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著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著

高尚之行第七

[日期:2011-01-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蓮池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高尚之行第七

◎避寵入山

晉道恒,秦主姚興逼以易服輔贊,屢辭不允。殆而獲免,乃歎曰:「昔人有言:『益我貨者損我神,生我名者殺我身。』」於是竄影巖壑,草食味禪終身焉。

◎眾服清散

晉慧永,與遠公居廬山,鎮南將軍何無忌守潯陽,因集虎溪,請永及遠。遠從者百餘,端肅有序;永衲衣草履,執錫持缽,松下飄然而至,神氣自若。無忌謂眾曰:「永公清散之風,乃多於遠師也。」

贊曰:「遠師從者百餘,皆蓮社英賢耳,而何公尚抑揚如是;今僧畜奴僕,張蓋荷篋,趨蹌於豪貴之門,而求與為伍,何公見之,又當如何耶?」

◎不享王供

姚秦佛陀耶舍在姑臧,秦主興,遣使聘之,厚贈不受。既至,興自出迎,別立新省,館於逍遙園中。四事供養亦不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衣缽臥具盈屋三間,不以介意,興為貨之,造寺城南云。

◎駕不迎送

齊僧稠,文宣帝常率羽衛至寺,稠宴坐小房,了不迎送;弟子諫之,稠曰:「昔賓頭盧迎王七步,致七年失國;吾誠德之不逮,未敢自欺形相,冀獲福與帝耳。」天下號為稠禪師。

◎不結貴遊

梁智欣,丹陽人,以經義名海內。永明末,太子時幸東田,數進寺。欣因謝病鍾山,晏然自得,不與富貴遊往,孤回絕人。凡櫬施不蓄,為構改住寺云。

◎不引賊路

隋道悅,荊州人,常持般若。住玉泉,值朱粲反,入寺求糧,又欲加害。悅殊無所懼;放令引路,悅行數步,坐於地曰:「吾沙門也,非引路之人,浮幻形骸,任從白刃。」粲奇其高尚,因送還寺。

◎屢征不就

唐慈藏,新羅國人。冥行顯被,物望所歸。屢征不就,王大怒,敕住山所,將加手刃。藏曰:「吾寧持戒一日而死,不願一生破戒而生。」使不忍殺,具以上聞,王歎服焉。

◎寧死不起

唐四祖道信大師,住黃梅三十餘載。貞觀中,太宗三詔,令赴京師,並以疾辭。帝敕使者,若更不起,當取其首。師引頸受刃,使以聞,太宗嗟歎,賜珍帛以遂其志。

贊曰:「子陵之拒先皇,種老之辭仁祖,亦逸士之常耳!未聞脅之以白刃而不回者也。丹鳳翀霄,可望而不可追也,四祖其人歟!慈藏其人歟!」

◎三詔不赴

唐汾州無業禪師,陝西雍州人。穆宗遣左街僧錄靈準齎詔起之,師笑曰:「貧道何德?累煩人主,爾先行,吾即往矣!」遂沐浴敷座,告門人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空同壽。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為境惑,流轉不窮。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是諸佛用心處。」言訖,端坐,中夜而逝。準回奏,帝大欽歎,賜諡大達國師。師處憲、穆兩朝,凡三詔不赴。

◎詔至不起

唐懶融隱金陵牛首山,上聞其名,遣中使召見。使至融方坐地;燃牛糞火,拾煨芋而食,塞涕交頤。使云:「天子有詔,尊者且起。」融熟視不顧。

使笑云:「涕及頤矣!」

融曰:「我豈有工夫為俗人拭涕耶!」

上聞而歎異,仍厚賜旌之。

◎冒死納僧

唐法沖,隴西成紀人。貞觀初,敕私度者處以極刑。時嶧陽山多逃僧避難,資給告匱,沖詣州宰,告曰:「如有死事,沖身當之,但施道糧,終獲福佑。」宰嘉其志,冒網周濟焉。

◎不赴俗筵

唐韜光禪師,結茆於靈隱西峰。刺史白居易具飯,以詩邀之。光答偈不往,有「城市不堪飛錫到,恐驚鶯囀盡樓前」之句,其高致如此。

贊曰:「有古德辭朝貴招宴偈云:『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與韜光高致先後如出一轍。噫!斯二偈者,衲子當朝暮吟詠呆一過始得。」

