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聽李叔同講禪:最寶貴的人生啟示 陳南

聽李叔同講禪:最寶貴的人生啟示 陳南

第三章:心胸寬闊,人生寬廣

[日期:2011-03-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陳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章:心胸寬闊,人生寬廣

在一些人眼裡,總覺得別人這也不是,那也不妥,他們似乎總為別人的過錯或缺憾煩惱——他們喜歡斤斤計較,所以煩心不已。李叔同大師告誡我們:“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給別人多一點的寬容,就是給自己多一點的快樂空間。

做人要有大的胸懷和度量

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茲行以往生耳。

——清·印光法師

有些人,他們知道自己犯下了一些罪惡,想一心向佛,恐怕菩薩不收留他們。其實,菩薩對於那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是不會嫌棄的,都會一律平等地收入門下,並引導他們往生極樂世界。由此可見佛的慈悲胸懷。

對於印光法師的這句話,弘一法師是這樣詮釋的:其實每一個人對於犯錯之人都應該予以包容、諒解。在大師眼裡,包容犯錯之人,就是要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這也體現了我們做人的氣量和氣度。做人要有博大的胸懷,特別是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更應如此。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領軍隊一舉平定了鬥越椒的反叛,天下太平。楚莊王興高采烈地設宴招待大臣,慶祝征戰勝利,並賞賜功臣。

文武百官都應邀出席,席上觥籌交錯,熱鬧異常。到了日落西山,大家似乎還沒有盡興。楚莊王便下令點上燭火,繼續開懷暢飲,並讓自己最寵愛的許姬來到酒席上,為在座的賓客斟酒助興。文武官員都已經喝得差不多了,見到許姬的美貌,便忍不住多看幾眼。

突然,外面一陣大風吹來,宴席上的燭火熄滅了,黑暗之中有人伸手扯住許姬的衣裙,撫摸她的手。許姬受到驚嚇,用力掙扎,慌亂之中,她抓住那個人的帽纓,奮力一拉,竟然扯斷了。她手握這根帽纓,急忙走到楚王身邊,委屈地說:“請大王為臣妾做主!我奉大王的旨意為百官敬酒,可是不想竟有人對我無禮,乘著燭滅之際調戲我。”

楚莊王聽後,沉默不語。許姬又急又羞,催促他:“妾在慌亂之中抓斷了他的帽纓,現在還在我手上,只要點上燭火,是誰幹的自然一目了然!”說罷,便要掌燈者立即點燈。

楚莊王趕緊阻止,並且高聲對下面的大臣說:“喜慶之日難得一逢,寡人要與你們喝個痛快。現在大家統統折斷帽纓,把官帽放置一旁,毫無顧忌地暢飲吧。”

眾大臣見大王難得有這樣的好心情,都投其所好,紛紛照辦。點燭掌燈後,大家都不顧自己做官的形象,拉開架勢,盡情狂歡。後來人們都管這場宴會叫“絕纓會”。

許姬對莊王的舉動迷惑不解,覺得非常委屈,便問:“​​我是您的人,遇到這種事情,您非但不管不問,反而還替侮辱我的人遮醜,您這不是讓別人恥笑嗎?以後怎麼嚴肅上下之禮呢?臣妾心中不服!”莊王笑著勸慰說:“雖然這個人對你不敬,但那也是酒醉後出現的狂態,並不是惡意而為。再說我請他們來飲酒,邀來百人歡喜,慶祝天下大平,又怎麼能掃別人興呢?按你說的,也許可以查出那個人是誰。但如果今日揭了他的短,日後他怎麼立足呢?這樣一來,我不就失去了一個得力助手嗎?現在這樣不是很好嗎?你依然貞潔,宴會又取得了預期的目的,那人現在說不定也如釋重負。”許姬覺得莊王說得有理,考慮得也很周全,就沒有再追究。

兩年後,楚國討伐鄭國。主帥手下有一位副將叫唐狡,毛遂自薦,願意親自率領百餘人在前面開路。他驍勇善戰,每戰必勝,出師先捷,促使楚軍得以順利進軍。莊王聽到這些好消息後,要嘉獎唐狡的戰績。唐狡站在莊王面前,靦腆地說:“大王昔日饒我一命,我唯有以死相報,不敢討賞!”

楚莊王疑惑地問:“我何曾對你有不殺之恩?”

“您還記得'絕纓會'上牽許姬手的人嗎?那個人就是我呀!”

楚莊王身處高位,對於臣子犯下的錯誤,沒有採取嚴厲的處罰措施,在外人看來,是有損自己的形象,可是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對於錯誤進行包容有時比處罰更有效果。楚莊王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會受到臣子的愛戴,進而取得成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胸懷寬廣的人,受到冤枉,做清水淡飲;遇到嘲諷,笑當清風拂面;乍逢喜事,淡然不顛;突遇悲愁,泰然不驚……人生短短幾十年,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被包容的,我們何不敞開胸懷去面對一切,做最好的自己,讓人生更加的精彩,讓自己從此享受快樂的人生!

不再怨恨,才能救助他人

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嗔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

——《華嚴經》

“如果還有嗔恚,還跟人結怨,十方現在諸佛世尊見到我,都會這麼說:為什麼這個人發菩提心想求菩提涅槃,他還會生嗔恚心?還會跟人結怨?這個愚癡的人就是因為嗔恨的緣故,所以他的煩惱不能斷,自己不能解脫。自己都度不了,怎麼能救度一切眾生?”

