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第八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我們上次講到佛告訴阿難的話,就是說眼前所見的、我們眼睛所見的一切等等,都不是道。那個心的體、這個「道」,那麼——外緣都去掉了以後,所剩餘下來的。

這句話,也就是說在我們《楞嚴大義》這本書上三十九頁,最重要的地方。那麼阿難提出來問的問題重點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怎麼樣能夠得到一個真正的止定的境界?由能夠得到止定的境界就能夠發慧。如何證道?那麼討論這個心的問題。現在佛開始答覆的話。

另 外一點我們要注意,我們研究佛經千萬不要把它研究死了。我們普通研究佛經,把它當佛學來講,那就變成一個死的佛學。我們研究佛學,要把它研究活的,就是說 會之於心,同現實的生活、同自己現在所要求的要配合在一起的。不要書本是書本、經典是經典、我是我,那就白研究了。這一點請大家特別注意!因為《楞嚴經》 的文字太美了,往往會被這個文字牽走了的。

現在我們開始是《楞嚴大義》這一本書的四十一頁最後的大字,經典的原文,佛開始答話。「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這一段。

這 一段裡頭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第一行「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爾時」就是「這個時候」,佛準備開導、明白地表示佛法的大要,告訴阿難以及大 家,要使大家心證入什麼境界呢?有名的佛法大乘菩薩要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佛學的專有名詞,這個名詞我們也不要看死了,要讓它變成活的佛法。就 是說我們這個心性、身心躁動不定、浮躁不定,那麼一般人所謂修行、打坐,就是把這個身心如何能夠寧定得下來;普通叫做入定。在中國文化,後來宋明的理學家 就叫它「習靜」,練習如何靜下來。不管是入定也好、習靜也好,就是使我們煩躁、波動的心情、身心(生理和心理)如何寧靜得下來。這是普通的。

那麼這一種方法呢,就是修止的方法——「奢摩他」有很多;或者靠生理的作用來,或者靠心理的作用來,各種方法很多。但是證入佛法大乘道理呢,有一個最高的原則,所謂大乘菩薩道要真正證入定慧等持的境界,必須得到「無生法忍」。那麼什麼叫「無生」呢?

我 們這個心理的作用在佛法裡頭認為是生滅法。我們一個思想來了,一個思想又過去了;一個感覺來了,一個感覺又過去了。一生、一滅,起伏不定,不會永恆變成一 個的。那麼,以生滅心來修這一個不生不滅的道,——眾生顛倒!我們現在用心去做功夫,都是生滅心來修一個不生不滅的道,那是顛倒!錯誤的!永遠搞不好的。

要 真正得到一個不生不滅的道,要想它不死,除非不生;開頭就沒有動過,那永遠也沒有毀壞,永恆的,如此所以叫做「無生」。因為要修到不滅,不滅還是後果,你 不如修前因不動。例如我們做生意怕蝕本,那麼不做,也不賺錢、也不蝕本,永遠保持,所以是「無生」。「法」,這個法門;「忍」,形容那個境界切斷了。拿現 在觀念解釋這個佛學名稱叫「無生法忍」,那麼就是阿難所要求的我們怎麼樣得到真正的奢摩他——止、定了,真正的定。大乘佛法最基本的,菩薩要得無生法忍。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所以佛現在開始要告訴阿難,要使他「欲令心入無生法忍」,要想領導阿難同大家,使你這個心境證入到無生法忍這個境界。大乘道的第一步,所謂得定;普通小乘叫得定,大乘無所謂得定——無生法忍,連定都不需要了,超越了這個定。因此,佛表示的特別重要!

所 以這裡如果我們把這個經典看活了——並不是不恭敬;你很恭敬地把它當一個現場的描寫,寫一個劇本一樣。「於師子座」,佛坐在他那個位置上。「師子」並不是 獅子、老虎那個獅子,指老師的那個座位,大師的座位佛經裡稱它為「師子座」。因為古代相傳,我們中國講老虎是百獸之王,獅子比老虎還厲害!所以獅子一叫, 百獸腦裂。所以獅子一出來一叫,其他的百獸頭都昏了,有這樣威嚴。因此比方佛的那個座位、老師的座位,稱它為「師子座」。那麼後來佛教塑佛像,只好把它變 成一個形式代表,這個佛像的下面雕一個獅子背著那個座位。

「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前面上次講到佛發了脾氣,剛剛罵了阿難, 「咄!那麼笨!」——這個意思。然後這一下很慈悲,阿難還跪在那裡,他就摸摸他的頭,大人摸小孩一樣摸摸他的頭。那麼在西藏後來密宗碰到活佛啊、什麼大師 給你摸摸頭、摸摸頂、灌頂,什麼災難都消了。結果嘛大家都想摸頂,往往那些像達賴啊、班禪啊一出來,成千上萬的人,你看那個頂怎麼摸啊!結果就弄幾個大力 士走來拿個竹竿,竹竿前面掛著皮鞭,老遠就「啪」這樣打過去,所有人的頭頂都打得辟裡啪拉的響,代表這個手摸了頂了。我一看,我也不想摸頂、也不想挨打! 還是對我的「無生法忍」吧!忍一忍算了!(一笑)這是講到摸頂的這個故事。

那麼摸頂是佛在這裡開始,摸阿難頂,就是表示很親切、慈愛,告訴他重要的話。

「而 告之言」,佛說話了;「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裡這一段經典的文字把佛法的總綱重提一下。這個文字是古文了, 寫得很優美的。「如來」,這裡沒有講「世尊」,這是佛的一個別稱,凡是一切人成了佛的,一個總稱都叫做「如來」。所以像「釋迦牟尼如來」,那是總稱上面加 一個特稱,他是特別這個名號。「阿彌陀如來」,那是代表阿彌陀佛;譬如「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那是代表東方的藥師佛。所以「如來」是個總稱,所有成佛的 人都稱「如來」。注意這個文字,這裡沒有講哪一個特稱、單獨哪一個佛;所有十方成佛,佛佛道同,所得的道是一樣的,所以他用總稱。他說,佛教、佛法「常 說」常常告訴大家,「諸法所生,唯心所現。」

