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堂講話第二輯(念佛與十大願王) 道源法師講述

佛堂講話第二輯(念佛與十大願王) 道源法師講述

七、念佛與回向

[日期:2010-08-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道源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七、念佛與回向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閒岔:—

光陰真是快的很,轉眼之際,我們的念佛七就要圓滿了。昨天講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六大願「請轉法輪」及第七大願「請佛住世」。今天接著講第八大願「常隨佛學」,及第九大願「恒順眾生」,第十大願「普皆回向」。

為甚麼要把最後三個大願一次講完呢?亦有 兩種原因:第一是念佛七只有一天了,念佛七打完了,開示也講完了,一切都圓滿了。第二是「常隨佛學」與「恒順眾生」是別義,「普皆回向」是總義。即是將常 隨佛學的自利功德,及恒順眾生的利他功德,用來普皆回向的。是則願王雖有三個,而義意只是一種。故將最後三個大願,合為「回向」,一次講完之。諸位留心聽 著!下面分五段來講:—

1、回向的釋義

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轉自己所修的善根 功德,而趣向於所期之目的地,謂之回向。所期之目的有三處:第一回向菩提,回轉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於佛果菩提;是謂回因向果。第二回向眾生,回轉自 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而布施於一切眾生;是謂回自向他。第三回向實際,回轉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於真如實際之理性;是謂回事向理。這三處回向,又須合為 二種;一者「隨相」,二者「離相」。回向菩提,回向眾生,是謂隨相。回向實際,是謂離相。此二種義,缺一不可;若缺於隨相之義,則墮於二乘;以二乘人,既 不知回向佛果,亦不肯回施一切眾生。若缺離相之義,則墮於凡夫;以凡夫無處不著相。所以回向必須有三處,回向菩提,以完成自利之行。回向眾生,以完成利他 之行。回向實際,以遠離二利之相,而會歸於中道理體。上來是總講回向的意義。下面再分講三個大願:—

先解釋第八大願常隨佛學:佛是我們的師 長,我們是佛的弟子。為弟子的必須隨著師長學,而且須要常常隨著師長學,這樣纔能學得成功。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從初發菩提心,即精進不退。為尊重佛法,不 惜身命。經過種種難行的苦行。及至成佛之後,常時說法,利益一切眾生。最後示現入涅槃。這都是給我們留下的好樣子,我們要隨著學,纔是正因,纔是真修。所 修的善根功德,既不求人天福報,亦不求二乘小果,專為趣求無上妙覺,故名回向菩提。如是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皆隨學。這就是第八常隨佛學的大願了。

再解釋第九大願恒順眾生:即是恒常隨順眾 生之種類根性,以利益之,成就之。我們對於一切眾生,須要承事供養,而且必須盡其恭敬。要把眾生當作父母恭敬。要把眾生當作諸佛恭敬。眾生有了疾病,我們 為作醫藥。眾生迷失了道途,我們指示其正路。眾生處於暗夜,我們為設燈明。眾生受了貧窮,我們助其財富。經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 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讀了這段經文,可以知道恭敬供養眾生的原因,是為令一切如來生歡喜的。但這不是 最重要的道理,這只是如來的方便說法,漸次引進我們來恭敬供養眾生的。因為我們這些凡夫弟子,只知道恭敬供養如來,而不知道恭敬,供養眾生。所以如來方便 誘導說:凡是欲令如來生歡喜者,必須先令眾生生歡喜。眾生皆大歡喜了,如來自然歡喜了。換句話說:設若我們不肯恭敬供養一切眾生,但肯恭敬供養一切如來; 則一切如來不會生歡喜的。比方說:我們住的地方,遭受了風災水難;一切民眾無衣無食,無家可歸。這時來了一位大慈善家,救災救難。我們知道了,就盡力的幫 助他,去救濟災難!一切民眾轉危為安,皆大歡喜;這位大慈善家,自必亦大生歡喜了。反之,我們坐視民眾受災受難而不救濟;只忙著招待這位大慈善家,這位大 慈善家能生歡喜心嗎?所以欲令如來生歡喜者,必先令眾生生歡喜。然而這只是如來方便引導我們發心而已。在本經文中,尚有一段最重要的道理,其他經中是很少 見到的。我們應當注意及之!