弘一法師進一步解釋說,嗔恚是三毒之根,起了嗔恚心必與眾生結怨。平時對人對事對物常犯此病,必須深自悔責。為什麼自己智慧不開,功夫不得力沒有進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貪嗔癡未斷。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不如意之事,當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之時,你會怎樣?是怨恨連連,還是坦然接受?顯然,選擇後者才是明智的。

弘一法師的一生坎坷,遭遇許多不平之事,但他並沒有產生怨恨,而是把它們當作一種磨煉,一種成長必需的經歷。在寫給夏居士的信中,他是這樣說道:“餘自念此種逆惱之境,為生平所未經歷者,定是宿世惡業所感,有此苦報,故餘雖身心備受諸苦,而道念頗有增進。”

弘一法師具有如此寬廣的胸襟,促使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度化了許多身處苦難的人。

相傳,舜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又娶了一位夫人做他的後母。舜的後母有一個兒子名叫象。後母心地褊狹,兄弟傲慢狠毒,舜在家裡的地位和處境自然是苦不堪言了。但他仍舊能夠體貼父親,原諒後母,寬容弟弟,儘管勞動辛苦,又缺衣少食,他也毫無怨言。鄉親們都說:“能夠孝敬父母和友愛兄弟的人,將來必定有出息。”

動讓出了土地和漁場。舜在歷山下用水和泥製作成許多盛水用的陶罐,分給鄉親們。鄉親們敬愛他,樂意跟隨他,只要他住過的地方,很快就成為熙熙攘攘的村鎮。

舜的生活好起來以後,他不計前嫌,主動接雙親和弟弟來歷山居住,照顧他們。舜這個舉動被傳來傳去,最後傳到統治天下的堯帝耳朵裡。當時,堯帝年老,嫡子丹朱愚鈍無能,難以治理天下大事,其他的兒子也不肖,因此堯帝決定物色一個繼承人。助手們一致推薦舜,於是,堯帝決定考驗舜的品德和才能。堯帝送了舜一張琴,並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又派九個兒子去協助他。

鄉親們見堯帝如此信任舜,都很高興。然而,弟弟象卻心懷鬼胎,他要害死哥哥,霸占兩位嫂嫂。象和母親相商,叫糊塗的父親把舜找來,說是要修補屋頂,以防漏雨。這天,舜搬來一把梯子,又帶了兩個大斗笠,爬上屋頂去修房。弟弟象見四下無人,偷偷地把梯子搬走,又在房屋四周點著火。頓時,火借風威,風助火勢,熊熊大火呼啦啦地燒起來了。舜情急智生,連忙將兩個大斗笠系在胳臂上,就像大鳥展翅一樣往下跳,終於安全脫險了。

弟弟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又要父親去找哥哥,說是要打一口井。舜明知弟弟不懷好意,還是帶著斧子、鏟子和繩子去挖井。他在井裡先挖出一個洞穴,然後繼續往深處打井。就在這時,只聽得轟轟隆隆地響聲不絕,一塊又一塊的大石塊從井口砸了下來,舜趕忙躲進洞穴。過了很長時間,舜聽井上沒有動靜,才摸著繩子爬出井來。弟弟的陰謀又落空了。

舜踏著月色回到家裡,從門縫裡聽見弟弟正向父母鬧嚷著。弟弟說:“哥哥已被我用石塊砸死了,我要與你們分家,哥哥的琴和兩位嫂子歸我,其餘的牛、羊、糧食也有我一份。”話音未落,只聽得吱呀一聲,舜推門進來了。他若無其事地拜見父母,然後轉身說道:“弟弟,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以後你就多多幫忙料理家事吧!”弟弟聽罷,禁不住熱淚盈眶,表示今後要悔過自新。雙親也覺得很慚愧,對不起這麼一個好兒子。從此,家裡變得和和睦睦。

堯帝經過多年的觀察考驗,見舜果然是一位值得信賴的人,在百姓中有很高威望,便把帝位禪讓給他。舜50歲時開始代替堯帝行天子事。舜61歲時,堯帝死,便正式登位。

在後母和兄弟的百般迫害下,舜並沒有心懷怨氣,伺機報復,而是以寬恕包容之心對待他們,並時刻修煉自己的品行,最終得到了堯帝的讚許,將天下大任交給了他;而他的後母和兄弟也被他的寬容所感化,決意悔過自新,一家人終於過上了和睦的日子,舜也有了更多的機會為天下百姓謀利益。

其實,生活中,許多時候許多事情都是如此。遇到不平之事,以怨恨之心對待,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怨恨;倘若換一種方式,用寬廣的胸懷坦然接受,以平和的心態去化解,可能就會出現另一種不同的局面

所以,面對不公,我們用愛取代怨恨,用愛去澆注因怨恨造成的貧瘠的土壤,這樣,你的眼前就會出現不一樣的世界,美麗的花朵會再次綻放,生活會變得分外美好,生命也會變得更加精彩。

忍讓並不會讓你失去什麼

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李叔同

俗語說:“鬥氣之害,其害莫大。”古往今來,多少人間悲劇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爭強鬥勝、不能相互忍讓而發生,多少人因情緒偏激、不能忍一時之氣而付出高昂的代價,他們或自毀前程,或抱憾終身,或為此付出生命。

所以弘一法師說:“忍讓可以消除無盡的災難和後悔。就像古人說的:'終身讓路,不失尺寸。'”在這裡,弘一法師用此語告誡我們:凡事要懂得忍讓。在大師看來,在很多情況下,忍讓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善於忍讓的人往往更容易左右逢源,縱橫捭闔。

當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也出現了許多善忍的優秀人物,同時,人們也傳頌著他們善忍的故事。在諸多“忍讓”的歷史故事中,最著名的當數廉頗與藺相如的“將相和”了。

很多人都知道“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故事。在秦、趙這兩次重大的外交鬥爭中,藺相如甘冒生命危險保全了趙國的尊嚴,未使趙國陷入被動的局面,功勞很大。為此,趙王拜他為上卿,位置比廉頗還高。在廉頗看來,只有武將在戰場上真刀真槍地拼殺才算是真正的本事,所以他對於藺相如這樣善於“耍嘴皮子”的文臣很是不以為然。他很不服氣,到處跟人說:“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還說如果碰見了藺相如,必定要當面侮辱他。

這樣的話對於一般人來說,確實是很難忍受的,但是藺相如好像沒有聽到一樣,幾次駕車出門,遠遠地看見廉頗,為了避免碰見,就早早地躲開了。這樣時間一久,連藺相如的門客從人都覺得他太窩囊,實在忍受不了了。一天,他們對藺相如說:“​​我們背井離鄉,不遠千里投到您的門下,是因為仰慕您的為人。如今,您的官位比廉頗要高,反倒這樣懼怕他,真不知是什麼原因?您這樣膽小懦弱,連我們都感到羞恥,還是讓我們回家算了。”

藺相如不慌不忙地問眾人:“各位看廉將軍與秦王比起來,哪個更可怕?”眾人都奇怪地說:“廉將軍當然沒有秦王可怕!”藺相如又說:“這就對了。試想秦王那麼強大,各國諸侯都畏之如虎,我卻敢在朝廷上當眾責罵他。我藺相如雖然沒有什麼大本領,還不至於如此懼怕廉將軍。只是我考慮到,強橫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來侵犯我們趙國,其原因就在於我們兩人能夠同心協力地對付秦國。如果我們兩人爭鬥起來,那就必定給秦國造成可乘之機。我之所以這樣對待廉將軍,是以國家的安危為重,不計較個人的私仇啊!”