「法」就代表了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作用,動、靜等等,都叫做法。「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 切事物、一切的作用說起來都是心造的,沒有其他的;沒有另外一個東西作主的。什麼鬼啊、神啊、上帝啊,菩薩也作不了你主,佛也作不了你主,一切唯心。真正 的佛法是講一切唯心。拿哲學的一個名稱來講:純粹的、徹底的唯心哲學,包括了心物一元道理的唯心。當然沒有他力的存在了,也否定了一切物質的存在;物質也 是唯心所造,所以是純粹的唯心。佛法的道理是告訴我們,「諸法所生」,一切萬有的現象、能夠成長在這個世界的現象,「唯心所現」,純粹是唯心所呈現出來 的。

甚至於物理世界、一切世界,因為佛說的世界不只講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都曉得佛學有個名詞——三千大千世界。怕有些青年同學不知道,再簡 單地重提一下。佛法的道理,像我們這一個地球,不過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名稱根據什麼呢?根據一個太陽系統所帶領的有關的星球,這樣是一個世界。那 麼,這個太空裡面像我們這個世界太陽系統一樣的,很多太陽。所以,一千個太陽系統的那個世界叫做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累積起來,總說叫做一個 「中千世界」;再累積起來,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一個「大千世界」。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觀念就是這樣來的。三個千世界,「小千世 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攏來就是一個世界,這麼一個世界算是一佛國土。一個佛成佛了,他的影響力到達那麼多。那麼,每一個佛都有他的三千大千 世界。

換一句話說,佛法的宇宙觀是無量無邊擴大的、很偉大的宇宙觀。所以看這麼一個人類的世界是非常渺小的,不要認為自己了不起。這個宇宙像這樣的世界很多。

同 時,另一個世界的觀念,佛法的歸納性的分類,那麼又不同,世界也叫做「世間」(人世間)。人世間這個名稱在中國文化是出於《莊子》的「人間世」。這個世間 包含了三個觀念,我們好像上一次提到過吧?「器世間」,就是物質世界;「眾生世間」,就是有一切生命存在的;「有情世間」,眾生裡頭有生命、有思想的。這 三個合攏來,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合攏來叫做一個世間。那麼,有些佛學還加一個,第四個:聖賢世間。聖賢世間就是一切佛菩薩、得道了的人,他所成立的這個 世間,譬如阿彌陀佛有他成立了的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個世間觀念同世界觀念差不多是同類的(類同的)思想。

現在我們回轉來看《楞嚴經》的原 文,「一切世界」,這個一切就包括了三千大千世界,不可數、不可知、不可量,這個太空裡頭不曉得有多少世界。「一切因果,世界微塵」,一切世界所成立的, 像我們這個世界是這樣,到現在兩百多萬年,人類永遠在打打殺殺、你爭我奪、生生死死,很痛苦地過下來,已經到現在兩百多萬年了。像我們的歷史文化,講少一 點是三千年;規規矩矩是五千年,還是客氣的話。剛剛有位同學告訴我,一個外國美國同學在這裡(台北)講演,他就站起來講,他說我們這是在台灣,我只看了一 個月,他說我覺得你們中國的這些同學,中國的文化至少是八千年,為什麼自己對自己的文化你們那麼看不起,(卻)相信我們那個可口可樂的文化?哈,這個是美 國同學在這裡演講講的,今天剛剛有位同學告訴我,我覺得蠻好玩,很有道理!尤其是在外國的同學嘴裡講出來的。他用的名詞很滑稽,美國的文化是「可口可樂的 文化」。(一笑)

所以說,這個世間為什麼形成這麼一個世間呢?其間都是一切眾生業力果報所造成的,有它的遠因、有它的近果(遠因,很遠的 因;所發生現實、面前的果報)。所以他說一切因果所形成的各個不同的世界;「微塵」,微塵是指物質、物質世界。他說這個物理世界的形成,「因心成體。」也 因為心所構造,才變成這個物質世界。所謂物質世界在佛法裡頭四個物質的大元素,叫做四大:地、水、火、風。固體的物質就是「地大」;液體的物質就是「水 大」;那個熱能就是「火大」(不是發脾氣叫火大——熱能叫火大);那個大氣層就叫「風大」。那麼,還加一個「空大」——五大。四大以外加一個空大,空大就 是整個有相的、我們抬頭看得見的太空、虛空。這個有相的虛空看得見,這也是物理世界的一種。

所以他說,這個世界、物質世界物理作用的四大 (或者五大)也是唯心所造的。這是佛法的綱要。所以這幾句話諸位同學要學中國文字、學中國文學,不管你學古文或者白話,好好把它背來,慢慢你不管寫古文或 者寫白話,你的文筆就會進步了。我們再念一道:「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是佛法的大綱。佛重說一道,告訴 阿難。

那麼我們懂了這個文字以後,推開了文字,就是佛摸摸阿難的頭頂,他說你應該記得,真正的佛法的中心道理——一切唯心,物理世界也是唯心所現的。這是第一句話。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他 先摸摸阿難的頭頂是安慰,因為上面搞得阿難很恐慌,他說照你這樣講來,我這個心在哪裡?大家心找不到啊!既然找不到,我們就沒有心啦!恐慌。所以佛發了脾 氣、又摸摸他頭頂:「不要害怕!」那麼,告訴這個道理。他說,「若諸世界一切所有」,這個「若」就是「例如」,他說這個物質世界上一切所有、萬有的東西, 這個萬有的東西其中就包括了乃至一根草,乃至「草葉」一根樹葉;「縷結」,那個草拿來打一個結,就是台灣的蓆子那個草,拿來曬乾了,把它編出來做蓆子,就 是「縷結」。乃至一根絲,「縷」就是絲,這個絲把它紡織了變成衣服、打一個結。「詰其根元」,如果我們作科學的研究,追查它的遠因,「詰其根元」就是追查 它的遠因;「詰」就是詰問它,詰問它的根源;「鹹有體性。」鹹就是統統;統統有它根源、有它的體。台灣蓆子是什麼做的?台灣那種蓆子草編的;蓆子草是怎麼 樣種的?是一顆種子怎麼樣肥料、怎麼長大……作科學的研究,萬事都可以追出一個根來,都可以找到它的本體,都可以找到它的性能,所以「鹹有體性」——佛說 的話。