◎不受衣號

唐全付,吳郡昆山人。見南塔湧禪師頓明心地,後住清化禪院。錢忠憲王遣使賜紫袈裟,付上章力辭;使再往,又辭曰:「吾非飾讓也,恐後人效吾而逞欲也。」尋賜號純一禪師,復固辭不受。

◎力辭賜紫

五代恒超,范陽人。止開元寺,講經論二十餘年,前後州牧使臣投剌求見者,令童子收剌,罕所接對。時郡守李公欲奏賜紫衣,超辭以詩,有「誓傳經論死,不染利名生」之句。李公復令人勸勉,超確然不拔,且曰:「而復來,吾在盧龍塞外矣!」

相國瀛王馮公聞其名,修書通好,超曰:「貧道早捨父母,克志修行,本期彌勒知名,不謂浪傳宰輔,豈以虛名浮利留心乎?」馮公益重之,表聞於朝,強賜紫焉。卒之日,天樂盈空,蓋生兜率之明驗也。

贊曰:「紆金紫之服,交宰輔之門,人所深願而惟恐其不得也。二公堅辭再四,若將浼焉;清風凜然,披拂千古,真可以涼奔競之炎衷,而醒利名之醉眼矣!」

◎不樂王宮

後唐貞辨,中山人,刻苦修學,刺血書經。時並州不容外僧,辨出野外,隱身古塚中。武帝畋遊,辨方出塚,見旌旗騎乘,還入塚穴。帝擒之,問故,檢塚中,則草座案硯疏鈔羅布,遂命入府供養。曹太后深加仰重。辨訴於後曰:「本以學法為重,久在王宮如梏械耳。」帝乃縱其自繇。

◎袖納薦書

宋雪竇顯禪師,得法於智門祚公。將遊兩浙,學士曾公謂曰:「靈隱天下勝處,珊禪師吾故人。」附書薦顯。

顯至靈隱,陸沈眾中三年,俄曾公奉使浙西訪顯,靈隱莫有知者。時僧千餘,使吏檢籍,乃得顯。問向所附書,出諸袖中,封緘如故。曰:「公意勤,然行腳人於世無求,敢希薦達哉!」曾公大笑,珊以是奇之。

贊曰:「今人得貴宦書,如獲拱壁,而曉夜求售,其亦不聞雪竇之風歟!吾怪雪竇拈唱宗乘,電掣雷轟,不讓德山、臨濟諸老。考其平生,則氣度繇來不凡矣!為釋子者不可不自愛。」

◎棄書不拆

宋武甯慧安禪師,與圓通秀鐵壁同參天衣。安居武寧荒村破院,單丁三十年。而圓通應詔居法雲,威光烜然;後以書致安,安不拆而棄之。侍者問故,安曰:「吾始以秀有精彩,今知其癡也。出家兒塚間樹下,辦那事如救頭然,無故於八達衢頭架大屋,養數百閑漢,此真開眼尿床,吾何復對哉?」

贊曰:「秀多眾,安單丁,蓋易地皆然耳。安非詆秀,警世之頑群癡聚而已。雖然,養閑漢猶可也;今之所養者,忙漢也,尚何言哉?」

◎對使焚缽

宋懷璉,漳州人。皇佑中,召對化城殿稱旨,賜號大覺禪師。璉持律甚嚴,上嘗遣使賜龍腦缽盂;璉對使焚之曰:「吾法以壞色衣,以瓦缽食;此缽非法,宜無所用。」使回奏,上嘉歎久之。

贊曰:「璉公缽而無怖心,英祖聞奏而無怒色,所謂『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不能遂先生之高』者也,得非宗門之盛事歟?」

◎來生(一)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願力輕微,又不求淨土,是人來生多感富貴之報,亦多為富貴所迷,或至造業墮落者。有老僧搖手不之信。予謂無論隔世,親見一僧結茅北峰之陰,十年頗著清修,一時善信敬慕,為別創庵,徙居之。遂致沈溺。前所征得俱喪。現在且然,況來生耶?問此為誰?予云:「即老兄是。」其人默然。

◎來生(二)

僧有見貴顯人而心生慕羨願似之者,復有見貴顯人而心生厭薄若不屑者。是二人皆過也,何也?爾徒知羡慕彼,而寧知彼之前生即爾苦行修福僧人乎?則何必慕羨。爾徒知厭薄彼,而寧知爾之苦行,來生當作彼有名有位官人乎?則何可厭薄?既未離生死,彼此更迭,如汲井輪,互為高下,思之及此,能不寒心?但應努力前修,不捨寸陰,以期出世,安得閒工夫為他人慕羨耶,厭薄耶?

