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聽南懷瑾講經:最樸素的人生真理 陳南

聽南懷瑾講經:最樸素的人生真理 陳南

第三章:事所以成,是相信能

[日期:2011-03-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陳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章:事所以成,是相信能

南懷瑾先生說:“自古以來不是事難為人,而是人難為事!”難道不是嗎?很多實例告訴人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心,努力拼搏,沒有什麼事情是不會成功的!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佛遺教經》

【譯文】:如果勤奮精進地去做,那麼事情沒有難辦的,因此你們應當勤奮努力。譬如小水滴常流不斷,也能穿透石頭,如果修行人的心裡常常懈怠,譬如鑽木取火,木頭還沒鑽熱就停下來,想得到火,也是不可能的。

南懷瑾先生認為:人們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水滴石穿。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世界上很多成功人士都證明了這個道理。他們不是生來就成功的,每個人在成功的路上都是披荊斬棘一路走過來的。像愛迪生能夠成功發明電燈,他做過的實驗就達數千次。如果他不是有心堅持一定要把實驗做到底,半途就放棄的話,那人們可能沒法提前用上電燈;他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有堅定的信心、恆心再加上不懈的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一些人,他們一旦遇到困難就退縮,就害怕,心態也消極,這樣的人只會和成功擦肩而過。生活中時常會遇到些難事,當它來臨時,首先心態要好,要做個有心人,積極面對,不言敗、不放棄,那麼再大的困難也就容易解決了。

海倫•凱勒,她兩歲時得了一場重病,成了又聾又盲的人。

她並沒有像別人那樣被病魔嚇倒,3歲時學會了自己疊被子。

她在10歲左右奇蹟般的學會了說話。

她在24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哈佛大學。

難道一個正常人還比不上一個聾啞人嗎?不,而是海倫•凱勒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她時時刻刻都在向這個目標奮鬥!人們一分鐘學會的東西海倫•凱勒卻要用一小時甚至兩個小時才能學會呀!

其實,一個人只要能夠充滿熱情、盡心盡責做好本分就可以了。而這份熱心和盡責恰恰就是人們需要學習的。曾經有人說熱忱是心中的神,沒有它你就好像熄火的汽車無法前進。事實也的確如此​​,只有你對所做的事情充滿熱忱,你就會有創新,就能做到傑出。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也許有些人覺得已聽到耳朵起繭了,對於很多新生代的人們,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是某個時代的特定語言,會覺得口號性太強,因此也就產生了排斥,甚至有些人已把它淡忘了。但是這的確是一個真理。今天人們還要把它當作人生的座右銘,時刻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不斷激勵自己要做個有心人。

平凡與傑出的差別是:在生活或是工作中你是否是一個有心人。如果你是有心人你就可以創造奇蹟,如果你是無心人那你就只能接受平凡!

管得住自己,才能成就大事業

恚能自製,如止奔車,是為善禦,棄冥入明。

——《法句經》

【譯文】:有了嗔恚卻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時止住奔駛的快車,這就叫做善於駕馭自己的心身,能夠捨棄黑暗步入光明。

對於這句經文南懷瑾先生是這樣理解的:人是感情的動物,也是理智的動物,一言一行,都該是理性的,理智的。

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如果沒有自製力,聽任感情發洩,那會有什麼結果呢?任憑情感的潮流激盪、衝動、湧撞,不用意志的堤壩加以控制,潮流便氾濫開來,悲劇就可能發生。培養自己的自製能力,對於剛踏上社會的青年人,特別重要。因為青年人最少保守,卻易衝動;最少因襲的重負,卻易想入非非。為此,便需引導他們學會自製。高度的自製力,可以克制任何有悖理智的衝動,戰勝一切阻礙自己向健康目標前進的恐懼、動搖、怠惰、貪欲等情感。

當釋迦與阿難周遊各地時,有一次,他們駐足於一個魚舖前。

釋迦命阿難:“揀起那截落在地下的繩子!”

一會兒,他又命阿難丟了那截繩子,再聞聞握繩子的手。

阿難回答說:“有腥味。”

於是,釋迦曉諭阿難:“繩子綁過魚,魚腥味就會轉到繩子上,人手握過這條繩子,連手都會有腥味。同樣地,人受了所接觸的事物或人的影響,也或有善或惡的變化。所以,人們一定要對接觸的人或事物極為註意。”

這是《法句經•喻經》中記載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對現在的人們還很有警示意義。

現在,人們只要一打開電視或翻開報紙雜誌,目之所及的都是色情暴力,極富刺激的畫面。然而,未成年人的心智偏又不足以認清情節之虛構性,都看得驚心動魄、興趣盎然。而大眾傳播又因利字當頭而不擇手段,源源提供這樣的鏡頭或情節,就成了助長未成年人的暴力行為,成為吸毒、殺人等事件激增的直接或間接的因素。

美國教育家威廉•赫金博士曾說:“人性有欲使自己同化於所全力注意之目的物的傾向。”人們只要仔細地想想,這話確實意義深遠,如果人們經常去想一些低劣的事情,注視醜惡的事物,或隱溺在惡劣大環境中,不知不覺間,也會受到它們的感染。俗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人一開始是基於好奇的心理接近罪惡,然而,一旦與之接觸,就往往不知不覺中受罪惡的誘惑,而掉入罪惡的深淵,不能自拔。

釋迦於修行之際,恐怕也曾遭遇過這一類懈怠心志的誘惑,並且嚐到自陷溺中難以自拔的況味,所以他才一再告誡弟子們:“近善遠惡。”

