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講解 慧律法師講述

金剛經講解 慧律法師講述

妙行無住分第四

[日期:2010-08-20] 來源:精華佛學網站  作者:慧律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這段是教我們佈施的時候不能執著,包括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簡單講,一切身、口、意的佈施都不能執著,不住於相。這段文字並不困難。「其福德不可思量」,為什麼呢?因為不執著於相,心不執著,等於零一樣。譬如日月禪寺在授三壇大戒,我們有十四位法師在人家那裡吃飯,就佈施一萬元打齋,如果我們不執著於相,就是一萬除以零,你看等於多少?猶如虛空!因為你不執著嘛,你看看功德有多大!要是佈施出來後就到處宣揚:我佈施了一萬哦!一萬除以一萬等於一。如果是個愛吹噓的人:我今天拿一百萬去打齋呢!一除以一百,只剩零點零一。說明說得愈多就愈沒有功德,愈吹噓就愈沒有功德,這個用數學就可以證明。要是無所著,那就無窮大,譬如佈施一萬元,除以 0.0000 …… 001 ,不執著嘛,數量就無量無邊,用數學就能證明。  

  所以對我們個人來說,真正懂得生命的人,首先他能夠擺平內在的世界,令心無所執著,這樣日子就好過了。沒有貪、沒有嗔、沒有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怨恨、沒有嫉妒,無怨無悔,有勇氣接受這個世間的痛苦,完全瞭解這是因緣果報,一點都不怨歎。記得師父有句話:「這個世間並沒有冤枉事,誰造惡業誰就要負因果。」假如你看到一些不幸的事,或者一個惡人,或者非常可憐的人,我告訴諸位,這些並不冤枉。為什麼?因緣果報是逃不掉的。所以,我們若是對於一切境界都能有勇氣和歡喜心來接受,那麼一切都無所謂。  

  我們人的痛苦不只是身體上的。我當初還沒有學佛的時候,喜歡過一個人,當投入感情的時候,卻不懂得收回,會放不會收啊。我那時候奇怪啊,我是這麼好的一個人,為什麼你要辜負我?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母親也反對,說我像矮冬瓜,又嫌我身體差,說我活不過三十歲,很早會死……算是無緣的丈母娘啦!所以我就傷心哭泣,很痛苦,那時候還沒有學佛嘛。所以說我聽到佛法後很珍惜, 我今生的生命是佛陀救回的,我願意犧牲我的生命,把這麼好的佛法分享給大家 。因為你一直掙扎在世間的感情上不曉得怎麼辦,認為不能夠結婚就是世界末日到了,幾乎要把自己置於死地。受到別人的欺侮我們就很氣憤,或者看到沒有良心的人,我們很生氣很痛苦……啊,我們現在知道了,這就是娑婆世界!而且我們若是懂得了佛法,瞭解了無常觀,就會比較看得開。我那時在讀高中三年級,整天就是想打電話去,又不敢打,擔心打過去被人家說我沒人格,怕人家笑,想想不妥又掛上,不打又很痛苦,所以一支電話就這樣拿起來又掛上……那時候要是有學佛,雖然是還沒有定力,但是也會比較看得開,一定會比較看得開,就不會那麼痛苦。所以我們要是有了佛法就不會矛盾,像我現在,哪有可能會恍惚失神、茫茫然或者怎樣(笑)?稍微用智慧觀照就很清楚了,哪有可能說會跳不出來?  

  現在我們講到了「應無所住」,我告訴諸位,這句話就是開悟的訣竅,你要大徹大悟,就是這四個字:應無所住。所有一切都隨緣的意思,如如不動。你如如不動,看它會怎麼樣?假設你今天得到了他,那你明天也許就會失去他,你冷靜、再冷靜,時間總會過去的。我從前沒有學佛法,就是靠這一句「時間總會過去」度過生命中最痛苦的那一段時間,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那時候沒有研究《金剛經》,買的是美國 Mountain 博士所著的《青年人應有的思想》這本書,又去買哲學書來反覆看,看 Philosophy (英文「哲學」),但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那時候沒有看到佛經。後來第一次去寺廟,第一次的翻閱的佛書就是斌宗大師《心經》的註解。這本《心經》看不懂,完全不知道在寫什麼,第一次到寺廟去,有一本註解我把它拿起來念:班 - 若 - 波 - 羅 - 密 - 多 - 心 - 經,還念得很大聲,因為不懂啊。旁邊人都笑我,我也對他們笑一笑。  

