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 寶靜法師講述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 寶靜法師講述

正宗分—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日期:2011-01-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寶靜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二(初)揭示無上因緣。(二)特勸淨土殊勝。

《解》謂帶業往生,橫出三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法輪。眾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諦研之。

此文是正宗第二科,明一經之大力用也。初、揭示無上因緣,關係淨土法門極大。二、特勸淨土殊勝。論其特點,諸經論中,言之綦詳。今文扼要明之,略舉數端。(一)帶業往生。謂人生前,塵緣牽纏,障蔽善根。不知念佛。而過現罪惡,則山重海深,懺悔無由。理應死墮惡道,受諸苦報。是人幸於奄奄待斃之時,仗諸善友,開示念佛法門,導生極樂世界。是人即信心發願,稱名十聲,遂蒙彌陀放光接引。如張善和之類是也。(二)橫出三界,對豎出三界言。三界有九地,共有八十八使見煩惱,八十一品思煩惱。餘門學道,必從下至上,次第修,次第斷。如先修五停心,次修三十七道品伏見或修觀煉熏修四禪八定等。須至世第一後心,方能證初果,入見道。然後重緣真理,次第進斷三界九地思惑,始證無學道,出三界。誠如蟻子登萬仞重巒不勝其難。唯淨土、只要六字洪名,老實受持,真信切願做去。雖不斷煩惱,便可即生超出三界,預入蓮胎。如順風掛帆,又得順水,不勝其易也。(三)同居橫具四土。他方世界,同居等四土,障隔未融。故具縛凡夫,唯住同居,二乘聖人唯住方便。權乘菩薩,祗住實報,唯佛獨處寂光。唯極樂世界,能四土圓融,復能四土炳然。如帶業往生,住同居。斷見思,生方便。除塵沙,生實報。破無明,生寂光。然上三土不離同居,而同居即具上三土。故以上例下,即觀音勢至悉稱人民。以下例上,即帶業往生亦名補處。故四土咸名淨土也。(四)開顯四教法輪。彌陀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解。為順未斷見思利鈍二機,開顯藏通二教法輪。為順未破無明利鈍二機,開顯別圓二教法輪。雖聞四教,俱發大乘心也。(五)眾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眾生但肯發願,生於彼土,便得圓斷三惑,清淨四土,見三身,證三不退。斷見思,淨同居方便二土,見應身佛,證位不退。斷塵沙,淨實報土,見報身佛,證行不退。斷無明盡,淨寂光土,見法身佛,究竟念不退。以生於極樂,無機不圓,故一圓一切圓也。(六)人民皆一生成佛。娑婆修行,易入歧路,或著有為,或墮無漏,或證權果。欲想成佛,百千人中難得二三。故有菩薩發大心,如魚子菴羅華,因多果少之語也。唯極樂人民,咸是一生補處,無不即生成佛,至圓至頓,不欺我也。如是等句,承結上列勝異。恐人忽略,故於科題懸示,令注意也。

(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彼國眾生,非但盡是聖賢,亦且咸階不退。從下品凡地,直至成佛,更無退轉者。各具三十二相,諸根明利,神通自在,常知宿命,俱補佛處,其數甚多,無量無邊,不可以算數測知也。

疏中分二(初)釋跋致(二)釋補處(初)又三(初)正明

《解》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先通釋三不退義。梵語阿鞞跋致,譯成中國方言,云不退。以生極樂,緣淨境善,更無退化與回轉故。通論有三不退,一位不退者,言所證果位,已斷見惑,空我執,入真空法性之流,見真道,登聖位,永不退墮於內外之凡夫地也。二行不退者,言踞菩薩乘,行大乘行。已破塵沙無知,空法執。不著二乘自了之空境,恒發大悲心,入塵度生,不倦不退也。三念不退者,謂無明分破,法身分證。其心念念趣入種智不二之境,永無二邊似道法愛也。梵語薩婆若,此云一切種智,即諸佛果海也。