朋友交往也是如此,一味地接近惡友,與惡友交往,自己也會受到惡的感染,而無法自拔。也許人們可以說,可藉良友的力量去感化惡友,但是,除非這個人自己有足夠的定力,否則切勿作此幻想。相反的,誠如《大莊嚴經論》所言:“人近有智善友,常使身心內外俱淨,此即名為真善夫。”多多接近善的人或事物,不知不覺中人也會受其感化而變善。當然,人並不能單純地被區分為善人或惡人,每一個人都有優於或劣於我的地方。人們應該吸取朋友身上有利於提升人格的優點,並與之共勉,共享人生的喜悅。

這個世界誘惑實在太多,你能在關鍵時刻管得住自己那你就勝利了。失敗的人居多,是因為真正能掌控自己的人實在太少。其實勝利很簡單,無非需要點思想,需要點意志力,需要點時間。

給自己安上夢想的翅膀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週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子》

【譯文】:過去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翩翩飛舞的一隻蝴蝶,愉快而愜意,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莊周。忽然醒了過來,驚惶不定間方知原來是我莊周。不知到底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那麼莊周與蝴蝶一定是有區分的了,這就叫做萬物的相互為變。

萬物相互為變,那這真正的變化是什麼呢?南懷瑾大師告訴大家:是人的變化。因為人可以把自己昇華成超人。

莊周夢為蝴蝶,翩翩起舞,那感覺一定很快樂。類似的夢,大多數人大概也做過。不知蝴蝶夢我,還是我夢蝴蝶,這樣瞬間的迷惑,每個人大概也有過。有時候,人們可能希望自己是夢中人,而不是現實中的這個我。那麼人們有可能變成夢中人嗎?答案應該是:完全可能。

凱爾泰斯•伊姆雷是匈牙利一位木材商的兒子,從小就比普通人呆笨,人們都喊他“木頭”。

9歲之前,他除了因遵守課堂紀律而獲得一枚玩具螺絲釘的獎勵外,再也沒有別的值得誇耀的。

12 歲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國王給他頒獎,因為他的作品被諾貝爾看上了。他不敢把這個夢告訴別人,因為別人肯定會嘲笑說:“這是做夢!”但他實在覺得這個夢很有趣,夢中的他是多麼快樂啊!所以,他還是忍不住羞怯地把夢告訴了媽媽。媽媽鼓勵他:“我曾聽說,當上帝把一個夢放在誰心中,就是真心想幫助他完成。”

伊姆雷信心大增。他想:世界那麼大,上帝竟然選中了我,我是多麼幸運啊!

從此,他愛上了寫作。在日後的生活中,伊姆雷飽經磨難,先是屢遭退稿,二戰時又因為是猶太人,被關進了納粹的集中營,好不容易才死裡逃生。 “倘若我經得起考驗,上帝會來幫助我的!”他靠這樣的信念活下來並堅持寫作。

1965年,他終於寫出第一部小說《無法選擇的命運》。以此為始,他又寫出一系列佳作。

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布:把200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他終於實現了少年時的夢境!

居里夫人說:“使生活變成幻想,再把幻想化為現實。”普通人並不缺少天賦和智慧,缺少的只是一個為之激動不已的夢想。如果人們對現實生活不滿意,不妨用想像設計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後把它當成自己的目標。

不要因為自己太平凡、夢想太遙遠而不敢夢想。一旦你堅守它,就極有可能實現。每一個巨人都是從凡人開始蛻變的,他們跟普通人的唯一差別是:給自己安上了夢想的翅膀,所以他們能飛得更高,走得更快。

求人不如求己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壇經》

【譯文】:惠能父親的籍貫是范陽,後來因事遭貶官,被流放到嶺南地區,成為新州的一名普通百姓。惠能的身世非常不幸,父親又早早離開了人世,只留下孤兒寡母,遷移到南海地方。由於家境貧寒,惠能​​只好進山打柴,然後再到城鎮集市上賣掉,以維持生活。

南懷瑾先生對這段經文的理解是:六祖惠能的父親早亡,只留下他和老母,雖然他父親生前曾經做過官,但是他父親去世之後,又有谁愿意幫助他們呢?惠能依靠的就是自己,依靠上山砍柴賣的錢維持生計。倘若惠能只期望著得到別人的幫助、去向別人借錢,可能他和母親早就餓死了。南懷瑾先生打個比方說,纏著大樹的藤蔓之所以永遠也成不了大樹,原因也在於此——總是依附著別人是成不了氣候的。

誰也不能否認,人人都有依賴心理,總是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去完成一些自己不願意去做或者自認為完不成的事情。其實,在很多時候,有些事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幫助去完成,譬如吃飯、睡覺……退一步講,大樹終有倒下的一日,大人物也有下台的時候,依靠別人終究也不是長久的。那麼,自己的事怎樣解決呢?有誰可以依靠呢?答案就是求自己。

在很久以前,洙水河上的一個古渡口上常年拉著一條繩索,繩索下拴著一條木船,過往的人們就是坐在船上拉著這根繩索來回擺渡的。而往常這個渡口平時過往的行人特別稀少,因此也沒有人打算在這個渡口處建立一座橋來代替船。

有一天,惟信禪師訪友歸來,路過洙水河,剛登上那條渡船,身後就趕過來一個臟兮兮的年輕乞丐,年輕乞丐趕到近前也登上了這條渡船。

惟信禪師一看又上來一位,就趕緊走下船來,坐在岸邊的石塊上。年輕乞丐說:“老和尚不必這樣,我來拉繩還不行嗎?你何必要下去呢?”