  佛陀的偉大實在讓我感動 , 所以我願意犧牲我的生命,無怨無悔地出家,絕對不後悔。我寧可犧牲我的生命,也一定要把佛法傳揚出去,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啦),這是我們應該盡的責任 。 所以,我現在向佛陀報恩,只在盡我的責任,沒有什麼偉大不偉大。你若是有了佛法,感情、金錢、任何的逆境前來,都可以迎刃而解!即使今天你跌落到生命的最低谷,佛法一句話就可以令你重新振作,你會得到很大很大的快樂,比賺一百萬、一千萬都來得快樂! 有佛法的人,才有真正的生命 。我自己鼓掌(笑,眾鼓掌)。  

  「 復次者,連前起後之辭。菩薩於法者,總標一切空有之法也。應無所住者,一切之法,應當無所住著也。法華經云:『十方國土中,惟有一乘法,謂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謂言心外即別有法,遂生執著,住於法相,此同眾生之見解也。』 」  

  執著,簡單講, 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就是一個字,就是「執」 。 這句話你一定要記住 , 有執有痛苦,無執少煩惱 。執,就是放不下,強烈的得失觀念叫做「執」,怕失去些什麼。其實在這個世間,到了生命終了,你什麼都帶不走,就算你再執著也照樣無法挽回這個世間,沒有用的!所以在大學裡講演的時候,我常常對大家講到一個假設。像我以前念研究院的時候,到成大(註:台南成功大學)講課,我講了一個觀念,成大很多同學都很贊同,我跟成大的同學說:你明明知道,你追求到最後,就是死亡,就是一副棺材,一定會死,只剩下一個臭壞的的身體的軀殼,那你為什麼一定要浪費你的生命在錯誤的追求裡面?很多成大的人聽了都覺悟:嗯!就是如此!哲學家告訴我們說: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和時間,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 。 所以哲學家也很偉大。比如你酗酒、抽煙、打牌、賭博、玩女人,或者殺人、放火……你明明知道有一天你一定會後悔的,那你為什麼不現在就停止呢?我們不要浪費我們的生命和時間,在將來一定會後悔的地方!這個說得太棒了!所以我們要節省時間,專注於佛法,這樣才能解脫我們的生死。  

  【龍濟和尚頌曰】 「 行於佈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 」  

  佈施即普遍佈施。  

  「 謂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煩惱妄想、取捨憎愛之心。世尊即以教法佈施,內破一切執著,外即利益一切眾生。 」  

  破除我們內心的執著。  

  「 菩薩佈施,皆應無住。不見有我,為能施人。 」  

  不認為我在佈施、我是能佈施的人。若是有這種觀念,我們就會痛苦,為什麼呢?有了這種觀觀念,我佈施給他,假如以後他稍微有一點點對不起我,我就會大大地抱怨。我們眾生佈施就是希望得到回饋。皆應無住,簡單講,就是不見有「我」為能施者,就是不希望回饋。佈施是我們修行佛道的必須課程、本職的工作,並不比較「偉大」,因為我們是三寶弟子,護持師父、護持三寶是本份的責任。不應該說我來到這個地方,一定要師父對我怎麼樣好我才肯佈施,那樣就不配為三寶弟子了。  

