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愛的人生 耕雲先生講述

愛的人生 耕雲先生講述

柒、從「愛」的擴大到天人合一

[日期:2011-01-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柒、從「愛」的擴大到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一「理」的探討

王陽明說:「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天下之人無內外遠近,凡有血氣,皆是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仁。」

「天」就是「自然」,「自然」則包括天地萬物。「萬物一體之仁」的確是高見,但也是事實。

天人的關係,是交相融合,非常和諧的一種關係。這種和諧關係,很難說得明白,我們不妨以一首管仲姬的「情詞」來說明一下人與人的關係:

「爾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捏一你,捏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一般人的觀念中,都有個強烈的「自我」;我不是你,我不是他,我就是我;其實,所謂「我」不過是個眾緣的假合,「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那裏會有一個單一不變的「我」?

如果從物質方面去觀察自己,自己是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所造成;不但是自己,任何人都是;不但是人,一切動物都是、一切植物也是……這麼去著眼,「萬物」不就是「一體」了嗎?

「天人合一」又叫「天人無間」,中國人所認識的宇宙,處處都是和諧一致,毫無間隔的。

人,生到這個世界上,不是孤立的,但也不是相對的,能夠認知「天人合一」「萬物一體」這個道理和事實,仁者愛人,仁者愛物之心便會油然而生;怨恨、暴戾之氣就會降低、減少,甚至根本就不應該有。

孔子讚美創造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說:「惟天之命,於穆不已。」又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莊子上有個故事,對這大宇宙的和諧有個很有趣的對話:有個甲先生在出遊時遇見乙,於是甲就問乙:「如何思想,才能認知大道理?如何體驗,才能得到大道理?如何修養,才能保有大道理?」

乙對於甲問,不答。乙並非不知,只是不知從何說起。

甲無可如何時又遇見了丙。甲又提出了他的三個問題問丙。丙說:我知道,但在想說給你聽時,卻又都忘了。

甲先生最後去見丁先生,把心裏的問題及遇到乙、丙的情形述說一遍。丁說:「不用思想,才能知道。不用體驗,才能得道。不用修養,才能守道。」

甲聽了丁的話,懂了,但又問丁:你和我都明白了,乙和丙卻都不明白,究竟誰是對的呢?

丁說:乙先生對極了,丙也很對,只有我們兩個,察察為明,總覺不對。

這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後來,丙先生輾轉聽到丁的談論,歎道:丁先生真的能透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天地之大美」,即在於生命之流變化創造之不息。宇宙之美在於生命,生命之美在於創造。

由此可知,宇宙如果沒有豐富的生命充塞其間,宇宙將成為死寂、斷滅,那裏還會有「美」可言?

「天人合一」與「萬物一體」的論說很多,如: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贊天地之化育;能贊天地之話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人本與天地一般大,只為人自小其器,若能自處以天地之心為心,便是與天地同體。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人之性亦即天地之性。

天地之所以為天地,順此理而無私焉,人與天地並立為三,安得自私而不順此理哉?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內事,是己分內事。

……………………。

天地與我同體,只是一個靈明充塞天地之間;靈明便是天地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的深?天地萬物離開我的靈明,也沒有天地萬物了……如此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開?

宇宙間只恒存著「愛」,一切皆變化無常,唯獨「愛」不變不壞、長存永在。宇宙的大生命是無限的,只要人能把自己渺小的生命融入大生命中,便是極大同小,化有限為無限,則小我的生命便是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

易經上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德曰仁」;「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文王法「天」,故能「純一不已」;志士法「天」,所以堅貞不移。

因此,「天」的德性就是「生」,「天」的心就是「仁」,唯有「仁」才能化育不息,顯示出「愛」的偉大。

論語:「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說明了堯帝能偉大到「民莫之能名」的地步,就是因為堯取法於「天」的偉大,才能成就其與「天」同其偉大的「天人合一」境界。

「天」以「仁」為心,天心是無私的、是無我的、是大公的、是博愛的。

「天心」既然是「純仁」,所賦予人的天性也只是一個「仁」,所謂「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愛」是與生俱來的「良能」。