惟信禪師平靜地說:“我不渡你,也不被你渡,我要自渡。”

年輕乞丐聽得迷迷糊糊,心裡還著急趕飯時,就撇下惟信禪師,獨自渡過河去。當他吃飽喝足,返回洙水對岸時,看到惟信禪師還端坐在水邊的石頭上。兩個時辰過去了,居然沒從彼岸過來一個人。年輕乞丐拉著船繩返回來,非常不解地對惟信禪師說:“你這個老和尚啊,偏偏不與我同渡過河,這不是自找苦吃嗎?”

惟信禪師依然心平氣和地說:“幹任何事兒都要依靠自己,指望別人或者照顧別人,都是沒有保障的。所以,我不渡你,也不被你渡,我要自渡。”

聽到這裡,年輕乞丐方如醍醐灌頂,悟出了惟信禪師話中的禪機。他馬上跪在老禪師的面前,感激地說:“謝謝您的指點,我不會辜負您,也不會辜負我自己的,我要自力更生,重新振作……”

轉眼就是幾年。一天,一位闊綽的中年人來找惟信禪師。見到惟信禪師後,他二話沒說就先跪了下去。惟信禪師微啟雙目,靜靜地說:“你就是當年的那個年輕乞丐吧?”

此人說:“正是,承蒙您的點化,我回去之後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先學石匠,後來做了工匠,現在已經當上老闆了。我這次來,就是來報答您的,要為您無條件地修建一座更氣派的寺院……”

惟信禪師依然心平氣和地說:“佛不要報答。你就在古渡口處修建一座石橋吧。”不久,洙水河上就架起一座異常堅固並且美觀的石拱橋。

當然,“求人莫如求己”並非是“各掃門前雪”,其真諦是告訴人們,與其總是期望別人的關照,反不如努力將自己的本分做好。西方有句名言:“上帝總是幫助那些幫助自己的人。”中國的說法就是,“人自助而天必助之。”

《國際歌》中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靠的就是我們自己,誰也救不了我們,誰也代替不了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救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本該人們自己去做,但人們不想做,偏偏還找出千萬條理由來安慰自己可憐的心。一個人為什麼不能趁著年輕、趁著還有時間,抓住自己的前程命運呢?

各人吃飯各人端,命運由我作,幸福由我求,成也自己,敗也自己,不要讓自己迷失在別人的幫助與關懷之中。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就一定能夠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壇經》

【譯文】:我宣講教法,從不離開自性,如果離開自性講說教義,那就叫“相說”,是迷惑於自性的表現。一切事物和現像都是從自性上產生其功效,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教義。

南懷瑾先生說,在這個世間其實有許多人都當不了自己的“家”、作不了自己的主。當然,這個“當家”就是自己拿主意。倘若自己作不了自己的主,便只能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中,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其意,無非也是在強調一種“解鈴還須繫鈴人”的內力作用。說白了,內力對人而言,就是一種從自性上產生的功效。

明顛禪師做的詩偈《手影戲》“三尺生綃作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便隱含著這種內力,只要細心品味便不難明白。

此偈講到想要達到“一笑”的效果,全靠掌握嫻熟的表演技巧、十個手指的組合變化。這種嫻熟的表演技巧是表演者內在的東西,倘若沒有這點,僅有一雙手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更進一步說,即便你和一些人是非常親密的朋友,那些人的成敗與你都毫無關係,唯有你親身經歷的、能夠被你所掌握的事情,才能對你命運產生積極的效應。

有一個年輕人總是抱怨自己的生活處處充滿了不如意。他對父親說:“我真不知該怎樣應付生活,簡直要崩潰了。我覺得生活的壓力已經超過所能承受的限度,問題總是接踵而來應接不暇,內心總是被折磨得疲憊不堪!父親,你有什麼好辦法解決嗎?”

年輕人的父親是一位廚師,聽到兒子的話只是讓兒子和他到廚房裡去。他將三個鍋分別放在了爐灶上,在裡面加上了一樣多的水然後把火打開。

不久鍋裡的水就沸騰了,父親找來了一隻胡蘿蔔、一個雞蛋,和一些碾碎了的咖啡豆。分別將它們放入不同的鍋中煮,還是沒有說話。年輕人不明白父親在做什麼,但還是耐心地等待父親的解決煩惱的辦法。

大約20分鐘後,父親把火關了,把胡蘿蔔、雞蛋分別撈出來放人不同的碗內,然後又把咖啡盛在一個杯子裡。

做完這些後,他才轉過身問年輕人:“你看見什麼了?”

“胡蘿蔔、雞蛋、咖啡。”年輕人回答。

父親讓年輕人靠近些,並讓他用手摸摸胡蘿蔔。他摸了摸,注意到它變軟了。

父親又讓兒子拿起雞蛋並打破它。將殼剝掉後,年輕人看到這隻雞蛋被煮熟了。

最後父親讓他嚐一口咖啡。品嚐到香濃的咖啡年輕人笑了,他問父親:“父親,這意味著什麼?”

