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眼觀生死—大師談世事:人生三題心靈讀本之一 妙皇法師

佛眼觀生死—大師談世事:人生三題心靈讀本之一 妙皇法師

生命之維系

[日期:2011-03-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妙皇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生命之維系

  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生命之火永不熄滅。究竟是什么東西,把我們的生命都維系起來了呢?我們分幾點來說明:

  1.識

  第一是心識的力量。心識是生命的主體,是生命的根源。一般人喜歡談心理、談超意識、談超靈覺、談第六感,或者“心有靈犀一點通”、“神通”、“靈感”之類的,一般心理學只講到“心”,我們現在要講的,是比“心”還要更深入的“識”。

  佛法將“眼耳鼻舌身”說為前五識,“心”解釋為“第六識”,“意”是“第七識”,“識”才是真正生命所依的第八識。我們的第六識“心”領導著“眼耳鼻舌身” 前五識去從事種種活動,這前五識造下了種種業後,將由“第七識”傳送給“第八識”,第八識叫“阿賴耶識”,又叫“藏識”,它將人所造的善業惡業全都貯藏了起來。這第八識是生命中的主人,《八識規矩頌》說:“去後來先做主翁”,人死時,眼耳鼻舌身皆不發生作用,但“識”要最後才會離去。人入胎時,眼耳鼻舌身均已長成,但要等到“識”發生作用,才能了解世間。

  “識”是我們生命的主體,它是永不毀壞也永不遺失的,是一只無形的儲藏庫、保險箱。各位!在你的儲藏庫、保險箱中,你打算儲藏些什么樣的東西呢?等於你種的一塊田,你要在田中播下什么種子呢?

  2.中陰身

  維系著我們生命的第二種東西,叫做“中陰身”,又叫“中有身”。

  人生自百年以後,舊房子似的身體已毀,新房子似的軀體尚未遷入,中間這段過渡時期的生命的主體便是中陰身,或叫中有身。中陰身非精血和合而成,非血相連之軀,它介乎生死之間,所以叫“中有”,它是一個約一尺大小的形體,你可以說它是一團氣或一片影子,大約就是這類東西。中陰身以識為依,以香為食,它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它的歸宿,亦即經雲“善尋當生之處”。其歸宿是否容易找到,還視其根器而定,如《涅槃經》說:

  上根者轉生,只在一念之間。

  中根者轉生,要十五天。

  下根者轉生,則要七七四十九天。

  民間習俗中,有為鬼做“超渡”、“頭七”、“二七”、“七七”等儀式,就是這個道理。

  中陰身見男女交合,對未來的母親生起強烈的愛念,出生後即為男孩;對父親生起需求的愛意,出生後即為女孩。生男生女,中陰身的入胎出胎,就因此而形成。如果墮入地獄,中有身先感受風寒霜雪的逼迫,見到熱地獄的火焰,生起暖想愛觸,以身投去,即會墮入八熱地獄;若是為熱浪盛火所逼害,見到寒氣,欲想獲得清涼,以身投入,即會墮入八寒地獄。

  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所合的報身;人,不知前生的所作所行諸事,就是因為隔了身體,所謂“隔陰之迷”。中陰身,可以說分開了前生與今世,但也聯系了今世與前生。

  3.業

  維系生命的第三個力量,就是業力。業力,有“潤生”及“發芽”兩種力量。譬如我們所播之種子,還要予以澆水、施肥才能生長,而這“業力”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所以,有了業力,生命才能繼續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身體所做的、口中說出的、心裏所想的,都會成為業。身、口、意三業有善有惡、有好有壞,盡管業報各有不同,但有業就有報是不會訛錯的。

  人生於世,當然都會有善惡諸業,但人死轉生,究竟先受何種業報?

  有時是先從所造之最重業先受報應;有時隨憶念受報;有時則先從習氣受報,即我們平常的習慣。比方,本來我造了一個重業,該墮地獄;但是,我平常念“阿彌陀佛”念慣了,隨時隨地都念“阿彌陀佛”;你罵我,我說“阿彌陀佛”;你打我,我還是“阿彌陀佛”。念習慣了,甚至臨死那一刹那,口中還是念“阿彌陀佛”,就由於這種念佛的習慣,使得我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憶念和習慣對於受生都是很重要的。

  有人說:“說什么善惡報應,根本沒標准;好人反而遭遇不幸,倒是壞人往往一帆風順。”但是,各位!看人不要光憑一時,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報應中,有現世報、有來生報、有多生報;就如我們種的花草樹木一樣,有的是今年生、有的是來年生、有的則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才開花結果。

  有這么一首偈,描寫業力: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教另外還有一首“三世因果偈”,將人的前生、今生、來生的因果,作了一番闡釋: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業,維系了我們的三世因果,維系了我們過去、現在到未來的生命。

  4.十二因緣

  維系我們生命的主要力量,除了“識”、“中陰身”及“業”之外,就是“十二因緣”了。

  十二因緣,就是生命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所輪轉的十二個程序。什么是十二因緣呢?