一般人只要返身而誠,除去私心習染,撤去物欲之蒙蔽,還得本有的純潔「愛」心,就可以說「吾心即天心」。

「大人」之所以偉大,也只是他們能恢復、保有這個純真無邪的「赤子之心」,能復得原本的「天心」;天人不二,當然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本著「天性」的「仁愛」之心,效法「天德」的能生與好生,去力行泛愛、博愛的大業,到了「至誠無息,不息則久」,高明可以配天時,便是以「天心」為心,以「天德」為德,以「天行」為行,「參天地之化育」,自然與「天」合而為一。

到這時便可以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如此,則宇宙無非是我,人人都是自己,除了無所不在的廣大博愛之外,那裏還會有小我的私心、私欲?到這裏還有什麼生死?

但是,離開了全人格「愛心」的不朽生命外,永遠不會把捉到大安樂、大自在、大解脫,如果一輩子隻知道追逐聲色名利……做物欲的奴隸,那最後也只有「與草木同朽」的消失於泥土之中,枉過一生!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要是「人」,都應該以「大丈夫」自勉、自惕、自勵!

(二)、天人合一「事」的實踐

中國人做人,不只是從做人做起,而且要遵循道本,溯源天命,尚同天志、天德,仰觀俯察,領略到上天好生之德、互助之愛,相輔相成,得其大慈大仁兼愛之心,去除私、偏、欺、疑、孤僻、別異之見,心胸恢宏,隨緣放曠,博厚高明,以成就濟世利生之不朽偉業。

「天人合一」的「天」,就是「自然法則」。宇宙雖大,其實質也不過就是我們所生存的時間及空間。我們每個人各處於自己的生活環境裏,只覺得自身生活、生存的重要,對外面環境的一切是次要,甚至不重要。在安定的生活空間,大多只注重自己,忽略了自己與外境、外緣的關係;其實,人若離開了外緣環境的一切,自己不但不能生存,連生命也不會有了。

試想:陽光、空氣和水,誰能缺少那一樣還能存活?

一天三餐(有的人吃五餐)外加零食,每個人都不停的進食;如果一餐、兩餐不吃沒什麼,一天、兩天也不要緊,但是,十天、八天以後呢?

大概每個人都有過「餓」的體會及感覺,當饑腸嚕嚕的時候,似乎朝外的心思及想念都沒有了;不朝外攀緣了,只想有東西吃!如果饑餓得更甚一點,便會坐立不安,這時候幹活沒勁,做事沒精神,再餓下去,連動一下都懶得動了,如果真的沒有食物可吃,肉體生命便從奄奄一息,最後呼吸停止……

如果當你很餓的時候,沒有力氣、沒有精神、什麼事都不想做,連想心事都沒興趣,此時食物忽然當前,大吃一頓之後,於是力氣有了,精神來了……當此時也,如果說你不知道精神就是物質,不懂得「心物合一」的道理,不明白「天人合一」是什麼?(天是自然,一切食物皆從大自然產生),那就未免太粗心大意了。

任何人都無法離開社會大眾而能獨自生活,縱有少數修道人崖棲穴飲,入山唯恐不深,草衣木衣,或者像魯濱遜似的飄流荒島,他的生存及生活還是得依賴大自然(天)的恩惠,供給他陽光、空氣和水、各種植物及果子,否則他絕對活不下去!

一般人都是「社會人」,是相互依存而不能離群獨居的。社會人共同的關係是什麼?

絕大多數的人不種田而有飯(菜、果)吃。

穿衣服而自己不是裁縫。不是建築師、工程師、泥水匠,有房屋住。自己不會造車,出門就少不了交通工具。

……………………

食、衣、住、行……樣樣依靠別人。日常生活、工作的用具、用品,都不是自己製造的;縱然有會製造的人,但是所使用的相關工具及原料卻都另有來處,又牽涉到許許多多其他的人。

推到最後,還是大自然(天)提供了所需的一切。

如果沒有「天」的慈悲之「愛」,一切的生物一一有生命及無生命的動、植、礦物,還有存在的可能嗎?

