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菩薩戒本經講記 會性法師主講

菩薩戒本經講記 會性法師主講

四十一輕戒─不供養三寶戒第一

[日期:2011-01-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輕戒,別列有四十一條:

四十一輕戒──不供養三寶戒第一

前之四重戒很嚴重,只要稍微注意,不會犯重,而四十一條輕戒,則易違犯,尤其是第一條不供養三寶戒,大家要特別注意,這非常重要,如果不如此做,就不算為佛弟子。看經文:

若菩薩,住律儀戒,於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廟,若法,若經卷,若菩薩修多羅藏,若菩薩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薩眾;若不少多供養,乃至一禮,乃至不以一偈讚歎三寶功德,乃至不能一念淨心者,是名為犯眾多犯;

「若菩薩」,指所有受過菩薩戒的人。「住律儀戒」,已受菩薩戒,得菩薩戒體後,沒有破戒,沒有捨戒,沒有犯戒,心不亂的情況(無精神病),不病壞心──或不因病成白痴、顛狂等,就是住律儀戒。若破戒戒體已失,不算菩薩。或雖無破戒而捨掉菩薩戒,或犯戒而未懺悔,或精神失常有毛病,或因病使心已失作用皆非住律儀戒。「住律儀戒」就是受過菩薩戒,得戒後,一切都正常的人。而有些未受菩薩戒的,不要以為自己不是菩薩,可以犯,不能如此想,雖然現在未受,將來定會受,因為將來要成佛,沒有不受菩薩戒的佛。菩薩要如何做?「於一日一夜中」,即二十四小時當中,如早上六點到次晨六點,即二十四小時為一日一夜。對三寶應表示恭敬,下文即指最起碼要如此做。先說三寶之境界「若佛在世,若佛塔廟」,此二種指佛寶。佛在世,就是佛還在世間,世間有佛寶。現在佛已入滅二千幾百年,此時只有佛的塔、佛的廟在世間,表現佛寶給我們恭敬的地方。就是佛寺裡供養佛像,佛塔裡供養佛的舍利,這是佛寶,我們恭敬的境界。塔,梵語塔婆,新譯為窣堵波,中譯為墳,或稱靈廟,這是供養佛舍利處。本來塔是供佛舍利的,不像台灣所建之塔是供一般人的骨灰。所以此之佛塔是指供佛舍利的地方,佛廟是指供佛像的地方。佛像、佛舍利就是佛寶,我們應當恭敬。「若法」,指佛所說的一切法門、教典,這是總說。「若經卷」,指佛滅度後結集的經律論三藏教典,都是法寶。「若菩薩修多羅藏」,是大乘菩薩經典的經藏,「若菩薩摩得勒伽藏」,是大乘菩薩論藏,解釋經的、所有論藏,包括解釋菩薩戒的論藏。由「若法」至「若菩薩摩得勒伽藏」這些都是法寶,為我們應供養的境界。「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薩眾」,此標出僧寶。比丘僧,指所有出家比丘,包含聲聞比丘、菩薩比丘、大小乘的比丘一律要平等恭敬,不能只恭敬菩薩比丘。如果是十方世界大菩薩眾,範圍就很大,所謂三賢十聖,所有的菩薩通通包括在內。而菩薩之形相不一定,有現出家相,有現在家相,甚至現天人等相都有。以上列出我們應當恭敬供養的三寶境界,下文為我們至少要做到的供養。「若不少多供養,乃至一禮」,如果不能做到少少的供養,當然多更好,增加福分,至少要做到少少的供養。以禮拜來說,身業供養,至少在一日一夜中,要做到拜「一拜」,一禮,向三寶至少各頂禮一拜,不可簡省而一拜總拜三寶,則太貪便宜了。「乃至」是 超略語,如三拜、九拜、十二拜、四十八拜,愈多愈好。故對三寶,每一寶至少有一拜。「少多」就是「多少」,即隨分隨力,多少有所供養。而供養不一定要香花燈果,頂禮就是供養,最少身業要做到一寶一拜。「乃至不以一偈讚歎三寶功德」,以口業讚歎供養,至少要有一首偈頌來讚歎佛寶。法寶、僧寶也一樣。這是口業供養,最起碼的範圍。用偈頌讚佛,平時大家較熟悉,比如「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是最好的讚佛偈頌。而平常念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也是讚佛,不過是單讚阿彌陀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可遍讚十方世界諸佛。而讚歎法寶的偈頌,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等四句,即讚歎法寶的偈頌。而讚歎僧寶的偈頌,平常人少用,甚至念不上口。有一首讚僧寶的偈頌「僧寶清淨不思議,身披如來福田衣,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學無為」。以上用偈頌讚歎三寶功德,顯示對三寶的恭敬,是口業的供養。平時,大家只會禮拜,很少讚歎,甚至不會讚歎,而禮拜,比如做早課,開始拜三拜,結束拜三拜,這三拜是什麼意義,有人尚糊裡糊塗的。這三拜,一拜佛寶,二拜法寶,三拜僧寶,是表示菩薩戒中,最起碼對三寶之禮拜供養。諦閑大師的開示中,教人拜三拜時,第一拜拜佛寶時,心裡默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第二拜拜法寶,心中念「一心頂禮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第三拜拜僧寶念「一心頂禮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及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不如此觀想,在禮拜時還會有妄想,若每次拜時,心中如此觀想那還有妄想?所以平時禮拜,拜三拜都要如此作觀想。

