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

七、佛法的修學次第

[日期:2012-05-26] 來源:轉載  作者:淨空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七、佛法的修學次第

(一)信解行證

前面是佛法修學的依據,以及行門綱領的介紹,現在再談談佛法教學的善巧。「善巧」:是指方法非常的好、非常的巧妙,如果我們不知道,就很難學到佛法真實的大利。佛法修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講的:「信、解、行、證。」

第一、「信」,能信就是緣成熟了。我們常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緣?就是他能信。能信,表示緣成熟了;不能相信,就是緣沒成熟。所以佛度眾生,一定是度能夠相信的這些人。佛家跟其他宗教不相同,其他宗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信」是表示可以入門。「信」了之後一定要「解」(理解)。佛法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理解之後,才修行。所以「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礎上。在理論沒弄清楚、方法也不懂的時候,怎麼能「行」呢?這種「行」就是「盲修瞎練」,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是有理論的基礎、正確的方法。「行」最後的目的是要達到「證」,「證」才是真正得受用。什麼叫做「證」呢?簡單的說,就是把自己所信、所解、所行的,在日常生活當中,統統用得著、統統融合了,這就是「證」。譬如我們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裏面所說的,就是我們所想的、所行的,我們所行、所想的就是經,經跟生活融化成一致了,這是「證」,這個叫真如,佛法可貴的地方是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知道修行的次第——「信、解、行、證」。「信」,第一、要相信自己。這是佛家講「信」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信神是宗教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來成佛、信自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信自己真性被染汙,只要我們把染汙去掉恢復自性,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如果常常覺得:唉呀!我罪業深重;煩惱、恐怕自己不能成就。這種人就注定不能成就了。為什麼不能成就呢?他不相信自己能成就,佛菩薩再大的神通、智慧、道力幫助他,也不行。佛菩薩是幫助能站得起來的人,他自己站不起來,佛菩薩對他無可奈何。所以說第一個是信自。

第二、信他。「他」是指佛法。佛在經典跟我們講這麼多道理、方法,我們相信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自己決定能成就。所以先信「自」,後信「他」。蕅益大師又把他擴充為相信「理」(道理),相信「事」。「事」從那裏來?「事」從「理」上來。「理」是清淨心、是真如本性(真心),所有一切萬象都是從「理」顯現出來的。這些現象怎麼會顯現出來呢?這裏有因有果,而且因果是連續的、循環的。前面一個因結了果,果又是因,因又結果,如此循環、重疊無盡的。這些事實我們都要能夠明瞭、能夠相信。從這裏建立信心,然後求「解」——求一切通達明瞭——,這樣子自己修行才沒有疑惑,才會有快樂,才沒有障礙。

學佛最重要的是親近一位老師,接受老師的教導,依照老師講的方法來修學,這是古今不變的正途。在中國古代,佛門教學,首先是五年學戒。這個「戒」不是三藏裏面的律藏,而是遵守老師的教誡,就是要遵守老師的規矩。這個學生將來是成功、是失敗,老師要負完全的責任,這就是師道。現在,實在說已經看不到了!為什麼呢?老師不負責任,學生也不認真學習,師道真的沒落了,這是時代的悲劇!學生對老師沒有尊敬心,老師對學生也沒有真正的照顧,也沒有真正成就他的願望和關懷。五年學戒,是中國人所講的「師承」。學的是什麼戒呢?簡單的說就是培養戒、定、慧三學的基礎。這是老師的責任,老師沒有別的東西教給你。像禪宗拜師一樣,這五年中老師叫學生幹什麼?分配一個工作,叫他老老實實去做——這個簡單的修行方法,絕對不能改,天天照做。所以學生就覺得枯燥無味,感覺在道場做了五年工,什麼都沒學到。其實他學到的東西太多了,他自己不知道。學到什麼東西呢?煩惱少了!叫他這個不准看,那個不准聽,限制很多,如果統統都能遵守,這五年下來,便是福慧雙修。「福」是什麼?天天都在寺院裏面做工,就是修布施!因為出家了,身上沒有錢布施,天天做工,用勞力修布施波羅蜜、修供養。每天這個不能聽、那個不能看,六根都給堵起來,收攝起來,心得定、心得清淨,這是「慧」。所以老師是在教你修福、修戒、修定、修慧,他教得一點痕跡都沒有。