生為渺小的人類,雖然極為渺小,但人人卻都有與「天」同樣的「天性」,「天性」就是「良知」,就是「仁愛」,就是具有好生之德性,有「良知」就要善用其「良知」,別把「良知」給埋沒了、遮蔽了。

一個沒有「良知」的人,他會處處凸出私我之欲,以他的私我為中心,要求和希望外界的一切人、事、物都得合他的意,若不合意,他便生氣、抱怨、動怒、發脾氣……歸結到一個字—恨!

這樣的人,他太缺乏「愛」心了。

過去當學生的時候,曾讀過一篇「千人糕」的短文,說:一塊糕是由一千個人做成的。如果仔細算算與這塊糕有關係的人,可能不止一千個人。

一塊糕是如此,一碗飯、一杯茶、一塊餅乾……又何嘗不是如此?

每天當我們用餐,享用種種食物及日用品時,很少有人想想「它」的由來,當然也不知道要多少人才能把「它」給製造出來,所以,太多的人缺乏感恩、感謝的心,因而我們的社會,距離理想的「大同世界」太遠!「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不啻有天壤之別了。

感恩、感謝的心態很重要,這悠關於人心的善惡及社會、國家的興衰及振糜;心存感恩和感謝的人,他看別人都像看到恩人一樣,如果有為別人服務的機會,他會很高興的奉獻自己。

「人人為我」,這是事實。

「我為人人」,便應理所當然。

能夠這樣,人與人之間便會產生一種親切感,而不是疏離感,更不應有心胸狹窄、氣量小,看誰都不順眼,都不合自己的心意時,便產生「怨恨」的心態。

「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實踐,必須理解「天」和「人」的關係;「天」是大自然,是養育一切生命之「母」,其「愛」之廣且大,無與倫比。人能「存其心,養其性」,發揮其「天性之愛」,便是「順乎天理」,便是對「天」一一大自然的一種感恩和孝順,也是對自性「天君」的善於培養及肯定。

其次應知人與人的關係。

「仁者愛人」不是一句口號,人必須確知相互依存是不諍的事實,人與人之間,和諧、融洽、相敬相愛的相處,發揮人人原本就有的「仁愛」心,如此去做,愛別人也即是愛自己;如果不明此理,違反「仁愛」之心,去做些傷天害理、為非作歹,那樣的話,害人也等於自害,自己在害自己;試想當一個人充滿「愛心」和一個充滿「恨心」時的結果,會是一樣嗎?權衡利害、得失之下,一定會知所抑止及改變。

釋迦牟尼、耶穌基督、孔子、孟子、亞里斯多德、史懷哲、甘地……這些「悲天憫人」的聖哲,他們餐風宿露、席不暇暖的濟世救人,都是出自一個共同的理念—仁慈的「愛」心。

唯有「愛」,才能架起天、人之間的橋樑。

唯有「愛」,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

唯有「愛」,才能消融人們心中的「恨」。

唯有「愛」,佛國、淨土、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的理想目標才可能實現。

「天人合一」的實踐,人人可為,到處可做;聖言濟世、行醫救人、安分盡責、公僕服務、見義勇為……皆是為和諧人際關係、致力於社會心靈的淨化、創造個人及全體生命的幸福。如果人人能奉獻自己,大家共同為此理念及實踐,「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不難實現。

但是,環顧當前,太多的生命,像礦石中的真金,未經開採、冶煉,不能成為純金;未經雕鑿,終不能成為大器大用,原本的心無所不能,「人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只要有「見賢思齊」之志,不甘墮落被埋沒之心,努力淨化,上上升進,事在人為,只要去做,必有結果。

「天人合一」的事蹟甚多,以下所列舉的往例,雖然超常識,不可思議,但應知我人「離念靈知」的本心,便是超越時、空,是大宇宙存在唯一的真實,縱然所列舉是超常識、是不可思議,但也不過都是從「體」起用之「作用」,因其「善用其心」,故有此大用現前。吾人只要具有「見賢思齊」的興趣和響往,「彼既丈夫我亦爾!」立下希賢、希聖之大志和決心,便可趨向「天人合一」的快捷方式道路。

1.達摩東來,開啟超凡入聖之聖教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和梁武帝對話,機緣不契,便渡江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來等到二祖慧可。

慧可原名神光,是一位博聞善學而又擅長於講座之士,聞聽達摩之名,特去少林參禮。神光到了達摩跟前,見達摩端坐不語,因思:古人求法,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割肉喂鷹……今我何人?敢不效學?