  「 不見有他,為受施者。 」  

  不見有別人接受我們的佈施。  

  「 不見中間,有物可施。三輪體空,住無所住。清淨行施,不憂己乏。 」  

  不憂己乏,就是不擔心自己會缺乏。包括拿生命佈施,都不會覺得有一點可惜。  

  「 不望報恩。 」  

  如果希望別人能報我們的恩,那麼有求就有苦。《金剛經》整本經典所說的就是講這一句, 有求就有苦,無求就快樂 。 《金剛經》簡單說就是講空的思想,講有求必有苦。  

  「 不求果報也。 」  

  不求果報自然就得到大果報。

  「 凡夫佈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佈施也。

  這個意思很簡單。佈施若是常掛在嘴上,就沒有功德了。舉個例子來說,你對一個人很好,施捨給他,卻一直在大眾面前抱怨:當他正在落難的時候我是怎樣怎樣對他好、照顧他,現在他又是如何如何地沒良心,竟然這樣對我!——這就是世間人,換了我不會這樣。別人若是感謝我,我會告訴他:我應該感恩你才對,因為你接受我的佈施,使我完成佈施之道,是你更偉大!接受他人佈施的人,很善良,也很了不起,他是在成全我的佈施之道,否則我去佈施給誰?這樣一來我的想法是他更偉大,他的想法認為我比較偉大。所以我佈施的話,我不會總向人討恩情,而且老是到處宣揚,說到最後變成沒有功德了。為什麼?人家的心裡會反感。我們如果真正有恩於人,沉默就行了,這樣更能感人肺腑,深入地感動一個人。不要掛在嘴上說個不停,別人聽了會反感。確實對他人很有恩惠,不需要一直誇自己,不需要討人情。如果對他人稍微有些恩惠就動不動自我宣揚,說我如對你何掏心掏肺,而你現在這麼沒有良心,這樣人家會反感。

  如果有人說:師父你對人很好!我沒有,不是這樣!那是別人對你比較好,我對你談不上好,這是我的責任,能否成就是你們自己的問題,我佈施、你接受,那麼有了成就是你的。有很多人佈施令對方成就了就把功德據為己有。錯了!今天你佈施給我,我若是不打拼,要怎麼成就呢?試問:你今天佈施給我,我自己不努力,自己沒有志氣,又怎麼成就呢?所以佈施雖然很好,可是能否成就還要看對方。因此我們不要討恩情、討人情,把佈施一直掛在嘴巴上,這樣很不好!我最不喜歡這樣子:哎呀!我對某個人多好多好,他卻這麼沒良心!這是希求果報、希求福利,煩惱馬上就來了。《金剛經》說,有求必有苦,你只要有所求,絕對痛苦,所以我們要無所求。

  【張無盡曰】 「 不住色佈施者,謂智慧性照見一切皆空也。梵語檀那,此云施。

  【傅大士曰】 「 不住聲者,清淨無掛礙也。梵語屍羅,此云戒。二乘之人,意謂從聲色起,遂向聲塵中分別。聞樂則喜,聞悲則哀。欲捨此聲,而取無聲,名之為戒。

  「 菩薩無聲可捨,色若是有,聲從是生。

  譬如,音響是色法,接通電源,它就會產生聲音。

  「 色既本空,聲從何起。

  一切皆是幻相。聰明的人會把世間的種種、剎那間變化當作演電影,電影演完,只剩下一個銀幕,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人到死時閉上雙眼,就像是演電影,演完結束什麼都沒有,而我們在裡面卻是喜怒哀樂歷歷可見,而實實在在只有一個銀幕而已,銀幕表示空的意思。如果一個人能把眼、耳、鼻、舌、身、意感觸的外境當作看電影一樣,知道這些都是假相,就可以生也不喜,死也不憂,生死無所掛礙,無所喜亦無所悲哀。

  「 若能如是悟者,雖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雖在六塵中,六塵不能染。在在處處,心常清淨。

  拘,拘束。染,染污。在在處處,隨處。

  「(中略) 不住香者,謂見色清淨也。梵語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

  二乘之人,還有一個忍辱的觀念。

  「 唯恐貪著,欲行遠離,故名忍辱。

  恐怕會貪著,所以他要控制。就是用意志去控制,叫做忍辱;用本性去忍辱,叫做忍辱波羅密。兩者不一樣,後者還要「到達彼岸」(波羅密)。用意識去控制:「我要忍耐、我要忍耐。」這樣的話你忍耐的功夫還不夠。要到連忍耐的觀念都沒有,一切事情都回歸到空,無量、無邊、無所住,才是忍辱波羅密,才是佛法「中道第一義諦」的思想,這就是《金剛經》真正本來的精神。