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成等正覺是果,發菩提心是因;所以願成佛 果者,須先發菩提心。然而菩提心何由生起呢?乃由大悲心生起。是故大悲心乃諸佛之本體。再進一步研究,諸佛何由生起大悲心呢?乃由於觀見眾生受苦之故。於 是由大悲心而發上求下化之菩提心。由菩提心之因而得成佛果。推本尋源,諸佛之所以成佛者,實因於眾生。如是而論,眾生乃是諸佛之恩人!我們為甚麼要恭敬供 養諸佛呢?因為諸佛是我們的恩人。如是既然要報佛恩,尤應報眾生恩了。是則恭敬供養眾生,並不是專為討諸佛的歡喜的。而實是為報眾生之恩。這道理就比較深 一重了。然而下文仍有更親切的道理,諸位須諦聽諦聽!

經云「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 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 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菩提覺道,譬如一株大樹。菩薩所修的六度 萬行,譬如樹上開的華。諸佛所證的無上正覺,譬如樹上結的果。一切眾生,則譬如是樹的根,足見眾生之重要了!設若這株菩提樹沒有根,則自然不能開菩提之華 結菩提之果了。所以菩薩須發大悲心,饒益眾生。譬如以水常常滋潤樹根,則枝葉華果,悉皆繁茂了。我們未讀本文之前,總以為菩提屬於諸佛的。及至讀了本文之 後,方知菩提屬於眾生!這種道理,真是太親切,太重要了!

諸位靜下心來想想看:設若沒有眾生,不見眾生苦,何能發起菩提心來呢?設若沒有眾生,又到甚麼地方去修六度萬行呢?不發菩提心,不修菩薩行,則是沒有成佛之因;既無成佛之因,何有成佛之果呢?是故菩提屬於眾生,我們必須要報眾生恩,要恭敬供養一切眾生。

可是前面講過的一點更要緊的道理,諸位不要忘記了;即是須要隨順眾生之種類根性,以佛法利益之,成就之。令一切眾生悉皆成佛,方可圓滿「恒順眾生」的大願。倘若只以世間法恭敬之,供養之;而眾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不能出離生死苦海,怎能算是報眾生恩呢?

最後解釋第十大願普皆回向:不但以第八大願自利的功德,以及第九大願利他的功德,用來回向三處—菩提、眾生,實際。而是以前面九個大願的功德,通統回向於三處。故曰普皆回向。

為甚麼一定要回向三處呢?因為是大乘菩薩的行願之故。大乘菩薩必須具有大智大悲,方能上求下化。以大智上求佛道,即是回向菩提。以大悲下化有情,即是回向眾生。而所修上求下化的功德,必須離相,以免墮於凡夫,即是回向實際了。是故須要回向三處。

2、回向的利益

回向能除「狹劣障」,能成廣大善法。凡夫 執著成性,只想到卑處,想不到高處。只見到小處,見不到大處。只解到淺處,解不到深處。這即是「狹劣障」。現在要回向菩提,菩提乃是最高無上的佛果,如是 我們的心就可以想到最高處了。要回向眾生,眾生乃是無量無邊的境界,如是我們就可以見到廣大處了。要回向實際,實際乃是甚深微細的理性,如是就可以解到甚 深處了。把卑小甚淺的凡夫心,變成高大甚深的菩薩心,則無始以來的「狹劣障」可以除滅了。回向又能成就廣大善法;我門所修的功德,倘若不回向菩提,則成為 人天福報。一經回向菩提,便成為最高無上的功德了。我們所修的功德,回施於一切眾生;因眾生無量無邊之故,我們的功德也變成無量無邊了。我們所修的功德, 回向於實際;實際法性是遍一切處的,我們的功德,既與法性相稱合,自然也遍一切處了。譬如「回聲入角」,小聲音可以變成大聲音。又如「滴水入海」,一滴水 之性,可以與大海之水性相稱合了。所以回向能成就廣大善法。

3、念佛與回向

念佛願生極樂世界,為的是「常隨佛學」, 這與第八願王融而為一了。往生西方,求證智慧神通,為的是回入娑婆「恒順眾生」,這與第九願王融而為一了。我們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為的是「花開見佛,即聞 佛乘,頓開佛慧。」即是「回向菩提」。為的是「善知方便度眾生。」即是「回向眾生」。為的是「聞已即悟無生忍。」即是「回向實際」。這與第十願王回向三處 融而為一了。

4、念佛與十大願王

這一次打念佛七,講話的總題目,是「念佛與十大願王」。在這七天之中,已經分別的講過了。現在再讀一讀經文,藉以了知十大願王與念佛法門有密切的關係!