◎好古(一)

數輩好古者,群居一堂,各出其古以相角,有出元宋五季時物者,眾相與目笑之,已而唐,而晉,而漢,而秦,而三代。恨不得高辛之鐺,燧人之鑽,神農之琴,太昊之瑟,女蝸氏所煉五色石之餘也。一人曰:「諸君所畜誠古矣,非太古也,非太古之太古也。」眾曰:「然則日月乎?」曰:「未古也。有天地然後有日月。」「然則天地乎?」曰:「未古也,有虛空然後有天地。」「然則虛空乎?」曰:「未古也,吾所畜,日月未生,天地未立,空劫以前之物也。諸君不吝千金以博一爐,一瓶,一書,一畫。而不知寶其最古,亦惑矣!」眾相視無語。

◎好古(二)

俄而曰:「子之古,人所同也,非子所獨也,奚貴焉?」曰:「同有之,同迷之,迷則不異於無,雖謂吾所獨,非過也。」曰:「吾輩之古歷歷可觀,子之古安在?」其人展兩手示之。眾復相視無語。

◎護法

人知佛法外護付與王臣,而未知僧之當其護者,不可以不慎也。護法有三:一曰興崇梵剎。二曰流通大教。三曰獎掖緇流。曷言乎慎也?護剎者,梵剎果爾原屬寺產,豪強占焉,奪而復之,理也。有如考諸圖籍,則疑似不明,傳之久遠,則張王互易,以勢取之可乎?喜捨名為吉祥地,力不敵而與者謂之冤業藪。若僧惟勸化有力大人,以恢復舊剎為大功德主,而不思佛固等視眾生。如羅侯羅殃民建剎,即廣逾千頃,高淩九霄,旃檀為材,珠玉為飾,佛所悲憐而不喜者也。有過無功,不可不慎,一也。護教者,其所著述,果爾遠合佛心,近得經旨,讚歎而傳揚之,理也。有如外道迂談,胸憶偏見,過為稱譽,可乎?若僧惟乞諸名公作序作跋,而不思疑誤後學,有過無功,不可不慎,二也。護僧者,其僧果爾真參真悟,具大知見者,尊而禮之,實心實行,操持敦確者,信而近之,理也。有如虛頭禪客,下劣庸流,亦尊之信之,可乎?若僧親附貴門,冀其覆庇,而綿纊錦繡以裹癰疽,只益其毒,有過無功,不可不慎,三也。是則王臣護法,而僧壞法也,悲夫!

◎出家

人初出家,雖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為因緣名利所染,遂復營官室,飾衣服,置田產,畜徒眾,多積金帛,勤作家緣,與俗無異。經稱一人出家,波旬怖懼,今若此,波旬可以酌酒相慶矣!好心出家者,快須著眼看破,曾見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來,被數十個信心男女歸依供養,遂埋沒一生。況其大者乎?古謂必須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之網,是出家以後之出家也。出前之家易,出後之家難,予為此曉夜惶悚。

◎總論

上錄忠君,此紀高尚。高尚是,則忠君者非歟?是不然,顧所守何如耳!道充於巖穴,而名聞於廊廟,上度吾君,下度吾民,非弘法利生之正務乎?獨惜大道不立,而枉己以求榮者,貽釋子之羞也!噫!為僧者誠以道自重,使國王大臣聞天下有樂道忘勢之僧,而歎之羨之,其忠亦多矣!豈必面呈獻替,而後為忠乎?吾是以知南陽寵逮七朝,無業力辭三詔,遇不同,而其道同,其忠同。

【書籍目錄】
第1頁:緇門崇行錄序 第2頁:清素之行第一
第3頁:嚴正之行第二 第4頁:尊師之行第三
第5頁:孝親之行第四 第6頁:忠君之行第五
第7頁:慈物之行第六 第8頁:高尚之行第七
第9頁:遲重之行第八 第10頁:艱苦之行第九
第11頁:感應之行第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