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靈十境 證嚴法師著

心靈十境 證嚴法師著

第六地 現前地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證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六地 現前地
  
  前面已分析到第五地。為了讓大家加強印象,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之前所研習的部份。
  
  回首來時路
  
  第一是「歡喜地」。難得人身,來到人間應歡歡喜喜地過一生。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一生當中都能保持歡喜心很難;就是因為難,所以才說是「修行」。
  
  要修得天天歡喜,就得下一番工夫,必鬚髮大心、立大願才行。首先,要先給別人歡喜。若能天天以歡喜心待人,並給予愛的佈施,使得人人自在歡喜,自然我們也會感到無限歡喜。
  
  第二是「離垢地」。垢就是污濁;有形的指外在環境的垢染,無形的是指個人內心的煩惱。煩惱心就是無明,就像污染環境的垃圾,當看到周圍的環境很清凈時,就會起歡喜心:反之,就會起煩惱。因此,我們必須去掉這些垢染,才能時時保持歡喜心。
  
  有一位離開台灣很久的居士,他返回台灣之後,好幾年都沒看到我,當他再度來訪時說:「師父,這裡進步好多!醫院、學校和我離開台灣之前完全都不一樣。尤其是精舍,感覺上也不一樣。」我就問他:「精舍一直都這樣,你覺得有什麼不一樣?」
  
  他說:「周圍都是綠地,一片綠油油的,沒有雜草叢生。」
  
  他又說:「要讓一片草地綠油油的,而且沒有任何雜草,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和辛苦啊!這一點我在美國有很深的體會。」
  
  因為他自己有一片小小的庭園,要照顧得沒雜草又很青翠,就得付出很多的時間、體力,非常辛苦。看到精舍周圍都是綠油油的、沒有雜車,可見已付出相當多的心力。
  
  同樣的,修行平時就要用心拔除心草,尤其是人與人之間,要常常培養歡喜心,有了歡喜,就表示心無煩惱、心地一片善良,這就是「離垢地」;當這些心靈垃圾完全去除時,那就成為「發光地」了。
  
  雲開見月現光明
  
  每個人都有一分智慧的光明本性,只是常常被無明所遮蔽,而無法顯現智慧的光芒。譬如:天上的太陽被烏雲遮住時,它的光芒就透不出來;等到烏雲散去後,太陽又會露出臉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時拂去無明的煩惱,才能「雲開見月」,看清眼前的一切景象。
  
  「發光地」之後,再來就是「焰慧地」——不只是自己的心地發光而已,還要能光芒四射、照耀他人。學佛不是要當自了漢,還要利他,要盡我們所知的一切去教導別人;就像以手中的燭火,再去點燃其他的蠟燭一樣,使光芒得以照耀每個角落。
  
  第五地是「難勝地」。難勝地是非常殊勝的,必定要達到心不動搖的程度,而且不只是短暫的時間。
  
  佛經中曾記載佛陀來回人間八千次。他在每一生、每一世中,都抱著長久心,不斷在人間行菩薩道、為人群服務,為的就是要消除眾生的煩惱,讓人人幸福、歡喜、互愛。
  
  凡夫之所以無法成佛,就是因為內在的歡喜善念、滿足感恩的時間很短,要我們奉獻一生好像就很為難了,何況要如佛一樣往返人間八千次!但是,不容易的事卻能做到,這就是難行能行。
  
  其實,修行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功夫,最要緊的就是把起心動念、喜怒哀樂的情緒穩定下來,把短暫的私情、迷情換成為菩薩的覺有情。這種難為能為,稱為「難勝地」。
  
  現前地與慧波羅蜜
  
  菩薩的第六地是「現前地」。例如:一面擦得十分潔凈的鏡子,不管它所照的外境是多麼污濁,只要境、物移開後,這面鏡子依然十分潔凈;就像世間的喜、怒、哀、樂已經影響不了修行人的心,所以面對周圍的環境時,即能了然分明,這就稱為凈性「現前地」。
  
  如何才能達到「現前地」的境界呢?這就要先成就「慧波羅蜜」,亦即「大圓鏡智」。要修到心如明鏡的境界,就要斷「見思惑」——見解和思想上的疑惑。在修行道上,難免會有執著。比如:執著自己已修到某種程度,自認是個心地清凈的人,因而與人隔離,認為對方是個受污染的人,多數人都會起分別心。其實,這樣的分別心不能有,應當「境來照境,離境則清凈」,這才是真正現前地的菩薩。
  
  心鏡無雜染,才能觀照其他的境與物。就如老式照相機的原理,一格底片上已攝入景物,如果沒有把底片卷過去,下一次所拍攝的影像就會重疊。所以,一定要記得卷過底片,每張照片才能清晰明白。因此,過去的事,不要讓它的影子留置在心中;才能時時清朗、沒有人我是非的牽絆,這就稱為「現前地」。
  
  要斷惑、返璞歸真,才能發出那分最清凈無染的智慧,而沒有染、凈的差別:這就是智慧的明朗境界。我們都具有天真無邪的本性,但是每天累積來自社會的各種訊息,久而久之就變得很老練,這種「老練」,其實只不過是「世智辯聰」而已,應該回歸純樸的心境。
  
  大智若愚見真性
  
  有些人自以為懂得很多,聽到別人在談論一件事,對方還在說前面,他就趕快插嘴,要讓人知道「你們所說的我都知道,我懂好多耶!」這樣的人只是「聰明」而已,事實上缺乏圓融的智慧。我們學佛要學得「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總是沉著穩重的。人生的經驗是用心聽來的,聽了再用心運用於日常生活中,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有才華、有智慧的人必然言行一致,讓人信任肯定,這才是有修養的人。
  
  學佛,不應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否則真實的景象就無法照映出來,明凈心靈——大圓鏡智也無法顯現;這就失去真誠修行的意義了。若是修到心鏡能清楚映照生活萬象而不起心動念,就能日日歡喜、心地清凈,使智慧發光,並且把光芒照耀他人,進而達到「難為能為」的境界,也就是「現前地」菩薩的境界。境來照境,境離心凈,不至於被迷惑!在六度之中稱為「智慧」。大家若用心精進,必能日起有功。
【書籍目錄】
第1頁:緣起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地 歡喜地 第4頁:第二地 離垢地
第5頁:第三地 發光地 第6頁:第四地 焰慧地
第7頁:第五地 難勝地 第8頁:第六地 現前地
第9頁:第七地 遠行地 第10頁:第八地 不動地
第11頁:第九地 善慧地 第12頁:第十地 法雲地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