  無明——因為緣生萬法才生,緣滅萬法亦滅,一切法無常無我,人們不知如是法的真實相,是為無明。無明是人與生俱來,沒有別的法為無明之緣,所以又稱做無始無明。無明是總覆一切緣生法的實相,亦即是愚癡之謂。

  行——欲界是善不善的行業,色界無色界的禪定業系為行,行是能造作,能牽引三界的身口意三業的力量為行。性質雖通“有”,但現在造作潛果未熟之業曰有,現果已熟遠推前業曰行,這是行與有區別。

  識——識,通指個人精神統一的總體,由於識的了別,使境增明,使根增長,使思想等有所領導。

  名色——名是受想行識的精神,色是物質的肉體,名色包括了主觀的精神與客觀的物質。名色亦即五蘊的異名。

  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內六根,傳達色聲香味觸法外六境的機能。

  觸——內六根與外六境相接觸,主觀上所起的感覺作用。亦即根、境、識三種和合曰觸,苦樂感情,饑寒痛癢,都是由觸覺所領導產生。

  受——受,對不歡喜的境物人事生起苦痛感曰苦受,對歡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快感曰樂受,對不歡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克服各種苦感和樂感,名為不苦不樂受。

  愛——愛,有愛財、愛情、愛命、愛生、愛執等,愛,又有欲愛、色愛、無色愛,總指對所欲境上渴愛之貪念也。愛為生死的根本,即無明之義,所謂“貪愛名為母,無明則是父。”貪愛增上則成取,以取為緣表現於行動者為有。

  取 ——取有四義:一為於五欲或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起追求想曰欲取,二為於正理起謬解,如對五蘊生我見、邊見、妄計取著曰見取,三為於生活不合規律而有許多禁戒曰戒取,四為於所愛事物起我和我所有執,如我執、我慢、我法、我語等曰我取。總之取是於所有事物上以自我為中心,而不顧一切的攀緣追求,因此引發三有業的活動。

  有  有與業的意義相通,佛經常說到業有與生有之謂,身口意對周圍環境,表現為喜的惡的活動曰業有,經過一度活動就會對招引自己的後果潛伏著一種力量曰生有,總之不忘因果曰有。

  生  人從母胎呱呱墜地即謂生,色受想行識五蘊我的主體展開對外的活動發展,直至老死,此一期生命曰生。生的本義就必然具有無常逼惱之苦,生是人間的苦相,一切憂患艱難都隨著生而俱來。

  老死  人的有為法的生理機能衰退,最後呼吸停止,諸蘊因緣離散,無常變遷的事實終於到來,此即謂之老死,但此老死並非人的全部消滅,老死了“色蘊”,識卻與無明和行天再另一期的生命流轉了。

  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和行,是過去二因;識、明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五果;愛、取、有,是現在三因;生和老死是未來二果,十二因緣的道理,甚為玄妙。這裏,我們以兩個例子來譬喻十二因緣。第一,如城:十二因緣有如一座城牆,人為城牆所困,雖然有門,但是門口站有許多衛兵,不容易出去。人雖然本來可以跳出十二因緣的束縛,但由於貪、嗔、癡、我執、煩惱的牽引,因此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緣的流轉。第二如樹:十二因緣有如一株果樹,果樹的種子被種下後,萌芽、長大、開花、結果;果子落地後又長新株,又複萌芽、長大、開花、結果。新生的果實雖不是原來的種子,但是彼此之間卻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的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雖然身體在五趣六道中輪回不停,但是生命之流卻是前後相續的,其主體是一致的。

  ——星雲法師:《星雲大師講演錄》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 第2頁:前言
第3頁:悟思 第4頁:生命的奧秘
第5頁:生命是什么 第6頁:生命從何來
第7頁:認識你自己 第8頁:生命之維系
第9頁:易逝的生命 第10頁:悟思
第11頁:必然的歸宿 第12頁:佛教生死觀
第13頁:生死的痛苦 第14頁:生死之抉擇
第15頁:生死幾層次 第16頁:坦然對生死
第17頁:悟思 第18頁:一切行無常
第19頁:無常的人生 第20頁:無常是正常
第21頁:無常不可怕 第22頁:加減的人生
第23頁:無常的價值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