(二)點示分二(初)點示勝異(二)點示超絕(初)又二(初)示此土難證之劣

《解》若約此土,藏教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此約四教點示三不退,以明五濁證道之難也。前三教,全約豎論三不退位。次圓教,約理雖橫,約事仍豎。故不退位次,定不可移也。藏教初果名須陀洹,此云入流,能入聖道法流也。通教四地,能見真諦法性,故名見地。別教初發心住,圓教初信心位。此四教初位俱斷見惑,從有漏入無漏,捨凡性入聖性,永不退墮三界凡夫地位。故約此土果位,名位不退也。通教九地名菩薩地。前八地,尚有退菩薩之大乘行而向二乘小果者。九地以上,菩薩行成,故無退轉。別教十回向位,十度行成,故無退。前十行中,正遍學四教,行猶未成,故有退。圓教八信至十信,見相似中道理,斷界外無知,故行亦無退。此約通別圓三教,斷界外塵沙,顯俗諦,出假行成,故名行不退。是知藏教全乏菩薩行。雖有三衹百劫之說,乃別圓權示,非當教人。通教至九地,別教至十向,圓教至十信,方得證行不退,足見其難也。若論念不退,藏通俱不能證。惟別教初歡喜地,圓教初發心住,均能分破無明,分證法身,故能任運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證念不退也。前二教不能證者,以未破無明,未證法身故也。益可見其三不退位之難證矣。

二示彼土圓證之勝

《解》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此科示淨土法門,極大關係,為我等帶業往生,一生成佛之大事因緣也。五逆者,言五種惡業,悉為逆理背德之行也。一者出佛身血,如調達傷佛。若佛滅後,則破壞佛法,搗毀遺像者也。二者弒阿羅漢。下殺上曰弒。夫羅漢,乃人天福田。恭敬供養,則獲福無量。而反加謀害,則獲罪於聖,無所赦矣。三者弒父。乾德為父,生身恩深,彌劫難報,而反忤逆不孝弒害之。四者弒母。坤德為母,養育德重,粉身莫酬,而反忤逆不孝弒害之。夫二親是吾人極大恩田。古德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涅槃云,奇哉父母,生我育我,受大苦惱。滿足十月,懷抱我身。既長之後,推乾就濕,除去不淨,大小便利。乳哺長養,將護我身。以是義故,當須報恩,隨順供養。然今縱不能報深恩於萬一,供甘脂於高堂,已成大不孝。而復反弒害二親,忤逆謀殺,吾不知是何居心。論其罪,當永墮無間,長劫莫休矣。五者破和合僧。具五德,修六和,謂之和合眾。乃十方雲集共修之僧伽,堪稱人天導師,塵世福田。理應設法擁護,成全其道。何乃反欲破壞,擾群亂眾令人不安,搗亂搖惑令其分散。其罪當不止一劫二劫受地獄苦也。俱是違恩背德,故曰五逆。十惡者,身業三,謂殺盜淫。口業四,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業三,謂貪瞋癡。造茲五逆十惡之罪,上品墮地獄,受刀山劍樹,鐵床銅柱等苦。中品墮餓鬼。常受飢虛餒餓不聞漿水之名等苦。下品墮畜生,常受宰割吞噉等苦。蓋以惡因而感惡果,無可避免也,但是惡人宿殖有善幸於臨終時,遇善知識開導,勸令念佛,即信心持念,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即仗彌陀願力功勳,接引極樂。十六觀經云,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斯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證三不退也。良由淨土法門,仗彌陀願力,及自己性功德力,感應道交,故能帶業往生也。居下下品者,謂極樂蓮華往生有九品差別。圓發三心,願生彼國者,上品上生。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者,上品中生。亦信不謗,發願求生者,上品下生。受持齋戒,無諸過患往生者,中品上生。一日一夜齋戒,威儀不缺而生者,中品中生。孝養父母,行世慈仁,念佛生者,中品下生。作惡謗經,臨終稱佛往生者,下品上生。犯戒偷盜,臨終聞佛法往生者,下品中生。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往生者,下品下生。即帶業往生之類也。皆得三不退者,若能圓證念不退,即見法身佛圓斷根本無明,圓成無作道品,圓證一切種智,圓成實報之淨土也。若能圓證行不退,即圓見報身,圓斷界內外塵沙,圓成無量道品,圓證道種智,淨圓方便淨土也。若能圓證位不退,即圓見應身佛,圓斷見思無明,圓成生滅無生二種道品,圓證一切智,圓成同居淨土也。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何其勝哉。帶業往生,雖居下品,亦得不退轉即位不退而圓證三不退。故古德云,但願九蓮居下品,不受浮生一胞胎。良有以也。