「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他說譬如我們手指到天空指一指,你看上面什麼都沒有,這個叫虛空,我們看到:「哦!對了!這個叫虛空。」因 為我們看到了,「什麼都沒有」叫虛空。他說,虛空也有個相貌啊!因為我們眼睛看到什麼都沒有,「哦,這個是空的。」所以虛空也有個相貌。「縱令虛空」, 「縱令」是古文,白話文是「假使」。就是說這個虛空嘛,他說虛空也有個名稱、也有個樣子,什麼樣子?「什麼都沒有」這個樣子,「亦有名貌。」他說物理世界 是這個樣子啊!「何況清淨妙淨明心」呢?何況我們這個心呢?這個心可以成佛的、成道的。那麼佛形容這個能夠成佛、成道的心,給它加上幾個好的名詞了:「清 淨」,本來清淨,不要你去修的;本來很「妙」,不是不妙——妙得很!妙不可言!講不出來了(不可言就是講不出來),所以妙;「淨」——它本來就是個淨土, 是不垢不淨的、乾乾淨淨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乾淨的;這個心本來是光明的。這幾個名詞就是形容我們這個本來心,不止佛,每一個眾生——不止人 哦!每一個眾生這個心之體本來就是「清、淨、妙、淨、明」心。

「性一切心」,為什麼這個文字裡頭把「性」擺在前面?就是我們現在一切的思 想、用心這個心、這個性能,都是靠那個本心的功能來的。所以這個「性」字在這個文字、在這個古文體的寫作方法(四個字一句),這一句把這個「性」字放在上 面,這個「性」不是名詞了,變成動詞了——「性一切心」,他說這一個本來清淨光明的我們心的體,能夠為我們後天、現在起心動念,能夠思想、能夠知覺、能夠 感覺的一切的根本性能,是從哪裡來的?所以是「性一切心」;「而執無體」啊?

他說照你這樣一驚慌,好像我們這個心性找不到,找不到就是沒有,沒有就沒有。他說世界上一切物質的東西,乃至虛空都有一個、最後都可以找到答案那個樣子啊!何況我們那麼一個靈妙的心性作用、這個心的體,還沒有東西的啊?!

佛是安慰他了,同時也給他講道理。

「若 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 斷錄] ……現在能夠思想、能夠感覺、能夠起作用的、能夠自己知道的,認為這個了知的這個性能、性質、這個作用,「必為心者」,你認為這個就叫做心。對不對?阿難 同我們大家一樣,你說這些都不是心,我心到哪裡去了?那就找不到一個心啦?!現在我們能夠聽、能夠感覺,就是這個心嘛。佛說這個不是,不是(的話)阿難同 我們一樣是要驚慌啊!這個不是,那我心在哪裡呢?那麼佛說,如果你認為你現在感覺知覺這個就是心,他說我告訴你啊,他說你要聽著!

「此心即 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那麼,你這個心的體、這個全能(完全的能力)、你這個心的體這個全能(這個心的全能),應該要離開了現在一切 色(眼睛看到的顏色)、耳朵聽到的聲音、鼻子呼吸到的氣味、嘴巴知道甜不甜鹹不鹹、觸(就是身體的感受);換句話,你現在離開了生理心理的知覺、有感覺; 「諸塵事業」,「塵」就是物質世界、物理世界一切的作用;「別有全性」,你把心的體再拿來,應該拿得出來,特別有一個完全的功能。這個心在哪裡呢?他說應 該拿得出來啊!假使你認為這樣是心、這個心的體,換句話,佛說我們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思想能夠想、感覺能夠感覺,這是心的投影作用啊!心體的反射的 一種投影作用,不是你的本心。他說你不要抓住這個影子當成真實啊!就是這個意思。他說這個不是啊!這是影子。

他說,你離開了眼前的眼睛能夠 看、耳朵能夠聽、這個能夠感覺的,像我們大家打坐起來,閉著眼睛自己很清靜,以為這就是我的心了——那個是你意識假造出來的啊!也是前塵影事啊!那也是生 理的作用啊!你睡著了,那個就沒有了,靠不住了嘛!你說我睡醒了,再來作功夫把它恢復,那又是你意識造出來的嘛!他說這是「諸塵影事」,前面那個影子,同 灰塵一樣,是個影子。他說離開了這個,應該「別有全性」,特別地有一個心的體啊!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佛又說,譬如 現在我講話、我在說法——佛法叫做「說法」,那我們把佛學的外衣把它剝掉了,就是說佛說我在講話、你聽到了,「如汝今者」,就像你現在;「承聽我法」,在 承受、聽我在講話;「此則因聲,而有分別。」因為外面有一個我發了聲音,刺激你心理、腦神經的反應,心理起了作用,所以你才有思想嘛!也是靠我外面這個聲 音引出來的啊!他說這個也不是你的心啊!我不講話了,你那個能聽、能思想、能分別的就沒有啦!他說這也是一個投影啊!不是真的啊!這個不是心啊!

「縱 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注意呦!大家修道的、學佛打坐的人特別注意這個話!他說就是你盤腿打起坐來,滅掉了一切見聞覺知——眼睛 閉著,什麼也看不到;耳朵打雷也聽不見了;好像入定了一樣。打雷也聽不見了、眼睛什麼也沒有看到了——「見、聞」。「覺」,感覺,身體也沒有感覺; 「知」,也沒有思想了——你以為這個叫入定啊?譬如人睡著了就是這個樣子,見、聞、覺、知你滅掉了,眼睛也不看了、耳朵也聽不見了、感覺也沒有了、知道也 不知道了。「內守幽閒」,你閉著眼睛,盤兩個腿,「哦,裡面有一個……嗯!你不能說我不知道啊!我在入定啊!嗯——嗯——!都知道啊!」那個內守,內面守 著一個「幽」,清清幽幽,好像念頭都沒有動、這個清閒的,以為這個是道嗎?嘿!他說「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什麼叫「法塵」?還是「意識思想留下來的一個影 像」而已!因為你意識想:只要我這麼一清淨,哦!這個叫清淨。——你清淨個屁!你在裡頭很忙!忙什麼?忙著:「呦!我這個東西不能掉,不要吵我!唉呀!好 討厭啊,這些眾生!」你不是很忙嗎?!他說這個境界還是「法塵」。就是意識平常聽得多了,「意」跟「法」兩個相對,「法」就是思維,「意」是意識、思想。 「法塵分別影事」,那個清清淨淨什麼都不知道,乃至你的睡眠完全睡著了,還是意識的投影。睡眠還是個現象、是個境界,人的睡眠還是個習氣造成的,是個境 界。睡眠並不是沒有東西呦!睡眠有個東西,什麼境界呢?——睡眠那個境界。這個境界也是意識造成的。

