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菜根譚4(助印版) 星雲法師著

佛光菜根譚4(助印版) 星雲法師著

信仰修行篇~2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信仰修行篇~2

世間一切事的成就,需要有人;而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緣。因此,平時善修內心,廣結善緣,只待因緣成熟,自能水到渠成。(091)

現代的宗教信仰,應該從對「神」的依賴,走向對「人」的關懷。信仰不能把一切責任都交付給別人來負擔,世間上的幸與不幸、好與不好,都是往昔久遠以來的「原因」(業),而形成今日的「結果」,此中還有待「緣」的完成。這當中的因緣包括上帝、包括佛祖、包括他人、包括我們自己。(092)

平常心是道!佛教不講神奇怪異,而是提倡生活的淨化、道德的修養,以及建立正知正見、慈悲惜福等觀念。(093)

般若,是一種能透徹宇宙真相的智慧,般若有知苦滅苦、觀空自在的功用。缺乏般若的生活,有如盲者摸象,易為苦樂所動搖。如果我們能以般若來處事,以般若來生活,人生自然美妙無比。(094)

學佛沒有速成班,也沒有特效藥,只要養深積厚,時節因緣功行一到,剎那即能與永恆結合。(095)

菩薩的大智是為了實踐大悲,大悲是為了完成大智,兩者運用自如,相輔相成,悲智雙運,才可以成就無上菩提。(096)

慈悲,是菩薩度化眾生的原動力,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慈悲心來自無我的智慧,所以學佛要有無我的智慧及無私的慈悲,才是自度度人。(097)

沒有慈悲的智慧是狂慧,離開智慧的慈悲是俗情;唯有體達「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才能令智者有所知、仁者有所愛、勇者有所為,而相倚互賴,利樂一切眾生。(098)

每個人都有未來,甚至樹木花草、工程、經濟、軍事、政治,都有未來。因此,我們無須妄想將來,也不用回憶過去,只要把握現在!未來是個什麼樣的世界?未來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未來是個什麼樣的人生?一切都有因緣果報,一切都在因緣之中。(099)

尊重別人、愛護別人,就是最大的慈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滅人我對待,不分親疏地照顧周遭的人,自然能與別人沒有隔閡,而達到人我無間。(100)

慈悲是淨化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有了慈悲,人間就有光明與希望。(101)

心裡沒有般若智慧,沒有慈悲善念,就好比工廠沒有資源,沒有原料,無法生產好的物品。(102)

日常生活中,眼看耳聽的一切,往往在無形中增加心理的壓力,所以要用慈悲的法水、智慧的光明來淨化我們的心靈。(103)

有慈悲心,就能代替眾生承擔一切痛苦。把慈悲心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礎上,自然能利益一切眾生,真正做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境界。(104)

在社會上生存,誰也脫離不了政治。佛教徒雖不介入政治,但應該關心社會,關心政治;太虛大師的「問政不干治」是佛教徒對政治的態度。(105)

孟子說:「仁者無敵」。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慈悲沒有對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魔難。(106)

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讚美鼓勵,有的時候,用金剛之力來降魔伏惡,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107)

無,並不是沒有,而是無限。學佛應該有無限的慈心、無限的悲願、無限的熱誠、無限的親切,才能廣度無邊無際的眾生。反之,如果心中執著於有,就是有限。儘管擁有再多的東西,如果有了限度,終有告罄之時。因此在追求「有」的同時,自己就大不起來;唯有無限地付出,才能真正擁有全部。(108)

慈悲如果運用不當,也會淪為罪惡。所以,真正的慈悲必須以智慧為前導,否則弄巧成拙,反而失去善心美意。(109)

慈悲是做人應該具備的條件,是一種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卻能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的胸懷。(110)

慈悲可以化瞋恨為安和,轉暴戾為祥瑞。在慈悲之前,頑石會點頭,盜賊能感化,所以慈悲的力量最為強大。(111)

「種樹培其根,種德培其心」,凡事不勉強、不違逆、不強求,常與人為善,則能廣結善緣。今天我們是成就別人的因緣,他日別人也會是成就我們的因緣。能夠隨順因緣,隨時培養好因好緣,必能獲得福報,而「心想事成」。(112)

