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 周兵、李歡

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 周兵、李歡

雍和宮

[日期:2011-03-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周兵、李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雍和宮

  雍和宮,最早叫做雍親王府,是雍正即位前的居所。雍和宮是乾隆皇帝的誕生地,為什么雍和宮變成了今天的喇嘛廟呢?這裏有段錯綜複雜的故事,雍和宮則作為一段曆史的見證,講述著帝國都城和遙遠的世界屋脊西藏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佛教之弘傳及長久住世,全仗講論佛法之寺廟。……皇祖先帝在位時,廣弘佛法,……但在京城未建講經之紮倉。現在,我們施主與上師二人若在皇城宮中創建寺院,……定會使佛教複興!”

  這是乾隆皇帝和他一生的好友章嘉活佛三世說的一段話,他想把父親雍正皇帝的行宮雍和宮,改建成傳播藏傳佛教的寺廟。准備在永和宮裏開辦紮倉,也就是佛學院,弘揚佛法。

  章嘉三世聞言,非常高興,立即表示願意竭力協助聖上。而西藏的達賴和班禪喇嘛都紛紛寫信給乾隆皇帝,對他大興黃教,在京師修建藏傳佛教寺廟表示感謝。

  於是,雍和宮的改建工程,在章嘉三世的主持下,轟轟烈烈地開工了。同年8月,六名來自尼泊爾的工匠應招入京,負責雍和宮改建工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雍和宮,既有皇家建築的特征,又有西藏寺廟的特點。

  而這六個來自尼泊爾的工匠,他們不僅僅在雍和宮幹活,還負責教導皇家造辦處的工匠們。從雍和宮開始,到故宮裏的雨花閣,清漪園的四大部州,避暑山莊的藏傳寺廟,這些藏傳建築在京師附近的興建,都和這六個尼泊爾工匠密切相關,正是他們的到來,才有了京城藏傳佛教建築的興建。雍和宮是開端,又作為一代聖王乾隆在北京倡導藏傳佛教的一個象征。以它為始,作為京畿重地的京城以及周邊,陸續的修建了很多寺廟,高峰時有三千多個寺廟,那時候的北京堪稱佛國天堂,鍾鼓齊鳴、佛唱嫋嫋、香火繁盛。

  雍和宮,是乾隆出生之地,明代是供太監居住的官房,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把它賜給了四皇子胤禛,從此成為“貝勒府”。因為貝勒這個爵位並不顯貴,所以,胤禛只能得到明代的舊宅作為府邸。後來,胤禛晉升為“和碩雍親王”,“親王”是皇帝的近支親脈,他的舊宅得以改頭換面,升為“雍親王府”,屋頂的瓦也換成了綠色的琉璃瓦。

  這座王府發生真正的改變是在康熙六十一年,這一年,康熙皇帝駕崩,胤禛繼承皇位,名號“雍正”。雍正帝遷入紫禁城,居住過三十多年的“雍親王府”改為的行宮,賜名“雍和宮”;因為這裏出了兩個皇帝,所以也被人們稱為“龍潛福地”。

  然而,這個“龍潛福地”也曾經是一個特務機關--“粘杆處”所在地。康熙皇帝一生有三十五個兒子,他們都是皇帝的競爭者,皇位的競爭激烈而殘酷。為了得到並保住皇位,雍正帝在雍和宮成立了“粘杆處”,名義上是為皇帝掏雀捕蟬,陪太子玩耍,實際上是專門為雍正帝捕殺政敵。粘杆處的特務們叫做“粘杆侍衛”,都是些身懷絕技的大內高手,雍正帝利用他們來對付自己的政敵兄弟。至今,一些民間文學和稗官野史上都有關於雍正“謀害”兄弟的記載,他也因此稱為“血滴子”皇帝。

  但是,“血滴子”皇帝雍正非常信仰佛教,在他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就跟康熙皇帝的國師大活佛章嘉二世來往密切,當了皇帝之後,他把雍和宮的一半賜給了章嘉二世,作為黃教的上院,供他在京城講論佛法。因此,在雍正帝在位的後期,雍和宮的大部分地方都住了僧人,雍和宮日日傳出誦經聲。民間有揣測傳說:雍正帝這樣做是為了贖罪積德。但是,雍正首先是個皇帝,他這步棋,應有著更深遠的思慮。怎樣才能占領更多江山,怎么樣才能博得不同民族人民的心?

