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八卷)

[日期:2010-1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前面已經將序分介紹過了,今天要給諸位介紹的是正宗分,這是一部經裡面,最主要的部份。在本經正宗分,一共是分成三大段落。那麼這個三大段,也是就信、願、行而分的。大概在古德註解本經分科的概念,幾乎都是相同的,但是段落的起止,卻各有不同。譬如蓮池大師,他老人家在疏鈔裡面的分法,就沒有發起序;而是將發起序就列入了正宗分的第一個段落。那麼蕅益大師,他有發起序,而且將六方佛判做流通分,那麼的確也有他的道理。那麼諸位如果看疏鈔,看要解,看圓中鈔,就曉得古人分判的段落不相同,但是信、願、行這個三大段的構想,幾乎是一致的。

那麼我們研究這部經,以要解為主。要解這個三大段的名稱,第一段是廣陳依正以啟信。「陳」是陳說,也就是詳細的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也就是說極樂世界那一邊的生活狀況,無論是在物質的生活,在精神的生活。其目的,是叫我們啟信。在第二個段落裡面,是特別勸勉我們應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是說的發願。這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的本師,特別勸勉我們。最後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怎麼個去法,這是正式地指示我們持名這一種修行方法,以建立行門。那麼這是正宗分裡面,這個三大段,信、願、行三大段。

這個信、願、行,是這一部經的宗旨之所在,這是我們要好好地把它記住。這個三科,這個地方很清楚,諸位把它記住。我們在講解裡面,曉得段落,就不必要交代了,大段落會交代得很清楚。這個啟信、發願、修行,這個信與願叫慧行,那麼這是講前導,它在前面引導正信、切願。持名是這一個法門裡面正修,六度萬行是屬於助修,所以說一部經的要旨不外乎這三個字。古人又說,「得生與否」,這個「得生」,就是你能不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全由信願之有無」,就看你有沒有信願?這是決定你能不能生。品位高下,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那個地位的高下;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每一土裡面各有三輩九品,所以到那邊地位高下,有很大的差別。那麼這是「全由持名之深淺」,就是我們功夫的淺深。功夫深,你到那邊地位就高,品位高;功夫淺,當然你到那邊的時候,你地位也淺。如果我們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建立信願,這個信願也不是說建立就建立了,沒有那麼容易。這個法門諸位要記住,這是難信之法門,所以必須要把大乘佛法的道理要了解,淨土法門的原理要懂得,你的信心才能夠建立,你的願才真正能夠發出來,然後努力去修行,增高你自己的品位,決定往生。而且得到高品位的往生,那麼這也是世尊以及歷代祖師,在這一部經裡面,對我們的期望。

下面這是經文。經文先講依報,依報就是生活的環境非常之妙。當然不能夠細說,只能夠略舉其段,希望我們能夠舉一反三,一聞千悟,那麼這是聞法很重要的原則。

經文「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這一句話是徵問,因為舍利弗尊者是提不出問題來。佛叫著他說,舍利弗,彼土,這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那一邊。為什麼名字叫極樂呢?下面這是佛自己來解釋,「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一節經文完全是就能受用人而說的,能受用的人。