父親解釋說,這三樣東西面臨同樣的環境——煮沸的開水,但其反應各不相同——胡蘿蔔入鍋之前是強壯的、結實的、毫不示弱,但在放入開水後它變軟了,再經長時間的煮,它最終會變成胡蘿蔔泥,也就是它完全被環境打敗了;雞蛋原來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殼保護著它呈液體的內臟,但是經開水一煮它的內臟變硬了,雖然它變得堅硬了但是它的性質卻改變了,只能說它適應了環境;粉狀咖啡豆則很獨特,進入沸水後他們反而改變了水。

外力改變人們的只是一些可觀的東西,只能起到催化作用,就如同雞蛋在一定的溫度下能夠孵出小雞一樣;然而若是將雞蛋換成石頭,即便這個外力是煉鋼爐,那也是無法孵出小雞來的。這區別僅僅在於它是雞蛋還是石頭,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內力上的區別。因此,人們若想在事業上或者生活上有所成就,那還需內心上的努力,只有自己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生活總是如此真實,它不容任何過分的遐想。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不是靠美麗的遐想能撐起來的,所以活出自我才是人生之真諦。既然選擇生存,就要活出自我的風采,而不是將生活希望寄託在別人的身上,畢竟“別人是別人,你是你”。

做生命的主宰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

——《莊子》

【譯文】:風力積蓄得不大,就沒有力量承載巨大的翅膀。所以鵬高飛九萬里,那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後它才可以乘風而行。

南懷瑾先生認為,莊子在這裡要告訴人們的就是做人做事都要有決斷、有主見,凡事依賴別人的人是不成熟的,也是不自信的,只有去除依賴性,做事不盲從,你才會真正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在當今現實社會中,還有許多依賴性很強的人,他們往往沒有主見,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願置身於從屬地位。遇到事情總想依賴父母、師長、朋友或權威,總希望他們能為自己做出決定,不敢獨立負責。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賴的人,他們常常感到不知所措,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尤其是現在的孩子總處處依賴父母,衣食住行全由父母打理,讀大學了連衣服都不會洗,畢業找工作也是父母託人拉關係,如果哪一天父母離去,他的生活能力真令人擔憂!其實,人的獨立性是可以培養的,這一點人們應該像鳥類學習。

小鳥的翅膀剛剛長成,剛學會飛行的時候,就被它們的父母趕出了“家門”。當小鳥眷戀溫暖的窩巢,不願離去時,父母們就會不顧親​​情,硬是把小鳥逐走才肯罷休。

其實小鳥初生時,鳥爸爸鳥媽媽也如獲至寶,輪流守護,輪流覓食,愛子之情與人類並無差別。然而當小鳥翅膀上的羽毛漸漸豐滿時,父母們卻“狠心”地將它們趕出家門。這在人類看來似乎有點不近情理,但正是這種“不近情理”使小鳥們掌握了生存的本領,使它們在“物競天擇”的環境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培養小鳥們的獨立性,使它們離開父母的羽翼也能夠生存,這才是鳥爸爸鳥媽媽對孩子一種真正智慧的愛。

德山禪師本是北方講經說法的大師,因不滿南方禪門教的說法,便攜帶著《金剛經青龍疏鈔》南來抗辯。

可他一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於是便自此收斂起狂傲的心,並請教老婆婆,近處有什麼宗師可以前去參訪?老婆婆告訴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龍潭禪師,非常了得。

德山禪師到了龍潭,迫不及待地在山門外大聲叫道:“說什麼聖地龍潭,既不見龍,又不見潭!”

崇信禪師在山門內應道:“你已到了龍潭!”

德山禪師聞此應聲,有所悟。從此,德山禪師隨侍龍潭崇信禪師參禪。

一日夜晚,德山禪師站在崇信禪師身旁,久久不去,龍潭禪師說道:“時間已經不早,你怎麼不回去休息?”

德山禪師向門外走了幾步,回頭說道:“外面天黑!”

龍潭禪師點了一枝蠟燭給德山禪師,德山禪師正想用手去接,龍潭禪師一口氣又把蠟燭吹滅,德山禪師於此大悟,立刻向龍潭禪師頂禮,良久不起。

龍潭禪師便問道:“現在一片漆黑,你見到了什麼?”

德山禪師說道:“弟子心光已亮,從此不再懷疑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了。”

德山禪師悟道後,侍奉龍潭禪師30餘年,84歲圓寂。

德山禪師起初不能服膺頓悟的禪道,是因為眾生一向對自我的信心不夠、肯定不夠,而總希望諸聖加被,漸漸覺悟。他以為不見龍不見潭,就不是龍潭,但崇信禪師告訴他,已到了龍潭,這便是給他一個當下即是的感受。崇信禪師又把燭火吹熄,這也說明了不可依賴別人,一切要靠自己。德山禪師終於頓悟,即刻表明心跡,驅除了依賴性,即心燈亮了。體悟生活之道相同,生活中人們也應該去掉依賴性,懂得凡事靠自己。

去除依賴性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去盲從別人,在獨立自主​​中體現個人價值。

現在人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專家的時代。由於人們已十分習慣於依賴這些專家權威性的看法,所以便逐漸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以至於不能對許多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堅持自己的信念。這些專家之所以取代了人們的獨立思考,是因為是人們讓他們這麼做的。

沒有獨立的思維方法、生活能力和自己的主見,那麼,生活、事業就無從談起。眾人觀點各異,欲聽也無所適從。只有把別人的話當參考,按著自己的主張走,一切才處之泰然。

總之,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依賴別人,不管是父母、朋友抑或是愛人,把命運交在別人手裡是一種愚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別人的幫助畢竟是有限的、一時的,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一路風景。

人生貴在堅持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論語》

【譯文】:孔子說:“莊稼出苗而不吐穗開花是有的吧!吐穗開花而不結果實也是有的吧!”

