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若有所思 何懷宏

若有所思 何懷宏

《若有所思》道德之維

[日期:2011-04-0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何懷宏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1

  忠實於自己,然後才能忠實於別人。然而,最大的困難也就在這裏。要防止那些對人說出的謊言,首先要防止在自己思想中潛行的謊言,而這難乎其難。於是,我們又不妨從忠實於別人開始。

  2

  向著崇高的努力是一種巨大的努力,也是一種微小的努力。一些人本能的傾向於達到的狀態,卻要使另一些人奮鬥許多年。

  3

  當人們不能以高談闊論引起人們的誇贊時,他們常常以沉默來引起人們的注意。

  4

  比起忍受偽善來,人們有時寧願忍受赤裸裸的惡,那樣至少更痛快些,至少不會有一旦醒悟的痛苦和絕望。

  5

  容易受騙常常不僅不是一個不讓人討厭的缺點,而是一個常常使人覺得可愛的優點。

  6

  也許我們不可能在一切事情上保持真誠,那么讓我們在詩中保持真誠;也許我們會敷衍許多東西,但願我們不要敷衍對真心愛我們的人的感情。

  7

  完全真誠是多么難,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借助於較大的自由度,真誠將比較容易一些,越是不自由,偽善越多。

  8

  最高的道德水平總是在個人而非社會那裏達到的。他們與一般道德水平的差距就跟天才與一般智慧水平的差距一樣令人瞠目結舌。

  9

  最深的痛苦和屈辱莫過於在突然發覺自己朋友身上的汙點的同時也看到自身宿命般的不潔。

  10

  用語言道歉的人有時是因為他不准備用行動道歉。

  11

  對於多數人來說,作惡與行善一樣困難,需要同樣大的勇氣。在他們那裏,行善如上坡(困難)、作惡如下坡(容易)的比喻應該換成這種比喻:欲行善者站在穀底面臨一陡峭的石壁,而欲行惡者卻是立在峰頂面臨一黑暗的深淵。雨果的冉阿讓令人難於置信,薩特的葛茨也只是一種戲劇的虛構。

  12

  天真的人能得到他們的天真的保護,心直口快的人能得到他們的心直口快的保護,只要他們確實使別人相信了他們的這種品質,造成了他們具有這種品質的名聲。

  13

  虛偽使一切的德行變味,而真誠使惡行甚至也幻出一層光彩。

  14

  我們讀過、今天我們的孩子還在讀的小學課本中的一課是:放羊的孩子幾次說謊,叫喊“狼來了”,結果最後一次被狼吃了。這還不是從道德的角度,而是從功利的角度反對說謊,然而“文革”時批判這個故事說它是汙蔑勞動人民,卻可一笑。

  15

  最惡劣的私心有時可以表現為一種最無私的激動。

  16

  有時社會壞到了這一地步;做了件好事竟會使自己害羞和別人感到意外。這時,行善真是需要巨大的勇氣。

  17

  在一些陰晦的、處於道德低潮的年代裏,少數特立獨行的人就像陰雲中一角晴朗的天空,像漆黑雨夜中的一顆星  就這么一點點光芒,也會使人們提高許多許多的。它將給同時代人一種希望,給後來者一種指引,使某一在人類中延續的線不致中斷。

  18

  有的人願意充當一個鷹犬的角色,並頗以自己嗅覺靈敏而自鳴得意。

  19

  把人們實際上奉行的道德原則揭露出來,常常會引起眾人的憎厭。人們寧願這樣做,卻不願這些原則被公開主張,這使人很懷疑他們是要從隱瞞這些原則中得到好處,正像一個反對說“自我設計”的人所說的:“那誰來掏糞呢?”這說明:第一,他對人性實際上抱有一種很陰暗的看法(而他還以為他在反對這一看法呢);第二,他希望不是由自己來掏糞,而是幹幹淨淨地坐在辦公室裏。

  20

  什么時候可以對人性信任到這種程度呢,說:真誠就是我們的道德。

  21

  “能”言“善”辯  古希臘“能”即為“善”,“能”“善”結為一體的意義一直影響到當代。

  22

  會有一些以非道德主義者面目出現的人自豪地宣稱:我非難人們一切所謂德性恰恰是依憑真誠的德性  這是所有德性的靈魂。但這裏還要注意:一個理論上的非道德主義者並不等同於一個實際上的道德敗壞者(甚至按照常規的標准),人們做出各種惡行往往是因為他們的性格、氣質而非他們的思想、觀點。