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間所以使我們留戀,即是因為人間有慈悲。(113)

凡事好壞,多半自作自受,既不是神為我們安排,也不是天意偏私袒護。業力之前,機會均等,毫無特殊例外;好壞與否,端看自己是否能應機把握,隨緣得度。(114)

「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學佛首先須具備一顆清淨的心。心地如果被無明、煩惱、嫉妒、怨恨所污染,即使倒入法水也會變髒。所以平時要常常審查自己的三業是否清淨?不過,世間上沒有所謂「清淨」的地方,熱鬧場中作道場,只有心的寧靜,才是真正的清淨。(115)

一個人除了用心於工作,還要珍惜從工作中所得到的功德、慈悲、修身、惜福、包容、信仰等利益。(116)

學佛,不是一定要放棄現生的福樂,去追求來世的富貴。人間佛教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現實生活的美滿與福德。(117)

幽蘭長在深谷裡,因此只能孤芳自賞;牡丹產於我國西北,所以,我國南方人無緣親炙。如果太堅持表面的清淨,反而無法對一切萬物發揮正面的力量,必得了解佛法的真諦,合光同塵,不執不拒,如蓮花一般出汙泥而不染,在暑熱中吐露芬芳,才有辦法讓更多人分享清涼美意。(118)

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誠意切,縱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也必定功不唐捐。(119)

人一生的境遇,往往由於各種因素而改變命運,有的人因為一個人而命運改變;有的人為了一塊錢而命運改觀,有的人由於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甚至為了一句話、一個念頭,使人生有天壤之別的變化。不過;最終能主宰命運的,還是我們自己!(120)

生命,有生、老、病、死;生了會死,死了又再生。這種輪迴流轉是極自然的道理,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可悲。可惜的是許多人不了解其中的意義,在生滅之間,無法坦然,自在的面對。(121)

信仰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相信世間一切皆美好,在一念之間,信仰就是力量。(122)

在工作中,除了依法依理之外,還能對人體諒、關懷、鼓勵,就是慈悲的表現。(123)

一句好話能振奮人心,無異於慧命的延伸;但是再好的話,也要透過實踐,才能自受用、他受用。(124)

學佛貴在覓得本自具足的佛性,否則即使是讀遍千經萬論,學富五車,也不過是窮人數他寶,自欺欺人。一旦境界來臨,還是照樣被五欲塵勞所障礙迷惑,有時甚至鑄成大錯,還不自知。(125)

世間一切事物都離不開輪迴,例如:宇宙物理的運轉是輪迴,善惡六道的受生是輪迴,人的生死變異也是輪迴。其他如春夏秋冬的更替、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流轉、晝夜六時的交替、東西南北方位的轉換、此處他方的不同等等,也都是輪迴。(126)

因為有輪迴,人生才有轉寰的餘地;因為有輪迴,未來心願終有實現的一天;因為有輪迴,生命才有下一班車可搭乘。輪迴,讓生命充滿無窮的生機。(127)

受戒比發財更好,尤其戒殺生而護生、戒偷盜而布施、戒邪淫而尊重、戒妄語而誠實、戒毒品而有智慧,更是圓滿人生的不二法門;人生的功名富貴,均在受持五戒中求得。(128)

如果我們相信有輪迴,努力積德、結緣,道德可以輪迴,因緣可以輪迴;積德結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129)

世間一切成敗得失、成住壞空,既不是鬼神所能操縱,也不是權勢所能左右,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果」法則。(130)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無住生心,隨緣應物,雖千鈞加頂,也能舉重若輕。(131)

「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善與惡的因果就像青松與花,所以,我們要隨時提醒自我的言行舉止,因為「因果」是誰也不能代替的。(132)

佛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最大的不同,在於民間信仰是為自己利益,佛教信仰,則是發自內心為世為的修持奉獻。(133)

一個人心中有佛,除了可以傾訴、祈願,更能產生莫大的力量;心中有力,就不怕外界的傷害。(134)

佛教是為眾生解決痛苦的幸福之教。佛教談「苦」,是由於苦是人生的真相(而非目的);人因為知苦,才易入道。(135)

