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詮法體竟。
辛、二明隨順悟入
問曰。若如是者。眾生云何隨順悟入。答曰。若知雖說一切法。而無能說所說。雖念一切法。而無能念所念。爾時隨順。妄念都盡。名為悟入。
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實性。亦是一切說之實性。亦是一切念之實性。故原不在一切法一切說一切念外。但以不變隨緣。舉體而為能說所說能念所念。隨緣不變。舉凡能說所說能念所念。皆是真如。性恒平等。無別異故。眾生不知。於真如平等法中。妄計能所說念以為實有。則是違逆真如。然終不出真如性外。亦可名為理即隨順。若即此妄念。聞大乘法。能知無性。是為名字隨順。若令此知念念相續以成思慧。是為觀行隨順。若令此知任運淳熟以成修慧。是為相似隨順。若由此知助發妙觀察智解證真如。是為妄念都盡。即是分證隨順。轉名為悟入也。問。妄念都盡。應是究竟位相。何名分證。答。真見道時。一切分別不現行故。所證真如無分劑故。亦得名都盡也。此後所有增進。並是無漏智品。名為真修。不同有漏聞思修慧。名為緣修。是故不復名妄念也。問。真修增進。固不名妄念矣。出觀之時。仍有微細無明妄念現行。那名都盡。答。出觀偶起微細妄念。即不名為隨順。所謂唯聖罔念作狂也。名字能知妄念無性。亦即名為隨順。所謂唯狂克念作聖也。以要言之。理即純逆。究竟純順。名字以上。等覺以下。皆悉逆順相雜。譬如初夜白月。至十四夜。明雖漸增。黑相未盡。但分證已得無漏。永不退轉。譬如哉生明月。光照大地。亦得名為妄念都盡也。初正釋此心真如相竟。
庚、二即示大乘體二。初略標釋。二廣釋成。辛、今初
復次真如者。依言說建立。有二種別。一真實空。究竟遠離不實之相。顯實體故。二真實不空。本性具足無邊功德。有自體故。
真如離言說相。仍依言說建立者。望下生滅門故。強於無名相體。借此假名說之。令人因假名指。得見實體月也。然真如尚非是一。安有二別。特以遍計本無。依他如幻。故名為真實空。圓成本具。復名真實不空。由空遍計依他。方顯圓成不空。譬如了蛇非有。達繩非實。方顯麻體不空。由見圓成不空。方信遍依非有。譬如見麻四微。則知蛇固本無。繩亦非實也。只此眾生現前介爾心性。本無實我實法。亦無五位百法百界千如差別幻相。故云究竟遠離不實之相。由此顯示心性全妄即真。真常獨露。故云顯實體也。既顯實體。則知此心本性。法爾具足無邊功德。所謂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一切德相。一切業用。同真如體。無分別故。故得塵塵華藏。念念毘盧。互遍互融。亦無所在。以空與不空。唯是一心真如體故。此真如體。即是大乘體也。
辛、二廣釋成二。初釋空義。二釋不空義。壬、今初
復次真實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離一切法差別相故。無有虛妄分別心故。應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亦〉有〈亦〉無相。非非有〈非〉無相。非一相。非異相。非〈亦〉一〈亦〉異相。非非一〈非〉異相。略說以一切眾生妄分別心所不能觸〈證〉。故立為空。據實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無。能遮亦無故。
此申明真實空者。但表真如體上。本無染妄。故以空字遮其妄有。非指此空以為真如體也。現前介爾心性。從本已來。覓之了不可得。如何得與染法相應。如何得有差別法相。何處可容虛妄分別。是故有無四相。一異四相。無不皆空。乃至一切妄分別心。總不能觸證此心性也。然雖云妄分別心所不能觸。只此妄分別心。便自覓之了不可得。乃至一切染法。本不可得。一切差別。本不可得。豈俟以空遣之。然後空耶。若遣妄存空。空仍是妄。今言空者。但遮妄念以明本空。非指此空為真如也。
壬、二釋不空義
言真實不空者。由妄念空無故。即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圓滿。故名不空。亦無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離念者之所證故。
此申明真實不空者。但能了達妄念本空。即顯真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