很注意呦!所以大家用功,認為這樣打起 坐來一坐好多時間,「嗯!這一下修道了!」那你修個什麼道啊?佛說啊,「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內」閉著眼睛裡面守著一個空空洞洞、守著一個幽 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還是意根上的,意根——意識的根根那個習氣。尤為法塵分別心,思想上的這個觀念所造成的。這不是道,不是明心見性。所以呢, 在後來流傳到日本的禪宗裡頭的曹洞宗,閉起眼睛冥想,以為叫做禪。冥想,閉著眼睛冥想;什麼超覺靜坐啊,坐在那裡唸咒子、冥想,傳一個咒子五千塊;再要進 步,再傳一個咒子,又是三千、八千。那我說我可以傳你八百個咒子!各出一千,那我可以大發財!那個怎麼是道啊?!有些閉著(眼睛)冥想、假想,那是你開著的…… 所以腦筋都不得休息,就要變腦神經了;然後聽到外面有個菩薩跟我講話了、什麼聲音……那都是「法塵分別影事」。注意這句話、這個文字:都是你心理意識自我 造作起來幻想的投影,不是真的。不是我說的哦!佛說的哦!我說的不算了,佛說的啊!「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啊!不是啊!他說那 個還不是心啊!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注意這一段!他說你閉著眼睛在那裡黑洞洞的、清 清淨淨的,那也不是哦!那個是法塵分別影事啊!不是哦!你不要認為這個是道。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講,我們現在盤起腳,什麼都不想,坐在那裡清清淨淨認為修 道;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不講佛法,講科學的道理,你把自己平常能夠思想、能夠動腦筋那個放射出來活動的功能把它收回來,硬把它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內部,那 個黑洞洞的什麼都沒有的那個認為是道,「道!道!嗯!這是道!」——這是「十貫道」!還不只「一貫」呢!那還不是你心造的啊?!對不對?你不過是把它注意 力集中到裡頭一點,雖然你覺得「我沒有注意、我沒有注意」,你沒有注意你坐在那裡幹什麼啊?可見你在注意了。

像有些同學來問:「老師啊,我那個時候好清淨!」我說你知道清淨?「對啊!好清淨!」「知道清淨」可見不清淨啊!這個邏輯他都不知道。那麼你說我不知道清淨——那你怎麼講清淨啊?!他說這不是很簡單!這兩頭一打就沒有啦!中間就昏過去了!(眾笑)

對不對?你知道清淨,可見你在有心;你說我到那個時候清淨得都不知道清淨——你睡著了。那究竟什麼是道?所以這個地方就要搞清楚了。所以佛法是個科學的道理。佛在這一本經典是講的非常清楚。

但 是你注意佛下面的話:「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他說阿難啊,我並不是強迫命令你承認說這個境界就不叫做是心,我並不是這個意思。他說我並不是說完全把你否認 了,這個不是的。老實講這個境界也是心造的,不過是你心造出來這麼一個境界;你認為這個叫「心」,還是你意識造的。所以他說我並不是勉強要你承認這個不是 心;他說我是要你研究清楚,「但汝於心,微細揣摩」,我叫你對自己心性之體要很細微、很小心、很仔細反省研究(揣摩就是研究,就是摸摸它看、摩摩它看、捏 捏它看),究竟摸一下,這個究竟是什麼東西?他說我要你仔細摸一摸、研究,「微細揣摩。」

「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如果離開了前面眼、耳、 鼻、舌、身、意,離開了外面的經驗、影像;拿現在話來講,離開了人生外面物理世界所有的經驗、影像,都把它離開了。我們打起坐來清清淨淨,也是我們的思想 上的經驗,覺得清淨才是道;還有些說「哦呦!我都看到光了!」看到光怎麼樣?!「哦,有個亮光啊!」以為得了道了。你總還沒有一百支光的電燈泡好吧?!而 且亮一下又沒有了——那個也是前塵分別影事!所以你看到亮光、看到什麼境界,那是你靜坐在這裡,心臟的氣血、心臟在打這個血在流通,氣在走,氣跟血到了後 腦這一部分一摩擦發電,所以你坐起來覺得境界裡有亮光。這是生命的電能發動的一個作用,不是道!不要上當了。覺得「哎呀!我看到鬼呀!看到什麼……」其實 就是氣血走到這裡,後腦這裡走不通、轉不通,刺激了腦神經,那個下意識就認為「唔唔唔!菩薩!菩薩來了!唔唔唔……」不是神經了嗎?!都是前塵分別影事! 記住哦!佛說的哦,不是我說的哦,不要搞錯了!這些都是前塵分別影事。

他說你要仔細曉得,離開了前塵這些經驗的影像,為什麼你看到光呢?光是平常你有經驗的嘛。聽到講經說「自性光明」,所以看到一個亮光:「哎!來了,來了!自性光明來了!」——等一下就找精神科去了。來了?來要掛號!(眾笑。)就糟了!

他 說這一些……你要離開了前塵,有分別心;現在這個前塵的道理,我用現在話告訴你們,離開了前面一切經驗(生活經驗、思想經驗)所有的影像,離開了這些;假 使這個時候你找出一個心來,佛說我承認,你就對了,「即真汝心。」你找到了明心見性。你不要拿著雞毛當令箭了——「令箭」大家現在沒有看過,現在應當不用 這個話。——你不要拿著草紙當公文啊!那是衛生紙耶!不是公文啊!他說你不要搞錯了。他說你不要把這個影像當真心啊!離開了這一些影像以外,他說你找出一 個,你指出來、你信得過,那個是你真心;「即真汝心」,佛說那我就承認你。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假使我們靜中、動 中,能夠思想、能夠分別的這個作用、這個性能;「若分別性」(這個是講性能的性,不是明心見性的性。)這個分別心的性能「離塵無體」,「塵」就是前面經驗 的影像;人世間、物理世間這一切經驗的影像都叫做「塵」。離開塵世間這一切經驗影像,你找不出自己一個本體的話,「斯則前塵分別影事。」「斯」就是「這 個」,那麼好了,那麼你這些境界統統是你生活、思想觀念裡頭的經驗的影像而已,都不是真的境界。那個境界都靠不住的。

「塵非常住。若變滅 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他說我告訴你,「塵非常住。」塵,這一些境界,你們大概學念佛、打坐都有個經驗,「哎喲! 非常好!非常好!」好個什麼啊?最多不到二十分鐘,掉了!幾十年找不轉來。說我當年有一次啊,好哦!好得怎麼樣?「哦喲!」——好得不過「哦喲」而已! (眾笑)掉了嘛!