因而立於門外,值寒冬大雪,積雪過膝,精誠不動。達摩見而憫之,問曰:「久立雪中,所求者何?」

神光泣曰:「祈和尚慈悲、開甘露法門!」

達摩說:「諸佛妙法,曠劫難遇,非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之人所能希冀,徒勞辛苦!」

神光受了激勵,乃潛持利刀,自斷一臂呈於達摩之前:「諸佛妙理,可得聞乎?」

達摩說:「諸佛法印,非從人得。」

神光進而乞求:「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達摩說:「把心拿來,我與你安!」

神光到處覓心不著,乃曰:「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說:「我與汝安心竟!」因賜法名曰:慧可。

(註):天人之間、聖凡之隔,迷則天壤之別,悟則不差絲毫;東土「超凡入聖」的禪文化,始自達摩及慧可的「安心」安樂法門。從二祖慧可到六祖惠能,一花五葉,超凡入聖之禪,風行中國、日本、韓國……等地,而今已遍及寰宇矣!

2.至誠祈雨

禪宗三祖道信大師,在值遇天旱不雨的那一年,見人們殺牲祈雨,師憫其愚,對民眾們說:「你們能去牲不用,我當替你們求雨!」

鄉民聽從。師乃精誠禱告,大雨驟降,遠近為之感化。

(註):必須是有道之人,至誠可以感動天地,若非大修行人,雖搖玲、擎幡、敲敲打打、唱唱念念……不過是一場「鬧劇」。

3.文昌帝君陰騭文

文昌帝君說: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

(註):人生在世,若能世世為人,一如戲劇的演員,出場、入場,塗彩、化裝,換來換去,而其「本心」並未換,只是大多的人「健忘」,被物欲、私心所蒙蔽,迷失了自己,若能具有「希賢、希聖」之心,奮出塵之志,決定也可如文昌帝君一樣能洞悉自己曾一十七世是個「清官」,如果是修學菩提,圓證佛果,成為聖中聖、天中天的佛陀,洞悉明瞭,豈止一十七世呢?

4.虛雲和尚夢游兜率天

虛雲和尚是近代的高僧,年紀一百一十二歲時,遭「雲門事變」大劫難,寺中師之弟子許多人被打死,最後遷怒到老和尚身上,先後曾被打死三次,第三次被打以後,端坐歷九日,不飲不食,到第十一日,倒下作吉祥臥。侍者以燈草試鼻,氣已絕矣!診左右手脈亦已停矣!惟體溫如常。到第十二日早,微聞呻吟,旋開目。侍者告以時間。師曰:「我才覺數分鐘耳!」語侍者法雲:「速執筆為我記之;适才夢至兜率內院,莊嚴瑰麗,彌勒菩薩正在說法,聽者至眾,其中有十餘人,皆過去認識者……彌勒菩薩講唯心識定,未竟,指謂余曰:你回去!我說:弟子業障深重,不願回去了!菩薩說:你業障未了,必須回去……﹂

(註):大修行人不可思議之行履甚多,皆載於「年譜」,和尚之弟子而今尚健在者有之。所謂「道高龍虎伏,德高鬼神欽」,修行臻於「天人合一」之境界,萬物一體矣!

5.彌勒日巴尊者傳

這是一個修學佛道成功者的典型人物。

彌勒日巴,禮拜馬爾巴上師為師,被上師百般折磨而不退心、退志,終於修行成功,即身成佛。

其修行的經過,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具大決心、大毅力,這本從梵文翻譯成中文的書,真修行人不可不讀,讀了以後,必定會受大啟發、大激勵!