藺相如的這些話很快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聽後恍然大悟,既感動又慚愧。他也是個正直坦誠的人,一旦悔悟,就要真誠地改過。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廉頗就按照古人最隆重的儀式,光著脊梁,背著荊杖,到藺相如門上“負荊請罪”。他跪在藺相如的門前說:“我是個沒有見識而又氣量狹小的粗人,沒想到您能以如此寬宏的氣度容忍我,不跟我計較,請您責打我吧!”藺相如也很感動,親自把廉頗扶起來。從此“將相和”,兩人相互理解尊重,結成了生死之交。

藺相如從大局出發,能夠容忍廉頗的惡語相向,他的大度不但感動了廉頗,使得兩個人成為好朋友,更重要的是因此而保全了趙國的利益。

從古至今,忍讓就是為人稱頌的一種美德。面對摩擦,忍讓是一劑潤滑油;面對紛擾,忍讓是一首和諧曲。面對猜疑的堅冰,忍讓是消融的陽光;面對隔閡的鴻溝,忍讓是溝通的橋樑。因為忍讓,怨恨可以化為雲煙;因為忍讓,干戈可以化為玉帛。

可見,忍讓並不會讓你真的失去什麼,相反卻可以帶來很多利益,所以我們要學會做一個善忍的人。一個學會了忍讓的人,他的愛心往往多於怨恨,他將變得越來越樂觀、豁達,對待別人的不足,他就會用愛心勸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聽者因感動而遵從;一個學會了忍讓的人,他必然有一種智者的情懷,更有一種仁者的境界,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與人為善,必能容天下難容之事;一個學會了忍讓的人,他必然善於溝通和理解,善於體諒和包涵,善於妥協和讓步,生活和工作都能做到灑脫自如。

懂得謙虛退讓的人才可保全自身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李叔同

“謙虛退讓是保全自身的最好方法”,這是弘一法師一生遵守的準則之一,他不但自己這樣做,也以此來勸誡芸芸眾生。

人們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其所強調的就是凡事要克制,要忍耐。當然,並不是無原則的退讓,而是利益面前多退讓,胸懷寬廣,心胸大度,為人低調,處事冷靜,不要見利忘義、得理不饒人。

謙虛退讓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古人為我們樹立了許多學習的榜樣,西晉時期的羊祜就是其中之一。

羊祜出身於官宦世家,是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曾任左中郎將的蔡邕的外孫。雖然出身高貴,但羊祜為人處世謙虛退讓,毫無官宦人家驕橫跋扈的惡習。

羊祜年輕時曾被薦舉為上計吏,州官四次徵辟他為從事、秀才,五府也請他做官,他都一一謝絕了。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歡的學生——謙虛恭順的顏回。曹爽專權時,曾任用羊祜和王沈。王沈興高采烈地勸他一起應命就職,羊祜卻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別人,談何容易!”後來曹爽被誅,王沈因為是他的屬官而被免職。王沈對羊祜說:“我應該常常記住你以前說的話。”羊祜聽了,並不誇耀自己有先見之明,只是謙虛地說:“這不是預先能想到的。”

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后,因為羊祜有輔助之功,任命他為中軍將軍,加官散騎常侍,封為郡公,食邑三千戶。但他堅持辭讓,於是由原爵晉升為侯,其間設置郎中令,備設九官之職。羊祜對於王佑、賈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總是十分謙讓,不敢屬其上。

後來,因為​​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等功勞,加官到車騎將軍,地位與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堅決推辭,說:“我入仕才十幾年,就佔據顯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為自己的高位戰戰兢兢,把榮華當作憂患。我身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運,應該警戒受到過分的寵愛。但陛下屢屢降下詔書,給我太多的榮耀,使我怎麼能承受?怎麼能心安?現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祿大夫李熹高風亮節,魯藝潔身寡欲,李胤清廉樸素,都沒有獲得高位,而我無能無德,地位卻超過他們,這怎麼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憤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雖然羊祜一再謙讓,但晉武帝還是沒有同意。

晉武帝咸寧三年,皇帝又封羊祜為南城侯,羊祜堅辭不受。羊祜每次晉升,常常辭讓,態度懇切,因此名聲遠播,朝野人士都對他推崇備至,認為他應居宰相的高位。晉武帝當時正想兼併東吳,要倚仗羊祜承擔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擱置下來。羊祜歷職二朝,掌握機要大權,但他本人對於權勢卻從不鑽營。他籌劃的良計妙策和議論的稿子,過後都焚毀,所以世人不知道其中的內容。凡是他所推薦而晉升的人,他從不張揚,被推薦者也不知道是羊祜薦舉的。有人認為羊祜這樣做未免太傻了,他說:“這是什麼話啊!古人的訓誡:入朝與君王促膝談心,出朝則佯稱不知——這我還恐怕做不到呢!不能舉賢任能,有愧于知人之難啊!況且在朝廷簽署任命,官員到私門拜謝,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平時清廉儉樸,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祿全拿來周濟族人,或者賞賜給軍士,家無餘財。臨終留下遺言,不讓把南城侯印放進棺柩。他的外甥上表陳述羊祜妻不願按侯爵級別殮葬羊祜時,晉武帝便下詔說:“羊祜一向謙讓,志不可奪。身雖死,謙讓的美德卻仍然存在,遺操更加感人。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齊之所以被稱為賢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節的原因啊!現在我允許恢復羊祜原來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以自身謙虛退讓的德行和操守贏得了上至國君,下至黎民百姓的一致肯定,更保全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假如他對晉武帝的賞賜恩寵都是來者不拒,勢必會引起一些人的嫉妒和憎恨,恐怕他早就置身於權力爭奪的漩渦之中而無法自拔,最後也會危及自身的安全