  人們常說:「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到有一天會爆炸的」或者:「我已經忍耐很久了,你要適可而止哦」若是高僧大德就不會這樣,就算你一直糟蹋他,他也會就說:「我又有機會上一課忍辱了,現在考試了,看看我的功夫夠不夠,繼續考!」簡單來說,大徹大悟者就是永遠保持如如不動,無論境界是怎樣的喜怒哀樂,經歷怎樣的傷害、攻擊,他永遠都安詳,連忍辱的觀念都沒有。因為一切法皆空,要忍個什麼呢?無境可忍!這個境本就是虛妄的東西,哪有什麼要忍辱呢 ?如果還有一個忍辱的觀念在,那還不能到波羅密;直到沒有忍辱,才稱得上真正的忍辱。

  「 正是捨色取空,不了中道也。

  捨棄物質現象境界而執著於空,是二乘人。

  「 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薩忍亦無忍,辱也無辱。須是自性清淨,不生起滅之心,方始悟明心地。不住味者,謂眾生性,與如來性,無所分別也。梵語名毗離耶,此名精進。了知舌根本空,為不住味。故云:受諸飲食,當如服藥。

  食、衣、住、行都是簡簡單單的,不管怎樣都自在。我有這點修養,不論到哪裡,我不會抱怨人家準備的食物不好,只要你很誠意的,有一碗蔭瓜我也吃得很好了,很簡單就解決了。飲食上我很看得開,只不過我的腸胃不能吃冷的,這不是因為挑剔,而是吃下去會讓肉體痛苦,就不能好好弘法利生。所以這個不是分別,而是因為不得已,飲食要調和嘛!「受諸飲食當如服藥」,要當作吃藥一樣。這個觀念很重要,意思是不要貪著。

  「 或好或弱,不可生憎愛也。

  憎是恨,愛是執著。

  「 不住觸者,謂心無取捨也。內無菩提可取,外無煩惱可捨。

  菩提是不可取、不可得的。而煩惱是自己無明妄生的東西, 哪有什麼真正的煩惱有所施捨呢?

  「 梵語禪那,此名靜慮。二乘之人,認觸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離諸觸。色身既本無,諸觸何曾有。

  二乘人認為色身和外境有所接觸。若是有實有色身,那麼我們就能說色身與觸可以相離;然而色身本來就沒有,所以不必離也不必即。

  「 又云:了觸即無生,不住虛分別。一切諸萬法,本來無所動。

  觸當下就是無生。

  「 不住法者,謂照見身心法相空也。梵語般若,此云智慧。

  【六祖曰】 「 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

  要是能這樣那就不得了了!就成為世間最富有的人!不住法者是世間最富有的人,一切法都不能束縛你,富有也解脫、貧窮也解脫,健康也解脫、病苦也解脫。

  「 諸法屬意,意屬識,此識是妄。

  諸法屬於意識。

  【金剛三昧經云】 「 所見境界,非我本識。

  這裡要記下來:本識,就是究竟的意識。簡單講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個本識不是第八意識。佛學中的名相,從不同的角度解釋是不一樣的,唯識學裡講的本識是我們的第八意識,但此處本識是指究竟的意識。然而本來是沒有意識的,意識本空,所以究竟意識名本識,也即本性之意。