「乃至不能一念淨心者」,一念淨心,即意業最少的恭敬。若不能做到最起碼一念清淨心,就是意業不清淨,不曾供養三寶。如何才能「一念淨心」?剛才所說拜佛、法、僧的方法,拜時動此心念,好好作觀,當時心清淨,就是一念清淨心,是意業清淨供養,同時在禮拜時,三業都做到清淨。平時,若在讚歎三寶時,每一首偈念完,再拜一拜,如此成為六拜,豈不更好。普賢十大願:「第一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第三廣修供養。」這十大願,甚至普賢行願品,大家都很熟悉,但未真正好好做,這是只「解」不「行」的缺點。今日這段文,諸位受益必大,比談玄說妙,更有助益,學菩薩道對三寶最起碼之供養不能做到,猶如小孩未學走路,即學跑馬拉松,是大錯誤。經文是用反面的說法,「不能」、「不少多」、「不以」等,即是最少要做到這樣,若不這樣做,「是名為犯眾多犯」,眾多犯即前所說的「眾多突吉羅罪」。以上是說有意不去做的過犯比較重;下文說忘了或恭敬心未提起,經文說:

若不恭敬,若懶惰,若懈怠犯,是犯染污起;

假如對三寶無一點恭敬心,或懶惰,或懈怠,而不去禮拜讚歎等,這樣是犯染污起,染污了清淨的戒體,舊譯重垢,輕垢中較重的罪過。如果有所違犯,此犯須向一個清淨的菩薩懺悔,要向人懺悔才能清淨。

若忘誤,犯非染污起。

忘誤是事情太多,工作了一天一夜時間都擺在工作上,忘掉對三寶的禮敬。忘掉,此罪過比較輕,犯非染污起。非染污起也叫輕垢,輕垢罪中較輕者。這種懺法只要自己責備自己,勿再犯過,就可以清淨,不必向人懺悔,是較輕的違犯。

此道理是在「輕罪」中再分重與輕,因染污了菩薩戒體,要懺悔才能回復清淨,「染污起」的罪過重一點,須向人懺悔,向一位清淨的菩薩求懺悔,才能清淨。「非染污起」,則不必向人懺悔,只要自己責備自己:「我怎麼錯得這麼嚴重,以後可不能再犯」,或於拜佛時向佛求懺悔更好,即可使罪業清淨。

上言違犯,下言不犯情形。

不犯者:入淨心地菩薩,如得不壞淨比丘,常法供養佛法僧寶。

老實說:沒有不犯的。「不犯」是其菩薩道的修為很高,已得淨心地之菩薩,即使一日一夜不去頂禮、讚歎,也沒過患,因其心地已清淨,經常能以正法,即其已契理之無生法,來供養三寶,那就不算違犯。「不壞淨比丘」,就是證到初果的比丘,對三寶、戒法等都不會破壞。如以菩薩地位,約天台教義來說:別教初住、圓教初信菩薩,已斷分別煩惱,地位和聲聞初果相齊,叫做「入淨心地菩薩」,就不違犯三寶及戒法,何以不犯?因其常常能以真法供養三寶,其心能和清淨法體契合,與三寶不曾相離,故不違犯。像這種人,就是不用身體禮拜、口業讚歎,其心也不會違背三寶,自然不違犯。到此,「不供養三寶戒」第一條依文字講完。