那麼在經文裡面,我們首先要了解「眾生」是什麼意思?眾苦、諸樂,這是相當緊要的,一定要詳細地說明白。眾生是能受用的人,等覺以下皆可以名,等覺以下都可以用這個名。換一句話說,佛與眾生,這是對等而稱的;這個眾生的本意,在這個地方,眾緣和合而生起之假相,曰眾生,這個希望大家要注意到。因為在佛法裡這一個名詞用得太多了,非常地廣泛,我們要曉得它本來的意思,以及它引申的意思;它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假相。那麼由此可知,情與無情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假相。它引伸的意思,就是眾多的意思。我們現在常常講的眾生。這個概念裡面,都是以為芸芸眾生,很多很多的人,稱之為眾生,這是引伸的意思;在經論裡頭用得也相當的普遍。可是如果我們要不明瞭它的本意,只知道引申的意思,那是決定不夠的。為什麼呢?沒有辦法破煩惱、執著,沒有方法破迷開悟。諸位曉得佛法的修學,無論是那一宗那一派,無論是那一個法門,都是以破迷開悟為目標,所謂是殊途同歸。經上常說的,「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歸元無二路」,總是斷煩惱、見真性,也是本經裡面所說的,「一心不亂」,總是以這個為歸宿。佛門常常稱呼人稱眾,譬如一個寺院裡,我們要去請教人家,你這個寺院住了多少人?那麼這是,這一種說法,在我們聽起來沒錯啊!可是在佛法上則不然,佛門裡面一聽就曉得你是個外行人。如果你要問他,你這個寺院裡住了多少眾?他一聽,你是很內行的。這樣地稱說,其用意,破我執。這一句話的意思是,你這個寺院裡面,住了幾個眾緣和合的假相?如果說是問你住了多少人,你就會著事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會著相,所以這種稱呼是破執著的稱呼。一個人也稱眾,一個人他是四大五蘊,眾緣合和的假相。所以我們曉得眾生的本意,才能夠依文字,起關照,證實相。那麼由此可知,佛門就在術語上,都是誘導我們破迷開悟;這一個名詞術語用意如是,所有的名相無不如是,都是提起我們關照功夫而施設的。

那麼再看經裡面所講的眾苦,眾苦是什麼意思?這是佛門常稱集眾,意思都是破迷破執著。那麼經上講,無有眾苦,這個「眾」在此地是講眾多的意思,苦太多太多了。經上常講的八萬四千塵勞。八萬四千苦。苦就是病,所以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八萬四千苦。說得太多了,說也煩,聽也麻煩,因此經論裡頭常常講眾苦,一切苦,把它歸納為三苦,就是這個三種;八苦就是指的這個八種。那麼諸位要曉得,三苦裡面包括八苦,所以三苦的範圍大,八苦不包含三苦,八苦的範圍小,就是三苦裡面的一種,一種裡頭再分別八種,那麼在這個表解裡頭,諸位能夠看得很清楚。

常講的八萬四千塵勞,就是八萬四千苦。苦就是病,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八萬四千苦;說得太多了,說也煩,聽也麻煩,因此經論裡頭常常講眾苦、一切苦,把它歸納為三苦,就是這個三種;八苦,就是這個八種。那麼諸位要曉得,三苦裡面包括八苦,所以三苦的範圍大;八苦不包含三苦,八苦的範圍小,只是三苦裡面的一種,一種裡面再分為八種,那麼在這個表解裡頭,諸位能夠看得很清楚。那麼這個三苦、八苦,是一切眾生可以說是人人具足,所以是一切有情眾生個個具足。三界之內也統統具足,在欲界裡面,這個三類的苦統統都有。欲界裡面包含著有六層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個三苦、八苦全都具足。到色界天,因為他「欲」斷了,所以「苦苦」沒有;「苦苦」是中斷了,他有「壞苦」,他有「行苦」,因為他有色相。那麼到無色界天,他連色相也沒有了,沒有色相,當然就沒有「壞苦」,沒有成壞之苦,可是他有行苦;行苦是念念遷流不息,他有這個苦處。

我們現在簡單給諸位介紹這個「八苦」,八苦裡面第一個是「生苦」,那麼生就是講的出生,這一樁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經歷過,雖然經歷過,這個事情現在都忘掉了。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形容這個事情,說我們在投胎的時候,諸位曉得,一個人,這是假設,他到世間,也就是我們講的人道;到世間來投胎,得到這個報身,是他自己前生五劫的善業所感而來受生的。當然他與父母是有緣分,沒有緣分不會到他家來投胎。