這種教法,在教下也是一樣的。就以法華宗而言,一旦到天台宗道場去修行,拜師之後,老師也是將常住工作分一樣給你,或是叫你掃地、或是叫你挑水、或是叫你去廚房打雜,然後叫你背經。天臺宗是以法華經為主,老師便把法華經給學生去念,念五年,念到會背。工作的時候,經就放下;沒有工作的時候趕快讀經,其他什麼都不管,專門打雜。這樣做五年,是真正的修學,絕對不是說把初來的人,當做傭人看待啊!不曉得這是真正定、慧等學,是奠定修學的基礎。五年下來,學生福慧都有了,再讓他參加講堂聽經,聽個一年、二年,他開悟了,明心見性了。

我們今天看高僧傳,便可看到古人這種教學法,能讓學生在寺內沒多久,就證果、開悟了。而現在人,在一個道場,住上三、五十年,或住一輩子都不開悟。就是去讀經,把三藏十二部統統都念了,還是不開悟;頂多只是得到一些佛學常識——看得多、記得多——,對於斷煩惱、開智慧,是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親近老師,老師指出一條路給你走,在剛剛走的時候,一定感覺枯燥無味,但是這個階段過去之後,那種歡喜是不可思議的,那是真正得到了東西的喜悅!

今天我們修學,犯了嚴重的錯誤,一開頭就想「廣學多聞」。而古德是從「斷煩惱」學起,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統統斷了,就是定、慧完成了,然後再「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一條正路,不能越級。現在人修學所犯的過失,就是不先斷煩惱,就開始廣學,還希望學得愈多愈好。清涼大師說這種修學的方法叫「有解無行」,只在解的層面下功夫,對自己真正的功夫疏忽了;不去斷煩惱,不去修清淨心,其結果是增長邪見。他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啊!

(二)戒定慧齊修

那麼學佛從那裏學起呢?就是從念一部經下手。要不要懂意思呢?不要懂!因為煩惱未斷、福慧不具足,所理解的都是邪知邪見,都是錯誤的。那麼為什麼要老念這一部經?諸位要曉得,念經跟禪宗參究修禪定沒有兩樣;跟密宗三密加持沒有兩樣,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念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諸位要曉得,戒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讀經的時候,心裏面不會亂想,當然「諸惡」就「不作」了。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裏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沒有比這個更善的,因此,讀經就是「眾善奉行」。所以說念經的時候,戒律圓滿了,不要一條一條修了。念經的時候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念的時候,從頭到尾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慧——修慧。所以念經是「戒、定、慧」三學齊修。如果我邊念邊研究,那就把佛經當作世間書,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這個不叫修行。所以讀經是修行的基礎、是修行的根本,大家千萬不要輕視。修行入門,如果是選用經典,就從這裏下手。如果一天念一個鐘頭,你就修一個鐘頭;念兩個鐘頭是修兩個鐘頭,當然修的時間是愈長愈好。

我在臺灣以及達拉斯的道場,有不少同修,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他們大概已經念了二千遍以上,因此,經文很熟,念一遍大概只要半個小時到四十五分。一天念十遍,差不多有五、六個小時在修戒、定、慧。每天有這麼長的時間修行,修上幾年,心自然就定了。心定以後,再去看經,眼睛都放光了。為什麼呢?一看,意思就全部明瞭、全部懂得。佛經——是佛從清淨心流露出來的,我們自己的心清淨,自然跟佛相應,那怎麼會看不懂呢!今天我們看不懂佛經,就是佛心是清淨的,我心是散亂的;散亂心跟清淨心不相應,不能起共鳴,所以佛講的我們聽不懂,道理就在此。所以真正要能懂得親近一位善知識、一位好老師,就要相信他不會騙你,他教給你的方法,一定不會錯的。