而此條戒中若一日一夜中,未對三寶之供養、禮拜最起碼一拜,最少一偈讚歎,以至於無一念淨心等,那就違犯。關於對三寶一天最少三拜,相信大家都能做到。而以偈頌讚歎三寶,讚佛寶可能不會違犯,對法寶可能讀經時讚歎到,對僧寶之讚歎平常等於沒有,希望大家以後能照此法去做,才不會只有禮拜而無讚歎。這不一定等到受菩薩戒才如此做,只要受過三皈,是佛弟子,就應當要這樣學習。受三皈的佛弟子,平時做完功課念三皈,就是念念不忘三寶的意思。因此,不要等到受菩薩戒才這樣做,受過三皈的同修們,也要天天這樣做才好。

平時大家只知拿香、花、種種水果飲食來供養,未注意到自己身口意三業要清淨供養,這是最重要的,比用香花燈果之供養更重要。此道理亦出在普賢十大願中,即「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按照佛所說的,我們如法修行,就是供養三寶,而按照菩薩戒所說,每天都要對三寶恭敬禮拜讚歎,這種供養功德,超過財供養千萬億倍。這是法供養。

這條戒的道理很多:文字說明至此為止,本要附帶說明在家菩薩戒輕戒中與這一條戒有關的,第一條供養父母師長,第二十三條得新鮮水果等要先供養三寶,留待下回說明。

上回已說過四十一輕戒中「不供養三寶戒第一」的文字意義,而今在家菩薩戒本大都是六重二十八輕的戒本,故講經中,若與在家菩薩戒本相關者,也提出來說明。如「不供養三寶戒第一」與在家菩薩戒二十八輕中「不供養父母師長戒第一」、「得新食不先供三寶戒第二十三」相關,故同時說明之。

講前須先知,菩薩戒和七眾戒法不同,菩薩戒是通戒,通於七眾,因為菩薩戒本彼此互通,所以在家菩薩並非只受、持六重二十八輕戒即夠了。其他菩薩戒條只要在家眾做得到,都要受持、學習。

現在講菩薩戒本經輕戒第一條,同時說明在家菩薩戒之輕戒第一條,吾人勿以為不供養父母師長犯輕戒,而不供養三寶則不違犯,如此則錯,菩薩戒彼此互通的道理即在此。菩薩戒本經第一條:「不供養三寶戒」是通於在家出家;不論出家、在家人都要供養三寶,而在家人更要時刻不忘三寶,這是學佛的根本,非常重要。但是六重二十八輕沒有這一條,我們不能因此而認為在家菩薩不必供養三寶,那是大錯!在家菩薩戒本「不供養父母師長戒第一」戒文:「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其他文字從略,因非專講在家菩薩戒,故明戒相之文字意義即可。其中「受持戒已」,和菩薩戒本經中「若菩薩,住律儀戒」,意義大致相同。「受持戒已」凡受過在家菩薩戒後,即須安住在在家菩薩戒律儀中,故和「住律儀戒」之意義相通,只是文字稍異耳。戒條「不供養父母師長」是反說,正面意義是在家菩薩應當供養父母師長,父母生長我們的身體,恩德很大,一定要報答,故頭一條要孝順供養父母另而「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師長包括世間出世間師長,世間師長如學校老師,出世間師長包括販依師、及所有僧寶。所以和菩薩戒本經之「不供養三寶戒」棺通,由此知師長包括偕寶。「供養父母師長」在中國文化裡是很平常,不說學佛,一般人都要尊師重道,孝順父母,不學佛都應做到,何況學佛,且受菩薩戒?受菩薩戒而不能供養父母師長,雖說得「失意罪」「輕垢罪」即染污犯,看似很輕,實罪過很重。此條到此為止。

下乃在家菩薩戒二十八輕第二十三和「不供養三寶戒」亦相通,故提出說明。「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穀、果、麻、菜、茹,不先奉獻供養三寶,先自受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這條戒是說在家菩薩若得到新鮮的飲食:新穀如米、麥類五穀可吃得飽者;還有果類,指一切水果:蓏,指瓜類,如西瓜、哈蜜瓜等。「菜茹」,即蔬菜。平常得到新鮮、或新出產的穀類、水果、瓜類、蔬菜等好吃的食物,一定要先奉獻供養三寶後,自己才食用,乃表示自己的誠意,以至誠恭敬心供養,即表示念念不忘三寶。於有佛堂處,先供養禮拜後再食用,若在外不便亦應默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作如是觀後才食用,若不如此做,則得「失意罪。」

「新穀」的「新」字,有二義,一為剛出產的「新」品;二為「新」鮮的。得到新出產或新鮮的食物,先供養三寶,則不違犯此戒。「新出產」,並非前無今有,而是水果都有生產季節,如屏東出產「黑珍珠」蓮霧,係高貴品種,年產一次,剛上市時很貴,一斤要壹兩百元;若買來食用,要先供養三寶。若為表示恭敬買來供養三寶,當然也很好,然須量力而為不必勉強。所以新出產並非從前沒有現在才有,而是生產季節到了,如荔枝龍眼剛上市時較名貴,先買來供佛表示恭敬之意。