  「 二乘之人,分別諸相,皆是妄識。本識又何可得也!菩薩了知本識,究竟故無分別。

  妄識 , 虛妄意識的分別。然而菩薩知道無分別。

  下面是黃檗(音 b ò)禪師的註解。黃檗禪師很厲害,很了不起,是一位偉大的禪師。「成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就是黃檗禪師的感言,意思是 必須放棄恩情,達到無為時,方才是真實的報恩。 所以他 過了三十年禪者的生活,卻從來不曾回過俗家探望親人 。據《高僧傳》的記載,他出家之後,母親由於傷心過度,把眼睛哭瞎了。由於禪師左腳上有一大痣,他母親發願替出家人洗腳, 希望憑萬分之一的洗腳機遇,認出誰是她的愛子。一次參訪途中,黃 檗禪師不自覺回到故鄉,他也接受了母親的招待,但在母親幫他洗淨右腳之後,第二次還是放右腳進去,就是不希望跟母親相認。之後雖然難捨難離,還是忍痛起程云遊。鄰人不忍,告訴了母親真相,她便不顧一切去追趕,結果不幸失足落水而死。黃檗禪師看到後非常痛苦,覺得自己對不起母親,慟哭說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諸佛妄語。」並火葬母親,說偈超度。此時鄉人都看到他的母親由於超度升空而去。當然這必須得是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啦,才能夠「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像我們念十遍也見不到什麼異象,只能盡量求佛菩薩而已。

  【 黃檗禪師曰 】 「 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

  這句話是根據《楞嚴經》而來。本是一精明,就是本性是相同的。我們本來就是只有一個本性而已,眼睛看外境,沒有分別心,就是用本性在看。惡也不會痛苦,善也不會羨慕,保持善惡不著。見,本來是一種分別,沒有分別叫做見性。聞,有分別叫做聞識,沒有分別叫做聞性,聞的本性。本性能見、能聞、能嗅、能覺、能觸,但是不生分別。 本性在六根當中放光動地,清清楚楚,不隔一毫,不離當下,都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只是我們眼睛看到後加以分別,就變成見執——見的執著。沒辦法,我們凡夫就是這樣,眼睛看、眼睛就執著,耳朵聽、耳朵就起分別,口說、口就生是非……所以我們都一直被對立、放不下所束縛。但本性不是這樣,本性是一,通於六合。我們的本性完全通於六根,通於眼根叫做見性,耳根不執著叫做聞性,通於舌根叫做味性等等。無論什麼境界,都是平等的。

  「 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

  意識就是法塵落謝的影子。

  「 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

  中間生出六種分別,眼識、耳識、乃至意識。六根、六塵、六識,就是十八界。

  「 若了十八界無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為一精明。

  六和合就是六根攀緣六塵變成六識。一精明,本來就是一個本性。所以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如果一個人瞭解了我們本來清淨的心,大地上一切天地萬物都不復有,沒有所謂的土,沒有所謂的境界,境界都是我們唯心所造,一切法皆空。境界完全歸納於我們的本性之中,唯心所造。

  「 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蕩然清淨。

  只有我們的本性空蕩蕩,無一切法。

  【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

  【李文會曰】 「 菩薩應如是佈施者,謂捨除一切煩惱憎愛之心也。然煩惱本性,皆是妄見,有何可捨?經云:『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

  下面這句話要注意看了!這句話就是功夫。

  【逍遙翁曰】 「 夫見性之人,十二時中,凡遇逆順境界,心即安然,不隨萬境所轉。一任譭謗於我,我即不受,惡言謗黷,返自歸己。所謂自作自受者也。

  一任譭謗,不論如何誹謗我。黷就是「褻瀆」的瀆,污穢的意思。就是說冒瀆聖人,誹謗他人,反而傷害了自己。

  「 譬如有人手執火炬,擬欲燒天,徒自疲睏,終不可得。

  比如有人拿著火炬去燒天,然而天空是燒燬不了的。所以,對誹謗最好的處理,就是不聞不問,不跟他對立,不需要解釋,也不去跟他一般見識。就是任憑他謗,讓他自已疲勞。我常說,要寫東西攻擊別人,這也不簡單,因為他得編一套理由,還要編得讓別人肯相信;要去找全台灣省的寺廟,還要去 copy (英語「複製」)、影印,折好之後得拿去郵寄,要花郵票錢,還要動用人工,一張一張散發出去……這也是不簡單的人物!要是我,我沒有勇氣做這些事,也沒有那個時間。所以這也不是普通菩薩來的,他們做這些事是來要成就我們的道業。我們學佛的人,任何時候不可隨萬境所轉。

