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靈之窗 證嚴法師著

心靈之窗 證嚴法師著

肆、知恩報恩(下)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證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肆、知恩報恩(下)

  善用自信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不論是信仰或待人處事,都要有「虔誠的信心」,但是有人將信心錯用了;於是,不正確的信心,變成了「迷信」或「錯誤的自信」。

  曾經看過兩則新聞報導——

  有位年輕人,一邊開車、一邊吃麵。後來一不小心,方向盤沒控制好,車子突然逆向行駛,結果與對面的來車相撞,造成兩人死亡、多人受傷的慘劇。這位年輕人對自己開車的技術過於自信,以致發生車禍;這種不正確的自信,叫做「不正信」。

  有許多人在開車時,經常一隻手握著方向盤、另一隻手持行動電話。我常說開車時不要講電話,這樣比較安全。

  另一位才十六歲的少年,無意間看到一輛巴士的鑰匙插在車上沒拿走,在好奇心及好玩的驅使下,就將車子開出去四處兜風——從高雄開至台南縣各地鄉鎮遊玩。他開了近二十個鐘頭之後,才被警方找到。想想:這位少年的膽子真大!幸好能平安無事,但卻也讓人為他擔心。

  我們的生命是父母所給予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照顧自己的身體;因為父母最煩憂的是孩子有了病痛或受到傷害,我們要讓父母安心,這也是孝道的一種表現。

  人生的借鏡

  現在有許多青少年的問題,不久前,花蓮某所大學發生一個案例。有一個從高雄來的女學生,大一就結交一個男朋友,是同校研究所的學長。第一年放寒假時,這個女孩就沒有回家,兩人感情愈來愈親密;第二年、第三年的暑假她也沒有回去。

  某一天,兩人相約到一家咖啡廳,不知道為什麼起了衝突,女孩很衝動地把煮咖啡的酒精往自己身上潑,剎那間火燒了起來;隨後被送往慈濟醫院急救。

  住院期間男朋友也常來看她,但是,這個女孩還是執情任性,一直要男朋友寸步不離地陪著她,稍微走動一下就鬧情緒;時間一久,男朋友也覺得受不了,後來終於離她而去。

  有些到醫院當志工的慈青,看到這個案例,就會自我檢討,也體會列:處世不可缺少理性,人生的情一有偏差,就可能會惹火燒身。在服務病患的同時,慈青們也學到許多課本中所沒有的人生經驗,這些寶貴的經驗,不也是增長智慧的資糧嗎?

 

  叔侄之爭

  人,若執著於小愛,往往無法冷靜、理智地處理事情;唯有擴大愛心,才能慈悲與智慧並行。

  有一則社會事件,一對叔侄平常感情不錯,但侄子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誘引,逐漸沉迷於賭博及吃喝玩樂。叔叔很疼他,不斷地好言好語相勸,希望他能體會父母心,不要再自甘墮落。

  剛開始時,侄子還能接受,慢慢地態度越來越叛逆,叔叔很費心地想導正他;以前叔叔曾借錢給他,但從不計較,後來就用強烈的口氣向他要錢,想藉機教育他。侄子竟然反目成仇,言語不合下,就互相扯打。

  本來叔叔是要利用機會教訓侄子,但侄子竟動手打他,他真的動怒了,就拿一支鐵錘往侄子的頭敲下去……,送到醫院後急救無效。叔叔知道自己闖禍了,便主動去自首,徒留滿懷後悔。

  原本權叔對侄子充滿期待,不忍侄子結交壞朋友,也不忍心兄嫂無奈地看著孩子慢慢步入歧途,本來是一片好意,卻因一時氣憤失手而滿懷懊惱、痛苦。人生就只是在「一點氣」而已,如果能把它吞進去、消化掉,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平常對人、對事要學習看淡一點,因為愈是所愛的人讓自己失望,就愈容易衝動。我們要擴大心胸,學習多關懷社會,為人群付出;把普天下的人都當作是自己的親友、是自己所愛的人,如此拓展自己的心量,就不會有「我執」、我特別關懷的對象。

  慈濟三十多年來除了做救濟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讓人人有機會接觸大愛的環境,讓大家有機會接受佛法的教育,學習擴大心胸,將愛心廣為散播,因為有大愛的精神,就能凡事退一步而海闊天空,心靜平和。