修行成功的彌勒日巴尊者,會在天空像鳥似的飛行,他看到地面上所認識的地方,地面上的村民也有認識他的。這麼看來,呂洞賓修行成仙,雲端來去,和黃龍禪師的一段公案,後來成了佛教護法,不只是個神話故事了。

6.制心一處事無不辦

有一個人,聽說吃「黃精」可延壽、不老,想自身嘗試,又怕危險。於是,置「黃精」於深枯井中,誘人入井後,便以石盤蓋上井口,並對井中人說:餓了可食「黃精」。

被騙入井之人,迫於無法出離,只有等死。

不久,忽然有一狐仙降臨枯井,告訴他說:我昔被獵犬所獲,賴君贖命,今特來報救命之恩!

狐說:我每日臥墓中,兩目注視墓頂口,久之,覺身能飛出墓外,由是悟神能飛,遂成通天狐,能飛騰變化。汝可於此井底,專注石磨洞口試之。

其人依言,雙目注視石磨小孔,經十餘日,身已能出井外,遂逃去!

(註):不要把這個故事看成做不到的「神話」,當知易經上說的「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由此證知必非聖人虛語。

佛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我人難在念念生滅,不能將此心「統一」到「安祥」心態;果能「安祥」到「無念、無住、無相」時,「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成佛都有可能,況其他呢?

初祖達摩大師說:「外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外離諸緣……心如牆壁……做起來可能不太容易,儒之「四勿」,試做一、二看看!

7.聖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從久遠劫前的觀世音古佛,發菩提心,從「反聞聞自性」而修成無上道的。

法華經上的「普門品」,述說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該以何身得度,即現身其人之前而為說法。

聖觀世音與中國特別有緣,浙江的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聖地,菩薩的慈悲事蹟甚多,有「傳奇異聞錄」風行於世。

從一個普通的人,修行成為一位大菩薩,綿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天人合一;天即人,人即天,「天人之間」的「間」隔、「間」距,應該是不存在,之所以「聖、賢、才、智、愚劣」有別,也是迷失自己本性以後的「染」有多少、「執」有輕重;如果能淨化掉心垢至一塵不染,則「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一超直入,「不歷僧祇獲法身」,如此則「天上、人間」是一不是二了,「心淨、土淨」,極樂世界不是遙遠到十萬億佛土之外。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入觀音法門者,「旋汝倒機聞,反聞聞自性」,聞性的確是不生、不滅,試著去做做看!

8.菩提樹下大悟的佛陀

悉達多太子踰城出家,雪山六年苦行而未證道。三十五歲的秋天,在烏爾貝臘.些那尼的菩提樹下立誓:如果不開悟,就不再站起來。

坐到第四天,大清早,忽然聽到一個女孩的歌聲:

弦啊弦!發出好琴音!

太緊了,音僵。

太鬆了,音懶。

不緊不鬆,音美妙!

太緊了,音僵。

太鬆了,音懶。

剛好,剛好,音美妙!

剛好,剛好,音美妙!

「剛好」不就是恰好、是調和、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嗎?不就是什麼都無執著的狀態嗎?

悉達多太子大悟了,不再執著「若不開悟,不再起來」的那個觀念了。

悟了的悉達多,是佛陀了,號釋迦牟尼。

9.佛為父王說法

寶積經云:「爾時世尊告父王言:我所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味亦善,純淨無雜,清白無染。所謂六界:地、火、風、空、識。六觸:眼、耳、鼻、舌、身、意,若緣順境,生貪愛心;若緣違境,則生瞋心;於中庸境,生愚惑心。如是三事,起貪、瞋、癡,墮四惡處,輪轉生死,無解脫期,作業果報,皆不失壞,若無作業者,即無受報者。父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於相,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一切諸法皆具三解脫門,究竟涅槃。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當知諸根幻,境界如夢。佛說是法時,淨飯王及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