老老實實選一部經:修淨土的選無量壽經;修天台的選法華經;修華嚴的就選華嚴經。你修那一宗、那一派,就修他本宗主修的經典,一門深入。先把本宗的經典老老實實的念五年;換一句話說,在五年當中一定要把煩惱捨掉,恢復清淨心,這是學佛的起步。實在講五年修得清淨心,在從前是可以,現在不行了。因為從前的人,心地染汙少、染汙的程度也輕,五年清洗就差不多可以洗乾淨了。現在的人染汙太嚴重了,況且從前的人十幾歲才受到染汙,才會有是非、人我,才有貪、瞋、癡、慢。現在的小孩兩三歲就有貪、瞋、癡、慢,他從那裏學來的?從電視上學來。家裏天天在看電視,他不得不受污染,天真活潑的童年沒有了,所以現在人真的不幸福啊!像我,生長在農村,到十三、四歲才懂事;所以我的童年時間很長。童年不懂事,是真快樂!世間什麼苦樂我們都不知道,整天就曉得玩耍。懂事,就不快樂了!為什麼呢?會看人顏色,這難為了,所以說這個時代的人比不上前人,人不能做了,太苦了。修學到自己心地清淨了、智慧開了,就可以參學,就什麼都可以看、可以聽、可以接觸,因為自己已經有定,不會被外在環境所轉。自己有了主宰,見得愈多、聽得愈多,愈能增長智慧、增長定力。定、慧是怎樣增長的?不為境界所動,這是增長定力;樣樣清楚明瞭是增長智慧,所以那個時候參學,定、慧更能往上提升。這是古人教學的方法——先修戒、定、慧,先修根本智,然後再參學,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佛在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要先修「無知」,五年學戒,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再接觸社會的時候,什麼都知道——「無所不知」。真正修行是用這樣的次第、方法,來達到目的的。

古大德,不僅僅是遵守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這些規矩,更以儒家的基礎,作為修學的基本,這是因為中國佛教把小乘捨棄了,以儒家來代替小乘,特別是以孔老夫子的德行,作為我們入佛門的根基,就是論語上講的夫子五德——溫厚、善良、恭慎、節儉、忍讓,即「溫、良、恭、儉、讓」。在這上面再建設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而達到真正究竟圓滿。這樣的架構,在整個大乘佛法,無論那一宗、那一個法門,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不能離開這個基礎,違背這個原則。換一句話說,按這個架構,次第修學,無論修學那一宗、那一派,沒有不成就的。由此,我們可以說:從五德、六和上打基礎,是中國大乘佛法的特色。

除此之外,佛法在教學上還有一個非常進步的作法,一直到近代才被人想到——進修教育。佛當年在世,他的聲聞弟子——在身邊還沒有畢業,還不能獨立,要跟佛在一起,不能離開佛的弟子。已經有成就的是菩薩;菩薩要幫助佛教化一方——代佛弘法——到各地方建道場、講經說法、推廣佛教。但是每一年有一定的時間,又回到佛的面前來,這就好像暑假一樣,學生放假了,老師沒放假,老師還要進修——回到佛陀面前,接受再教育,這三個月叫「結夏安居」。結夏安居就是把在四方從事教化的學生,統統召集回來,聽佛講經說法,使他們自己定慧、德學更增長。而且還在一起研究討論教學上的各種情境和難題,以及解決的方法,作為彼此參考、改進。這種教育方法,在我們中國歷代是很少見的;這種暑期進修教育,是非常值得稱讚的。結夏安居,在臺灣還有少數地方有這個形式,但是已經沒有這種精神了。與這個類似的像寺院,或是居士團體,舉辦夏令營、冬令營、佛學講座、打佛七、打禪七,也類似進修教育,是值得普遍提倡的。說到斷煩惱、修戒、定、慧、了生死,在我們這個世間,確實是非常少見,說出來,也不可能被人接受。但是進修教學法是非常殊勝、非常有效果的。現在的人觀念不一樣,總是一開始學,便要學得愈多愈好;殊不知,其結果一個是有限,一個是無限,相差實在太大了。幾千年來用這種方法,不知道多少人成就了。反觀現在新的教學法,充其量只能幫助一個人得幾個佛學博士學位,得一點名聞利養,實在講,要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恐怕很難很難,這是我們應當要深深反省的。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一、什麼是佛法?
第3頁:二、什麼是佛教? 第4頁:三、現代的變體佛教
第5頁:四、佛陀教育的目標 第6頁:五、佛陀教育之入門——地藏經
第7頁:六、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第8頁:七、佛法的修學次第
第9頁:八、佛法的教學藝術 第10頁:附錄一:達拉斯佛七講話(一九九三年)
第11頁:附錄二:淨宗學會緣起 第12頁:附錄三:興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芻議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2-7-25 15:33:36
阿弥陀佛常住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