弘一法師說:“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大師是想告誡我們,對於身外的利益,不要去爭,適度的謙虛退讓可以使我們處於安全的生活環境,而不用擔心別人會對自己不利,生活也就多了一份輕鬆和快樂。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要懂得處處尊重別人,坦承自己的錯處,則人際間就會很平和、很幸福、很快樂。

寬容是人與人之間最溫暖的交流

寬著以心待同群,須如一片春陽,無人不暖。

——李叔同

弘一法師把寬容看成一種暖流。在他眼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最重要的是寬容。所以他說:“以寬厚的心胸來對待同仁、朋友,就像春天的陽光一樣,使每個接觸的人都感到溫暖、祥和。”

在人與人相處的時候,最難得的是那種不求回報的給予,因為它以愛和寬容為基礎;倘若對別人的錯處一味挑剔、苛責,只能令人更加反感,可能激起對方的逆反心理。

1910 年,李叔同從日本畢業回國後,在天津工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到上海任《太平洋報·畫報》副刊編輯。 1912年秋,《太平洋報》停辦,他應聘到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教書。在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他教的是圖畫、音樂兩科。這兩科,本來是學生所忽視的。但自從他任教以後,卻忽然被重視起來,幾乎全校學生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過去了。課餘但聞琴聲歌聲,假日常見學生成群結隊外出寫生。這原因,一半是他對於這兩科實力充足,一半也由幹他的感化力大。他的感化力,全由其對待學生和藹的態度中產生出來。

單說音樂。學生上他的音樂課,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就是輕鬆和新鮮。搖過預備鈴,學生走向音樂教室,推門進去,每次都看到李叔同先生早已端坐在講台上了。那些以為先生還沒有到,而嘴裡隨便唱著喊著,或是笑著罵著推門進來的同學,自己覺得很不好意思,都低著頭,紅著臉,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去。他們偷偷地仰起頭來端詳這位先生——高高而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寬闊的前額,細長的眼睛,隆正的鼻樑,扁平寬闊的嘴唇兩端有深渦,流露出威嚴而又和藹的表情。講桌上放著點名簿、講義以及教課筆記簿、粉筆盒。曲譜整齊地擺在上面,琴案上還放著本節課的講授內容。上課鈴響了他才站起來深深地一鞠躬,然後開始上課。鋼琴的護罩早已卸下,琴蓋上只放著懷錶。黑板上清楚地寫著授課的題目。

有時,有的學生上課時不唱歌而看別的書。下課後,李叔同就用很輕卻很有力度的聲調鄭重地說:“某某同學,你等一等出去。”於是這位同學只得站著。等到別的同學都出去了,他就會很和藹地對這個學生說:“下次上課不要看別的書。”說過後,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吧”。而出去的人,則感到臉孔發燒發紅。

有一次下課時,最後出去的學生,無心把門一帶,碰得非常重,發出很大的音響。等這個學生走了數十步之後,李叔同走出門來,滿面和氣地叫他回來。進了教室,李叔同用很溫和的語氣對他說:“下次走出教室,輕輕地關門。”也是對他一鞠躬,送他出門,自己輕輕地把門關上。

又有一次,上彈琴課,幾個學生分為一組,圍繞在琴旁,看李先生示範演奏。這時,有一個同學放了一個屁,雖然沒有聲音,卻很臭,其他同學大都用手摀住了鼻子。李叔同只是眉頭皺了一下,然後繼續彈琴。下課以後,同學們還未出門,他鄭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還有一句話。”同學們站住了,都看著他,他同樣用很溫和的語氣說:“以後放屁,請到門外去,不要放在室內。”接著是一鞠躬,表示可以出去了。同學們都忍俊不禁,一出門,趕快跑到遠處大笑一場。

在李叔同的課堂上,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他對學生總是持一種寬容的態度。他對學生總是慈眉善目,和顏悅色,也沒有訓斥過誰。因此,學生們都喜歡上他的課。

“寬著以心待同群,須如一片春陽,無人不暖。”李叔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箴言,因而,受到了學生的愛戴和推崇。

寬容是人類生活中至高無上的美德,是人類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這種情感能融化心頭的冰霜。人與人相處時,只有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人,才會使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關鍵時刻的忍讓,會讓你受益無窮

衝繁地,頑鈍人,拂逆時,紛雜事,此中最好養火。若決烈憤激,不但無益,而事卒以僨,人卒以怨,我卒以無成,是謂至愚。耐得過時,便有無限受用處。

——《格言聯璧》

《格言聯璧》上說:“世事紛擾,常不隨人願,因而容易讓人變得頑固;遇到別人與自己對抗,事情多而繁雜,這個時候最容易動肝火。如果做事剛烈憤激,不但於事無益,還會與人結怨,自己也做不成事情,這是最愚蠢的做事方法。如果在關鍵時刻懂得忍讓,便會帶來說不盡的好處。”

弘一法師用這句話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處於困境或陷入絕境時,請記住一個“忍”字;要冷靜,學會控制自己;在忍耐中求生存,尋轉機,在忍耐中求發展,得勝利。俗話說得好:“忍字心上一把刀”,因此,在一些關鍵時刻、特殊​​時刻,人更需要有忍耐的度量和毅力,讓自己能夠渡過眼前的難關,為日後的發展謀求時機

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就是一個懂得在關鍵時刻忍耐的人,如果沒有他的忍耐,也許今天我們就看不到《史記》這部巨著了。

司馬遷,字子長,生活在西漢景帝、武帝時期。他的父親司馬談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擔任著掌管天文、曆法和歷史文獻的太史令。父親在臨死之前要司馬遷修一部通史,同時也是為了完成自己的遺願,司馬遷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公元前104年,他正式開始了著述《史記》的皓繁工作。為了儘早完成這部史書,司馬遷夜以繼日地忘我寫作,幾乎斷絕了一切往來應酬。然而,公元前99年,一場大禍從天而降,這就是“李陵事件”。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力大過人,善騎射。在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兵討伐匈奴時,李陵自請獨當一面,迎擊匈奴。他長驅直入,不料遇上了匈奴大軍。他與部下奮勇戰鬥,但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被匈奴打敗,只好投降了匈奴。