(註):佛為世俗父母說法(也曾上升忉利天為母摩耶夫人說法九十日),佛之大孝、報恩行,為世人第一楷模、表率,人人學佛、成佛,是為一切生命最圓滿的成就。

10.觀相(想)得度

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淨飯王白佛言:「世尊!今我在世,見佛色身相好,悉達在宮時,相師皆見其三十二相,今者成佛,光明益顯,佛涅槃後,末世眾生,當云何觀佛?」

爾時世尊入色身三昧,從三昧起,有五色光,從佛口出,照父王頂,及於精舍,遍娑婆世界。爾時世尊欲令大眾見佛色身了了分明,佛化精舍如白玉山,高妙如須彌山,有百千佛龕窟,於諸佛龕窟,顯現諸佛像與佛無異。

佛告父王:「佛滅度後,諸佛弟子若能割損諸事,捐棄諸惡,繫念思惟佛常光者,佛雖不在,亦名見佛……」

(註):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佛弟子從觀相(想)、觀心、保任至安祥常在,即名見性成佛,其功力則在能「割損諸事,捐棄諸惡」,果能看破、放下、歇業養神,必定能夠定慧圓明。

11.度子羅喉羅出家

未曾有因緣經云:佛在迦毘羅衛國,遣目連白父及耶輸陀羅:「太子羅喉羅年已九歲,宜令其修學佛法。」

耶輸陀羅說:「如來為太子,娶我為妻,未滿三年,逃至山林,今得道還國,復求我子離宮,何酷如是?」

爾時目連方便曉喻,亦無聽意。

世尊即遣淨居天子,空中告曰:「汝耶輸陀羅當憶以五百銀買五莖蓮花上定光佛時,汝求我:願世世為妻,我言:菩薩屢劫行願,隨君施與,誓無悔心,而今何故愛惜羅喉羅,不令學道?」

耶輸陀羅聞已,還識宿命如昨所見,愛子之情自然消歇,提羅喉羅手付囑目連。

時淨飯王集國中豪族,各遣一子共趨佛所……

(註):生為佛子,是多麼大的福報?而今與佛有緣的佛弟子,若能具足誠敬信,對佛視為「法身父母」,對佛具忠臣、孝子之心,佛視眾生若子,佛豈不欲將自己的無量珍寶付子繼承。然而,自古迄今,芸芸眾生之中,有幾多人真心願做佛子者?

12.醜女改容

百緣經云:波斯匿王的摩利夫人生一女兒,面貌極醜,養育長大,覓一貧寒之子為其夫婿。波斯匿王為造舍宅,牢關門戶、內外七重。王囑女夫:「汝若外出,自執鎖匙,開關由汝,勿令外見……。」

彼女自責:「我種何罪,幽閉暗室?」

於是,遙禮世尊,哀懇垂憫。

佛知其意,即至女前。醜女見佛,即哀求懺悔,佛為說法,心開意解,惡相醜形忽然端正。

女夫還家,見婦端嚴美貌,問是何人?……

(註):修學安祥禪,主旨在發露本心,保有安祥,果能做到「天君泰然」,必定會「百體從令」,認真修行的人,都會「脫胎換骨」似的成了美女、俊男,相隨心轉,時光倒流似的,若問此中奧妙,請看拙著之《觀潮隨筆》中的「光彩與美麗」。

13.燃燈不滅

賢愚因緣經云:舍衛國有一貧女,行乞度日,見到國王、臣民……皆供養諸佛,心自思惟:我之宿罪,生處貧賤,雖有福田,無有種子。深自咎悔,悲痛感歎!行乞度日,忽得一錢,即持買油,往詣精舍,置於燈中,自立誓願:我今貧窮,用是少油,供養於佛,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燈,滅除一切諸暗心垢!

作是誓已,禮佛而去。

入夜,諸燈油罄者相繼息滅,唯貧女所施之燈獨燃。

目連當值,察天已曉,見此燈燃,膏柱未損,如新燃燈,以白日燃之無益,欲息滅之,舉手扇之,燈焰如故,復以衣扇,依然明照無損。

佛見而語目連:此燈非汝能滅,此燈乃發廣大心者所施之物。

貧女復來禮佛,佛即為之授記:來世百劫之中,當得作佛,號曰:燈光!