  “萬裏經營到天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費盡民生力,天下何曾屬爾家。”康熙皇帝的這首詩,是清朝皇帝對藏傳佛教重要性的最精辟認識。滿族作為異族定鼎中原,從清朝的第一個皇帝開始,扶持藏傳佛教的政策就已為基本國策。

  公元 1653年,西藏第五世達賴喇嘛朝見順治皇帝,開創了達賴喇嘛由中央政府冊封的先河;公元1713年,康熙大帝冊封第五世班禪大師為“班禪額爾德尼”,開創了班禪大師由中央政府冊封的曆史;同時,康熙大帝還幫助西藏人民擊退了准噶爾軍隊的入侵,平定了西藏內亂,並任命一個名叫頗羅鼐的當地人為郡王,由他總理西藏地方事務。基於順治康熙兩代皇帝的努力,西藏進入了政通人和的“頗羅鼐”時期。

  雍正帝是個勤奮的皇帝,為鞏固和穩定蒙藏局勢,不僅僅熱衷於推崇佛教,還潛心苦讀佛書,研究佛經,並在章嘉二世的指導下禪坐三次,達到了深通佛理的境界。他和章嘉二世的友誼一直延續到章嘉二世活佛的圓寂。

  章嘉二世圓寂之後,他主持的佑寧寺僧人在西北方向尋找到他的轉世靈童章嘉·若必多吉,年僅四歲的若必多吉成為三世章嘉活佛,繼承了前世章嘉活佛的宗教地位和社會關系。

  章嘉三世諸錫佑寧寺不久,青海地區發生了叛亂,章嘉三世在僧人保護下躲藏起來。雍正帝知道後發出急詔,火速把小章嘉三世接到了北京。雍正皇帝對章嘉三世照顧有加,在章嘉三世拜見雍正帝的時候,雍正帝抱起了小活佛,並特別准許他乘黃幛馬車,坐九龍褥,教他滿漢文字,學習宮廷禮節,讓他和年幼的乾隆皇帝一起讀書學習。雍正這樣做,是有意為他們的未來鋪平道路。

  公元 1735年,雍正帝暴卒,靈柩被安放到雍和宮神諭殿內(今永佑殿),一年後,移葬清西陵,兩年後,神諭殿內供奉了雍正的影像,乾隆皇帝按季節來這裏行禮上祭,僧人日日誦經,這時的雍和宮,就是“影堂時期的雍和宮”。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乾隆皇帝開始了把雍和宮改建為佛教寺廟的工程。

  乾隆皇帝寫的《禦制雍和宮碑》中這樣說道:雍和宮是雍正帝的行宮,子孫後代無人能住,但是,若長久閑置,必顯荒涼,把它改為一座皇家藏傳寺院,“香幢寶綱,夕唄晨鍾”,是懷念父親的最好方式。

  雍正帝生前的巧心安排沒有白費,和乾隆一起成長起來的章嘉三世,不僅是乾隆佛學造詣方面的導師,也成為幫他處理蒙藏事務的好幫手。而乾隆皇帝更沒有辜負先帝的期望,他時刻牢記“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移其宜”的祖訓,深知利用藏傳佛教是他坐陣京師統領蒙藏地區最有效方法,將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也就成了曆史的必然,成為有清一代治理蒙藏地方最成功的范例。

  雍和宮,是宏大、昌順、和諧的宮殿,是彌勒菩薩的佛國淨土。這片佛國淨土的改建,在章嘉三世的督辦下,曆時六年,告以實成。建成的那一天,章嘉三世帶領僧眾舉行了三天三夜的開光儀式。清代詩人震鈞這樣形容這座廟宇:“殿宇崇弘,相設奇麗。六時清梵,天雨曼陀之花……固黃圖之甲觀,紺苑之香林也。”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經曆了六年的苦修之後,發現苦行並不能得到解脫,於是結束苦行,在尼連河畔,喝下了牧女用米豆和野果熬的一碗粥,然後,在一棵菩提樹下盤腿坐下,說:“我若不能證到無上大覺,寧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終於,在陰曆臘月初八日(也有說是陽曆十二月初八)的淩晨,釋迦牟尼戰勝了最後的煩惱,獲得了徹底的覺悟,成了大智慧的佛陀。

  於是,每到這一天,雍和宮都會舉行隆重的臘八盛典,人們用這口八噸銅鑄成的鍋熬粥,敬給佛祖、獻給朝廷,然後是王公大臣和大喇嘛、文武官員和本寺僧眾,其餘的,施舍給平民百姓。