那麼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說,父母與子女有四種緣,第一種,過去父母對他有恩,他是來報恩的,那麼既是來報恩,當然就是我們世俗裡面常說的孝子賢孫,這是報恩而來。第二種類,那是報怨,過去父母是他的仇家,這一世遇到了,他是報仇報怨而來,他生在你家做你的兒女,到他長大之後,他作奸犯科,會搞得你家破人亡,我們世俗間常講的敗家子,這是報怨而來的。第三類,討債而來的,討債鬼,那麼這些小孩多半非常可愛。如果父母欠他少,他或者三、四歲就夭折了;如果欠他多,到一、二十歲,他走了;費了多少心血,多少金錢來培養他,到他剛剛要成立了,他走了,這是屬於討債的。第四類是還債的,那是他欠父母的。這個小孩他將來對父母衣食、物質上的供養不會缺乏;當然也要看他欠父母欠的多少,欠得多,供養得很豐厚,欠得少,供養就比較要薄一點。他對父母沒有孝敬之心,沒有孝順心,只是照顧他生活而已,這是屬於還債的類型。佛給我們說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你家來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情形。人與人之間,父子這個關係最密切,是基於這四種緣。除父子之外,朋友之間的交往,乃至於一生當中與某個人只有一面之緣,也有這四種關係,只是在關係裡頭有厚薄輕重不等同而已,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真正懂得其中的關係,業力就可以轉變,命運可以改造;如果不懂得,不能夠轉業,那麼一定是隨業流轉,這個就苦不堪言了。

那麼說到苦苦,這個八種啊!苦苦上面是動詞,下面這個苦是名詞。第一種是生苦,投胎來的時候,入胎了,他在母親肚子裡頭十個月的懷胎,這十個月相當之痛苦,佛把這種苦比做地獄,叫胎獄之苦。母親要是吃涼的東西,他在肚子裡面感受就好比寒冰地獄,母親吃熱的東西,他感受就像火燒身體一樣,所以叫十個月胎獄之苦啊!正因為這個胎獄太苦了,所以他把前生的事情都忘掉了,如果在胎獄,胎胞裡面,要是很自在很安樂,他前世的事情那有不記得的道理?我們試問問,今天那一個人還能夠記得前生的事情?他為什麼不記得前生?就是經過一次大苦難,把前面的事情給忘掉了。

如果你說我不信,那麼可以舉個例子來說,這個世間有很多聰明伶俐的這些兒童,往往在害一次大病之後,這個人整個就變樣子了。我有一個朋友,他有一個兒子,非常地聰明伶俐,他說在八、九歲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發高燒,時間相當之長,等到病好了之後,這個小孩漸漸就很痴、很呆,變成這種情形;他說與小的時候,活潑、伶俐、聰明,完全不相同,變成呆頭呆腦。那麼由此可知一場大病都能夠使人痴呆,像喪失了記憶,何況生死?生死之苦比這個病苦,要嚴重得太多太多。

佛在經裡頭有一個比喻說形容死之苦,有如生龜脫殼。那麼諸位想想,活的烏龜,把它的殼拔下來,他說人投胎出生之苦,就像生龜脫殼一樣,這這個生死之苦,死是個大苦,生又是一個大苦,所以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道理在此地。也有極少數的人,能夠記得前生的事情,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大修行人,他不昧因果,像釋迦牟尼佛,他也是在他母親肚子裡頭懷胎十個月啊!可是他的福報大、神通大,他在母親的胎胞裡面,依然在講經說法,沒有這些苦的感受,這是福報大,所以他生生世世的事情都不會忘掉,那麼這個是大修行人。那麼第二個類型的,是屬於奪胎的,什麼叫奪胎?就是住在母親胎胞的這個人,他在一出生下來的時候就死了,另外一個人的靈魂,他剛剛好去投胎,就借著他這個身體;實際上他是兩個,一個身體是兩個人,前面那個人,他坐了十個月的胎,坐滿之後,一出生,他就死了,第二個人,奪了他的身體作為自己的身體,這叫奪胎,因為他沒有受十個月胎獄之苦,所以奪胎的人,記得前生的事情。這個在我們中國歷史筆記小說裡頭都有記載,這當然不是很多的事情,不是一個正常的,也不是多見的,那麼這屬於奪胎,才能夠記得前生的事情,所以死、生就是苦。那麼還有一種情形我們也能夠看得出來,這個生究竟是苦還是樂?特別是小孩,小孩不懂事,天真瀾漫,他這個苦樂,馬上表現在面孔上;不像成年人,城府很深,喜怒不形於色,這個是小孩做不到的。那麼你看看小孩出世的時候,一出生,你看他是不是滿臉笑容,啊!很喜歡,哈哈大笑出生了,那個生就是樂啊!我們看見小孩出生下來,那個面孔都是愁眉苦臉,一生下來就哭,那哭,苦才哭嘛!樂他就會笑了,他就不哭了,所以一生下來,你就看到他哭得痛苦,可見得他很苦啊!這是我們能看到的,也能夠證明生不是樂,是苦。一出生就哭,一出生口裡頭就叫苦,如何能夠脫離三苦、八苦呢?