  23

  人們是多么愛好虛榮啊,即使他們明明知道那是言不由衷的贊揚,卻仍然愉快地接受它們。

  24

  在幾乎擺脫了一切缺點的人那裏,我們卻看到他也擺脫不了虛榮;不過使我們聊以自慰的是:虛榮倒也促成了許多善。

  25

  在人面前的嚴厲的自責,有時僅是一種試探,看是否別人也如是看自己;而當別人表示哪怕自己明知是虛假的異議時,他就甚感寬慰,似乎自己的過錯已不再是過錯。

  26

  一些人老覺得自己遇到好人,一些人老覺得自己碰著壞人;其實他們碰到的人可能是差不多的,問題在於他們自己的內心和性格是容易引出別人的善還是別人的惡。

  27

  大人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自私,但常常是禮節上的不自私。

  28

  把我們沒做到或無能力做到的事情說成是我們不願做或不屑做的事情,是我們欺瞞自己和別人的一種慣伎。

  29

  人不僅會因無緣無故地傷害別人而感到快樂,還會因無緣無故地傷害自己而感到快樂。

  30

  有學匪是因為有學閥。

  31

  笛卡爾說:“誰在隱居中生活誰就過得最好”,但隱遁也可以成為一種博取名聲的努力。

  32

  聰明的奉承差不多是百發百中的,而笨拙的奉承也能擊中許多人。

  33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是為別人的看法活著。許多美德是來自這一點,許多惡也來自這一點。

  34

  太多的顧及別人使別人膩味和自己疲累,重要的是保持一種敏銳的正義感,不要錯過一生中不站出來就會終生後悔的時機。

  35

  一種自制和平衡的生活也同樣顯示著人的意志的力量。

  36

  人往往要在處於某一道理的受惠者的地位時才明白和堅持這一道理。例如應尊重和善待自己的父母的道理往往要到老年才懂得,只有這時他才深深體會到老年人特有的孤獨和淒涼及其與世界的隔膜和對溫情的渴求,然而,他再嘮叨這些道理卻又常常只能讓人生厭,因為他已經不處於可以自己履行這些道理的有利地位了。

  37

  在道德上,比起對於何為得體不得體的一種精細辨別力來,更寶貴的是一種不拘小節卻深明大義的品質;比起一種謹小慎微的癖性來,更寶貴的是一種見危授命的氣度。

  38

  我們很少有權利糾正別人,別人那樣做有他那樣做的道理,而那道理也許還是我們達不到的。

  39

  我們習慣於把一切現實的東西看成是必然的,然後又把必然的東西看成是合理的,最後又把合理的東西看成是道德的。

  40

  在打死了那吸我們血的蚊子之後,我們可以減輕我們被咬的疼痛。

  41

  在做任何事情時不妨先檢查自己的動機,不去做那些動機是討人歡心或嘩眾取寵的事情。

  42

  有一些人認為別人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是別人應該對他們盡的義務,當別人不願如此做時就譴責別人是自私或小氣。

  43

  有一種降尊汙貴的恭維,如果不得到加倍的回報,馬上就變成怨恨。

  44

  不要老是對你做過的錯事加以解釋,我們意識到自己錯了時只需改變自己的行為。

  45

  我們很容易感到別人對我們的妨礙,卻很難覺察我們對別人的妨礙。

  46

  在痛苦的人面前談論你的快樂是十分殘忍的。

  47

  我們很容易忘記別人的恩惠,卻死死記得別人給予我們的侮辱。

  48

  任何沒有經過誘惑的人都不能說他是純潔的,任何沒有遭受過拷打的人都不能說他是堅強的。因此,人啊,不要太匆忙和苛刻地譴責那些有失足和變節行為的人們。

  49

  人們常常以一種使人們不使受惠的方式來施惠,因而使受惠者拒絕這一恩惠,而這可能正是施惠者潛意識中所向往的。

  50

  自欺者最能欺人,因為欺騙能生效,往往是因為其中有真誠在,而且是巨大的真誠。

  51

  能夠達到愉快地分享朋友和他人的成就和才華而不摻雜一點嫉妒是不容易的。

  52

  事後人們解釋自己做某些事的動機都是有條有理的,可是你不要相信這就一定是他開始做這些事時所想到的。

  53

  不要輕信我們當時的許願。當我們真心地感激某人時,我們想以後報答他,可是這許諾的報答以後大半會無形中勾消的,只要後來並無新利益的牽導。

  54

  貧苦的聖徒,極少有的;而且即使現在處在貧苦中的聖徒,也大都是從高貴溫柔之鄉中毅然掙脫出來的。

  55

  我對於人格的理想純粹是形式的:即一種豐富而又單純的人格。

  56

  理想的作用在於牽導而非允諾。

  57

  在我看來,樸素是對一部作品最高的贊辭,也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贊辭。

  58

  責備  責人就有求備之意;