  在雍和宮的大殿內,供奉著三尊兩米高的銅佛,中間的佛像,就是現在世的佛釋迦牟尼,他結跏趺坐,右手的手印是“成道印”,左手的手印是“禪定印”;東邊的是燃燈佛,代表過去世的佛,他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他的手印是轉法輪印,表示修成正果;西邊的彌勒,是代表未來的佛,他雙手成“說法印”,表示他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對天、人、地、眾生說法。雍和宮大殿中供奉這三尊佛稱“三世佛”,表明從無限久遠的過去,到無限遙遠的未來,都是佛的世界。

  帝王行宮被改建成佛教寺廟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蒙藏,那裏的人們和信徒感受到了朝廷對藏傳佛教的尊重,西藏郡王頗羅鼐馬上獻給乾隆皇帝一尊銅質鎏金澆鑄而成的釋迦牟尼像,乾隆皇帝非常高興,親自在佛像上題了禦制詩一首,並把它供奉在法輪殿之中。

  雍和宮法輪殿,原來是雍正帝的寢殿,改建寺廟後成為寺院僧侶集體誦經的場所,稱為“大經堂”。在大經堂的中央,佇立著一座佛像,這就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像。

  宗喀巴大師在公元1357年出生在青海湟中縣宗喀地區,八歲出家,十七歲入藏研究佛教。在西藏,他向各位高僧大德學習求法,後來建立了自己的宗教學說,提出了一條循序漸進的學經之路。此後,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逐漸形成,並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教派,他的弟子開創了達賴和班禪的轉世系統。

  公元1419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大師圓寂。每到這一天,在雍和宮,僧人們要為宗喀巴大師點燃千盞供燈,虔誠地誦經。在西藏,各家的屋頂上要點燃酥油燈,這就是“燃燈節”的來曆。

  就在雍和宮正在修建的時候,掌管西藏政權的郡王頗羅鼐去世,他的兒子朱爾默特繼承了郡王的職位,但是,朱爾默特暗中與境外勢力勾結,企圖脫離清朝政府的控制。清朝的駐藏大臣殺死了他,朱爾墨特的手下又把駐藏大臣殺害了,此事,激怒了遠在京師的乾隆皇帝。

  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派三千清軍入藏,平定了這次叛亂,授命駐藏大臣和七世達賴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務,並嚴格規定西藏重要官員的人選必須由清朝中央政府任命。利用這次平定叛亂的機會,乾隆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理。

  萬福閣處在雍和宮的最北部,原來是雍親王府的後罩樓,在雍和宮改建的時候,乾隆皇帝覺得這裏太空曠,想修建一座高大的樓閣,卻沒有找到一尊能與之相稱的高大佛像。遠在西藏的七世達賴喇嘛聽說了這個消息,立即派人尋找建造大佛的原料。恰好此時,尼泊爾王國從印度運回了一根高大的白檀木,七世達賴用重金換來了這根大檀木,由西藏出發,經四川走水路,運到了京城,獻給了乾隆皇帝,用以報答乾隆皇帝的對西藏的平亂之恩。乾隆皇帝見到這棵巨檀木,非常喜歡,下令馬上雕造佛像。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像彌勒大佛終於雕造完成了,這個佛像通高二十五米,地面高十八米,另外八米埋入地下。佛像的胸部在萬福閣的二層,面部在樓閣的三層之上,站在地面,必須仰視才能看到佛像的面部,也表達了高深莫測的佛教意境。

  《彌勒下生經》說,彌勒是釋迦牟尼的弟子,釋迦牟尼曾預言,彌勒要接替釋迦牟尼的位置,替他主持來世,廣度眾生。彌勒通常以兩種身分出現:一是未來佛;二是菩薩。未來佛的形象和釋迦佛大體相同,而菩薩,則是戴著天冠的居士裝束,雍和宮的彌勒大佛就是這種正統的菩薩造像。這個彌勒大佛,頭戴五佛寶冠,身披菩薩裝,雙肩裝飾著寶相蓮花,代表著佛法的戒、定、慧、摩尼四種莊嚴之相。他兩手結印契,象征著彌勒繼承釋迦牟尼在未來世界講經說法,普度眾生。

