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仁慈的吸引力:都市心靈修行法則 皮耶羅.費魯奇

仁慈的吸引力:都市心靈修行法則 皮耶羅.費魯奇

溫暖

[日期:2011-03-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皮耶羅.費魯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溫暖

  快樂的溫度

  許多年前,我因為工作需要,必須在一個冬日的夜晚出差到美國某城。我的班機嚴重誤點,我身邊正好沒有現金,所以沒有吃飯,天氣又冷。禍不單行的是,我住的那一區停電了,我身陷一片黑暗。文明供應的庇蔭我一概闕如,非理性的思維開始盤踞了我。雖然理智告訴我,我沒有真正的危險,可是原始的生理警戒系統已一一開啟:饑餓、黑暗、寒冷、茫然沒有方向、舉目無親。我已瀕臨不知所措的地步。我走在懸崖邊上,眼看就要掉入驚慌的深淵。

  突然之間,我聽到自己的名字在黑暗中響起。聽到自己的名字,我從來沒有那么快樂過,也從來不曾被一個聲音如此感動過。是我約好見面的一個朋友,想辦法找到了黑暗中的我(可別問我她是怎么辦到的)。這個拯救了我的聲音本身就是溫暖。

  在那一刻,或者說稍晚等我吃了東西、生理機能恢複正常後,我領悟到人類是多么的危險。在一個與你沒有關聯、別人無心理你的世界裏,我們毫無防禦能力,我們脆弱無比。我領悟到,嬰兒的處境其實就是所有人類的情境:亟須照顧、關愛和溫暖。每一天都有人因為缺乏溫暖而死,或是逐漸枯萎。被棄置不顧的小孩、薪資勞力雙雙被剝削的工人、上了年紀的老人,在這個以大都市構築的無名世界裏寂寞地被遺忘。成千上萬的人每天用各種替代品來彌補長期缺乏的關愛:暴飲暴食、追求沒有情愛的肉欲、在瘋狂消費的樂園中尋找虛幻的快樂,或是變得暴力。

  想到溫暖,我們最常聯想到觸摸的感覺。可是聲音也是距離上的一種觸摸,即使沒有實體接觸也能帶來溫暖。我們剛才看到,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茫然失措,一個聲音拯救了我。而我認識一個女人,且稱她為陶樂西雅吧,告訴我另一個故事。每天晚上,她都聽到公寓隔鄰有個女娃在哭。那對父母把小孩抱上床,讓她一個人在黑暗中睡覺。他們任由嬰兒號哭,自己卻跑去看電視。嬰兒聲嘶力竭的哭聲道盡了痛苦和孤單。陶樂西雅該怎么做?她不知道。如果對那對父母直言,說不定情況更糟。她決定唱歌。她既然聽得到小孩哭,小孩也該聽得到她的聲音。所以每天晚上小孩被送上床後,陶樂西雅就唱起甜美的安眠曲,隔著薄薄的牆對她說話,安撫她。小嬰兒聽到看不見的友善聲音就停止哭泣,平靜地睡著了。一個陌生人的聲音帶來溫暖,讓她免除了冰冷的孤單。

  說到溫暖,你想象的地獄是什么模樣?煙霧彌漫、火焰沖天、亮晃晃的刀山、油鍋裏的炸人肉?我們所聽聞的地獄,往往都是很熱的地方。即使是伏爾泰( Voltaire,法國詩人、劇作家、哲學家)這樣的理性主義者,臨終前在病榻上看到窗簾掉進壁爐裏著火燃燒時也帶著譏諷和絕望大叫:“火焰已經點上了!”(■ flammes)

  可是,我們真能確定嗎?但丁《神曲》的地獄篇有曆曆如繪的詩般描述:最恐怖也是最低一層的地獄,是個靜默無聲、有如冰庫的地方。犯下了罪惡之最的背叛者,整個頭浸在一個永不消融的冰凍沼澤裏。這些受到詛咒的靈魂沒有感情,腦海裏只想著要背叛家人、國家、朋友。地獄,是沒有任何感覺的地方。它是溫暖的對比,是個黑暗、駭人的所在,你在那裏孤孤單單,一無所愛。

  之後,但丁爬上煉獄(又稱“淨界”)之峰,這是一段漫長而艱苦的攀爬,代表一個人在發現自己的過程中必經的淨化和強化。在煉獄的巔峰,但丁見到他久未見面的初戀情人佩雅特麗琪,她在此代表真理。她對但丁很冷淡,並沒有過來擁抱他。她要他感受他健忘的沉重後果。她譴責他:你為什么忽視了我?這既是一個憤怒女人的獅吼,也是真理對那些長久徘徊在歧途上的人的當頭棒喝。但丁凍住了,一如亞平寧山脈(Apennines,位於意大利中部)上的白雪。可是在春陽的照射下,白雪融化了,但丁也融化了,他落淚哭泣。他再度感受到感情的溫暖。在此之後,他進入了“純淨之界,准備攀爬星辰”。