「塵非常住」,他說這些影像啊,它不會永遠存在的。同我們現在的環境一樣,同時間、空間一樣,一分一秒變去了;「塵非常 住」,不是永恆存在在這裡,所以不是常常住在這裡。「若變滅時」,當你那個清淨的境界,你覺得今天修得很好、很清淨;明天呢?不清淨了。剛剛修得好,有個 人逗你一下、罵你一句,一氣起來:「老子不修行了!打一架再說!」你那個清淨統統掉了,可見你那個清淨沒有用啊!「塵非常住」啊!「若變滅時」,一變去 了,那個境界沒有了;他說好,那麼你認為那個是心啊?這個心同烏龜身上的毛一樣、兔子身上的角一樣,就「莫得了」!就「冇了」!「冇了」就空啦?那就是斷 見了;那同唯物思想是一樣的;那就沒有了。

那麼那個境界既然一過了就掉了,掉了以後沒有了;沒有了,他說你認為那個清淨,清淨也是假的啊!「則汝法身同於斷滅」,沒有了,你說我那個境界找不回來;找不回來,心的體等於是斷見,等於唯物一樣,一個東西用完了就沒有啦?就斷滅啦?

「其 誰修證?」那麼,你的修行都白修啦?你說我也一天念十萬聲咒子,有人很努力,一天念一萬聲、五千句咒子,還有人念一百聲、五千聲佛;現在正在講《楞嚴經》 的時候,你那些咒子跟佛到哪裡去啦?那不是斷滅啦?你說我修了放在哪裡……哪裡呀?還是十二樓?還是底樓啊?你找出來啊!找不出來,你說「我放的那個地方 你不知道!」——誰知道啊?他說你不是欺騙了自己嗎?他說你這樣的佛法的觀念認不清楚,那等於是斷滅之見,是外道的邪見啊!「其誰修證」啊?那真正修行 的、那個能夠修的靠不住嘍!那誰在修行呢?你說得無生法忍,哪個在得無生法忍啊?你說我那一次得到過,後來掉了——掉台南還是掉高雄了呢?掉了登個報嘛, 招領一下,算不定在警察局呢!掉到哪裡去了呢?他說你要仔細研究啊!

好!佛又在批駁他,這一回不是罵他;用邏輯的方法正面告訴你,反面把你駁掉:你的觀念錯了。再提出來一個意見,你仔細去研究,想一想:心性之體究竟在哪裡?這次講話,所以摸摸他的頭頂,那麼慈悲。阿難這個頭上很重了,這一下摸得吃不消!

「即 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這三番兩次這麼一辯哪,阿難跪在那裡動不了了!跟大家都「默然」沒得話講了,變啞巴了;「自失」,自己都愣住了:對呀!佛 講的沒有錯啊!這個道理很對!當然有許多做功夫做了半天的半羅漢也不羅了,變「蘿蔔」了;不做羅漢,就變蘿蔔了——那我的功夫都沒有啦!一切唯心,是啊! 你一講心變了、境界沒有了,到哪裡去了呢?所以「默然自失」,自己好像失落了東西,掉了、沒有了、都靠不住了。當然,這個要演成話劇、演成電視劇,這個時 候啊,就要輕音樂來一下了——大家就愣在那裡了。佛嘛用眼睛到處看看,大家這個傻瓜,都好像哈蜜瓜一樣,很可憐!呵!

佛又來了:「佛告阿難,」他又說話了。

「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佛 看大家愣在那裡,這一下他老人家很不慈悲呀,大家已經愣得不得了,他又在頂門上給大家錐了一針,這一針錐得更嚴重!「佛告阿難」,怎麼樣說啊?他說世間上 一切——一切就很多了,學佛的、修道的、修顯教的、修密宗的,不管你修哪一宗了,乃至端午粽都可以了,隨便你什麼道,——一切的修行人,「現前」目前現 生,哪怕你立刻得到四禪八定,都給你修到了;還不只四禪八定,最後一定、大阿羅漢最高的定、第九定「滅盡定」,他說現前即使給你得到了九次第定(九次第 定:四禪、四空定,加最後的滅盡定),達到大阿羅漢的滅盡定這個境界。「不得漏盡,成阿羅漢。」智慧沒有開發,一切還是有漏之因;你的思想、你的觀念、你 的見道與修道都還有滲漏,都還不圓滿。所謂「漏」,就是不圓滿,等於一個尼龍袋一樣有洞,水漏掉了;假使圓滿的,就無漏。他說「不得漏盡,成阿羅漢」,雖 然得到滅盡定,但是沒有證到阿羅漢果。他說為什麼道理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

他說你們大家的修行做功夫,都是拿這個思想、妄 想來修行的,拿這個思想:「哎喲!我要打坐了、做功夫了!」「呵!我今天做了功夫了!」好像賺錢一樣,賺了兩塊,後天又蝕本了三塊……都是那麼在搞。他說 這個是生死輪迴根本是妄想作用,「誤為真實。」大家真是誤了!這個誤,耽誤的誤。自己以為是真的,自己以為修行。所以,他說真可憐哪!「是故汝今雖得多 聞」,所以他說阿難像你一樣,像你這一輩子學問好、知識淵博——多聞就是博聞強記叫做多聞,學識很淵博,博聞強記,什麼都記得住——「雖得多聞,不成聖 果。」但是你永遠不能得道。就講阿難、當時罵那個阿難,是講那個時候的永遠哦,那一剎那之間哦!所以「汝今雖得多聞」,學問是好,道理懂得多,方法也懂得 多,有什麼用啊?「不成聖果。」你不會證果,不會得阿羅漢道。智慧不會圓融無礙,定慧圓滿做不到。