消息傳到朝廷以後,那些平日交口稱讚李陵的朝臣一反常態,紛紛落井下石。司馬遷深感不平,他與李陵雖無深交,但對李陵的為人一向非常敬佩,因而仗義執言,陳述李陵的為人和這次孤軍奮戰的功勞,認為不應該過分責備李陵。結果漢武帝勃然大怒,他覺得司馬遷讚揚李陵,就是貶低另外一個同時出征的將軍李廣利。而李廣利正是漢武帝極其寵愛的李夫人的哥哥。因此,他把司馬遷關進了監獄,而且判了死刑。

按照漢朝法令,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種是用錢贖罪。司馬遷官小祿薄,無論如何也拿不出這筆錢來。另一種是“減刑一等”,受宮刑,即閹割男性的生殖器。宮刑在當時的刑罰中是最殘忍、最恥辱的一種。它不僅對人體殘酷摧殘,對人格也是極大的侮辱。面對這種屈辱的現實,司馬遷悲痛欲絕,很想一死了之。

此時此刻,司馬遷想到了《史記》的創作。如果自己死了,誰來完成《史記》呢?他又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託,如果《史記》不能完成,自己也對不起死去的父親啊!在萬般無奈之下,司馬遷決定忍辱負重,用自己的著述辨善惡是非,以有益於天下。於是,他同意接受宮刑。司馬遷受到宮刑以後,精神受到極大的打擊。在極度痛苦中,他曾想到自殺。但痛定思痛,為完成《史記》,他決心頑強地活下去。

出獄後,司馬遷做了中書令,就是為皇帝掌管文書、起草詔令的文官。他之所以接受這個官職,也是為了不離開他所需要的皇家圖書館裡面的圖書資料,繼續完成他的偉大著作。就這樣,他又忍辱發憤地度過了8年。當他完成《史記》這部歷史巨著時,已經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從開始閱讀、整理史料,到正式完成,司馬遷一共花費了10年時間。如果從他年輕時的遊曆算起,《史記》一書幾乎用盡了他畢生精力。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因為忍耐造就了《史記》,也成就了自己的名垂青史。

人的一生是一段漫長的旅途,不論順境還是逆境,忍耐是一個人克服萬難的法寶。因此,學會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課。

“忍” 是一門人生學問,是一種生存技巧,也是一種成功智慧。孔子認為“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意思就是說在小事上不忍耐,就成不了大事。孟子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來告訴我們,忍耐是一個人成就事業的基本素養。

在人生的征途上,要想到達成功的彼岸,一定會遇到各種逆境。面對不順,有的人不是沉著應對,而是整天憂心忡忡,覺得自己前途渺茫;更有甚者,年紀輕輕就選擇自殺。與之相反,堅強的人絕不會讓困難成為自己前進的絆腳石,他們會默默地做準備,等待時機的轉變。

因此,每個人都要學會忍耐,只有懂得忍耐,才能克服人生中的各種困難,成就偉大事業。

與“褊急”之人相處要寬宏大量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李叔同

“遇到氣量狹小、性情暴躁的人,我用寬宏大量的心胸來包容他;遇到陰險狡詐的人,我用坦蕩無私的心胸來對待他。”陰險狡詐的人常常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害人,對於這樣的人,我們尚且要用坦蕩的心胸去感化他,那麼對於氣量狹小的人我們更應該包容。

弘一法師不喜歡那些氣量狹小、性情暴躁的人,認為他們很容易生氣,動不動就急,實在不好相處。但是,大師不會因為他們的這一性格缺陷就對其避而遠之,而是胸懷寬廣地原諒他們的不足之處。大師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避免衝突升級;另一方面,他們會在大師的寬宏大量下自慚形穢,改正錯誤。這樣做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古時候,有一個氣量狹小而性情暴躁的年輕人,他常常聽不了幾句話就發起脾氣來,還喜歡跟別人打架。因此,周圍的人都不願意接近他,他覺得很孤獨。

有一天,這位年輕人無意中游盪到了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休禪師在說法。聽完以後,年輕人發誓一定要改掉自己的壞毛病,他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別人吵架、打架了,免得人見人煩。就算是別人往我臉上吐口水,我也會輕輕擦去,而不會像從前那樣抓住他的脖領子教訓他一頓了。你說這樣可以嗎?”

一休禪師聽了年輕人的話,笑著說:“何必擦掉呢?就讓唾沫自己乾了吧。”年輕人聽了,有些驚訝,於是問禪師:“怎麼能這樣做?”一休禪師說: “這沒有什麼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作是蚊蟲之類停在臉上,不值得與它打架或者罵它。雖然被吐了唾沫,只要你心裡覺得這並不是什麼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年輕人又問:“如果對方不是吐唾沫,而是用拳頭打過來,那怎麼辦呢?”一休禪師回答道:“這不是一樣嘛!不要太在意,只不過是一拳而已,疼痛最終會消失。”

年輕人聽了,認為一休禪師說得實在太荒謬了,終於忍耐不住舉起拳頭,向一休禪師的頭上狠狠打去,並問:“和尚,現在怎麼樣?”一休禪師絲毫沒有在意自己的頭已經腫起一個包,而是非常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年輕人一下子愣在了那裡,這個一向氣量狹小、性情暴躁的人終於被一休禪師的寬宏大量所折服。

看來,寬宏大量確實是與氣量狹小、性情暴躁的人融洽關係的妙招。在平日的生活當中,遇到這類人,我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一笑了之。遇上氣量狹小、性情暴躁的人冒犯你,可以暫時置之不理,有時可以一笑置之。這種笑,可以是泰然處之的微笑,也可以是表示藐視的冷笑,還可以是略帶諷刺的嘲笑,讓他的滿腔怒火在你的一笑之間慢慢熄滅。

