皆勤修故,名他所勝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