好!現在這一段佛也罵得很厲害了,訓得很厲害!也告訴我們修行一個要點,重點如何要找到心性之體,才能好修行。

翻 過四十六頁。這一下比上一次給佛罵了還難過。「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阿難這一下,這個軟棒子;前面打的、上一個禮拜講 「咄!阿難!」那個是罵的硬棒,硬棒有時候打了還不服氣——怎麼樣?!你打就打,我不怕!強起來了。這個軟棒,摸摸頭頂:都很對,你講的對!你看佛的這個 教育法,開始講「你講的很對」,「不過呢……」下面一「不過」,統統完了!完了以後啊,阿難這個軟棒打下來吃不消了!所以「阿難聞已」,跟大家聽到的; 「重複悲淚」,「哇……!」大哭起來了,哭了。「五體投地」,就跪下來;「長跪合掌,而白佛言」,又跪下來請求。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 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他老哥子講了老實話。他跟佛一邊哭一邊講:自從我發心跟著你來出家(因為他是哥哥嘛,跟大哥來出家)。自 己哥哥成了佛,「冇問題!」「恃佛威神」,他說我認為都靠著你,總有辦法;「常自思惟」,講句老實話,我平常想啊,「無勞我修」,我不需要修啊!我哥哥成 了佛了嘛!「將謂如來惠我三昧」,我哥哥哪一天高興,指頭在我頭頂弄一下,我就會得道了。

你看阿難都有這種想法!這個老師對我好、師父對我 好,沒有問題!哦,某一個活佛又給我灌頂了,灌了頂就成佛——來來來!我的茶杯統統往你頭上倒!那個都是水耶!有時候加一點白糖、放一點酒,叫做灌頂甘 露。我告訴你,真甘露你哪裡吃得到呢?!不知道甘露是什麼,還不懂呢!他說一般人都是這個思想的。

下面阿難講,「不知身心本不相代。」他說我想不到,身體跟心理兩個都不相干,何況哥哥你是你、我是我,他說當然你不能幫我修道啊!身心是兩個,本不相代嘛!「失我本心。」因此啊,他說我一天到黑等著,悠哉游哉好玩;沒有自己好好用功,把自己的本來心搞掉了。

「雖身出家,心不入道。」這八個字很重要哦!雖然看到我身體出了家了,或者看到我身體在修道,這個心啊,同世俗的人一樣、同普通人一樣,心不能證入道,有什麼用?就叫做有「菠蘿用」了!心不入道,這個一點用都沒有!有什麼用啊?

「譬 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他說譬如《法華經》上講的,有錢人家的一個獨子做太保、不聽話,跑出家裡做了太保,最後自 己忘記了回家之路,在外面流浪、討飯了。他說現在我等於你講這個窮子,「捨父逃逝」違背了父母,逃出家裡,自己不曉得歸家穩坐。阿難講,我到現在今天才知 道,「雖有多聞」,學問最好、方法最多、功夫再有辦法;「若不修行」,不真懂得明心見性修行之路的話;「與不聞等。」學問有什麼用?等於一個白紙、等於白 癡。學佛,有的人說「我學佛三十年了。」三十年有什麼用?那個佛像刻了也大概有五十年了,他還是木頭的。它是個佛像,不是真佛,那有什麼用?

「如 人說食,終不能飽。」就等於人家一天到黑念菜單,今天吃麵、哪一天吃揚州菜、今天又四川菜、哪一天又台灣菜,講了許多菜;菜單念完了,肚子還越念越餓。他 說學問、佛學好了有什麼用?沒有用。所以講經說法,同我一樣的,講完了以後肚子講餓了還是要吃飯——沒有用!說食不飽。

「世尊!我等今者二 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他就告訴佛,我們現在大家,佛學裡頭提出兩個東西,我們為什麼不能成道?兩種最大的障礙,哪兩種啊?二障:煩惱障、所知障。 煩惱障就是我們心中的思想、煩惱、分別;所知障,懂得道理越多,修起來越難!就給這些染污蓋住了。所以前塵影事把你蓋住了;道理越懂得多、方法越學得多, 修起來越難。所以阿難就犯了這個毛病,他多聞,一切修行的方法都懂,一切修持的道理都懂,他都曉得。所以「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他說,因為我不 知道、沒有見到自己真正寂滅清淨、永遠不生不滅不變的這個心性之體沒有見到。

「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這幾個字文學都很 妙了!他要求佛,「唯願如來(佛)哀(可憐)愍(悲憫我們)」,你可憐我們大家;「窮露」,我們都是窮人、可憐,像那個《法華經》上窮小子;「露」就是暴 露、赤裸裸的、什麼都沒有、光蛋;窮露就是窮光蛋,這兩個字就是這個意思,一點沒有錯。翻譯成白話,你乾脆一起地講,阿難就說:佛啊!你就可憐我們這一班知識上的窮光蛋;「發妙明心」,他說你開發那個玄妙、不可思議、光明清淨那個一切眾生本來心,什麼?「開我道眼」,打開我修道這個眼睛看一看。

阿難又犯了錯誤!哭儘管哭,求也儘管求,他還在那裡觀望。他只叫佛,等於小孩子說:「媽媽!你讓我打開電視看一看哪!——」他還是這個味道!你看,「開我道眼」,那個道的真正眼睛在哪裡?他說道在哪裡?

好! 現在重要的來了。佛放了兩次光了,第一次頭頂放光救阿難,把他救回來;第二次哪裡放光啊?哦,面門(因為我好像忘記了,呵!)面門放光。那為什麼面門放 光,是什麼啊?是兩個重要的事,一個是怎麼樣修定,一個是怎麼樣開悟。那麼重要,佛法就是兩路:定與慧。你沒有見道,無法修道、無法得定;沒有見道,無法 修行。所以很重要——面門放光。現在第三次了——胸口放光。胸口,一般塑的佛像這裡有個「卍」字。據說佛生下來,胸口有這麼一條紋路、一個影子。實際上這 個「卍」字是輪轉的、旋轉的,永遠在旋轉。不過有人堅執向這一邊旋、向那一邊旋,那個圓圈,天道左旋、地道右旋,這樣旋、這樣旋都可以(師比劃),看你愛 怎麼分頭就怎麼去旋!(一笑)佛現在在胸口放光,第三次啊!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湧出就是蹦出來光明。這三個地方都很重要哦!你 真開悟得定了,都有象徵性的哦!那不是偶然的哦!那所謂「脈解心開」,真開悟了,這個「脈解心開」,那這個心光湧出啊……那是誰看到?開悟了的人就看到; 開悟了的人看開悟了的人都看到。所以我們看不到。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亮晃晃的,各種顏色、彩色的光明。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這個光一下就由佛的胸口衝出來,十方世界每一個佛土、每一個世界上都被這個光的光芒投射過去了。