(二)點示超絕二(初)示此土難超

《解》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復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則成大妄。進步則捨故稱。

此文據教道,以明進退不亂位次也。初句承上彼土圓證之勝,以較此土教道難超之劣。教道者,約教相之道,斷惑證理從淺至深,階級位次,不能亂也,故稱教道。凡夫全具煩惱,念念著有,故非同初果見空之聖人境界可比。若是二乘,證偏真涅槃,作自了漢,無大乘利他之心,故非從空出假益物道觀雙流之菩薩可比。別教住、行、向,未證法身,未破無明,未證如來同體法性,不得中道應化之本。但以意生身,赴機利物,有生有滅,故稱異生。登地之後,證同體權實,隨緣起應,不同意身生滅。與諸佛法身同體,故曰同生性。意顯似道三賢之異生性菩薩,迥非分證同生性之登地見道菩薩可比也。此明約進下位,不能越躐上位。又已證同生性之登初地者,名念不退菩薩,當然不同於住行向異生性之行不退菩薩。又三賢位之行不退菩薩。當然不同於初果見道之位不退須陀洹。初果見真空道之位不退聖人,當然不同於具縛凡夫之境界。此明約退,上不能類下也。躐等者,言超越等次。不遵庠序也。成大妄語者,言以下濫上,則成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之妄語罪也。進步則捨故稱者,凡夫進步入見道,則名見道聖人,不復名凡夫。二乘回大,則名菩薩,不復名二乘。相似進步入證道,則名初地,不復名三賢。昇上則離下位,故曰捨。正顯此土,行位隔別。三不退位次隔歷,相差甚遠,不可混同也。

(二)示彼土超絕

《解》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上文極言此土不退位之難超,今文實顯極樂不退位之易登。蓋以娑婆之難而劣者,比顯極樂之勝且易者也。科云超絕者,超謂頓超,不落漸次。絕謂絕待,無相對分別。意顯極樂同居土,約超勝言,凡往生者,與彌陀等同無量光壽,一生成佛,已非人民非二乘非菩薩乃與佛同體,不得謂之眾生。然還有習氣餘惑,具煩惱性,又不得稱之謂佛。是為正報一切俱非也。所居之土,咸是一生補處所住,乃分證寂光。非凡夫之同居土及二乘之方便土與菩薩之實報土。然又稱同居,不得名常寂光。是為依報一切俱非也。既生極樂即補佛處。如王子墮地,貴壓群臣。能受所受,並勝餘人。然又非與王同樂。生淨土者,一生成佛俱為補處佛。能受正報,所受依報,咸優於他方之凡夫二乘菩薩,然較佛又相差甚遠。故彼土同居一切俱非。是為圓超絕待義也。若約俱是者,則俱是無上人,俱是二乘,亦可俱是補處菩薩,亦可俱是不退轉也。所居之四土,可皆名同居以咸是善人住處故。亦可俱名方便均為圓教二乘住故。又可俱是實報,均名圓教大士故。還可俱名寂光,均是一生補處故。又若言俱是人民,而位位俱是補處。若言俱是補處,而個個又是人民。若言同居,而四土又可均稱寂光。若言寂光,而四土又不離同居。相即相攝,圓妙無礙,故言俱是。又依正俱非,是離一切相。妙有非有,大真諦義。金剛所謂生心無住也。依正俱是,乃即一切法。真空不空,大俗諦義。金剛所謂無住生心也。俱是俱非,離即離非。乃空有不二,遮照同時。中道第一義諦義。金剛中,無所住而生心,生心而無所住。是為三一相即,不可思議之無上因緣也。其意正顯娑婆三不退,如此難證難超。極樂位次,如彼之勝異超絕。有智者,當知去取矣。