人的病痛除了藥物治療外,也有物理、飲食、氣功的治療,另外,還有心力的治療,如歡喜、樂觀、放下等,而在心境脆弱時,則要佛力來加持。(136)

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有好就有壞,有善就有惡。因此,佛法告訴我們:對不好的要忍,對太好的更要忍。(137)

戰爭是殘忍的,也是不得已的,但是,碰到必須加以制裁的惡魔,有時也要殺一儆百,這就是慈悲降魔的精神。(138)

劫難,不一定是劫,也許是乘願之始;福報,未必是福,或許是禍害之苗。劫難禍福,盡由因果相乘,因果則奠基於行為的善惡。(139)

一個人即使物質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智慧,生命就會變得充實、富裕。「心誠則靈,有求必應」,信仰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140)

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業,都沒有從事宗教事業來得壽命綿延,就如幾千年來,佛經仍為大家所誦持一樣。(141)

世間乃眾緣和合之世間,如水與土,平常物也,但將兩者合製為佛陀聖像,則尊貴無比,此即因緣和合為貴之明燈。(142)

在一般人的感覺裡,人生是向前進取的,退後是失敗的。但是在佛教裡,向前的人生是半個世界,退後的人生也是半個世界;向前的世界是個窄門,向後的世界則有無限的寬廣。(143)

一塊大石頭放進水中,很快就會沉下去,如果把它擺在船上,可以安然地運載至彼岸。眾生頑強如磐石的罪業之身,透過誦經功德的慈航普渡,也能免於沉溺在生死大海之中。(144)

人生在世,生死乃必經之路,重要的是在臨終時能保持正念,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自然心中就沒有恐怖了。(145)

死,是非常自然的事,有信仰的人不是不會死,而是面對死亡時,能認識清楚,增強力量,知道死亡不是結束,是另一期生命的關始。死如搬家,如換新衣,所謂死與生、生與死,是二而為一,一而為二;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固未必喜,死又何足悲!(146)

人間佛教,講究的是生活要過得幸福,如夫妻要相親相愛,家庭要快樂美滿,人際關係要和諧圓滿。由於佛教能促進人間的幸福,所以才叫「人間佛教」。(147)

真誠懺悔有如法水,可以淨除我們的罪業;犯錯而知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減輕消除。(148)

大海之所以大,是因為不嫌水多;泰山之所以高,是因為不嫌土多。佛教徒對於功德善業的修行也不要嫌多。(149)

無,不是沒有,所謂「真空生妙有」;真正有用的人,能夠從空無中成就一切。此即空瓶能裝水,虛空能容萬物也!(150)

改變自己最大的力量是懺悔,懺悔不僅是一種念頭,更是一種由內心發露的力量。懺悔如水,水不是能洗滌一切污穢嗎?(151)

研究佛法,要用佛教的自由思想,來幫助眾生解脫煩惱;用佛法的平等觀念,來倡導人性的尊嚴。(152)

佛教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宗教,在於它不怕「問題」,也因為如此,佛教才有力量解決各種問題。(153)

現代教育,除了身教、言教外,還必須「心教」。心教是藉著宗教對心靈淨化的功效,使人人心靈淨化,如此,社會才會充滿善意的關愛及理性的法制。(154)

有人說成功的要素在於「能力」,也有人說在於「努力」。「努力」加「能力」之外,如果再加一份「宗教情操」,人生就會更完美。(155)

人的犯罪是「心」失落的一種現象,「心」能找回來,世上就不會再有迷失的人了。(156)

佛門中的信仰,不只是要大家信佛,更是要人人能肯定自己,認識自己,進而對自己有信心。(157)

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知正見;一個人只要有正知正見,肯發心立願,則歷史會肯定你的價值,大眾會推動你的前進,工作會幫助你的成就,信仰會保護你的未來,因緣會安排你的人生,功行會助長你的前途。(158)

學佛是向內尋找自我,找到自己的佛心、佛性;是一種向真、向善、向美的智慧之舉。(159)

憤怒,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丟下一塊大石頭,會擾亂原本清澄的智慧之水,無法正確判斷事理而貽誤自害。唯有去除勝負心,泯滅分別識,才能無爭自安。(160)

「人間佛教」包含生活層面和精神層面,包括入世思想和出世思想,也具有現代特色與傳統特色;「人間佛教」的性格是一切普化,兼容並蓄的。(161)