經云「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段經文說:凡是一個人,到了命終的時 候,一切的一切全完了!讓你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到這時候,一樣東西也帶不去,一個臣民也不跟隨你。假若你在生之時,沒有發過願,沒有念過佛,那你真要墮 入茫茫的苦海了!所幸的是,你在生之日,發過願,念過佛;到臨命終時,十大願王,引導其前,彈指之頃,即把你引到極樂世界去了!這是說明十大願王有這樣的 功能。我們再讀經文:

經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這是說明,由十大願王引到極樂世界,蓮華化生,即得見到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並且蒙佛「授」與成佛之「記」,成佛有分了。此乃所得的自利。下面再說明利他:

經云「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這是說,授了成佛之記以後,以菩薩之智慧,神通,分身於十方世界,常時利益一切眾生。下面再說明究竟成佛,與成熟眾生:

經云:「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這是說明,發十大願,往生極樂世界的這位新大士,不久當成佛果。成佛之後,廣說妙法,成就一切眾生。十大願王,既有如是自利利他的廣大功能,所以要勸我們受持了。

經云「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

又云:「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這段經文:先讚嘆十大願王的殊勝功德,後勸眾生發心受持。並且詳明次第法行,而歸結於弘法利生。以是之故,方能於大苦海中,拔濟一切眾生,同生極樂淨土。我們再讀一讀最後一段經文吧:

經云「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上來幾段經文,總明受持十大願王,自己可以往往極樂世界,而且可以普度一切眾生同生極樂世界,可見念佛法門與十大願王關係之重要了。

再進一步說:淨土法門有「三資糧」,曰信 曰願曰行。所謂願者,即是願生極樂世界;此乃總願。十大願王乃是別願!即由此一個總願之中,開為十個別願。凡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者,皆須常常發願:一者禮 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乃至十者普皆回向,合此十個別願為一個總願,即是願生極樂世界。是則念佛與十大願王,只是一個淨土法門而已。

5、對諸位的願望

第一願望諸位於佛七圓滿之後,發心研究華嚴經。研究華嚴經,當然要看「華嚴疏鈔」。這部疏鈔,實在太好了!真是一部現成的「佛學大辭典」。清涼國師能以不辭辛苦的著出來,我們就不能發一點心看一遍嗎?!

第二願望諸位發心讀華嚴經。設若時間不夠,或者學力不夠,不能研究華嚴疏鈔;則請諸位將八十卷的華嚴經讀一遍。時間只需七天。普通的學力,即可以了解經中大意。華嚴經乃是最圓最頓之教典,讀一遍也可以種個圓頓善根呀!

第三願望諸位發心弘揚「普賢行願品」。弘揚行願品,當然要參考行願品的「別行疏鈔」。這部別行疏鈔,乃是清涼、圭峰兩大祖師的著述精華!我們現在能把這部書請出來研究一番,豈不等於面對兩大祖師請開示嗎?!

第四願望諸位發心讀誦行願品。清涼國師說「此經一卷,文少義豐!實修行之玄樞!乃華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何不修持?!」若能定為日課,實能獲大法樂!

第五願望諸位發心多念彌陀聖號。我們打念佛七,是為求證「一心不亂」的。諸位無論證得與否,皆須繼續精進,多多念佛!

在這七天之中,所講的話,都是依著行願品疏鈔講的。但以慧劣舌鈍,未能講得清楚,未能幫助諸位用功,尚希諸上善人慈悲,多多原諒!

中華民國四十八年記錄,五十年改寫。仁光附記。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念佛與禮敬諸佛
第3頁:二、念佛與稱讚如來 第4頁:三、念佛與廣修供養
第5頁:四、念佛與懺悔業障 第6頁:五、念佛與隨喜功德
第7頁:六、念佛與勸請 第8頁:七、念佛與回向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