  對但丁而言,溫暖是一切情感的基石,拜它所賜,生命才有可能。在他眼裏,溫暖也是洗心革面的先決條件。詩人往往能體會到科學家和研究學者要在數個世紀後才會發現的真理:沒有他人互相取暖親近,我們是活不下去的。數十年來我們已經知道,沒有母親身上的溫暖,嬰兒無法存活。身體的溫暖--撫摸、哄抱、護蔭、培育、擁抱、搖晃--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命的必要條件。得不到溫暖的嬰兒會死去,得到的不夠也難以茁壯,長大後變得退縮、神經質、攻擊性強,說不定還有犯罪傾向。

  這一切都始自遠古時代。溫暖是一種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母親溫暖、柔情的照顧,哺乳動物的幼輩不可能存活下來。成年人或許沒有溫暖尚可將就,可是那樣的生活是冰冷而無趣的。他人的溫暖可以讓我們放松,可以治療創傷、提供撫慰,讓我們的潛能開花結果。想想看,光是遇到一個溫暖友善的人,你的心情就會變好。在這人面前,你無須裝假、競爭或是拼命證明自己。這股溫暖讓我們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溫暖不但肯定我們的現在,也肯定我們的未來。

  一如嬰兒,成年人也需要溫暖-- 心理上的溫暖。其實生理亦然。有時候,我們依然需要被人撫摸、擁抱,就像嬰兒。不過,我們最需要的只不過是一個能夠傾訴心曲的人,一個了解、欣賞、關心我們的人。溫暖這時候不只是一種生理現實,它已經成為譬喻,代表一種我們可以在某人眼裏看見、聲音裏聽見、待人處事上感受到的人格特質。及時的生理溫暖-- 被人擁在懷裏呵護著--會讓這個特質變得更純淨、更真實而美妙。它是仁慈的基本核心。

  溫暖永不嫌多,尤其在這個全球冷化的年代。這是溫暖變成了商品的原因:如果你渴望超凡入聖、能帶來鼓舞和快樂的溫暖,可是你無法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我們就把它賣給你。我看過一個巨大的橘色廣告牌,上面是一只美麗的碗,裏頭盛著熱氣騰騰的蔬菜湯,下面寫了幾個字:“這就是‘愛’。”這是某個跨國企業的冷凍食品廣告。廣告背景是這樣的:每個人都太忙了,所以今天晚上你回到家的時候,不可能有人准備好一碗美味的蔬菜湯歡迎你。很難想象有什么東西比這一碗熱湯更能象征充滿撫慰、令人安心的愛。多大的安慰,一匙匙湯汁入口的快樂!多大的欣慰,知道有人因為愛你而准備了這樣一碗充滿營養精華的湯品!可是現在這人太忙,或是已經忘了你,甚至根本沒有這樣的人存在。所以,來一碗由遠方某個機器制造、以真空包裝的冷凍湯吧。別擔心,它能立刻解凍。不管怎么說,東西是一樣的,不是嗎?來吧,喝一碗,美味可口、數分鍾可食,而且人人皆同。買吧,吃吧,少■唆。溫暖已經包含在售價裏:“這就是‘愛’”。

  這是人人吃得到的同樣的湯。可是若是真正的溫暖,沒有人是相同的,就像沒有兩碗湯是完全一樣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之所以被愛,是因為我們就是這個模樣,包括所有的長處和短處。我們被愛,是因為我們就是我們,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可是一旦溫暖消退,我們會變成一式一樣--個個都是無名氏。一如溫暖能讓我們的人格發光發亮,讓我們自覺特別而不可或缺,冷漠也能把我們變成無名無姓的影子。有一回我掛號去看足科。我看到不止一位醫生,更是一大群專家。其中有個女人,用放大鏡對准我的腳觀察良久,一聲也沒吭。診治完畢,我正准備離開,她也寫完了筆記,抬頭看到我竟然嚇了一跳,說道:“你是誰?你在這裏做什么?”她不知道我是那只腳的主人。對她來說,我只是一個在放大鏡下被分析的影像,而現在她才發現,我居然是個完整的人。對她來說,如果我只是一只沒有名姓、沒有聲音的腳,應該比較合理。這就是無名氏。

