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門      戒體
戒體中分為四章 ┬ 一戒體相狀
                    ├ 二受隨同異
                    ├ 三緣境寬狹
                    └ 四發戒數量
▲資持云『戒體四章。初二論體、二中兼行。三四屬法、四中有相。一往粗分委如下說。』
標云戒體、而併明戒法戒行戒相者。以示四門互相攝故。
▲事鈔云『所以別解脫戒、人並受之。及論明識、止可三五。皆由先無通敏、不廣咨詢。致令正受多昏體相、盲夢心中緣成而已。及論得否、渺同河漢。故於隨相之首、諸門示現。準知己身得戒成否、然後持犯方可修離。』        資持釋云『盲喻無知、夢喻不實。河漢喻其茫然不知涯際。』已上皆見事鈔記卷十六
第一章      戒體相狀
戒體相狀中分為二節 ┬ 一能領心相
                        └ 二所發業體
第一節      能領心相
▲事鈔云『戒體者。若以通論、明其所發之業體。今就正顯、直陳能領之心相。』        資持釋云『初標指彼此。所發即無作。相謂心之相狀。』
△事鈔續云『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      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資持釋云『二正示心相三、初二句示戒量。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塵沙者喻其多也。二諦者佛所立教也。此謂約境顯戒故云等法。  以已下二正明心相。初句立誓盡一形壽。      次句通包禮敬陳詞身口二業。  善下明屏絕妄念。  測下明心法相應。測思者成業之本、得戒之因、三品心中隨發何等。明慧者反照心境如理稱教、而非倒想妄緣前境。上明用心。下明合法。由上起心必須遍緣塵沙等境、法從境制量亦普周、心隨法生法廣心遍、心法相應函蓋相稱故云冥會。法猶在境、以心對望故云前法。下云彼法義亦同然。      以此下三明納體又三、初二名躡上冥會。  於下明法隨心起。法是無情、由心緣故還即隨心故三法納體之時初動於境次集於空後入於心、法依心故名為法體。      領下示體所在若據當分、體是非心、不顯所依、體與心。今言在心乃取圓意、即指藏識為所依處。』
▲資持云『問、何不直示無作、而明心相者。答。能領之心、發體正要獨茲曲示、餘並無文。若乃考得法之元由、決所受之成否。苟迷此旨、餘復何言。或無記妄緣、或汎爾餘善。一生罔象、畢世遲疑無戒滿洲、聖言有旨。故茲提示、義不徒然。』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三
第二節      所發業體
所發業體中分為六項 ┬ 一辨體多少
                        ├ 二立兩解名
                        ├ 三依論出體
                        ├ 四顯立正義
                        ├ 五先後相生
                        └ 六無作多少
第一項      辨體多少
▲事鈔云『問、別脫之戒可有幾種。      答。論體約境實乃無量。戒本防惡、惡緣多故發戒亦多。故善生云、眾生無量、戒亦無量等。  今以義推、要唯二種、作及無作。二戒通收、無境不盡。』        資持釋云『答中、初約境示量。  今下舉要統收。今正明體、此二為要、故偏舉之。通收盡者由此二戒懸防總發體中含攝故。此收法體而言境者欲明遍境之法皆歸二戒故。』見事鈔記卷十六
第二項      立兩解名
立兩解名中分為二支 ┬ 一立兩所以
                        └ 二并解名義
第一支      立兩所以
▲事鈔云『問曰、何不立一、及以三種。』        資持釋云『言不一者欲顯相須、故約互廢以問。及以三者業疏作何不三合、謂有作俱無作二法同時、宜應更立一合、次前為三。』
△事鈔續云『答。若單立作、作休謝往不能防非、又不可常作。故須無作長時防非。      若單立無作。則起無所從、不可孤發。要賴作生。  二法相藉、不得立一。』    資持釋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