  偏頗的愛

  現代人似乎很流行養寵物,有些人甚至對寵物呵護得無微不至!曾有一則實例——有戶人家,女主人養了一隻北京狗。她每天都會把這只北京狗打扮得很漂亮,然後開賓士轎車載牠去兜風,而且還不忘交代傭人要買最好的豬肝回來喂狗;如果狗兒沒有胃口,她就會責備傭人不用心。

  她的家中,還有位八十多歲的婆婆。有一天,她婆婆感冒了,傭人就跑去告訴女主人。女主人回答:「帶她去看醫生啊!」傭人說:「太太,可不可以妳帶老太太去?」這位太太竟然說:「我哪有空?等一下我還要載狗兒去兜風!」傭人只好叫車,送老太太去看醫生。

  又有一次,傭人告訴女主人:「老太太今天胃口不太好,不知道該準備些什麼比較好?」這位太太卻說:「隨便吃就可以了,有吃就有營養,還要挑什麼!」

  看了這件例子,也頗令人感慨,對動物有愛心固然很好,可是愛不要偏頗了。到底人該尊重的是什麼?雖然對一切生命都要尊重、愛護;但是,倫理孝道更不可抹煞!

  變相的放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間的悲歡離合,有些實在令人感到很悲哀!佛教的「放生」行為,是一種慈悲和愛的表現;但是現今的社會,卻存著另一種「變相」的放生。

  有位中風的老太太,未生病之前,兒子的生活起居都靠她一手打理;中風之後,兒子認為母親已經無法再為他付出,有一天就對她說:「阿母,我帶你去看『放生』。」老太太問:「要去哪看放生?」兒子說:「你坐上車就對了。」

  兒子將車子開到一處市場後,便將母親帶下車,然後說:「阿母,你在這裡等一下,我去買些東西。」說完,即開車離去。老太太等了許久,仍不見兒子回來載她。有位年輕人看老太太在市場附近徘徊了一個上午,就上前詢問原因。

  老太太說:「我不知道,我兒子說要帶我來看放生。」年輕人見老太太話說不清楚、行動又不便,不放心她一人在那裏,就對她說:「那您坐下來,我陪您一起等好了。」他們一直等到天黑,還是沒有人來帶老太太回去。

  年輕人覺得這位老太太很可憐,就把她帶回家照顧。過了一段日子,老太太的身體狀況日漸好轉,說話也愈來愈清楚,才知道她原本的住處。然而,當年輕人找到老太太的家時,發現她兒子早已不住在那裏了。所以,這位老太太是被自己的兒子遺棄了。這樣的兒子,還有人性嗎?人心不古,實在是令人慨嘆啊!

  老農報恩的啟示

  宜蘭鄉下的一個村落裏,每到黃昏時刻,就會看到有位老人家牽著一頭老水牛,到草地上吃草。老人神情悠閒,老牛也怡然自得,真是一幅美麗的畫面……。

  在老人年輕時,務農、耕耘、栽植莊稼,就是靠這頭牛,日復一日,日出而做,日落而歸,所以對這頭牛一直心存感恩。歲月漸漸流逝,農夫已經七十多歲,而老牛也垂垂老矣。老農不忘牛的恩情,所以非常疼愛牠,天天牽牛在外吃草,享受安適寧靜的晚年。

  雖然親友紛紛勸他,不要那麼辛苦,每天要照顧牛多麻煩,把牠賣了吧!但老人說什麼也不忍心將牛賣掉,因為這種結局,牛必將成為餐中菜肴。幾年後,老人年紀實在太大了,深恐無法再照顧老牛,這頭牛未來的生活該怎麼辦?老人很擔心。

  後來村人得知老人與牛的深厚感情,一時傳為佳話。有位農場主人也深受感動,表示可以畜養這頭牛。老人高興之餘,還跑去探看農場環境,覺得滿意才放心答應。

  此外,老人還開出三個條件:一、要讓牛吃得好;二、要住得好;三、要使牛安然終老。對於老人將牛視為親生孩子般地疼愛、關心,農場主人十分感動,並表示一定依照老人的心願行事,雙方為此還慎重地訂定契約。等到農場主人來牽牛那天,老人仍流露出那分依依不捨之情。

  多美的畫面啊!在當今社會要人回報施恩者,已是不易,何況要回報一頭牛!若人人能知恩圖報,有這分眾生平等的感情,未來的社會,將會是個大同世界;只要人人心存善念,人間就是凈土。