  溫暖的另一面是親近,它能將生理現實轉化成記憶和象征。親近的人是親昵而溫暖的,疏遠的人則冷漠而遙不可及。在我們的生命之初,這是個生理上的現實。無論是誰親近我們,擁抱、撫摸、給予我們溫暖,對我們來說就是親密而熟悉的。新生兒憑著母親的氣味,知道誰是他們的母親。隨著年歲增長,這種親近感會越來越主觀。一個和我們親近的人可能遠在數千裏外。事實上,光是撫摸和擁抱是不夠的,溫暖現在變成了一種更微妙的特質,重要性卻不曾稍減。親近不僅關乎生理,也關乎心理、性靈。它是一種能力,能進入他人內心也願意納入他人,能了解別人也願意讓自己被了解。和親近的人在一起,我們能一無所懼地道出自己的夢想,暴露自己最怪異、最難堪的一面。

  我們常把溫暖視為天經地義,只有失去的時候才注意到它的存在,也才體會到它的重要。我有這樣的領悟,是因為兩場相隔多年的葬禮。第一場是我祖父的葬禮。我生平頭一回坐在裝著棺柩的靈車上,看得到車外行人對於送葬隊伍的響應。他們的反應非常明顯,大家紛紛停下腳步讓我們經過,有人摘下帽子,有人在胸前畫十字。這代表了尊重和肯定:某個人去世了,其他人同表哀悼。我感到很欣慰,死亡不再是一件孤獨的事。大約30年後,我母親也離去了。同一個城市,同樣的儀式,同樣的程序,可是時代變了。行人經過我們身邊,恍若未覺,腳步匆忙。整個城市沒有停頓,每個人都繼續做自己的事,毫無肯定可言。我感覺置身在一個冷漠、疏離的世界,這才真正了解到溫暖的重要。周遭的人支持你,這是多么重要的事。

  然而,要達到溫暖和親昵,中間會有重重阻力。我們如果害怕過於親密、門戶過於敞開,會受到侵犯、控制或傷害。這些都是由來已久的恐懼,有些並不理性,但也有些是其來有自。畢竟,我們今天能夠擁有完整的地盤,都是爭鬥勝利的果實。人類花了數百萬年的時間,好不容易才變成“個人”。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天經地義。因此,我們害怕一旦和他人過於親密,邊界線蕩然無存,對方會長驅直入毀了我們。可是這些界線往往變成障礙,薄膜硬化後什么也透不進來。我們等於把自己關在用一己的孤寂築成的冰冷堡壘裏。

  有了溫暖,生活比較容易;多了冷漠,生活更為艱苦。在溫暖友善的情境下,要開口請人幫忙(以及接受幫忙)、說逆耳的忠言、接受他人、被人接受、開懷大笑、享受人生,都變得容易一些。《伊索寓言》中有一則小故事,風和太陽打賭,看誰能夠先讓旅人脫下衣服。風先上場。它輕輕吹拂,可是旅人沒有脫衣。風吹得更用力,旅人依然不脫,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緊。風猛吹,竭盡全力地吹。它吹起強風,繼而吹起颶風。旅人不但不脫衣,反而把自己包得更為密實。輪到太陽上場。它履盡職責--照耀大地。風完全止息,天氣變熱,旅人脫去了衣服。太陽贏了--它靠的不是蠻力,而是溫暖。

  如果我們將觸摸和談話包括在內,溫暖的好處可說是不勝枚舉。艾許利•孟塔古(Ashley Montagu)在他的經典名著《觸摸》(Touching)中闡釋過,摸觸能增進所有哺乳動物的健康,包括動物、孩童和成年人。另一個橫跨49個文化、由神經心理學家詹姆士•普雷斯科(James W. Prescott)主導的經典研究指出,在身體接觸頻繁、對嬰兒的關愛習於盡情表露的社會裏,勢利的財富現象以及偷盜、殺人、虐敵等事情發生的比例都很低。反之,很少對嬰兒借由身體接觸表現關愛的社會,奴役情形屢屢可見,女人地位低落,連神明都是凶猛好鬥之輩。普雷斯科認為,要將暴力心態轉化為平和最好也最容易的方式,就是讓一個人在嬰兒時期得到溫暖,長大後的生理樂趣也將會開放不壓抑。

  數十年來,不同的研究陸續證實了我們數千年來以直覺就知曉的事實。這樣的研究在過去數年間更為確鑿。就孩童和青少年來說,父母對孩子的溫馨關愛有助於他們滿意自己、獨立自主、在校表現良好。而成年人呢?曾經有一萬個以色列男人受訪,被問及諸多關於健康、習慣和環境的問題。其中有個問題是:“你太太會不會對你表現情愛?”結果發現,回答“不會”的人八成都有狹心症。就連有人可以說話以填補孤寂的空虛,都是必要的。就老年人而言,光是有機會跟人聊天,就有助於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幾率。這純粹是因為智力受到刺激的關系嗎?不然。另一個研究顯示,與人接觸才是真正幫助癡呆症老人的因素,讓他們心情變好,少受些罪。