(三)結歸

《解》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

此文結歸心法願三種力,為不思議因行之三要素也。以除極樂之外,其他佛土,無彌陀之弘願,持名之勝因,光壽齊佛之階位。故無依正俱是俱非之名相,亦無俱是俱非之階位,復無俱是俱非圓融絕待之法門。唯極樂咸證無量壽故俱非,咸證無量光故俱是。良由眾生彌陀,心性圓超圓攝,俱即俱離,故有極樂依正俱是俱非之名相由持名念佛,即心成佛之奇特功勳,故有光同佛光,壽齊佛壽,一生成佛之階位,由彌陀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故有憶佛念佛,決定成佛之法門。心性極致者,心要也。持名奇勳者,境要也。彌陀大願者,法門要也。會三要於一時,證不退於一念。若非淨土超絕,曷克臻此。初釋阿鞞跋致竟。

(二)釋補處又分三(初)正釋

《解》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

一生補處者,但生極樂,便臻圓三不退,候補十方佛處,決無再受輪迴者。舉例,如彌勒觀音等。彌勒住兜率天中,為候補娑婆世界釋迦佛處之候補佛。觀音住安養國,為候補極樂彌陀處之候補佛。即是前佛將非滅示滅,此大士預待繼續前佛之後燄,而登妙覺果佛也。即下文所謂,同盡無明,同登妙覺,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是也。又極樂國中人,非僅觀音能如是一生成佛。即凡生於極樂之眾生,無不即生成佛。乃至鸚鵡八哥之畜類,能往生者,亦再不要經歷多生多劫,歷聖賢階位,即生成佛也。人人必實證補處者,非謂定補彌陀之處。凡已證三不退者,皆能預在極樂,候補十方無盡世界,無盡佛所之佛位也。故十方補處大士,俱在極樂,圓證三不退位,圓轉五濁而成五清,圓斷三道而成三德。一切神通力用,悉在其中,圓滿具足。經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也。

(二)點示

《解》復次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

此文確示華嚴海眾,盡是法身大士。末後普賢悉導歸極樂,期補佛處。以顯上善俱會,確乃不謬也。言一代時教者,指佛始從華嚴,終至涅槃,一期所說之法,曰一代。本宗,智者大師,判為五時。(一)華嚴時。佛初成道為界外大根機菩薩所說之法。如旭日東昇,先照高山。約化儀為頓教,約化法為別圓。(二)阿含時。是佛為三乘弟子,說三藏小教。如日漸高,轉照幽谷。約化儀為漸初,約化法為但藏教。(三)方等時。是佛為執空二乘,說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之法。令執著二乘者,回小向大。如日上三竿,照於陰林,即隅食時。約化儀為漸中,約化法為四教並談。(四)般若時。是佛為情執未卻之二乘,以般若空慧之水,融化其執情。如午前之日光朗照時。約化儀為漸後,約化法,帶通別說圓教。(五)法華涅槃。是佛最後為根已成熟眾生而說。先以法華開權顯實為三根人授記作佛。後以涅槃,扶持戒律,詮顯常住佛性,捃拾前法華所未收之殘機。二經並如日輪當午,無暗不照。約化儀為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約化法為純圓獨妙。八教,(化儀四教。是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是藏通別圓。)以攝盡如來教法。然於此五時中,唯最初華嚴,最後法華,明一生成佛,餘經都無此義。而華嚴中入法界品,善財參文殊時,得根本智。後歷五十三位善知識,得差別智。末了行願品中,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安養。足見善財成佛之因,端在極樂,非圓滿於娑婆也。善財既歸極樂,例知華藏海眾,亦應以此法門勸進。故行願品云,「願我臨命欲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皆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此文是華嚴導歸極樂之明證也。法華中,藥王本事品亦云,「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是法華經導歸之明文也。故彌陀經,若論次第,在第三時。若論一生成佛,獨推此經。誠為勝異超絕也。