南懷瑾先生說,孔子是一個追求精緻人生的人,所以,他無論在生活還是在事業上,都主張持之以恆。這段話中的“苗而不秀”的意思就是種子種下去卻長不大,枝葉並不茂盛;“秀而不實”是說雖然枝葉扶疏,卻沒有結出果實來。它們的實質就是半途而廢。對於一些人來說,小時了了,資質很好卻沒有學有所成,連個大學都沒有考上,就是“苗而不秀”,即根苗雖好卻沒有開花;如果大學考上了,畢業了,工作卻一無成就,那就是“秀而不實”。

其實,人生就是這樣,半途而廢者大有人在。其實,最容易做的事也是最難做的事,最難做的事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是因為:說容易,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成功;說難,難就難在許多人不能做到持之以恆。請問自己,以往要辦的事沒有成功,是否是因為自己沒有恆心造成的?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毛澤東同志的這句話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很多時候,成功與失敗往往只有一步之遙,很多人往往輸在最後一步,以致功敗垂成。成功貴在堅持,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一定要有恆心,多堅持一秒,就會多邁一步,而這一步就有可能奠定了你成功的基礎。人們可以接受有限的失望,但一定不能放棄無限的希望。

在一次地震後的混亂和廢墟中,一個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便沖向他7歲的兒子上學的學校。當他急急忙忙趕到學校時,只見那棟曾經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教學樓已變成一片廢墟。

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傷心地​​跪在地上哭喊著兒子的名字。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他知道兒子教室在一層樓的左後角處,便疾步走到那裡,開始動手清理瓦礫。在清理挖掘時,不斷地有孩子的父親急匆匆地趕來,看到這片廢墟,他們痛哭並大喊:“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哭喊過後,他們絕望地離開了。

只有那個父親還在不停地挖著,因為他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他挖了4個小時、8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飢餓、疲勞、恐懼同時向他襲來,但他沒有停止。到第38個小時,他突然聽到從廢墟中隱隱約約傳出了孩子呼喚的聲音。這個父親興奮極了,他高聲喊道:​​“孩子們還活著,快來人哪!”一些過路的人聽到了他的呼喊,都跑過來幫忙。很快,廢墟里的孩子被救了出來。這個年輕的父親,不但救出了自己的孩子,還救出了另外13個孩子。原來,孩子們都躲在牆角里,屋頂塌下來時,架了個大三角,他們才沒被砸著。

許多人常半途而廢,只要再多花一點力量,再堅持一點點時間,就會勝利。但人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缺乏毅力。人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得到一點啟發,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遇到多少困難或遭遇什麼挫折,都不要輕言放棄。許多事實都和這個例子一樣,它告訴人們,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敗和挫折總是難免的。當你遭遇某種困苦的時候,千萬不要輕言放棄,否則,就看不到前方那片亮麗的風景了。

人們常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確如此。不能因為缺乏騏驥一躍的激情,就想放棄走出那片沼澤;不能因為感覺不到太陽的一絲溫暖,就想放棄尋找一片晴空;不能因為唱不出優美的旋律,就想放棄高歌一曲堅持著,不要輕言放棄,你的夢想與現實就會更近一步。因為你的輕易放棄,你就將與機遇擦肩而過。滴水穿石,全在於它一點一滴、不偏不斜地打在同一位置,這就是堅持的結果。要相信,風雨過後,眼前會有美麗的水天一色;荊棘過後,前面就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在這個世界上,一星隕落,黯淡不了星空的燦爛;一花凋謝,荒蕪不了整個春天。因此,人生要盡力度過每一關,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半途而廢,輕言放棄。

成敗只在一念間

師示眾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壇經》

【譯文】:惠能大師指示大家:“善知識,正確的教義本身原沒有什麼頓漸的劃分,只是人有愚笨聰明之分。愚笨的人就要逐漸修行,有一個長期的修行過程;聰明人不需要長時間的修行,瞬間即可契合於道。​​自己能夠認識自己的本心或本性,那也就沒有什麼頓漸的差別了。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所以說頓漸不過是權且設立的名稱而已。”

按南懷瑾先生的觀點,成敗與一個人不過隔著一扇門而已。經文中的“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是一種敢於不敢、做與不做的區別,並非真的聰明或者愚笨。大多數的事情都介於這做與不做、敢於不敢的一念間,也正是這一念間決定了事情的成與敗。

其實,成敗之間的這扇門看似厚重而又堅固,事實恰恰相反,這扇門其實是虛掩的,有很多把鑰匙能開啟這扇寶庫之門。當人們運用智慧找到這扇門時,千萬不要猶豫,更不要懷疑。只有這樣,人們的勇氣與魄力才會應運而生,它會指引著,鼓勵著人們走近並且從容地推開這扇門,達到渴望已久的成功。

人生中,沒有膽就沒有識,也就沒有成功。先有膽,後有識;膽越大,識越廣。膽,就是勇氣,就是魄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識,就是見識,主見,思路。 “懷抱常存見識在,管它東西南北風。”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敢字當頭,毫不猶豫,無所畏懼,一往無前,敢於拼搏,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克難破險,成竹在胸。人要有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想事就要想別人不敢想的事,做事就要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大浪滔天,穩坐釣魚船,地動山搖處驚不亂,才能從容不迫地推開虛掩著的成功之門。

一位成功學家在授課時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畫。在一個圓圈中間又畫了一個人。接著,他在圓圈的里面加上了一座房子、一輛汽車、一些朋友。

然後,他問前來聽課的人們:“誰能告訴我,這圖意味著什麼?”一陣沉默後,一個人站起來回答:“世界。”成功學家說:“基本正確,這是你的舒服區。這個圓圈裡面的東西對你至關重要:你的住房、你的家庭、你的朋友,還有你的工作。在這個圓圈裡頭,你們會覺得自在、安全,遠離危險和爭端。