  古印度信眾認為,用絲穿起花瓣,花瓣就不會被吹散,把釋迦牟尼的教言搜集在一起,就能永世流傳。佛教傳入西藏地區之後,藏族學者就把梵文的有關經論翻譯成藏文,形成了藏文大藏經。在雍和宮法輪殿東西山牆的經架上,擺放著一層層的藏文大藏經。西牆是一百零八部《甘珠爾》經,東牆是兩百多部《丹珠爾》經。《甘珠爾》也叫正藏,是佛祖釋迦牟尼圓寂之後,弟子們六次結集記誦下來的。《丹珠爾》也叫續藏,是弟子們對釋迦牟尼言教的注釋和講解,由佛教思想的注釋彙集而成。

  為了防潮和防蟲,僧人們每年都要將這套大藏經翻看兩遍,每次讀完經之後都要用黃布包好,依序放置在經架上。這也是僧人們修行的內容之一。

  在主持修建雍和宮之後,章嘉三世成為雍和宮的第一任堪布,他從蒙藏地區召來了五百名天資聰穎的年輕僧人,又請來了著名的活佛來雍和宮講經說法,並創建了習修佛教教理和十明文化的四大經院。

  乾隆皇帝篤信藏傳佛教中的科學知識,迫切地希望傳播它,他曾親手抄下藏文藥王經,親身穿著佛裝被人畫像。他認為,祭祖、敬佛必然福蔭子孫萬代,所以,發出了 “頻繁未敢忘神禦”的感慨。在清朝的鼎盛時期,北京一地就有三千座佛教寺廟,連皇宮紫禁城中也有藏傳佛教的聖地雨花閣,在帝王的園林頤和園修建了四大部州,避暑聖地承德避署山莊也有很多佛教寺廟。僅在乾隆時期,活佛章嘉三世,就主持修建了北京頤和園的四層金頂佛殿、熱河的普寧寺、普樂寺、菩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

  乾隆皇帝的努力博得了活佛們的尊敬。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壽時,六世班禪不遠萬裏來為乾隆皇帝賀壽。不幸的是,六世班禪因病圓寂於北京黃寺。六世班禪圓寂的消息傳到西藏,他的兄弟們為爭奪他的財產和權力,發生暴亂。這件事,引發了乾隆皇帝對活佛轉世等宗教制度的思考。

  藏傳佛教認為活佛是永恒的,通過連續不斷的“轉世”來到世間生活。因此一位活佛圓寂時,就要根據種種“征兆”和“啟示”,來尋找被認為是活佛化身的“轉世靈童”,但有時找來的“靈童”不止一個,就會出現糾紛和爭執。並且,在轉世制度執行的過程中,也出現“以兄弟叔侄姻婭遞相傳襲”的弊端。

  在章嘉三世的指導之下,乾隆皇帝認真修習過藏傳佛教。公元1792年,乾隆皇帝撰寫了《喇嘛說》,明確規定了活佛轉世靈童,須經金瓶掣簽方可認定。並批准特制了兩個金瓶。一個送往西藏,供於大昭寺,用以掣定達賴喇嘛和班禪大師等藏區大活佛;另一個在北京,供在雍和宮,用以掣定蒙古及青海、甘肅等地大活佛。

  在金瓶掣簽之前,把候選靈童的名字寫在簽上,放進金瓶中。活佛和駐藏大臣在眾高僧面前舉行掣簽儀式,掣出一名作為轉世靈童。轉世靈童經金瓶掣簽認定後,立即上報中央政權,獲得批准後,擇吉日舉行坐床典禮。這個金瓶掣簽制度由乾隆首創,一直沿襲到今天。

  經過清朝幾代帝王的努力,到了乾隆時朝,清政府終於實現了對蒙藏地區的完備管理。乾隆皇帝把清朝帶進了康乾盛世的頂端。晚年的乾隆對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更是感慨萬端,雍和宮是他出生的地方,是他懷念父親祭奠先人的地方,更是他在“俯仰之間”就完成了江山繼續的夙願的地方。

  公元2008年5月21日,雍和宮為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難的同胞舉行了祈願法會。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來到了雍和宮,帶領僧眾,吟誦祈禱經,超度亡靈。

  穿越了百年時空,經曆了無數滄桑,擁有兩百多年曆史的雍和宮,從古傳承而來。過去的帝王們靠這裏得到江山的穩固和政權的長久,現在的人們在這裏許下願望,播種希望,祈求吉祥。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少林寺 第4頁:千年菩提路--中國佛教2000年
第5頁:白馬寺 第6頁:玄奘
第7頁:布達拉宮 第8頁:雍和宮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