「遍 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釋迦牟尼佛放光出來,包括阿彌陀佛都在內,佛這個光芒出來,給那些佛灌頂,從他們的頭頂進去。你看我們這個世界的本土的釋迦牟 尼佛的功力之偉大!你們念「阿彌陀佛」也是他介紹來的啊!我所以常常說,你們念「阿彌陀佛」念完了,或者開頭也念兩三聲「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忘記了自 己老師介紹,等於世俗講的「新娘一進房,媒人拋過牆」,那沒得良心!光想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也是釋迦牟尼介紹出來的呀!你看現在看到本師放光,遍給十 方諸佛灌頂。

「旋至阿難」,這個「卍」字是旋圈轉的,這個光放開,然後回轉來給阿難灌頂,這叫灌頂。我們現在學灌頂啊、學密宗啊,弄點水頭 上倒倒;天主教學會了,叫做洗禮。洗禮、灌頂,就是一個東西,這是印度的文化。在恆河裡頭洗個澡,因為印度(對不起!現在沒有印度朋友在吧?不過我老實話 講啊)又窮又髒!是這個樣子,比我們還不如了。又好殺、又好猜疑,所以貪嗔癡慢疑,佛在那一個印度講的文化,就是代表了一個民族性,很嚴重!你們到印度研 究研究就知道了。他回轉來給阿難灌頂;「及諸大眾」,同時也給大家灌頂,他要說最嚴重的大法。

「告阿難言」,就開始對阿難講;「吾今為汝, 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他告訴阿難,他說我現在為你建立真正——我們拿現在話講,修一個真正佛法的燈塔給你,照亮 了十方。「大法幢」,法幢這個幢,印度有,現在中國也有,這是一種建築物,代表崇高、偉大。那麼我們中國呢?這個建築、這個「幢」不大喜歡用。—— 「塔」,是建築了,變成中國的「塔」。所以到東南亞、泰國就看到了,圓圓的一個建築,一個柱頭一樣立起來表在那裡。我們過去有,中國文化叫做什麼呢?—— 「華表」。那麼日本人呢,把華表同印度的塔兩種文化精神綜合起來,日本人叫做「神社」;就是那個四個圓洞、一個頂,那個東西日本到處都有,那個「神社」就 是這個東西。這個「幢」叫做「法幢」。

換句話說,我現在給你建築一個最高的標桿、最偉大的一個目標、一個燈塔;同時,也使十方世界一切眾生 「獲」(得到了)最「妙」——這三個字注意呦:最妙、最微細、最秘密的(「獲妙微密」)「性、淨、明心。」這個東西的「性」,這個性不要作名詞看,還是作 動詞看;「性」,它能夠使你真正明心,這個法幢、這個性能是能夠使你真正明心見性;「得清淨眼。」那麼你懂了這個道理,你修行(就會)法眼清淨,學佛法的 法眼就清淨了。哪個是正法、哪個是邪法、哪個是什麼,這個法眼就清淨了。

佛講了很嚴重的話!他現在要說法以前而且還特別放光,第三次從胸口亮相、放光。

他 說,「阿難!」叫他名字。「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他問阿難三個問題。他說你剛剛在我們講這一段話以先(是上個禮拜 我們講的,佛把這個拳頭那麼拿起來叫他看。)他說你現在先回答我,這個拳頭你看到了;「此拳光明」,這個拳發的亮你看到了;「因何所有?」你眼睛前面怎麼 有這個拳呢?——第一個問題。

「雲何成拳?」第二,這個拳是怎麼樣會變成功的啊?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汝將誰見?」你拿什麼來看到這個拳哪?三個問題。

「阿 難言」,阿難聽他一問,答覆了。「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他說這個光明,因為你的身體「閻浮檀金」(「閻浮提」是佛學上講的這個世界的 名稱,叫閻浮提。)「金」就是黃金。他描寫佛的這個身體就像這個世界金色(黃金的顏色)一樣,他說你「赩如寶山」,什麼金呢?不是黃金哦!釋迦牟尼佛是棕 色人種,帶一點黃色、帶一點黑色、帶一點紫色;換一句話說,紅得發亮、紫得發亮光,很好看。「赩如寶山。」清淨色。他說你問我那個拳頭的顏色呢,——不要 照傳經講的那麼好聽啦!就是你那個皮膚這種顏色發出來,他說就是這個亮光嘛!「故有光明。」所以嘛,我眼睛看見了。

「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 握示人,故有拳相。」他說老老實實講,我拿眼睛看見,你那個手五個指頭這麼攥下來,變成了拳頭。所以這個拳頭哪裡來?他說那個亮光是你的皮膚發的嘛!拳頭 嘛,是你的手那麼揪攏來的嘛!「故有拳相。」誰看見呢?他說我的眼睛看見的。阿難就是那麼答覆,一點沒有錯!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 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佛告訴阿難,他說我今天老老實實告訴你。我們年輕時候讀經典,我讀到這一句話笑起來了:佛怎麼這樣講啊?「如來今日實 言告汝。」他說我今天老實告訴你——可見佛前幾下都是說的不老實話!哈!(一笑)這個是說話的方便,他加重語氣,他說我今天老老實實告訴你!「諸有智 者」,這個世界上的人笨得很,不管你智慧怎麼高,「要以譬喻而得開悟。」直接告訴講的話懂不進去,要比方一下、轉個彎,他就懂進去了。「譬喻」是比方。譬 如有時候講唯識學講,我們這個心啊像大海一樣——那是個比喻啊!心如果是真的同大海一樣,那我們裡頭都鹹的,多難受啊!而且大海很大嘛,也裝不下來。那是 個比喻啊!因此有許多人拿著比喻這個影像經驗來,打起坐來:「嗯!我現在在大海裡頭啊……」就來了。——「前塵分別影事」。