第二是「老苦」,老之苦,我們不要多說,年歲大了,像我這種年齡,就已經感覺到老之苦了。年輕的人尚且不能體會,但是觀察那些老人,老態龍鐘,耳也聾了,眼睛也昏了,也花了,動作也不靈了,處處需要人照顧,這是老之苦啊!在中國,如果兒孫孝順,這個晚年還算是幸福;假如兒孫不孝順,老年的確是相當可憐。在西方,這一種情形更為普遍,所以有一些老年人,到台灣來觀光,對於中國的社會非常地羨慕,道理就是在此地。中國的家庭,三代同堂的還相當之多,這在外國是見不到的,換句話說,對老人的照顧,在今天全世界而言,依舊是在中國。

第三種是「病苦」,病苦的經驗,我想每個人都有,縱然你沒有大病,有的時候也要生一點小病,病的滋味你嘗試過。如果是得過大病的人,他對於病苦感受的,那就更深了。

第四種「死苦」,死之苦就是神識離開自己的身體,像前面所講的,佛所說的,如同「生龜脫殼」,投胎跟捨報,這個是最大的苦難;投胎的時候迷迷糊糊來投胎,投胎雖然不苦,可是坐胎就苦啦!這十個月在胎胞裡面,這個苦啦!死的時候,四大分離,你的神識離開你的軀殼,這個時候非常非常地痛苦,那麼生、老、病、死誰沒有呢?古人說: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這個四種苦人人都具足,那一個人也沒有辦法避免。

除這個之外,在我們依報環境當中,還有三類苦,那就是:第一個是「愛別離」,無論是你所愛的人或者你所愛的物,總是不能夠長久得到的,他會跟你離開,聚的時候你很歡喜,離開的時候你就悲傷。其次一類,「怨憎會」怨家對頭,不希望遇到偏偏朝夕共室,所以是:不是怨家不聚頭,怨憎會的苦啊!第三種是「求不得」,在這個世間,自己有欲望,始終沒有辦法滿足自己的欲望,求名求利,縱然得到了,又怕失掉,有患得患失之苦。這個三種也是每一個人所不能夠避免。

末後一條,叫「五陰熾盛苦」,前面七條是指的果報,我們現前的感受,不外這七大類,後面這個一條是業因,也就是苦因,前面是苦果,這一條是苦因。五陰熾盛,五陰煩惱在裡面就像火燒得很猛烈,很旺盛。所以前面這個七種苦果延蔓不斷,苦苦相牽,如果沒有辦法超脫,沒有辦法解決,這一種苦果必定是一生比一生深,一生比一生更苦,這種道理,這個事實,我們很冷靜地去想一想,可以能夠想到幾分,而且在常理的推測上,必然如是啊!眾苦我們簡單就給諸位介紹到此地這些名詞希望大家要注意到,要記住,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前面七種是果,後面這一種是因。

那麼再給諸位講這個「壞苦」,什麼叫「壞」呢?「壞」是到變壞的時候,你就感覺到苦了,譬如我們三界之內的色界天,色界天裡面,色界天人,都有相當禪定的功夫,他有色身,他也有物質上的享受,但是他因為沒有欲,就是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他斷了,斷了五欲,所以這些苦他沒有,他是離開了。色界天的壽命相當之長,他這個壽命怎麼說呢?完全是禪定的功夫,他的定功要一失掉,他就要墮落了。所以定功失掉,當墮落的時候,他感覺到苦,壞苦,他的色身、他的宮殿都壞了,他又要到六道裡頭去輪迴、去投胎。