(註):貧女施一小錢之油,佛為授記:將來會成佛,蕭梁(梁武帝)身為一國之君,造寺、齋僧、寫經、度人……不可勝數,初祖達摩卻說他:毫無功德!對比之下,原因在那裏?若能揀別分明,那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仍是不善用心;天人之間,眾生與佛豈有差距?「不二法門」豈有二耶?

14.不可思議的維摩詰

與釋迦牟尼佛同時代出生的一位大居士—維摩詰,這個人真是不可思議,神通廣大,在「維摩詰經」中有詳明介紹:

他慈悲度生,方便示疾,釋迦牟尼佛要找一位弟子前去代表問疾,結果羅漢果位中的人沒有一個人敢去,因過去都曾被維摩呵斥過。詢問菩薩果位中的人,也是一樣都不敢做代表,最後只有文殊勉為答應代佛問疾。

維摩詰的客廳真大,文殊菩薩一應諾代佛前往向維摩問疾,即時眾中大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都願跟去,經上說有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一同前往維摩丈室。

到了維摩詰家,維摩詰居士早已以其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唯置一床,以疾而臥。那麼多的人到了維摩詰室內,舍利弗一見即作是念:連一張坐椅都沒有,大家要坐在那裏喲?

舍利弗先被維摩詰教訓一頓,然後現不可思議神通力(比今日各種電訊還快),通知東方三十六恒沙國外,有世界名叫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身高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皆高廣嚴飾,彼佛即遣送三萬二千師子之座來入維摩詰室,奇怪的是:維摩詰室都能容納得下,所有來賓客人歎未曾有!

到了該吃飯的時候了,舍利弗又動念了:這麼多人到那裏去吃飯呢?

維摩詰知其意,即時入三昧,不起於座,遣化菩薩往上方,度四十二恒沙佛土,到眾香國,向香積佛化來一缽香飯,與會大眾,皆能飽餐一頓,而飯香普熏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註):太超常識、太不可思議了,佛國世界的富有,絕非我人這個世界這個「大王」、那個「大王」……可比,人如果能不自小其器,不妄自菲薄,把心量儘量放大、敞開,如中庸上所說「放之彌六合(上下四方)」,那的確是宇宙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15.笑彌勒

大肚彌勒,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後,即將成佛的補位大菩薩。這位菩薩現居兜率天的彌勒內院。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億百;

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

(註):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的大權示現,其不厭生死、不住涅槃,皆因與眾生有「同體大悲」之緣,往來度生,從不疲厭,聖觀音之所謂「該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現其前,為其說法」,時時出現眾生之前,怎奈「佛視眾生如子」而欲度脫,而眾生卻是「雖復教詔,而不信受」,以眾生之眼光去看佛,佛也成為眾生了,外佛不識、自佛不認,眾生之苦將「伊於胡底」?

彌勒菩薩的造像極其可愛;笑嘻嘻的,胖篤篤的,其詩偈:「大肚能容,容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看其造像,讀其詩偈,在生活中便能受到很多的啟示及教化。

還有一首偈說:「行也布袋(布袋和尚也是彌勒示現)、坐也布袋,放下布袋,自由自在!」這偈看起來是那麼容易明白叫(教)人「放下」!「放下即是!」「放下」即是「離執」、沒有執著,就是解脫!

以上列舉十五則天人之間不可思議之事蹟,旨在啟引吾人「希聖、希天」上上升進之嚮往心。實際上,天人之間不可思議的事蹟多得不勝枚舉。「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只要「吾心信其可行,總會有成功的一日」。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壹、生之奧秘
第3頁:貳、愛的茁壯 第4頁:參、人生之路
第5頁:肆、生命之光 第6頁:伍、「愛」是智慧能力的無盡源泉
第7頁:陸、人格的陶治 第8頁:柒、從「愛」的擴大到天人合一
第9頁:捌、道二仁與不仁而已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