  溫暖和仁慈的效果可以持之久遠。20世紀50年代一群哈佛學生經過篩選,參加了一項跨年研究,每個人的生活基本資料都有詳細的搜集。 36年後,其中126人同意再度參加研究。他們被分成兩組,將父母形容為溫暖、耐心、慈愛的分在同一組,另一組的父母則被形容為沒有耐性、冷漠、無情。第一組的受試者罹患潰瘍、酗酒、心髒疾病的比例低於一般,第二組則是高於一般。第一組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患有重大疾病,而第二組竟高達87%。

  各位或許注意到一個奇怪的事情。本書談的是付出仁慈的好處,現在我們卻在大談接受仁慈的好處。不過,只要自問以下的問題,這個矛盾當可迎刃而解:當我們撫摸一只咪咪叫的貓,我們是在給予溫暖還是接受溫暖?或者,當我們享受他人的陪伴,是誰得到了溫暖?當我們抱著一個新生嬰兒,是誰在散發溫柔,又是誰在接受溫情?付出溫暖的人絕對不會感到寒冷。施與受的好處是均等的。當我們付出溫暖--以及我們的陪伴、不存論斷的正面態度、我們的真心誠意等等,我們會為周遭人的生活帶來舉足輕重甚至卓爾不凡的改變。而我們自己也不會一成不變。

  一個感覺寒冷的人找到了溫暖,就像發現了生命無限多的可能性。感情並不是惱人的變量,而是一種富足,讓我們領悟到過去不曾見過的廣袤。心靈自有它的邏輯,這是理智難以理解的。只要懂得心靈的運作,我們便能了解他人,知道他人不是統計數字或是沒有生命的玩偶,而是活蹦亂跳、充滿希望和夢想的生靈。心靈的運作要靠直覺去了解,直截了當、不局限於言辭的表面。你知道朋友需要你,因為你是他(她)朋友。你知道伴侶有難或平安,因為你是他(她)的伴侶。你不用問也能感受到你小孩的心情,因為你是他(她)的父母。

  沒有溫暖和親密的人生是什么模樣?我們不妨想象一個所有感情都消失的人生,就像一條幹涸的河流。再想象一下,假設連溫暖和感情的記憶都消失了。我們有如行屍走肉,毫無感覺。那是一個人人界線清楚嚴明的世界,你唯一在意的只有數字和冷酷的現實。

  另一方面,溫暖也有可能過熱。我們都很熟悉這樣的人:不計代價渴求溫暖,隨意擁抱、撫摸我們,肆無忌憚地侵犯我們的隱私。這種人令人難以忍受。有時候冷漠是必要的,距離也是,畫出界線也是。有時候冷眼旁觀不是壞事;沒有感情和偏好的帷幕阻擋,說不定我們可以用嶄新的目光來看周遭的世界。可是,一個死氣沉沉、冷漠疏離的世界就算不會置人於死地,終究也是乏味的。現在,且讓我們想象相反的情境:生活滿是溫暖和柔情。我們願意降低防護牆,因為覺得我們夠強壯。光是現個身、露個面就能為別人帶來輕松和快樂,對別人的內心世界看得更清楚,有能力看透大家的思維和動機,愛、友誼、仁慈變成了人生的終極意義和最高價值。這樣不是好得多?

  我的兒子喬納遜告訴我,有一回學校郊遊,他因為走得太久好累,步履蹣跚地落在隊伍最後,心裏覺得好孤單。可是有個好心的朋友等著他,還對他說:“加油,你一定走得完!”後來他果真走完全程。這就夠了:在困境下有人關心你,對你說一句仁慈的話。喬納遜稱它為一個“貼心的援手”。或許人人都需要這樣的援手,好在人生旅途中邁出下一步。

【書籍目錄】
第1頁:《仁慈的吸引力》亮點介紹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簡介 第4頁:目錄
第5頁:書評:仁慈:一種立場,一種生活方式 第6頁:書評:良善而積極地面對
第7頁:引言 第8頁:诚实
第9頁:溫暖 第10頁:寬恕
第11頁:接觸 第12頁:歸屬感
第13頁:信任 第14頁:專心
第15頁:同理心 第16頁:謙遜
第17頁:耐心 第18頁:慷慨
第19頁:尊重 第20頁:彈性
第21頁:記憶 第22頁:忠誠
第23頁:感恩 第24頁:服務
第25頁:喜樂 第26頁: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Jessie 发表于 2014-3-19 16:47:06
此書能讓我解開無數的心結,讓我懂得寬恕,懂得感恩,更能活在當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