菩薩戒本經「不供養三寶戒第一」中云:「若不少多供養,乃至一禮。」,「少多供養」,部包括香花燈果等供品供養,若無供品起碼拜一拜、一偈讚歎那是最少了,這種說法較周到圓滿。至於在家菩薩戒,單講飲食供養三寶不及其他,只是「不供養三寶戒中」的一部份,所以兩者相關。又文中雖無,義可看出,即二十八輕戒中,將「得新食須先供佛」列在第二十三,表示前已說明供養三寶之理,「得新食不先供三寶」尚且違犯,何況平常對三寶不恭敬供養,哪會不犯呢?可見菩薩戒本經包含的範圍很廣泛。「供養三寶」應當含在任何菩薩戒中,在家菩薩戒本沒這一條,是含在前面經文中。何以故?因優婆塞戒經有七卷,今只列出六重二十八輕之戒條,其他經文對供養三寶之理講得很多。且優婆塞戒經有「供養三寶品第十七」,這一品專講此理,故未一一詳列。因此,受六重二十八輕之在家菩薩,單看這些戒條不夠,須將優婆塞戒經整本讀過,才夠受用,才能真正做到在家菩薩應做的功德。

在此順便一提者,世間對供養之水果有不正確之說法,或說番石榴不可供佛,甚至說鳳梨也不能供佛,此種流傳,真使人莫名其妙。番石榴不能供佛之說,本人小時已聽過,乃問長輩,長輩說因為番石榴的種子小,小孩吃下後,會從便中排出,再長成樹,樹再結果,故不能供佛,我覺得這不合道理。譬如龍眼核雖大,小孩不小心,也會吞下去,再排出來仍會再長成樹,這是本人八、九歲時的經驗。若如此,很多水果都不能供了?!所以世俗傳說不正確,不應再訛傳。應知『只要人能吃、都可供佛』其實佛菩薩並不食人間食物,這只表示我們恭敬的誠意。而人不能吃則不可供佛,如橘子還未熟,又青又酸,不可供佛,不然就太不恭敬了。只要人能吃的水果,素的飲食,都可供佛,有些水果摘下後,復經「候熟」才能食用,這種水果要等熟了,人能吃才可供佛,若未熟拿去供佛,等到能吃,收下來自己吃,則太不恭敬。如香蕉,曾有人拿還不能吃的綠皮香蕉供佛,等熟了,一根能吃,則剝下一根來吃,如此不能吃的供佛,能吃的自己吃,太沒道理、太不恭敬了,切不可如此做。凡是水果,須等人「能吃」才可「供佛」,否則不恭敬,有罪過。水果如此,其他食品供佛之理亦同。如五穀之類,「米」要煮成「飯」才可供佛,若在中午以前,都可先供佛,然後食用,過午以後,佛制過午不食、則此類食品不必拿去供佛。關於此點,要特別注意,凡是食品:飯、菜、水果、瓜類,要供佛,一定要在十一點半以前。即天亮後到十一點半以前的一段時間,佛有受食,才可供養,過午之後,不可供佛。若要食用應懷慚愧心:「此時不能供佛,但凡夫業障重,不能不吃」才可食用。故供佛亦須注意時間,若過午後非佛受食時間,勿拿飯、菜、水果等供佛,否則是叫佛「犯戒」,不可如此;又過午才買水果回來,如果可以保留到次日不壞,不妨保留到次日天亮後中午十一點半以前才供佛。飯菜之類不能保留的,晚上食前則要懷慚愧心而食。曾聽說寺廟中,早上要念供養,有人就把晚上煮好的飯盛起,等次晨念供時拿來供佛,這是不可以的,必須今天煮的飯今天供佛,隔夜飯叫殘宿食,不能供佛,這和水果不同。米飯、麵類都一樣。還有一點,每逢初一、十五、佛菩薩聖誕要供素菜,六碗、九碗、十二碗,菜當然要新鮮、新煮的,且須煮好人能吃,才可供佛,勿以生菜乾貨供佛,另外或有供菜做好看,上面都擺香菇,而底下是其他的菜,甚至用米或其他東西墊底,外表很好看,其實是偽裝,這絕對不可以。一般凡夫心好偽裝,連供養三寶也偽裝欺騙佛,此罪過很大。若無很多高貴東西供養,碗盤用小一點,有多少供多少,勿裝門面,須實實在在,這很重要。以上都是飲食方面,而供養的範圍很大,香、花、燈等道理,都應了解。香須用好香,決不可用便宜的劣香,如:有煙就好,或用很大很粗的香,煙很大,卻毫無香味,此要不得,寧可用真實好香,小小一枝就夠了,不必貪多,不然劣香,粗大煙多,不但不香,甚至把佛像都薰壞了。