壓住火氣。如果你自己也是個氣量狹小、性情暴躁的人,你和他針尖對麥芒,那就很容易讓戰爭升級。這時,你特別要壓住自己的火氣,平心靜氣地說服對方;也以可擺事實講道理,消除對方的誤會,讓他的脾氣發不起來。

察言觀色。注意揣摩氣量狹小、性情暴躁之人的心理狀態。有些人可能心情不好,總想找茬發洩一下。這時你就遷就他一下,否則你會成為他的“出氣筒”,他會藉機把自己在別處的不滿發洩到你身上。遇到這種情況最好避開,等他情緒緩和下來的時候,再跟他談你所要談的一切。

只要你有寬闊的胸懷,你就不會再那麼計較別人的言行,而他也會因為你的寬容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進而能有所收斂,直至逐漸改正過來。

知錯就改,才能不斷進步

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了凡四訓》

這是弘一法師在講座時常說的一段話。意思是說:“罪惡深重的人會遭報應的。表現為經常心神混亂、糊里糊塗易忘事;或者無緣無故地煩惱;有時遇見有德之人感到羞愧難當,無比沮喪;有時聽到了正確的道理引起自己不高興;有時去幫助人反而招致別人的怨恨;有時晚上做夢顛三倒四,甚至說起話來胡言亂語、狂妄自大,這些都是作孽的表現。假如一個人具有以上各種情況中的一種,就應該馬上警覺起來,振作起來,去惡從善,舍舊從新,不能再自己耽誤自己了。”

俗話說:“知錯就改不算錯,知錯不改錯加錯。”弘一法師說這段話的目的,就是告誡那些曾經犯錯的人,知錯就改才會獲得人們的原諒和敬重,對於自己而言,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子貢和顏淵到海州遊覽。孔子聽到隆隆的聲響,對子路說:“山的那邊在打雷和下雨,為何還要趕著去?”子路說:“這不是雷雨聲,而是海浪拍岸之聲。”孔子從未見過大海,想到海邊去看看大海,於是孔子一行乘車到了海邊的朐陽山下。

孔子和他的弟子爬上了山頂,只見水天相連,海闊無際,他們都興奮極了。這時,孔子感到又熱又渴,他讓顏淵下山去舀海水來喝。

顏淵拿了盛器正要下山,忽聽得身後有人在笑。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回頭一看,是個漁家孩子,於是就問他笑什麼。那個孩子說:“海水又鹹又澀,不能喝。”說完,他把盛了淡水的竹筒遞給了孔子。

孔子喝了水,解了渴,十分感激那個孩子。正想道謝,忽然海風吹來了一陣急雨,子路一看著急了,大聲嚷道:“糟糕,現在到哪裡去躲雨呢?”

那個漁家孩子對大家說:“你們都不用著急,請跟我來!”說完,那孩子就把一行人領進一個山洞,這是他平時藏魚的地方。孔子站在洞口邊躲雨,邊欣賞雨中的海景,不由得詩興大發,吟出了兩句詩:“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孔子的三個弟子都齊聲讚揚孔子的詩做得好,那孩子卻持反對態度,他對孔子說: “千層浪、萬點坑,你有沒有數過?”孔子心服口服地對孩子的反詰表示贊同。

雨停後,那孩子又到海上打魚去了。孔子回想起剛才發生的幾件事,歉疚而又自​​責地對三個弟子說:“我以前講過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看來這並不妥當,還是應該提倡'學而知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在當時已是名揚天下的賢人,但是,在一個孩子麵前,他尚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錯誤並勇於承認。我們每一個人在犯錯誤之後都能這樣勇於承認錯誤嗎?

俗話說:“知錯就改,善莫大焉!”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時改正。一個人最難能可貴的是犯了錯誤能及時改正,當我們犯錯時,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大腦,不要因為好面子而不肯承認,這樣可能會誤導那些正確的人。犯了錯後,不要一錯再錯,要懂得彌補,否則,你就不能完善自己。

虛懷若谷,自謙自有得

一條青竹杖,操節無比樣。心空里外通,身直圓成相。渡水作良朋,登山堪倚仗。終須撥太虛,卓在高峰上。

——宋·汾陽善昭

弘一法師說,這首詩暗藏了“和光接物”的禪意!他進一步解釋說,“和光接物”就是指以一種虛懷若谷的心態與人友好相處,唯有這樣才能去除心中的煩惱與顧慮。

虛懷若谷是一種自謙,然而很多人卻缺乏這種自謙,尤其是一些稍有點成就的“人物”。他們中很少有人會說:全憑機遇好,才得以享此地位榮譽。或者,即使口頭謙虛,那心中的尾巴,卻早已翹到天上去了。這些人往往是粗俗淺顯、無大智慧之人,成績也不會有更大的提高。

江河之所以能納百澗之水,就是因為身處低處。做人也應如此,只有將自己放低,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驗。

漢高祖劉邦駕崩以後,呂后總覽朝政,這期間南越王趙佗在嶺南自治,不服朝廷管制。

朝廷大臣普遍認為趙佗根本不堪一擊,紛紛勸說呂后出兵攻打趙佗,收復南越。他們說,“南越為蠻族之邦,其軍隊不過是一幫烏合之眾。昔日高祖皇帝無心攻打他們,便實行了安撫政策。現在我國兵強馬壯,物資豐厚,正是討伐南越的好時機!”呂后擔心兵禍再起,沒有同意立即發兵,然而她還是對南越王趙佗充滿了鄙視。

長沙國和南越為鄰,長沙王為了擴大勢力,極力主張對南越用兵。長沙王見呂后不肯動武,於是建議禁止在南越邊境上進行鐵器交易,以遏制南越的發展。趙佗見朝廷政策有變,十分氣惱,他便派軍隊攻陷了長沙國南部數縣。呂后派兵反擊,攻入南越國境內,平息了戰爭。

呂后死後,漢文帝即位,在南越的問題上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處理辦法。一位反戰的大臣對文帝說:“我乃天朝大國,要打敗小小的南越不在話下。可問題是,現在我軍受不了南方的酷熱潮濕,若打起仗來一定傷亡慘重。何況蠻族人生性野蠻,不好治理,我們勝了也會在南越的事情上大費精力,這樣一來就得不償失了。”