  責難  故君子不敢輕易責人。

  59

  一個人的利己主義有時可以用另一個人的利己主義來醫治,但正像任何藥物一樣,這並不總是靈驗。

  60

  一個人隨意品評別人往往有損其德;而一個組織卻使品評別人成為“正當”的了,乃至於使之成為一種“義務”。

  61

  在有些時候,至少對有些人來說,德行不在勤於為善,而在懶得為惡。

  62

  “大人與小人”的區別在今天可能比“好人與壞人”的區別更為重要,因為現代人已經變得越來越小號了。

  63

  壞人經常不是被好人打敗的,而是被別的壞人打敗的。惡惡相克即為善,或即無惡,世界上比起善惡相爭來更多的是惡惡相爭,而惡惡相爭有時也能爭出善的效果。善不必與惡爭,或至少不必死爭,即便“人而不仁”也不要“疾之已甚”。”

  我這裏說的是“惡人”,對人我們總還得溫存一些,這還因為對人並不是能很快、很准確地判斷;但當明明白白的“惡行”與你遭遇時,你卻不能不挺身而抗。

  64

  有關“好人與壞人”的另一點觀察是:一般的好人可能確實比一般的壞人多,但十全十美的好人卻肯定要比十惡不赦的壞人罕見,甚至可以說人世間沒有,而人世間確有我們在有生之年對之絕望的壞人。

  65

  只有“付出”、“給予”才能留存。“得到”是自己得到了,吸收了,所以隨自己的消失而消失;而“給予”是給別人,所以自己消失了,依然能在他人那裏存在。

  66

  不能以似乎小的不義反對大的不義;不能以自己的後發的不義反對別人的已發的不義;不要存一勞永逸地消除不義之念。

  戰爭頻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們老想發動“最終結束戰爭的戰爭”。

  67

  首先是“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然後才是“見危授命,見利思義”。

  而大多數人可能就停留在第一步,對一個社會來說,這大概也就夠了。

  68

  告密,尤其是鼓勵告密,是最傷害一個社會道德的東西。

  69

  對於人,我想我們大概不可能比帕斯卡爾說得更好:人是一棵脆弱的蘆葦,但是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這思想就在於他意識到自身的脆弱和必有一死。

  正是這種意識使人比其他動物高出一籌。我願意在這一意義上承認“人是萬物的靈長”。

  但我也許還要補充一句:多數人在多數時候可能並不具有這種思想和意識,尤其是現代人。

  70

  人是一種脆弱、有局限性的存在,而我們的道德義務也就泰半來自對於此一事實的認識:因為自己的脆弱,所以必須有義務的鞭策;因為他人的脆弱,所以有必要善待他人。

  71

  人的尊嚴並不在於狂妄,而是在於他是否懂得在弱勢中也可以有尊嚴地做正當的事情,並在抗爭之後,服從那些對他發生的,無論是來自人還是來自自然界的不可避免的事情。

  72

  社會倫理的世界基本上是一個理性的世界,這樣的世界運轉起來比較平穩,人們在其中能行之久遠,然而,這一世界卻無論如何需要一種感情來啟動並不斷注入活力。

  73

  道德看不見的一端連著宗教精神,看得見的一端則連著法律。

  人們的價值觀念及善惡的具體內容在不斷變化和推陳出新。然而,在各種文明的廢墟之下,卻還是有著共同的道德地基,沒有這種地基,任何人類的建築都不可能穩固。

  現時代正使我們面臨這樣一種處境:最小范圍內的道德規范需要最大范圍內的人們的同意和共識;最底限度的道德約束呼喚著最高精神的支持。

  74

  我看到一位母親細聲慢語地在跟她弱智的孩子說話,看到一位父親對著他美麗、但卻有殘疾的女兒微笑。

  不,這已經不是道德,這已經超出了道德。

【書籍目錄】
第1頁:《若有所思》自序 第2頁:《若有所思》苏醒(1978)
第3頁:《若有所思》早春 第4頁:《若有所思》晚春
第5頁:《若有所思》初夏 第6頁:《若有所思》盛夏
第7頁:《若有所思》道路 第8頁:《若有所思》理性與激情
第9頁:《若有所思》道德之維 第10頁:《若有所思》幸福與痛苦
第11頁:《若有所思》友誼、愛情與婚姻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