或問,家中供有佛堂,而一般寺廟,平常不點線香,即點環香,都是香煙不斷,而在家人不比寺廟,有香燈師隨時照顧,在家人白天要上班,不點怕斷香煙,點香又怕危險,不知如何取捨?就問本人是否要長期香煙不斷?其實在家人的佛堂,除了早晚二課點香供佛外,平常不一定要香煙不斷。世俗說香煙不斷有其原因,即拜祖先希望香火不斷,因此一般寺廟才香煙不斷。世俗有一種很可笑的諺語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真是可笑,須菩提都已得無諍三昧,一切無爭了,佛還爭一爐香,哪有此事?「人爭一口氣」是事實,人人有一口氣就會爭。我還有一口氣,也會爭,但佛絕對不爭一爐香,我要爭這一口氣:「不能說:『佛爭一爐香』,太不恭敬了。世俗之說,或許為聯成一對。如此不但不敬,且有輕慢之罪,應切忌之。又問:因環境限制不能點香,是否可做功課?當然可以,心香最好!若不能點香,則不必點香,因佛根本不爭此香,點香只表示供佛,環境不許可,用心香即可。「禮拜」供養是一樣的,明白此理,則知應當如何恭敬禮拜三寶。「不供養三寶戒第一」及附說在家菩薩戒輕戒第一及第二十三說到此。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菩薩戒本經文
第3頁:菩薩戒本經講記 第4頁:菩薩戒本類別
第5頁:四重戒─自讚毀他戒第一 第6頁:四重戒─慳惜財法戒第二
第7頁:四重戒─瞋不受悔戒第三 第8頁:四重戒─謗亂正法戒第四
第9頁:四十一輕戒─不供養三寶戒第一 第10頁:四十一輕戒─貪財物戒第二
第11頁:四十一輕戒─不敬同法戒第三 第12頁:四十一輕戒─不應供戒第四
第13頁:四十一輕戒─不受施戒第五 第14頁:四十一輕戒─不施法戒第六
第15頁:四十一輕戒─不教悔罪戒第七 第16頁:四十一輕戒─不同聲聞戒第八
第17頁:四十一輕戒─住邪命戒第九 第18頁:四十一輕戒─掉戲戒第十
第19頁:四十一輕戒─倒說菩薩法戒第十一 第20頁:四十一輕戒─不護譏嫌戒第十二
第21頁:四十一輕戒─不折伏眾生戒第十三 第22頁:四十一輕戒─瞋打報復戒第十四
第23頁:四十一輕戒─不如法懺謝戒第十五 第24頁:四十一輕戒─不受懺謝戒第十六
第25頁:四十一輕戒─嫌恨他戒第十七 第26頁:四十一輕戒─貪心畜眷屬戒第十八
第27頁:四十一輕戒─貪睡眠戒第十九 第28頁:四十一輕戒─世論經時戒第二十
第29頁:四十一輕戒─不受師教戒第二十一 第30頁:四十一輕戒─隨五蓋心戒第二十二
第31頁:四十一輕戒─取世禪戒第二十三 第32頁:四十一輕戒─毀聲聞法戒第二十四
第33頁:四十一輕戒─背大向小戒第二十五 第34頁:四十一輕戒─不習學佛戒第二十六
第35頁:四十一輕戒─不信深法戒第二十七 第36頁:四十一輕戒─歎己毀他戒第二十八
第37頁:四十一輕戒─憍慢不聽法戒第二十九 第38頁:四十一輕戒─輕毀法師戒第三十
第39頁:四十一輕戒─不同事戒第三十一 第40頁:四十一輕戒─不看病戒第三十二
第41頁:四十一輕戒─不諫惡人戒第三十三 第42頁:四十一輕戒─不報恩戒第第三十四
第43頁:四十一輕戒─不慰憂惱戒第三十五 第44頁:四十一輕戒─不施財戒第三十六
第45頁:四十一輕戒─不如法攝眾戒第三十七 第46頁:四十一輕戒─不隨他戒第三十八
第47頁:四十一輕戒─不隨喜功德戒第三十九 第48頁:四十一輕戒─不行威折戒第四十
第49頁:四十一輕戒─神力不折攝戒第四十一 第50頁:總結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