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春日蓮華〈宣化上人般若語庫1〉 宣化上人主講

春日蓮華〈宣化上人般若語庫1〉 宣化上人主講

語錄篇 -- 修行之路

[日期:2010-07-3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宣化上人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修行要行所無事,不要有貪心,不要我想如何如何?我想開悟,我想得神通了。哪會這樣快?把種子種到地下,要等它慢慢長出來,時間到了,它自然成熟。
  

  修行,要把它看作各人的本分。不需要貪,久而久之,功德自然圓滿,菩提果也會成就。本來應該成功的,貪多卻嚼不爛,吃飯要一口一口吃,把一碗飯統統塞到嘴裡去,擠到口裡一點地方也沒有,你說怎樣吃?嚼也嚼不動,更嚥不下去。吃飯是最簡單的比喻。這叫「貪多嚼不爛。」
  

  修道的人,首先不要自私。這不單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是要饒益全世界,要把自己放下。不是想:我怎樣怎樣了不起!而是要顧全大局。
  

  修道人,時時刻刻把生死問題掛在眉梢上,時時刻刻都要了生脫死。
  

  娑婆世界的眾生,一舉一動,都是貪,都是瞋,都是癡。世界法,他用貪瞋癡去修行;出世法,他還是用貪瞋癡去修行。修行,他貪著開悟。坐了兩天半的禪,想要開悟;修了兩天半法,想要有神通;念了兩天半的佛,便想得到念佛三昧!你看這貪心多大,都是貪心鬼的表現。
  

  修道若是不能改過,就等於沒有修道。學佛法不能知過必改,等於沒有學佛法。所謂「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歲之非」。知道以前所行所作有不對的地方,凡是有這種感覺的人,就是有智慧,將來前途有無量光明;若是不知以前之非,這個人就要糊塗一輩子。圖個虛名,就被客塵所迷,這種人多麼可憐!
  

  出家修道人要發願,發願是精進修道,發願是警惕自己改惡遷善,修道不發願,等於開花不結果的樹,無有是處。若已發願,最好天天再發一遍。因為溫故而知新,記得自己曾經發過什麼樣的願?應該要做什麼事?才不會發空願,不會自欺欺人,也不會把所發的願忘記了。
  

  我們人覺得自己在做好事,其實不一定是好事。為什麼?因為種子不清淨。你以貪心來做好事,這就叫種子不淨。你以好勝心來做好事,這也是種子不淨。要怎麼辦呢?就是要「行所無事。」做什麼事,都是我們的本份,不要向外馳求,不要有所求覓。
  

  有了妄想,怎麼辦呢?就要打掃乾淨。用什麼方法呢?就用禪定。禪定的功夫,能將妄想清理乾淨。修禪定時,要用精進、忍辱來幫助。然後再用布施,持戒來幫助,完成使命。
  

  一經懺悔,要發誓願:「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以後絕不再犯,這才能消了罪業。
  

  在修道時,要想這個生死問題,把什麼魔都當作護法,他是來幫助你修道。有人罵你打你,他是幫助你修道;有人說你的是非,找你麻煩,也是幫助你修道。總而言之,逆來順受,都把他當做幫助你修道的朋友,那麼,煩惱就沒有了;沒有煩惱,便生出智慧。有了真正的智慧,那時候,一切魔都沒有法子來動搖你的心。
  

  修道人,好像眼睛那樣的清淨,不能容納一粒沙子。如果眼中有沙子,一定不舒服,總想法子把它拿掉。否則,身心不安寧。修道也是這樣的情形。這粒沙子是什麼?就是「貪心」。有了貪心,事事起變化,本來是清淨,有了貪心的念頭,便起了化學作用,將清淨的水變成穢水,不能利人,反而害己。
  

  我們修道的目的是為了脫生死,不是為求感應而修道。切記!不可有所企圖而修道,為求成就,為求感應,那是大錯特錯。
  

  古來人讀書是要明理,明白做人之道理,怎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學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現在的讀書人都為名利。「明理」與「明利」兩個音差不多,但做起來是大相逕庭,相離十萬八千里。為名利而讀書的人,只想說讀什麼書才可以賺大錢,譬如想讀醫學,或科學,都可以賺大錢,而沒有想說:「我讀書是將來要為人群謀幸福;學醫是要濟世救人,利人利己。」
  

  忍,是最要緊,就是叫你忍你所不願意忍的事情。譬如我不願意挨罵,可是有人罵我,我都喜歡。我不願意挨打,可是有人打我,我更喜歡。我不願意被人殺,生命是很寶貴的,可是有人要殺我,這是了脫我一生的業障,是我真正的善知識,所以各位啊!學佛法要倒過來學,修道也要倒過來修。怎麼倒過來呢?就是你不願意的事,也要願意。可是你所不願意的事,也不是要你讓給旁人。
  

  最真實之修行法,修行有三秘訣:
  (1)真:不能虛偽,什麼事都要做真的。
  (2)誠:畢恭畢敬,很誠懇,不懈怠,不馬虎。
  (3)恆:恆常不變,恆遠不逾。
  凡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有真、誠、恆三心。做什麼事都有這三心,將來一定會有成就。
  

  多做功德事﹕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盡力而為之,這是修福。讀誦經典,研究經典,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修慧。福慧是由栽培而來,若不栽培,始終沒有福慧。
  

  修道人最怕有煩惱,故說「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對修行者是當務之急。什麼境界來了,不生煩惱,這才是有定力。不生煩惱,就沒有那麼多私慾,私慾源於煩惱,而生出無明,隨著就有病痛。無煩惱並非沒有人來惹你,故你沒有煩惱,而是有人來擾亂你、碰你、打你,你都不生煩惱,這才真有定力。
  

  戒律根本只有一個,就是不自私。人要是有自私心,就會犯戒;沒有自私心,就不會犯戒。同理,人有自私心,就會犯法;沒有自私心,就不會犯法。
  

  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如果犯戒,等於生命斷了一樣的悲哀。世尊在將入涅槃時,曾告訴阿難尊者說:「以戒為師。」由此可證,戒律之重要性。
  

  一般人認為命運有一定的安排,所謂「命有八尺,難求一丈」。不錯!但這是指平常人而言。若是修道人,就不在此數中。修道人,不要問〈易經〉,那是一般凡夫俗子所用的。修道人的生死尚且能了,何況其他的數呢?更應該超越出去,所以便要理會。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個永無止盡的心願/代序 第2頁:問答篇 -- 破迷
第3頁:問答篇 -- 懺悔 第4頁:問答篇 -- 釋疑
第5頁:問答篇 -- 社會 第6頁:問答篇 -- 修行
第7頁:問答篇 -- 政局 第8頁:問答篇 -- 學佛
第9頁:語錄篇 -- 修行之路 第10頁:語錄篇 -- 發願學佛
第11頁:語錄篇 -- 種下菩提 第12頁:語錄篇 -- 眾生皆佛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