(三)嗟嘆

《解》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渺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嗟乎,乃感嘆之詞。以目擊世道之澆漓,人心之陷溺。能遇斯淨土法門,仍不肯深信切願實修。而甘墮入海算沙,枯守禪寂之失,不禁感慨係之。凡夫例登補處者,生極樂之下品凡夫,概同上品之補處大士相等,無勝劣高低之別。例者概也。良由念佛法門,即生成佛,不用三祇百劫艱遠苦行。且可帶業往生橫超三界,毋須歷別次第之勞。誠為奇特之倡,極則之談也。又非凡情意識推測,語言度量,所能知其深妙。古云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澈五時,橫該八教,信矣哉。華嚴諸經之王,尚仗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安養。則知華嚴頓教一生成佛之法,其宗旨真義,亦歸宿於淨土法門。但天下弘法修行之人,自古至今,肯老實念佛,求生極樂者,稀如麟角。真信者少,疑惑者多。甚至反疑淨土,是初機方便,接引鈍根之階漸。縱有信芽初萌,但以心眼未開,無正知見,欲闡明其理,述為章疏,無非言繁無旨,浮泛非要。反將念念即佛之妙旨,時教所歸之圓意,隱蝕遮蔽不顯。余,是旭祖自稱也。剖者,破也。瀝者,水滴也。旭祖見眾生福德善根淺薄,雖聞至圓至頓之淨土,不肯信心稟受。唯有吐盡肝膽,描寫於要解之中。剖心以相見,瀝血以證明。旭祖如是誠懇,願諸開卷者真信秉受,得淨土之達道。睹文者切實研閱,知念佛之途徑。故此要解,句句是彌陀心要,亦是諸佛心要,亦是旭祖心要也。字字為彌陀海印,亦為諸佛圓鏡,而亦為蕅益老人之心血也。吾人幸遇之,顧可忽乎哉。初揭示無上因緣竟。

(丙)二特勸

《經》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此是經文中、釋迦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也。佛特告舍利弗言,如上所明一生成佛,無上大事因緣之法門。眾生業深障重,本不易成佛。今幸仗彌陀慈悲弘願,及宿世善根之力。得聞念佛法門,一生可取證佛果。此實不易聞,幸而得聞。則不可錯過機會,傷失善根。應深信佛語,發大誓願,求生彼國。所以然者,蓋若生彼國,便登補處。且與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及往生彼國之諸上善人,共為伴侶,俱會一處,把臂親善,同行菩提之道。親覲彌陀,同證無生之法。何等慶幸。今若徒聞此經,而不發願求生,可謂辜負釋迦彌陀之悲願。亦辜負自己之性靈矣。

疏中分四(初)釋上善

《解》前羅漢菩薩,但可云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云上。其數甚多,故云諸。

前經文敘眾,云聲聞菩薩之類,但可稱善人,非是等覺故。彼極樂,上至等覺,下及帶業往生者,皆一生成佛,悉是補處,方稱上善人也。又善人分四類料簡。聲聞羅漢,祗肯自利,名下善人。菩薩能悲智雙運,名中善人。補處大士,居因位之極,名上善人。佛乃惑盡智圓,無能超過,名無上善人。今極樂三輩九品,往生聖賢,並是補處大士,故稱諸上善人也。

(二)釋一處分三(初)詳示此土粗劣又分二(初)示尋常

《解》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便升沉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

俱會一處者,即言凡夫與聖人,同聚會於同居土也。約娑婆平常,言凡聖同居土者,凡即六道眾生。聖分權實二種,實聖,謂實證之聖人,即現在同居證果之有學無學聲聞。現雖證聖果而此果報身,由過去宿業有漏因所招感,而生同居土也。權聖,謂從上三土之三乘聖人,示生同居。或從他方佛剎來,權現此土。乃乘大悲願力,倒駕慈航,現同事行以攝化。所以六道凡夫,得與權實聖賢同處也。然實聖證到無餘涅槃時,則灰身滅智即升方便土。權聖機緣若盡亦還上三土,受寂滅之樂,唯凡夫仍輪迴六道沉淪生死,但受眾苦。權實二聖唯受涅槃寂靜樂,菩提覺法樂,永無三途八難沉淪之苦。凡夫著我所,四相遷滅,三界升墜,但有煩惱逼迫之苦。升者勝而樂,沉者劣而苦。乃碩然不同,大相懸殊差別。故雖凡聖同居,實如石火電光,暫時相同,非究竟永同也。又天壤下,別明天上人間。天,謂三界諸天。唯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所居,餘天則無。壤謂人間山林聖蹟。如五台峨嵋九華普陀天台雞足等,是聖人所居也。又色界諸天,獨有欽聞五不還天之名,不能親知親見。楞嚴云,此不還天,彼諸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是也。又人間,山林曠野,均是聖道場地,阿羅漢所住持。世間粗心人,罕能知道。故娑婆土中,於天壤間,雖有賢聖同住。而能使人親見聖人,不可多得。或幸而得見,復能長侍法座,久承明教。或追隨親近依止,亦步亦趨者,更不可多得矣。故此土同居,實凡多而聖少,億劫難逢。如寒山拾得永明傅大士等,纔知為聖人,便已入滅。吾人欲遠趨親教,不其難乎。