“現在,誰能告訴我,當你跨出這個圈子後,會發生什麼?”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還是那個人打破沉默:“會害怕。”另一個人認為:“會出錯。”接著又是一陣沉默。這時成功學家轉向黑板​​,畫了一個箭頭,把圓圈當中的人指向圈外,說道:“當你離開舒服區以後,你就把自己拋到了一個你感到不自在的世界裡面,那是一個全新世界,那裡有風險,但是可以讓你學到以前不知道的東西,增長見識,所以你進步了。”他再次轉向黑板,在原來那個圈子之外畫了更大的圓圈,還添上些新的東西,如更多的朋友、更大的房子等。 “如果你總是在自己的舒服區裡頭打轉,你就永遠無法學到新的東西。只有當你跨出舒服區以後,你才能使自己人生的圓圈變大,你才能挑戰自己的心靈,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最終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成功的人。”

中國有句老話:“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一個不敢冒險的人,再好的機會到來,也不敢去掌握與嘗試,這樣固然沒有失敗的風險,但也沒有成功的希望。魯迅曾經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毛澤東也曾經說過: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嚐過之後才知道。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總把冒險精神看成失敗的前兆,孰不知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越有冒險精神越能成功的道理。

膽識有時會被人們認為是一種冒險,成功固然重要,失敗便會不可收拾。其實未必,那些能夠成功的​​人,恰好是那些擁有冒險精神、敢於去尋找成功的人。假如人們連這點兒勇氣都沒有,成功永遠與你背道而馳,將會離你越來越遠,請不要忘記這麼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

機會靠自己創造

強行者有志。

——《道德經》

【譯文】:行事遇困境而能不畏艱險的人,是有志氣的人。

在南懷瑾先生的眼裡,老子並不是一個行事中庸、不積極的人。 “強行者有志”這句話就是很好的證明,它揭示的是一個人在遇到艱難困苦時,一定要不畏艱苦。這樣的人是有志氣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也才能在風雨人生中收穫成功。

社會生活中,一個人遇到困難的事情,或者是退讓,或者是挺進,這兩種不同的選擇自然導致兩種不同的人生結果。失敗者常常說,他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缺少機會,好位置已讓別人捷足先登,等不到他去競爭。敢於大膽去做的人常說:“我總有機會!”因為他們決不會找這樣的藉口,他們不等待機會,也不向親友們哀求,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機會。他們深知,唯有自己才能給自己創造機會。

1796年,年僅27歲的拿破崙需要率領六萬軍隊進入意大利阻擊對手,但當時橫亙在法國和意大利之間的是那正處於冬季被皚皚白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六萬人在幾乎是無路的情況下排成了一條長20英里的長蛇陣。

只要隊伍一旦來到看似無路可走的峭壁時,拿破崙就命人吹起衝鋒號,這樣雖然每個人都筋疲力盡,但隊伍卻在不停地前進。很快的,山就被踩到了腳下。

翻過阿爾卑斯山後,部隊很快擊潰了對手!

從此這個世界的歷史上就多了一句“我的字典裡沒有'不可能'這三個字”的名言,多了一位身高1.65米卻敢說自己比阿爾卑斯山還高的皇帝。

機會是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然而機會並不是等來的,也不是從眾多事情中“挑揀”來的,而是在克服困難、迎難而上中收穫的。

如果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總要等待機會,那是極危險的。一切努力和熱望,都可能因等待機會而付諸東流,而那機會最終也不可得。

亞歷山大在某一次戰鬥勝利後,有人問他,是否等待機會來臨,再去進攻另一個城市,亞歷山大聽了這話,竟大發雷霆,他說:“機會?機會是要靠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創造機會,便是亞歷山大之所以偉大的原因。因此,唯有去創造機會的人,才能建立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

大家也都知道愛迪生髮明燈泡的經歷,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愛迪生因為上千次的失敗而放棄了後面的試驗,電燈不能說發明不出來,卻也至少要晚上幾個世紀,人們也將在“黑暗”中多掙扎幾個世紀。

如果將愛迪生的每次試驗失敗都算成一次挫折,那麼,愛迪生髮明電燈也就是遇上了6000多次的挫折,無疑這個數字是驚人的。由此可見,愛迪生的毅力更驚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愛迪生的這種毅力,與老子“強行者有志”這一智慧也是一脈相通的。

人生就像一條曲折而多石子的道路。因為它是曲折的,所以常使人感到無奈;因為它多石,所以常令人跌倒。若想走好這條路,就必須擁有一個迎難而上、不怕困難的信念,讓它支撐著我們披荊斬棘,去迎接人生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奮鬥不止,才能成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

【譯文】:《象辭》說: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剛毅堅卓,發憤圖強。

《乾卦》分述了從“潛龍”、“見龍”到“飛龍”的轉變過程,意欲以龍為喻闡述人生成長的過程,強調只有自強不息才能變成“飛龍”。

南懷瑾先生在講解這段卦辭的意思時指出:《菜根譚》中說的“處逆境時比於下,心怠荒時思於上。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清;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其實,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古往今來無數英傑的座右銘。天道運行周而復始,永不止息,誰也不能阻擋。君子只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強,不停地奮鬥下去,就能變成“飛龍”。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二十幾歲時就具有淵博的學識和卓絕的才幹,深受當時楚王的信任和重用,被封為左徒。屈原在擔任左徒之職期間,時刻以楚國興亡為己任,積極主張改革內政,變法圖強;對外力主“聯齊抗秦”,並出使齊國,訂立了齊楚聯盟。由於他特別主張限制貴族特權,任用賢能,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觸犯了當時權貴的利益,因而招致了許多舊勢力派人物的嫉恨和仇視。那些權貴總是想方設法在楚王面前造謠、說壞話。於是昏庸的楚懷王聽信了謠言,盛怒之下疏遠了屈原,還將他放逐到江水以北。