無色界天,連色身都不要了,他沒有色身,他就沒有壞苦,可是無色界天人,這個壽命也是依定力而說的。譬如說他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是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他的定失掉了,失掉之後必定往下面墮落,為什麼呢?他沒有往上面去的,他要往下面墮落,這個時候感覺到苦。那麼這種苦給諸位說,為什麼不叫壞苦?因為他沒有色身,他有色身這叫壞苦,沒有色身叫「行苦」,他這個定功不能夠常住。

實際上說來,欲界眾生這三種全部都有,譬如到老的時候、死的時候,壞苦現前。我們的青春不能夠永駐,這是行苦,一天一天地衰老,這是屬於行苦。所以佛告訴我們,教我們要覺悟,人生所享受的無非是苦而已呀!實在沒有樂,所謂樂,不過是這些苦暫時地停止,那麼你感覺得好像很樂,實際上那有樂呢?何況樂極生悲呀!由此可知的確沒有樂,苦是真實的,樂是假的。

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東西全部沒有,八苦沒有,壞苦、行苦都沒有。沒有這些苦,我們才說它做樂,真正沒有這些眾苦,這個樂是真樂,我們稱之為極樂。極樂國度有四土,同居土中無有此苦,全部都沒有,諸位要特別注意到,同居土裡面,帶業往生之人,這些苦已經永遠離開了,不會再有了。他所受的不老,自在之樂,這是我只舉了兩條,因為我們世間人無法避免的老苦,他那裡不老,青春永駐,長生不老,我們這個世界求不得的,他那裡有,我們這個地方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不自在啊!他那個地方沒有這些,得大自在,得自在之樂。

那麼說到這個地方,古德告訴我們,念佛人或者我們講學佛人,當他沒有得到無生法忍的時候,決定不能夠度眾生,為什麼呢?自己沒有能得度,怎麼能度人呢?俗話常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所以,我常年講經,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學佛的諸位同修們,我們一定要記住,學佛有兩個目標,這是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要求開悟,第二個階段,我們要求證果。如果要想接引眾生,幫助別人,最低限度,我們要得到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達成了,那度眾生是更圓滿了。如果說是第一個目標都沒有達到,那要是講度眾生,恐怕是辦不到的。

古德的標準相當之高,那麼這個講到說要證無生法忍。證無生法忍在禪宗裡面說就是明心見性;在念佛人來說,則是得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我們在此地要作一個詳細的說明。那麼這是我在這裡特別用紅線給你畫出來「未得無生法忍,必定不能度生」。

這個附帶地跟大家介紹,清朝慈雲灌頂大師,他是乾隆時間的人,他老人家在我們佛教也是一位相當了不起的法師,有很多的著作,而且都寫得非常之好,流傳在世間。那麼他講西方極樂世界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二土修行難易;這兩個地方比較起來,我們修行,在我們這個世界難,在西方極樂世界容易,那麼這是怎麼說法的呢?這個十條底下舉了。此土是指我們這個世界,彼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我們曉得,學佛最重要的是老師,頂重要的是老師。我們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所看到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第一要緊的,就是要從明師受戒,那麼最好的老師當然是佛,而我們這個世間到那裡去找佛呢?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這個時間真是太少太少了。

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記載的,就以本師釋迦牟尼佛來說,他老人家所示現、住世只有八十年,壽命跟一個普通人一樣,不太長,而他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也就是說他教化的影響只有一萬二千年,那麼一萬二千年之後,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法了。要等到下面一尊佛再出世,這個世間才有佛法,下一尊佛是彌勒佛,什麼時候出世?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五十六億七萬年以後,彌勒菩薩降生在人間,示現八相成道,說法度生。那麼諸位要想想,五十六億年跟一萬二千年,不成比例呀,這個短短一萬二千年當中有佛法,而五十六億年,這麼長的期間沒有佛法,縱然這一萬二千年有佛法,諸位要曉得,佛法的法運還分三個時期,正法只有一千年,像法也只有一千年,末法則是一萬年,我們現在是在末法第二個一千年,也就是末法現在已經過去一千年,一萬年已經過去一千年,還有九千年。

