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何罪障;或復睹諸靈瑞異相,乃親自所見,如見諸佛放種種光明,或見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其他種種奇異微妙殊勝之相狀;或覺善心開發,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如影,此正是欲界定之相狀,從此或漸漸證得諸禪境界,諸禪即未到定,四禪四空等之禪境;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諸法之名相,豁然貫通,解悟心生,行者以逼拶工夫,勇猛精進,懺至無可懺時,身心一旦貫通,明悟一切,斯時即能善識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相,洞明如掌中之果,所謂行至水窮山盡處,回頭便見好光陰,即此義也;同時即發生一種殊勝妙解,隨時所聞一切佛經,即了知甚深微妙之理,及其所歸之義趣,所謂聞一知十,聞十知百。因是得法喜充滿,既獲法喜,則自心無所憂悔,前因罪障在身,所以心中憂慮悔恨,今以如是等懺悔種種因緣,即現如是之勝境,當知如此懺悔,即是滅罪除障之惟一方法。
四明懺後堅持名清淨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亦名尸羅清淨,可修禪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清淨,猶可染著。
從是懺悔之後,即能以堅固心,精持諸佛禁戒,絲毫無犯,亦可名為尸羅清淨。梵語尸羅,此云持戒。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猶可染著,破壞而能補,垢而能洗,破壞者補治完美,垢膩者浣洗清淨,即無用而成有用,故云猶可染著。
二約大乘無相理懺二 初正明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禪定,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於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禪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懺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尸羅清淨,禪定開發。
上來約大乘作法事懺,亦具有理懺,如第十明觀罪性無生。此約大乘無相理懺,亦具有事懺,如出禪時燒香禮拜,誦戒誦經等是。若人犯重戒已,恐障禪定,了知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然不能依諸修多羅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於佛法僧三寶之前,發陳披露,見前所作之重罪,至誠懺悔,並斷相續之心,然後收攝身心,端身靜坐,常常反觀罪性,微密追究,則知罪業無性,其體本空。又念十方佛以懺罪,念茲在茲,或持念諸佛萬德洪名,或單念阿彌陀佛聖號。若開靜出禪時,即以至誠心,燒香禮拜懺悔,誦梵網經,菩薩戒,及誦法華經,楞嚴經等,一切大乘經典,所有障道重罪,認真求懺,如是自當漸漸消除,滅罪斷惡,尸羅之戒體,復從而清淨潔白,於是禪智開發;此又是懺除罪業之一簡單方法。
二引證
故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滅,若除禪定,餘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禪三昧自然現前。
此處引經作證。妙勝定經,此經專為詮顯禪定,言妙勝者,正顯禪定為最殊勝,最為微妙,故云妙勝定。此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中生恐怖畏懼之心,欲求除滅,除修禪定以滅罪外,餘無能滅。是人應當於空閒處,阿蘭若所,攝心常坐,及誦大乘方等經典,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禪三昧,自然現前。梵語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亦云調直定,因為吾等眾生,終日妄想紛飛,攀攬塵境,彎彎曲曲,不得調直,若修禪定,則心自能行歸正道,法爾調直,猶如蛇之行路,蜿曲不直,待入竹筒之時,不求直而自直矣。無論聽經誦經,念佛修觀,皆須持戒清淨為第一。此章為台宗二十五方便之第一科,足知持戒清淨,為修習止觀第一要緊之方便也。
二衣食具足二 初衣分三 初上根衣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法有三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
上來說持戒第一,因戒為菩提之本,欲修習止觀,務須持戒清淨。第二要衣食具足,衣食乃助道之資糧,若衣食不具足,則裸餒不安,何以能修行辦道?所謂身安則道隆,又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是知衣食為修行之助道。然衣食不可過求於奢華,奢華則增長欲念,反為障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