所以呀,一切有 智慧的人,要透過比喻,佛說的話,「譬喻」就是比喻,比喻懂了就懂了。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常講一個比喻,「和尚不吃葷——」,嘿!大家就懂了,「肚子裡有素 (數)。」這就懂了嘛!那一句話就是比喻。比喻得好就容易懂;你老實告訴他不容易懂。這個世界上的人很怪的!「外甥打燈籠——照舅(舊)」,他就懂了;不 是那麼講就不懂了。當然還有些更土的話,那個土的話講了,比佛經都清楚,一講他就悟了。他說這個世界上眾生是這樣的。

「阿難!」他說我現在也比喻給你聽。「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他說譬如現在這個拳頭,我假使沒有一隻手、沒有五個指頭,就捏不起來變成一個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他說這個拳頭捏好了,拿到你的面前;你如果沒有眼睛呢,你也看不見。這是當然的道理。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他說因為你有肉做的神經構成的這一個眼睛能夠看,我有個拳頭被你看見,以你的眼睛相對我的拳頭,「其義均不?」這個道理很公平吧?

「阿 難言:唯然!世尊!」怎麼叫「唯然」?「嗯!佛啊!」——就是這個話,就是表示是答覆:「嗯!對!」你們現在青年人問什麼對不對,就是這樣「嗯,對!答對 了!」就是「答對了!」他說,「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他說對!阿難說假使沒有我的眼睛,當然看不見東西;所以,你沒有手 也不能夠變成拳,這個都懂了;「事義相類」,這個道理是一樣的,他說這個邏輯是對的。

那麼,佛同阿難講,「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佛又給他講邏輯了。「相類」的意思就是「差不多」,——差不多就差很多哦!他說「汝言相類」,你講的是「差不多」,「是義不然。」這個道理不一樣。差不多?——差很多!

「何 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他說你說差不多嗎?所以你看佛的教育法——佛好在成佛了,如果做法官的話,或者當辯護律師,不得了啊! 他打官司沒有打不贏的,他的邏輯高得很!他先把你的話都抓住,他拿個拳頭晃啊晃,他說:阿難,這個道理對不對啊?阿難說對啊!他說你覺得道理公平不公平 啊?阿難一句話講錯了,「兩個道理差不多。」——哎,他就抓住了,「差不多?——差很多!」他說假使沒有我的手,當然變不出來一個拳頭,我手都沒有嘛,沒 有五個指頭,那麼怎麼變得出來拳呢?可是假使沒有你的眼睛,不能說看不見哦!這個道理來了。

一個人沒有手了,這個手如果砍斷了,就沒得拳 頭,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如果沒有這一雙眼睛都挖掉了,你說看不看得見呢?他說你認為眼睛挖掉就看不見,不對喲!你看,這就是佛的佛法,《楞嚴經》是很科學 的呦!「彼無眼者,非見全無」哦!他說那一些沒有眼睛的人,你不能說他看不見哦!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呢?「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 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他說什麼理由呢?他告訴阿難,你不相信,你出去試驗。「汝試於途」,你到路上找來一個瞎子(沒 得眼睛),你把他抓到,你問他「你看見什麼?」他說,「彼諸盲人」,他那個瞎子一定告訴你;「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什麼都沒有,只看到黑洞洞 的。「唯見黑暗,更無他矚。」除了眼睛前面有黑洞洞的、或者白茫茫的,什麼都看不見。因為他沒有亮光,太陽反應也看不見了,黑洞洞的;他說我什麼都沒有看 見。「以是義觀」,他說你要懂這個道理哦!這也是科學,也是邏輯。「以是義觀」,以這個道理、義理觀,你看,「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斷錄。原文:「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雲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

……瞎子因為沒有看的工具、沒有眼睛,所以他能 看的只看到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他說我問你,你不懂這個道理啊?譬如我們有眼睛的人,現在跑到一個絕對黑暗的房間裡頭,你看 到什麼?看到前面是一片黑暗。他說這個有眼睛的人跑到黑暗房間裡頭,看到前面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片黑暗;這個黑暗同瞎子那個所見的黑暗,有差別還是沒有差 別?他問阿難。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阿難說「這個、這個……」那個跑到黑暗那個房間,一點亮光都沒有,前面看到黑洞洞的、只有一片黑洞洞,同那個瞎子看到前面黑洞洞一樣,沒有兩樣。

佛 說,「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他說好了!你講到這裡,我問你:那個沒有眼睛的瞎子「全見前黑」,他看到前 面完全是一片黑暗;「忽得眼光」,假使這個瞎子忽然有了眼睛了,我們把一個好的眼睛移植給他了,他有了眼睛了;那麼有了眼睛以後,他就看到:「前面有人! 有亮光!」見到種種的顏色;「名眼見者」,他說我問你:那是這個眼睛看見啊?還是什麼看見呢?假使認為裝了眼睛就看見,「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 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他說,那麼好了,我們在黑暗中什麼都看不見,忽然來了一個燈一亮,都看見了,他說我們能不能叫「不是我看見,是燈看見 了」?加了一個東西(燈光)就看見嘛!是不是光看見呢?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如果燈的亮光它自己能夠看東西的話,那叫做亮光看見;那就不要叫做亮光了;它這個名字就叫「看見」好了嘛!就不要叫做「燈」了嘛!

「又則燈觀,何關汝事?」再說,燈的本身能夠看見東西,燈去看,同你什麼相干呢?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這個燈啊、光啊,只是呈顯一切東西的色相。「如是見者」,我們能夠看見那個色相的,「是眼非燈。」是你的眼睛,不是燈。

再進一步呢,這裡要進一步,「眼能顯色」,眼睛同黑暗中那個燈光一樣,眼睛也不是真實看見的功能;它等於在黑暗中的一個明燈,它是個工具。「如是見性,是心非眼。」至於我能夠看到黑暗、能夠看到光明——能見之性是你的本心本性,不是眼睛!

本心本性幾時看見呢?下一個禮拜。

我們下一個月七月份開始,一個禮拜兩次,禮拜一晚上同禮拜三的晚上,多加一次。

(第8 集完。玉樹臨風錄入、二校完。妙音三校。)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3 13:37:34
請問哪裡可以請購: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書本裝訂版本的?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