末法時期的佛法,已經不純正了,有許多假的佛法摻雜在其中,正如同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個邪師當然說的不是正法,似是而非的佛法,那都是騙人的;數量之多,超過了真正的佛弟子,這個假佛弟子比真佛弟子多,冒充的佛法比真正的佛法要盛,我們如何能夠辨別?這個就是我們這個地方修行,的確,特別是在這個末法時期,不容易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不容易遇到真正的佛法。

西方世界情形就不相同了,因為那一邊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不是過去佛,也不是未來佛,不但是現在佛,前面給我們說過,今現在說法,所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第一個,老師好啊!你可以親近阿彌陀佛,你可以親自聽阿彌陀佛說法,你怎麼不開悟呢?你怎麼會不證果呢?所以這個兩方面一比較,我們這個世界比他差得太遠了,這是第一個難易不相同之處。

第二條「此土不聞說法,彼土六塵說法。」不聞說法,修開悟,修行證果,難啊!西方極樂世界不但阿彌陀佛天天說法,連六塵都說法,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全都說法,換句話說,一天到晚,說法之音從無間斷,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當然容易了。

聞法,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講比什麼都重要,諸位可以想到,要是不重要的話,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為什麼說法四十九年,換句話說,他示現成佛就弘法利生,就從事於佛陀教育、教學的工作,一直到他八十歲圓寂,沒有一天休息,沒有一天中斷,天天都在那裡講經說法,可見得這個事情很重要。因為修行不難,難在什麼呢?斷疑生信,難在這個地方。如果不把世出世間這一切道理,一切事實的真相搞得清清楚楚,你就不會死心塌地去相信,你也沒有辦法依教奉行,佛四十九年的教學,無非是把宇宙人生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跟我們講清楚,講明白啊!然後教我們自己去修學、去親證。那麼這樣說起來,說法就非常的重要了,說法就是教學。所以佛門第一個要緊的工作就是教學,講堂上的作業啊!

六塵說法,這是不可思議的,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要講到六塵說法,的確不容易。一個人要想把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都把它斷掉,那就非得用強有力的佛法,日夜地熏修,才能夠辦得到。可是我們要曉得,在過去中國寺院叢林裡面的教學,大概是每一天有十六個小時的熏習,二十四小時占三分之二,這是有相當的力量,所以他在三、五年之間就有了不起的成就,而我們今天在修學,就是佛法的熏修上來講,遠不如古人了。

縱然是說今天科學發達,經典印刷成本很低,每一個人家裡可以請一部大藏經,供養在家裡,但是諸位想想,幾個人去看它呢?一天你能看幾個小時?如果一天不能超過十二個小時,那麼我們這個心不是受佛法的熏習,就是要受煩惱的熏習,十二個小時是一半佛法,一半煩惱,恐怕這個力量敵不過煩惱,成就還很難指望,但是有幾個人能夠一天讀經讀十二個小時呢?讀經如果不能夠懂得經的意思,不能夠依文字起觀照,又如何能證實相?所以佛在華嚴,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智辯聰不能理解佛法,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不能把世智辯聰看作智慧。

那麼我們這個地方聞法,的確是不容易,尤其是在現在,真正有修有學的大德一個個都凋零了,年輕人多半偏重在名聞利養,那有耐心去認真地修學?何況遇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一個好老師也不容易。沒有真善知識指導,縱使有苦學也不容易成就,這是今日之下,佛法修學上很大的一個困難,那就是不容易聞到正法了。反過來看西方極樂世界,導師阿彌陀佛,善友十方世界諸大菩薩,不但他們說法從無間斷,而且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角落都遍滿說法的音聲,耳朵就像收音機一樣,眼睛就像看電視一樣,喜歡聽什麼經,喜歡聞什麼法,你所聽的就是這部經,你所看到的就是這部經所說的境界相,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啊!所以那個世界是六塵說法。