(二)示佛世

《解》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

前言尋常,明其粗。此舉佛世,顯其劣。此土同居,如釋迦出世,諸聖密輔,影響大化。或為菩薩,或為二乘,或示現凡夫。千聖聚會,群賢畢集。較無佛世之貪欲增盛。魔邪稠林,導師絕跡,歸投無從者,則勝過遠矣。然若望極樂同居土之同行同住。唯聖唯賢,恒聞法音者,則又不及多矣。又此土聖人出世,時有時無,前後靡定。即佛在世時、雖有聖人,亦如希有之珍寶,難得之祥瑞。不能如極樂之時時刻刻,可親近賢聖,以受教也。亦不能同極樂、在在處處,俱有聖人可參謁。如星羅棋布,周遍充滿國中。親炙聖訓,隨願應現。又此土,聖人修無漏道業,凡夫唯塵勞生死。所辦事業,迥然不同。何如彼土,無論凡聖,同念彌陀,同行佛事,同佛自在神通,同佛無量光壽之為愈耶。娑婆唯有同居之名,而無同居之實,粗劣甚矣。

(二)點示彼土勝超分二(初)示勝異

《解》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如壎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初二句,明勝因恒同。前說此土因劣,凡聖所辦事業,升沉迥別。今言彼土,同以念佛中道無漏不思議淨業為因,臨終感生極樂,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又念佛為多善根,多福德,即念成佛之無上勝因。仗此得生彼國,以彌陀為導師,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為勝友。如壎篪毘連,不相捨離。無漏不思議業者,念念即佛之行,圓超九界之有漏,故曰無漏。圓超九界心識分別,故不思議。感生俱會一處者,能念之心為因,所念佛號身土誓願為緣。以此因緣所生之法,全體即無生第一義諦。故能師資凡聖,俱會一處。如壎如篪者,極樂一切凡聖,為我師友,為我兄弟。時相過從,不相捨離,其樂陶陶。壎篪,乃樂器名。詩經中,古有兄弟二人,伯氏吹壎,仲氏吹篪,相隨不捨以喻極樂,凡聖相隨不離也。同盡無明同登妙覺二句,顯果勝常同。論斷德,同去五住煩惱,圓淨四土,圓捨二種生死,圓證三不退。明智德,同證三智,同顯三德,同圓三身,至涅槃山頂,證妙覺佛。及一切權實力用,莫不同佛。故極樂同居,因果俱勝也。

(二)示超絕

《解》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

是則二字,為承起上勝異文,點出下圓超圓絕二義也。圓超者,即凡夫帶業往生。如張鍾旭,張善和之類。生前業屠罪深,臨終獄相現前生懼。承善友示以淨土法門,即具信心,十稱佛號,感生彼國,圓證三不退,超盡住行向地等覺四十一因位,而證佛果,是圓超絕待義也。圓絕者,以下例上,均稱補處。以上例下,咸名凡夫。非凡非聖,即凡即聖,相攝相融,是絕待圓融義也。異生二字,即指多生多劫,經歷無量別異之生死。或亦可指別教三賢,未證同體中道之異生。教網不能收者,如來八教如網目,撈摝一切有情。以釋迦法中,無此名相,無此法門,無此階位,故不能收。剎網不能例者,十方佛剎,重重無盡,彼此交攝,亦如網目之夥。亦無此名相,無此法門,無此階位,無此同居,故不能例也。