文帝覺得很有道理,便問這位大臣的看法。這位大臣回答說:“做事不能為了虛名而受實害,如果皇上不在意取勝的虛名,那麼就可以不去戰勝南越,改攻伐為安撫。南越一旦受了皇上的恩惠,一定會感恩自省,消除對我國的敵意,這樣國家就安寧了。”

文帝於是撤出南越國的漢軍,對趙佗好言安慰。趙佗的親人墓地在真定,文帝就將真定賜給趙佗,並派人按時祭祀。文帝又尋訪趙佗的親屬,對他們禮遇優待,還親封他們做了朝廷的高官。

趙佗知道這些事情后果然被感動了,從心裡敬重文帝。他上表文帝請和,說:“從前我不明事理,冒犯天朝的神威,現在看來我是罪孽深重啊!”趙佗請求以藩屬國的身份,入京進貢。從此南部邊境平靜下來。

呂后武力征伐沒有做到的事,文帝只靠安撫卻做到了。文帝的罷兵一方面減少了傷亡,另一方面也讓趙佗感受到了大國的仁義,使他從心裡真正臣服了。

“虛” 並不是真的弱,更不是害怕別人,而是利用一種低調的方式待人處事。人們站在高處時,內心常會產生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驕傲,而正是這種驕傲,讓很多人僅僅登上人生中的“一個小土包”就自豪不已。有實力而不顯耀,是智者的處事方法,古人常講驕兵必敗,也是這個道理。而那些敢於正視自己成就,以一種自謙和矜持的態度對待人生的人,才能夠真正攀上人生之巔。

老子曾經說過,“上善若水”,水比石頭軟,然而它卻能將石頭擊穿,人們倘若能夠擁有這種虛懷若谷的心態,也同樣能夠克服眾多困難,讓人生和事業更上一層樓。

放下恩怨,解放自己

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

——《諸法集要經》

在弘一法師的眼裡,人生短暫,就像閃電那樣一劃而過,就像乾闊婆城一樣虛幻。所以人與人之間不要過分在意一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如果你過分執著於是非恩怨,總是念著別人的種種壞處,其實,你不但時刻傷害著別人,同樣也在傷害自己。這樣的人,整天生活在恩怨之中,輕則時刻充滿抱怨,鬱悶寡歡,重則痛苦不堪,飽受折磨,甚至不惜瘋狂報復,最終害人害己。

過去有個男子娶了兩房太太:大太太膝下無子,小太太則生了一位容貌端正、模樣可愛的男嬰。由於丈夫非常喜歡這個兒子,大太太因此心生嫉妒;但是,對外卻宣稱自己疼愛這孩子勝於親生骨肉。因此,家人也都認為大太太將他視如己出,根本沒有起任何疑心。然而,大太太卻想害死男嬰。

就在男嬰大約1歲時,大太太找到了下毒手的機會。她用針刺入嬰兒的腦門,而且深入顱內組織。嬰兒因此生病,啼哭不止,也不再吃奶。家人急得團團轉,卻不知道什麼原因。過了7天,小男嬰便死了。大太太啼哭不已,小太太更是傷心欲絕,肝腸寸斷。

小太太經過查證,逐漸了解到是大太太下的毒手。喪子之痛,加上憤懣與怨恨,小太太不久也命喪黃泉。為報殺子之仇,小太太投胎當了大太太的女兒。她長得容貌端正,大太太自然對她疼愛有加。然而,女嬰才1歲就命終,令大太太每天端坐不食,悲慟之情更勝於過去喪子之後的小太太。

後來,小太太連續七次投生為大太太的小孩,或二三年,或四五年,或六七年便死掉。最後一次投胎時,她長得比過去更端莊,但是,在14歲正當要嫁出門的夜晚,又不幸命終。大太太憂傷悲惱,終日啼哭。她將女兒停屍在棺中,不肯蓋棺,終日看著棺材中的屍體,不說話也不進食。奇怪的是,已死去的女兒,居然容顏氣色比生前更加煥發,使得大太太更是戀戀不捨。

過了二十幾天,有一位阿羅漢聖者,因為與大太太素昔的法緣,知道了這件事,要藉此因緣度化此二人。於是聖者前往這戶人家托缽乞食,大太太命令婢女盛一缽飯供養,聖者不肯接受,並告訴婢女,希望見到她的主人。大太太自認為憂悲苦惱的模樣,無法出門見人,因此,命令婢女供養後再請他離開。然而,婢女數次請求,聖者仍不願離開,堅持要見主人。大太太知道對方不肯離去,心中雖然感到愁憂無奈,也只好請聖者進門來。

阿羅漢聖者看見大太太蓬頭垢面、憔悴不堪,並試圖用手遮掩,於是問大太太:“為何如此?”大太太告訴聖者:“我前後生了7個女兒都聰慧可愛,卻一個個死去​​。最後這個女兒,在要出嫁時也死了!實在令我愁憂悲惱,痛不欲生。”

阿羅漢聖者問道:“家中過去有一位小太太是為何而死的?”痛哭不止的大太太聽了非常震驚,問道:“你怎麼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聖者說:“等你梳理完,就告訴你。”大太太迅速地梳理完畢之後,聖者又問:“小太太為何而死?”這時,她緘默不語,心中感到慚愧萬分。

“你殺了小太太的兒子,讓她愁憂悲惱至死。因此,她前後七次投胎為你的小孩,成為你的冤家,也想讓你悲慟憂傷而死。你去探視棺材中死去的女兒,看看是否完好如初?”大太太一看,屍身居然已經壞爛臭穢,令人難以靠近。聖者問大太太:“如此不淨之身,你何以貪念不捨?”大太太感到慚愧至極,便立刻將她埋葬,並請求聖者為自己受戒。