  回饋眾生恩

  有一回佛陀行腳到山邊,看到一堆白骨就馬上虔誠禮拜,阿難尊者覺得很奇怪,便請教佛陀:「您是人天導師,四生慈父,為什麼要對這堆白骨禮拜呢?」

  佛陀說:「阿難,你知道嗎?這堆白骨都是我過去生的父母啊!所以我對他們禮拜和感恩。」由這段經文,我們可以推論——每個人雖然一生只有一對父母,但是,眾生可能彼此都曾互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有著生生世世累積的因緣。

  像骨隨捐贈,在幾十萬人中才能配對到適合的,難道他們過去生中不曾有親緣嗎?所以「髓緣佈施」,這種基因的緣,實在非常密切。科學上所稱的「基因」,相對於佛教講的「業因」,基因用中文解釋,到底是什麼?教授跟我說:「勉強解釋就叫做『業種』。」我聽了好震撼!科學愈發達,愈能證實佛陀智慧的崇高。

  一般人都有隔世之迷,今生的親人,到了下輩子就不認得彼此了。過去最親、最愛的人,今生也許正互相對立、競爭也說不定啊!若以此推論,就應時時刻刻對各行各業的人感恩,不論士、農、工、商,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不僅要知恩,也要回饋眾生恩。

  父母像樹根

  我常常說:父母親是孩子的「模」,父母親怎樣對待自己的長輩,孩子很自然地也會學習。俗話說:「草繩拖俺公,草繩拖俺爸。」這就是因果,分毫不差。

  有一位果農,上有老母,下有妻兒,他很辛苦地種了一大片果樹,夫妻倆每天到果園工作時,就讓婆婆照顧孩子,阿嬤很疼愛孫子。可是媳婦一回家就要孩子回到她身邊,不準孩子與阿嬤親近;甚至有時為了孩子對婆婆很不禮貌。

  先生看在眼裏,心裏很難過,就對她說:「妳應該要對媽媽好一點!」她說:「人老了就沒用了,而孩子就像果實一樣,我們做得那麼辛苦,還不是為了孩子,當然要愛他啊!」先生聽了覺得很無奈。

  有一天,先生到果園將一棵果樹的根全部砍斷。樹的葉子和果實都掉下來了,太太一發現,急得大呼小叫!先生說:「妳沒看到嗎?根斷了!是我把它砍斷的。」太太生氣地說:「你這傻瓜!怎麼可以把樹根砍斷呢?」

  先生說:「對啊!同樣道理,人也要守『根本』啊!我是父母生的,媽媽辛辛苦苦地養我,我應該要孝順。妳不能幫我孝順父母,就像樹斷了根一樣,又如何能結出好果實呢?」太太終於知道自己錯了,從此就對婆婆很孝順。

  父母就像樹根,我們就像樹榦,上面的果實就像我們的孩子。根若斷了,樹就會乾枯、果實必然會掉落,所以孝順是做人的根本,若不疼惜根本,怎會結出好果實呢?

  飲水思源

  有一位事業有成的人問我:「我的父母年輕時,受過很高的教育;但是老病之後,連大小便都不會自己處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說:「現在有一些日間托老中心,你可以找一家設備比較完善的機構,讓他們替你照顧;這樣,你白天就可以安心上班。」

  他回答:『托老』一個月要付五萬元,好貴啊!」我說:「現在的小孩念幼兒園也要好幾萬元,我都沒聽過有人嫌貴!今天你有這個事業,是誰給你的?還不是你的父母栽培來的。」

  若再加上讓孩子去學電腦、鋼琴、舞蹈等才藝,一個月的花費又要多少?但是,這些從來都沒有人會在意,反而對照顧父母的費用斤斤計較。

  有句俗諺說:「飲水要思源頭,吃果子要拜樹頭。」做人一定要懂得回報「父母恩」;若能進而對一切有情眾生付出愛,就能培植福報,這是最有福的人生。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 靜思書齋 第2頁:壹、凈覺之路(上)
第3頁:壹、凈覺之路(下) 第4頁:貳、心靈風光(上)
第5頁:貳、心靈風光(下) 第6頁:參、福田心耕(上)
第7頁:參、福田心耕(下) 第8頁:肆、知恩報恩(上)
第9頁:肆、知恩報恩(下) 第10頁:伍、希望清泉(上)
第11頁:伍、希望清泉(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