錢財要像活水一樣,流動的活水才不會發臭。富人的錢財,要造福貧民;貧民的努力,可以換取富人的財富,貧富要相互支應。佛教所講的布施、喜捨,就是讓錢財互相回饋,不是貿易的買賣,不是服票的交換,是人間愛心的交流。(162)

所謂「佛法」,就是慈悲、智慧、包容、平等、方便、善巧等等。靠武力征服對方,不能成功;以法布施,感動對方,才是成功。能運用這些佛法,任何困難都能迎刃而解。(163)

和平是人性光明表現,和平非一人之力可成,乃集多人團結之力。佛教認為以無我觀才能致力和平、以慈悲行才能促進和平、以尊重心才能謀求和平、以平等心才能實踐和平。燒火須不時添柴,火種才不會熄滅;信仰亦然,須不時地鼓舞,信心才能持續增上。(164)

懷疑是人們的根本煩惱之一,世間許多悲劇都導因於猜疑,疑念一起,如繩縛身,寸步難行。(165)

世間上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要成賢。發願做一滴水,滋潤花草;發願做一朵花,莊嚴環境;發願做一棵樹,讓人乘涼。只要有心,任何善願都能開花結果。(166)

每一位佛菩薩的成就,皆是由發願而來。在人生的道上,也因為有願,才會有力量面對一切困難,此即「有志者事竟成」。(167)

一個厚道的人,在道業上能夠養深積厚,在人際間能夠廣結善緣,在事業上更能得道多助;可謂厚道才能成事。(168)

遇到挫折,能隨順自然,不抗拒、不氣餒、到最後,時間自然能克服一切。(169)

管理好自己的身、口、意,不起煩惱,不與人鬥爭,是處事最好的妙方,其原則不外《華嚴經》所言:「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170)

人生的旅途上,不一定每步都向前。能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凡事退一點,不但留給別人一點餘地,也是自我的方便。(171)

自己最認識自己,所以我們要知道如何彌補自己的短處和不足,做自己的醫療師,看顧好自己的毛病。(172)

世間的好壞、苦樂、憂喜、成敗,常是一念間的轉移,一念之間,很多因緣往往因此而改變。(173)

唐太宗曾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的長相,必須照鏡子。若要了解行為的得失,則必須用「反省」的鏡子來觀照。(174)

學習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佛」,佛之一字,乃「人」要先「弗」去自私執著,「弗」去無明煩惱,袪除人不可有的東西,那就是佛了。(175)

人在四大不調時,身體會生病;遇到不悅的事不高興時,心裡會生病;惡口傷人或妄語時,口中會生病;擺臉色給人家看,臉上會生病。因此,學佛的人應該學得健康、學得平常,時常自我提醒,不要讓身、口、意生病。(176)

命運操縱在每一個人自己手中,在真心的世界裡,人人皆有真如佛性。人的煩惱與菩提是相互關係的,「怨恨」是這一顆心,「歡喜」也是這一顆心,甚至情緒起伏、為善為惡,都是這一顆心在妄想分別。若能泯除分別,自然不會有愛恨好壞,那麼任何不順的境界也會成為成功的增上緣。(177)

世界上最美麗的一句話,莫過於「阿彌陀佛」,它蘊藏著超越時空的宇宙真理,所謂「無量壽、無量光」是也。(178)

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知正見;一個人只要有正知正見,肯發心立願,則歷史會肯定你的價值,大眾會推動你的前進,工作會幫助你的成就,信仰會保護你的未來,因緣會安排你的人生,行動會助長你的前途。(179)

很多人做事會失敗,是因為沒有規畫。規畫是「智忍」的力量,有力量才可以承擔一切,並且對抗境界。有「智忍」的人才能「觀自在」;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觀理自在。反之,則一切都不自在。(180)
【書籍目錄】
第1頁: 勵志自思篇~1 第2頁:勵志自思篇~2
第3頁:群我相處篇~1 第4頁:群我相處篇~2
第5頁:成功立業篇~1 第6頁:成功立業篇~2
第7頁:信仰修行篇~1 第8頁:信仰修行篇~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8-10 8:58:23
I love m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