屈原雖然受到楚懷王的冷落、排擠,但仍然時時關心楚國的命運。他身處逆境,不顧個人安危,堅決反對楚與秦國締交,而楚懷王卻剛愎自用,偏信靳尚、鄭袖、子蘭一幫小人的讒言,結果使楚國損兵失地,懷王本人也被秦國所欺騙,客死他鄉。在新楚王即位後,屈原又滿懷愛國救國的熱情,向新即位的楚王提出廣博人才,遠離小人,改革政治的富國強兵主張。然而,新楚王不但不採納屈原的建議,反而認為屈原是在侮辱自己,一氣之下,又將屈原徹底革職,放逐到遠離楚郢都的汨羅江邊。

屈原滿懷一顆救國救民的赤膽忠心,一腔富國強兵的熱血,而結果他卻遭到一連串無情的打擊和兩次放逐。這不平之事向誰表白?這憤懣之情向誰訴說?他如瘋似狂地問蒼天,問大地,問高山,問流水。在殘酷無情的現實中,他滿懷壯志遇挫折,他滿腔熱忱遭冷遇,然而他並沒有消沉下去。也沒有在黑暗的勢力面前屈服,更沒有放棄自己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和理想。在艱苦而漫長的流放生活中,屈原在充分吸收民間文學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利用他所創造的“楚辭”這一文學藝術形式,以優美的語言、豐富瑰麗的想像,寫出了大量具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和強烈、高尚愛國主義情操的文學作品。在這些詩歌作品中,最著名而最有影響的是《離騷》——中國現存的第一首抒情長詩。除了《離騷》外,他在《九歌》、《天問》、《九章》等作品中也同樣表達了對富國強兵的政治理想的執著追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加顯示出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崇高理想追求。屈原熾烈的愛國思想和道德情操以及忍辱負重、不計個人榮辱安危的偉大風範,千百年來一直感召、激勵著人們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去創造光輝的歷史。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優良文化傳統正是由於各個歷史時代湧現出的以屈原為楷模的仁人誌士才得以延續並發揚光大。也難怪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不無讚歎地稱屈原“可與日月齊光”。

像屈原這樣自強不息、不畏艱難險阻去創造輝煌歷史的例子還有很多。孔子之所以成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也是與其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分不開的。根據《史記》記載,孔子在晚年很喜歡閱讀《易經》。但這本書道理很深,很不容易讀懂。孔子邊讀邊思索,深鑽細研,體味其中的義理。一遍讀不懂,就讀二遍;還讀不懂,就再讀第三遍……由於讀的遍數多了,以至穿在《易經》上的皮帶子幾次三番地折斷。其他如:大禹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終於消除了水患;蘇秦刺股律己,終成大器;蘇武十九載牧羊志不悔;司馬遷受宮刑之辱後,著千古名篇——《史記》……無不是自強不息的代表。

任何人一開始都是平凡的,但是只要能夠奮發進取、自強不息,弱小的終會變得強大起來。自強不息的同時,人們也要認清事物發展的現實及客觀規律,如果條件不允許,就要在暫時的隱忍中創造條件,順應並利用客觀規律,因為只靠盲目的自強是不會成功的。

全力以赴,必成贏家

子曰:“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無論多少,無論大小,都不敢怠慢,這不就是泰然處之而不會驕傲嗎?”

南懷瑾大師在這裡引用了佛學中的“獅子搏物”來說明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獅子是百獸之王,它何以是百獸之王?是因為它對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認真,當獅子要吃人的時候,它會使出全身的力量,絕不放鬆,當獅子抓一隻小老鼠的時候,也是用全部的力量,這就是獅子的精神,就是無小大,不敢慢,不論什麼事都應該做到泰而不驕。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永遠不是那些智慧最高、計謀百出的人,而是那些凡事全力以赴、追求一百分的人。

庫特是世界聞名的“東方飯店”的創始人。他做生意的一條成功經驗是:“獲得顧客的好感,讓別人來宣傳你。”怎麼樣讓別人充當義務宣傳員呢?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讓顧客絕對滿意,使他們忍不住要讚譽。為此,庫特親自給飯店員工製定了厚達141頁的《工作條例》,內容幾乎包括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每個員工都能將141頁條例背得滾瓜爛熟,辦事絕無差錯、絕對高水準。

有一次,一位來自中國的王先生出差到泰國,下榻於東方飯店。第二天早上,他去餐廳時,樓層服務員恭敬地喊他:“王先生,您是要用早餐嗎?”

王先生很驚奇,反問:“你怎麼知道我姓王?”

服務員說:“我們飯店有規定,晚上要背熟所有客人的名字。”

王先生既驚訝又敬佩,不禁對這家飯店與眾不同的服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後,王先生再次來到泰國,幾乎未經考慮就選住東方飯店。這一次,該飯店的服務員更讓他驚訝。他走進餐廳時,服務小姐微笑地問:“王先生,您還要老位子嗎?”

王先生很驚訝:我自己都忘了上次用餐的位置,難道她的記憶力這麼好?