  師父講過一句話:對師父有信心的人,你好好地穩住,師父保證自己絕對是正知正見,絕對沒有邪知邪見。因為我是依法而說,依法不依人,按照這本經典在講,要是會下地獄,也是跟著六祖一起下地獄,因為這是六祖寫的嘛。那麼對我沒有信心的,那就對不起,沒辦法!你對我沒信心的話,就算我叫你來你也不會來,所以你也安住你的崗位,我也安住我的崗位,所以「諸法不相到」。「諸法不相到」就是說,你也沒有來,我也沒有去,不來也不去,本來面目。恰正是:你沒有來,師父也沒有去,這正是本來面目。

  所謂自作自受,要記得—— 誹謗別人的惡果、痛苦比被誹謗人的因果超過一百倍! 你要記住師父的話,聰明的人絕對不誹謗別人,因為造的是自己的惡業嘛!譬如有人手執火炬想燒天,這樣舉著會燒到自己嘛!

  「 故古德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優。

  這句話也很有意思。給你們介紹本好書,師父寫的《佛心慧語》的第一冊、第二冊都出來了,裡面有很多禪的句子都很棒!真的啊,若是要修禪的人,想對本性上的事有所瞭解,把這兩本書請回去看。等會兒下課後,沒錢的就自己拿,不要緊,我也不差這一百元,有錢的就多少貢獻一些,這樣我也很歡喜。

  心隨萬境轉,你雖然隨著一切境界轉動;轉處實能幽,轉處,隨緣一切所轉的地方;幽就是解脫,幽本來是樹木陰涼的地方,這裡指心隨一切萬境,但卻仍然很清涼。在這個世間,你轉身口意,運用觸境之處,轉來轉去,秒秒都是安詳,每一秒都是清涼,你不會被妨礙,它也無法妨礙你。隨流認得性,隨著外境,認識了清淨的本性,你就會無喜亦無憂。無喜亦無憂才是大喜,才是真正的大喜大捨。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李文會曰】 「 不住於相者,非但見色是相,一切種種分別,皆名為相。如是之相,皆從因緣而生。應知一切分別,皆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諸相;法相既本無,故言不住相。』

  可是法相本來沒有,你執著什麼?這就是師父剛才告訴你們的:這個世間追求到最後,一定是空。無論你多麼漂亮,買多好的衣服,到最後也一定不是你在穿的。比如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的夫人伊美黛,她就沒有學佛。伊美黛擁有多少雙鞋子呢?三千七百五十雙鞋子。她的衣服,比一座 super market (超級市場)或一個百貨公司整棟樓的衣服加起來還多。伊美黛盜用的公款有幾十億美金。而學佛的人,「一缽千家飯」,出家人托一個缽就能走遍天下。

  說到我,我的東西都是人家送的,我反而佈施不完。信徒多也很煩惱,有的送衣服,有的寄維他命丸,有人寄綠藻,有人寄巴參粉,還有寄藥粉,還有從日本寄來的……我是眾生的小樹苗,當然給我最好的嘍。(眾笑)所以說做一個法師,收到的東西很多,我還要拿出來,請法師幫忙吃,東西太多太多了,沒有辦法。然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東西。

  「 既不住相佈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

  那福德就更大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

  你的意思如何呢?

  【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第一個不字念「否( f ǒ u )」,是疑問詞,所以後邊用一個問號。第二個字念「不 (b ù ) 」,表示是否認。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維就是空間,四方上下的空間。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常常有人問:師父!到底要如何修行,我怎麼都不會修行?佛陀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叫你心如虛空,無所住,答案已經很清楚了,還整天問師父,真奇怪!《金剛經》裡寫得很清楚了,每天都在讀,卻還要問師父怎麼修行,經是怎麼讀的?難道讀假的嗎?經裡已經告訴你心要放大,心量大如虛空,要無所住,你的福德就很大,這不是清清楚楚的東西嗎?但是講歸講,執著照舊執著,還是老樣子,沒什麼改變。

  【李文會曰】 「 不也世尊者,須菩提謂虛空我思量之,實無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覺悟,心無能所。即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豈更有可思量。但應如所教住者,乃謂諸學人,當依佛教,住無所住,必得悟入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4-3-30 9:36:58
請問師兄文字稿有完整版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