(三)結三不思議

《解》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此文結成三力,不可思議。淨土法門,方便中之勝方便。所謂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其功效即在三力,故誡當知。夫人生最大事,極重要因緣,莫過己躬下事。生死大事,了生死,成佛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吾人大事因緣也。此外財色名利,婚喪家事,皆可商量,不名為大。唯生死不能相替代,不能作商量,故稱大事。同居一關最難透脫者,欲發心修行先須斷除愛見粗惑。蓋愛見二種煩惱,為三界六道輪迴之因。欲離苦果,先截苦因,苦因即見思。見惑有八十八使,如四十里急流之洶涌。欲斷駐中流,度過彼岸。非披精進鎧,具堅固志,不能到也。思惑,有八十一品。斷除之難,如截十里闊流。若見思未斷,三界生死,終無了期,誠為要關。加之境緣惡劣,修行超脫,更非易事。若分段同居一關能透脫,則方便實報,不難克登。如娑婆同居濁惡熾盛,更難超出。唯極樂同居,迥異他方。以念念即佛,法門殊勝。即凡即聖,階位超絕。斷五住,淨四土,圓顯三德秘藏,圓證三解脫門,決定一生成佛,不至再受胞胎。觀此土同居成佛之難,較彼土同居成佛之易,當諦信彌陀願力不可思議。能諦信佛力,方能諦信名號功德力,是彌陀萬德莊嚴之洪名。眾生能執持名號,其功德力,誠不可思議。若能信持名法門不可思議,方能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良由彼土勝境,乃彌陀一切種智所現相分境,復是念佛眾生唯識所變相分境。此種智唯識,即吾人一念心性。是知從能現心性不可思議,方有彼土同居勝境不可思議。觀所現勝境不可思議,信知心性不可思議也。非淺泛之信,是諦實淨信,故曰深信。彌陀四十八願,俱依無作境發,故能攝取自性眾生。今眾生念佛,亦依無作四諦境,發願求生,故能蒙彌陀接引。心心相照,如磁石吸鐵,不期然而然。所謂根大枝茂。源遠流長。即心為道,胡不信哉。釋一處竟。

(三)點示淨宗

《解》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具此,即指能具願力佛力心力。三種信根堅固,永不為餘法,轉移其信心。既具三種真實之信方能切實發願。此願從真心至誠心所流露,故經文中,應當發願,應當二字,即指深信而後發願。既能深信發願。即是無上菩提。誓願為菩提正因。合此信願,確為淨土慧行指南。蓋持名念佛,須有信願為前導。則持名之功,方不落於人天小果。如行路人,要先開眼,識路頭。然後起程,則所詣可達。故信願行三,目足並運,方為淨土正行也。

(四)專重信願

《解》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淨土法門,以信願為往生之券。若信願堅固,但臨終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以有信願則與佛有緣,有緣便蒙佛接引。信願若欠,則不信極樂是唯心所現,彌陀乃唯性所證。但信六塵緣影,以為唯心淨土。六識妄想,以為自性彌陀。將妄作真,認賊為子。所以極樂不願生,彌陀不願見。雖有念佛,但為壓捺妄想而已。如是持名,縱能持至萬緣俱息,一念不生。晝夜靡間,功夫綿密。違順之境不能羼雜,六塵之風不能飄入。思惟之念不生,妄想之雨不溼。堅如銅牆,牢如鐵壁。雖然念佛到如是湛然一心之境,而無真實信願,亦不能得生極樂淨土。倘起謗法因緣,則罪更彌天。故修淨業者,應須以信願,為生西之先導。老實念佛之行持。則極樂蓮臺,可指日而成矣。大本彌陀經,即無量壽經。其中菩提願,即四弘誓願,與此淨行相同。蓋求生淨土,須有欣厭二心。厭離娑婆之心,即眾生自度,煩惱自斷。欣求極樂之心,即法門自學,佛道願成。然臨終能念佛,全仗平素功夫純熟。否則臨命終時,四大分張,識神罔措,業債牽纏,如螃蟹落湯,不得自主矣。經文,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竟。

【書籍目錄】
第1頁: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序 第2頁:經題
第3頁:譯經師 第4頁:解經師
第5頁:正序 第6頁:解經玄義
第7頁:正釋經文—序分 第8頁:正宗分—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第9頁:正宗分—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第10頁:正宗分—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第11頁:流通分 第12頁:跋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