次日,依聖者指示,大太太前往寺中受戒。然而,小太太卻化作毒蛇,擋在大太太的路途中,想咬死她。由於毒蛇擋路,大太太無法前行。

此時天色已漸晚,她不禁心生怖畏:“我想要到寺中受戒,這條蛇為何一直擋住我的去路?”聖者知道這件事後,即前往大太太的所在處。大太太一見到聖者,便歡喜地恭敬頂禮。聖者告訴蛇:“你為報殺子之仇,前後投胎做她的女兒已經七次,彼此互結冤仇,來生勢必又將互相仇害,如此毒害輪轉無有窮盡……儘管如此,這些罪過,尚可度脫;但是,如果你現在障礙她受戒,障人受戒惡報甚大,將生生世世墮入地獄,無有出期!”毒蛇聽聞,知道宿世的因緣果報,心中的煩怨委屈霎時冰消。聖者見仇恨已經消除,隨即祝愿兩人:“你們兩人由於宿世的業緣,互相謀害報仇。現在彼此應當解冤釋結,不要再惡意相向;過去所造的​​種種罪過,從此悉數滅除。”最後,一人一蛇互相仟悔前愆,蛇因聞法功德,旋即命終捨去蛇的報身而投生人道。大太太聽聞聖者的開示之後,心開意解,立刻追隨聖者受了戒。

在阿羅漢聖者的點化下,二人的怨恨得到了化解,各自也得到了解脫,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是啊,冤冤相報何時了?費盡心機想報復別人,不僅對方受到了傷害,自己也將忍受無盡的痛苦,這又何苦呢?弘一法師告誡世人:對於是非恩怨不要太過執著。

塵世間,人與人之間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產生一些矛盾,或者各種各樣利害瓜葛,或許還有傷害。如果每個人以睚眥必報的心態去和他人相處,那勢必就成了“冤冤相報何時了”。所以,我們應該以寬容的心態面對與自己有恩怨的人,不要想著去報復他們,要用一顆包容之心接納他們,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態度去感化他們。

這樣,仇人可能會變為朋友。在這個世上,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仇人好吧!

寬恕可以改變一個人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格言聯璧》

弘一法師用這句話告訴我們,對己要嚴,對人要寬。他認為,寬容可以改變一個人。對人寬容不是遷就,也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心態。

原諒是一種風格,寬容是一種風度,寬恕是一種風範。給人一點寬恕,它將帶給人一個重新獲取新生的勇氣,去直面他人生中的另一個幸福時刻。

一天中午,埃德蒙先生剛到廳門,就听見樓上的臥室有輕微的響聲,那種響聲對於他來說太熟悉了,是阿馬提小提琴的聲音。

“有小偷!”埃德蒙先生一步衝上樓,果然,一個大約13歲的陌生少年正在那裡擺弄小提琴。

他頭髮蓬亂,臉龐瘦削,不合身的外套裡面好像塞了些東西。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小偷。埃德蒙先生用結實的身軀擋在了門口。

這時,埃德蒙先生看見少年的眼裡充滿了惶恐、膽怯和絕望。那是一種非常熟悉的眼神。剎那間,讓埃德蒙先生想起了往事……憤怒的表情頓時被微笑所代替。

他問道:“你是丹尼爾先生的外甥瓊嗎?我是他的管家。前兩天,丹尼爾先生說你要來,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那個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回應說:“我舅舅出門了嗎?我想先出去轉轉,待會兒再回來。”

埃德蒙先生點點頭,然後問那位正準備將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也喜歡拉小提琴嗎?”

“是的,但拉的不好。”少年回答。

“那為什麼不拿著琴去練習一下,我想丹尼爾先生一定很高興聽到你的琴聲。”他語氣平緩地說。少年疑惑地望了他一眼,但還是拿起了小提琴。

臨出客廳時,少年突然看見牆上掛著一張埃德蒙先生在歌德大劇院演出的巨幅彩照,身體猛然抖了一下,然後頭也不回地跑遠了。

埃德蒙先生確信那位少年已經明白是怎麼回事,因為沒有哪一位主人會用管家的照片來裝飾客廳。

那天黃昏,回到家的埃德蒙太太察覺到異常,忍不住問道:“親愛的,你心愛的小提琴壞了嗎?”

“哦,沒有,我把它送人了。”埃德蒙先生緩緩地說道。

“送人?怎麼可能!你把它當成了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埃德蒙太太有些不相信。 “親愛的,你說的沒錯。但如果它能夠拯救一個迷途的靈魂,我情願這樣做。”

看見妻子並不明白他說的話,他就將經過告訴了她,然後問道:“你覺得這麼做有什麼不對嗎?”

“你是對的,真希望能對這個孩子有所幫助。”妻子緩緩地說道。

三年後,在一次音樂大賽中,埃德蒙先生應邀擔任決賽評委。最後,一位叫里特的小提琴選手憑藉雄厚的實力奪得了第一名!評判時,他一直覺得里特似曾相識,但又想不起在哪裡見過。頒獎大會結束後,里特拿著一隻小提琴匣子跑到埃德蒙先生的面前,臉色緋紅地問:

“埃德蒙先生,您還認識我嗎?”埃德蒙先生搖搖頭。

“您曾經送過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著,直到有了今天!”里特熱淚盈眶地說:“那時候,幾乎每一個人都把我當成垃圾,我也以為自己徹底完了,但是您讓我在貧窮和苦難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變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無愧地將這把小提琴還給您了……”

里特含淚打開琴匣,埃德蒙先生一眼瞥見自己的那把阿馬提小提琴正靜靜地躺在裡面。他走上前緊緊地摟住了里特,三年前的那一幕頓時重現在埃德蒙先生的眼前,原來他就是“丹尼爾先生的外甥瓊”!

寬恕不是姑息別人的錯誤,也不是軟弱的表現。寬恕是一種理解,一種涵養;寬恕是當別人說出傷你心的話、做出傷你心的事時,你認為他是無意的;寬恕既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風度,更是一種美德;寬恕不是簡單的寬容加饒恕,馬克·吐溫對寬恕作了最好的詮釋:“紫羅蘭把她的香氣留在了那踩扁了自己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當別人做錯事的時候,巧妙地寬恕對方,往往是最好的處理方法。因為,寬恕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將邪惡的陰霾驅散並喚回真摯的善良,這種力量可以改變一個人。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簡介 第4頁:前言
第5頁:目錄 第6頁:第一章:心態平和,人生自在
第7頁:第二章:圓滿自我,豐滿人生 第8頁:第三章:心胸寬闊,人生寬廣
第9頁:第四章:抓住當下,贏得未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