我們過去也曾有過這麼一個想像,如果在這個世間,真正有大福德的人,建一個寺院,建一個真正修學的道場,提供給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真正發心修學的人有一個棲身之處,有一個修道的場所。在從前科學不發達,交通不方便,所以每一個省分、每一個縣分、每一個鄉鎮,都有寺院庵堂的建立,便利就近修學之人。今日之下,科學發達,交通方便,可以不必要每一個縣來建立了,每一個地區來建立了,在這個世界上,有兩三個大道場,就足夠用了。可以把全世界的人才集中起來,大道場當中,每一座建築物,乃至於樹林、樹木裡面,我們都可以給它裝上電視機、擴音器,無論他走在什麼地方,在這個範圍之內,譬如說我這個範圍,以台灣來說,有幾十家,有幾百家的地方,一進這個範圍就聽到說法的聲音。在一些建築物裡面,牆壁上,柱子上,屋簷上,涼亭裡面,樹木當中,都有電視的瑩幕畫面,你都能夠看到法師在講經,你都能夠聽到說法的音聲,一天二十四小時,佛號永不中斷,這個也彷彿是六塵說法。

十幾年前,我構想的中華民族百姓宗祠就有這樣的一個想法,這是建立一個大道場,能夠成就許許多多的人。眾生真有這樣大的福報,福報現前了,道場自然就建立了。我們今天利用這個電視,利用這個錄影帶,將正法送到每一個人的家庭裡面,供養大眾,這在六塵裡面,只有色塵與聲塵而已,其餘的我們還辦不到。所以要想聞法自在,法音不斷,二六時中,念念熏修,當然最好的道場無過於西方極樂世界。

第三,我們這個地方有一些惡友牽纏,這個惡友就是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因果這些朋友們來糾纏你;你在修行了,他要拖你去玩玩,他常常來給你打閒岔,這在修行人來說,尤其是沒有開悟,沒有證果的人,最怕的是這個事情,怕打閒岔。當然已經開悟證果了,那不在乎,他什麼場所都可以去。這是我們初學人很大很大的障礙,所以初學為什麼叫你住寺院,為什麼叫你住叢林,遠離世間這些惡友,西方極樂世界則不是,那一邊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個上善是指的菩薩、諸佛、羅漢這些人,上善之人,跟你聚會一處,絕非惡友,絕不打閒岔,跟他們在一塊,你的道業當然天天在進步,天天有進展。

第四,「此土群魔惱亂」五陰魔、煩惱魔、生死魔、天魔,叫你煩惱,叫你心緒不寧,這是我們這邊很普遍的境界啊!西方極樂世界神魔沒有,也沒有惱亂之事,彼土諸佛護念。在本經我們看到,十方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護念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修行人,所以那邊修行容易啊!在這邊難啊!

第五,我們這個地方有六道輪迴,輪迴不息啊!生死疲勞之苦,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在魔障裡頭,輪迴是個大障礙。西方世界永脫輪迴,只要你一往生,這個問題永遠擺脫掉,修行沒有障礙了。

第六「此土難免三途」這是的確,我們這邊娑婆世界,縱然是個修行人,難免不造貪、瞋、嫉妒這些惡業,造作這些惡業,如果這些惡業的力量很大,臨命終時必定被它牽引到三途,這是非常可怕之事,不要說在家人難免,出家人也難免啊!這是我們應當要畏懼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途,不但沒有三途惡道,連三途惡道的名稱、名字,那一邊都聽不到。所以彼土修行容易,我們這邊難啊!

第七「此土塵緣障道」這個塵緣是生活、衣食之累呀!在家你要養家活口,你沒有辦法離開五欲六塵,沒有辦法離開許多人事上的關係,這一些多少它都障礙你修道,就是障礙你的清淨心,障礙你一心不亂,特別是在初學的人。西方極樂世界用不著,為什麼呢?衣食自然,一切受用都是自然的。想衣服,衣服就帶來了,想飲食,飲食就現前了,不必去經營,不必去造作,一切受用隨念現成的,所以沒有塵緣障道之苦啊!