服務小姐看出他的疑慮,主動解釋:“我剛剛查過電腦記錄,您去年6月8日在靠第二個窗口的位置上用過早餐。”

王先生對這種精細的服務感到由衷的佩服和欣賞,他連連點頭說:“好!老位子!就坐老位子。”

服務小姐又問:“您的老菜單是一個三明治,一杯咖啡,一個雞蛋,您要老菜單還是換新菜單?”

“不用換了,就要老菜單!”王先生已不再驚訝,他現在完全明白這家飯店的生意為什麼總是那麼好。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事所以成”有三個要點:

第一,做得比精還要精。俗話說得好:“藝無止境。”人們學​​習知識、技能,有時好像已經精通了,其實跟更高的境界比起來,還遠遠不夠。只有以過去的基礎為起點,不斷向更高處攀登,才有可能超越大眾,達到傑出的水準。

第二,做得比好還要好。人們做人、做事情,有時好像已經做得很好了,但跟更好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在好中求好,才可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第三,做的比細還要細。人們想在人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光靠佔有更大的生存空間,更多的人力,不是治本之道,必須“精耕細作”才行。這是提升競爭力的最重要一項武器。

有人說:人生如戰場。假如這一說法正確的話,打勝仗靠的是什麼?不是“孫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計”,而是把事情做到極致。比如美國和伊拉克打仗,美國的飛機是最好的,導彈是最好的,總之,各種武器都是最好的,他們的士兵也訓練有素,而且事前已經將伊拉克的政治,經濟狀況以及兵力部署情況摸得一清二楚,這仗還怎麼打?不用打就知道美國必勝無疑。在人生戰場上也是如此,獲勝的最大把握在於把任何事情都做得比好還要好。

在生活中,很多人認為只要把握大方向就行了,輕視小事,輕視細節,所行之事難免諸多疏漏。大方向固然重要,但這不足以讓你成為勝者。因為任何一個大方向上都擠滿了競爭者,即使你走的是一條全新之路,遲早會有競爭者擠上來。所以,靠大方向取勝不是長久之計,只有點滴以求,把工作做得更細、更好、更精,你才有希望成為贏家。

輸得起才能贏得了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壇經》

【譯文】:你要多保重,一直往南,不要過早地向人們宣傳教義。要使佛法興盛起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充滿著艱難險阻。

這段話是五祖弘忍禪師對六祖惠能的告誡。南懷瑾先生指出,五祖弘忍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在保護惠能之餘,讓他承受一些失敗與痛苦,磨煉他的意志。因為五祖弘忍認為只有輸得起才能贏得了。

人生猶如一個大賭局,在這場賭局中,誰也不能成為永遠的贏家,誰也不可能永遠做輸家。人生總是要歷經眾多的大風大浪、大的磨難,然而這樣的經歷雖然成就了一批人,也同樣葬送了一批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有的人由於不能很好地面對挫折或失敗,於是當他們遇到一些經濟上的、生活上的或名譽上的挫折、失敗時,思想就崩潰了,這些人都是輸不起的人,也就成了失敗命運的擁有者。

輸是什麼,失敗是什麼?它並不代表一無所獲、什麼也不是,它畢竟讓我們知道這條路不通向成功,可以選擇其他的路,而且是離成功更近一步;贏是什麼,成功是什麼?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往失敗的路,只剩下的那一條路。

有一個樵夫黃昏回家時,發現他的房子起火燃著了。

左鄰右舍都前來幫忙救火,但是因為傍晚的風勢過於強大,所以還是沒能將火撲滅。一群人只能靜待一旁,眼睜睜地看著熾烈的火焰吞噬了整棟木屋。

大火終於滅了,只見這位樵夫手裡拿了一根棍子,跑進燒成灰燼的屋裡不斷地翻找著。圍觀的鄰人們以為他在找藏在屋裡的珍貴寶物,所以都好奇地在一旁注視著樵夫,企盼他快點兒找到,也好看看是什麼寶物。

過了半晌,樵夫終於興奮地叫起來:“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鄰人們紛紛向前一探究竟,才發現樵夫手裡捧著一柄柴刀,根本不是什麼值錢的寶物,於是都掃興地逐個離開。

樵夫興奮地砍下一段木棒嵌入柴刀裡,充滿喜悅地說:“謝天謝地,它還在。只要有了這柄柴刀,我就可以再建造一個更堅固耐用的家了。”

我們應該敬佩那些從不幸中站起來的人,正如故事中的樵夫一樣,當他面臨不幸的時候他並沒有被一時的厄運擊倒,反而從中找到了另外一個值得去高興的理由——他的柴刀。因為柴刀就是他的希望。

富蘭克林曾說:“有耐心的人才能達到他所希望的目的。”不錯,任何事業都不會一帆風順,通往成功的大道上會遇到許多“絆腳石”,但只要正確對待,不氣餒,持之以恆,始終堅定如一,成功就會有希望的。成功的人大部分都曾被失敗衝擊過,所不同的是他們的心靈卻一刻也沒有被擊倒,能夠積極地向著成功之路邁進,所以他們成功了。這些成功的人總是在失敗的時候能夠將負面的影響轉變成積極的能量,告訴自己:“天無絕人之路。”

人生如船,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可能遭遇到狂風暴雨、驚濤駭浪、冰山暗礁……只要你的心靈之舟不沉沒,你就不能丟掉希望和意志力,你就會在失敗的道路上踏出一條成功的足跡。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簡介 第4頁:前言
第5頁:目錄 第6頁:第一章:學習在先,立業在後
第7頁:第二章:掃淨心塵,遠離煩躁 第8頁:第三章:事所以成,是相信能
第9頁:第四章:寡欲是幸,知足是福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