第八,我們這個地方壽命短促,佛在經論上常講,一般的修行,所謂三大阿僧祇劫,我們這邊修行,才將有一點小成就了,他壽命到了,再這麼一投胎一轉世,至少又要中斷了十幾廿年,這個道業不能夠繼續不斷,所以你修行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就是講進進退退啊!西方極樂世界壽與佛同,佛是無量壽,所以只要你一生到那個地方,縱然是下品下生,你的壽命也是無量壽。「無量」究竟是多少?「無量」是個數字,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我就不要說多了,就是一個無量吧!阿僧祇個阿僧祇,你有這麼長的壽命,那麼三阿僧祇劫修行,你就成佛了。可見得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不是一生成佛,真所謂當生成就的方法,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個成佛容易啊!我們這裡成佛難,太難太難了!

再說此土修行容易退失,容易退心,容易失去生命,這是每一位同修都所經歷到的事情。功夫沒辦法保持,當然前面種種因緣叫你退步,叫你共念。西方極樂世界永無退轉,所以到那個地方去圓證三種不退: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因為這是殊勝之因緣啊!

末後一條說:「此土佛道難成」,千真萬確的事實。而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修行就圓滿,圓滿就成佛。這是慈雲大師把西方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兩下一比較,你看那一個難?那一個容易?很清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如果我們要想一生成佛,不到西方,到那裡去呢?我們這一生決定去西方,而到了西方之後,一生當中決定成佛。

「念佛求生淨土,見佛聞法,得無生忍已」這已說過,難易諸位曉得了,必定證無生法忍,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對於這個世界捨不得,這個世界有我們的親人,對我們有恩德,我們捨不得他,我們要想來度他,你先度自己,先到極樂世界度自己,得無生忍以後,「普入佛剎,救度眾生。」不但是娑婆世界,他方世界,你過去多生多劫的親朋好友,所有的眷屬,你都認得,因為那些人跟你都有很深、很密切的緣分,都應當救度啊!佛門裡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眾生與我們有緣,我們要成就自己的本事,然後再救度他。這一個事情,我們要曉得其中之義理。

「欲拔眾生之苦」這個三行,大家要特別留意到,為什麼呢?關係我們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事情,這太大了。救拔眾生之苦,暫時地捨離娑婆,這個真是大悲心啊!不是說娑婆世界這裡苦難眾生,我們不顧了,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享福去了,這種心是自私自利的心,不會往生的。所以你捨離娑婆,求生淨土,你是大悲心,你是為了要救度眾生而到那邊去,所以離開娑婆世界是暫時的。

「欲與眾生以樂」拔苦與樂啊!我們要給眾生最大的安樂,真正的幸福,「亟求往生淨土」,這是大慈啊!那麼由此可知,我們求生淨土是什麼心,大慈大悲,是這種心去往生淨土,絕不是到西方淨土去避難,去貪圖那邊的富貴,去享受,如果是用這個心,那就錯了,「此往生之意,不可不知。」如果說是,啊!我們這個地方太苦,那個地方太樂了,我們貪圖享受而去往生,這個與佛的願力不相應,與大乘佛法不相應,與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的悲願也不相應,那你去不成,那邊沒人收留你的。所以這一點意思,大家要特別注意到。那麼上面,我們所講的都是同居土。同居土已經這樣地殊勝了,除同居土之外,還有上三土,這個上三土,也要跟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

這個方便土,跟他方世界當然也有方便土,可是不一樣,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說方便土是秉圓教體色皆空而證入,可見得他與小乘阿羅漢的境界是不一樣的。小乘人,他的思想不出藏教,他沒有圓教菩薩的弘願,當然所感的淨土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了。我們在表解裡面來看,諸位要特別記住,這個地方全是講的圓教。

「方便土中,皆以圓教觀,體色即空。」體是當體就證得,像心經裡面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樣子證入的。所以他不滯於空寂,這個空寂就像楞嚴經裡面,佛說小乘人的境界,所謂是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他這個內守,「滯」就是守的意思,他停在這個空寂的境界,這個空寂的境界也就是小乘人的偏真涅槃,他停在這個地方。那麼停多久呢?佛在經上一般講說是兩萬大劫,這個就是滯於這個地方,不能再精進。圓教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土,它不一樣,斷證跟工夫雖然是差不多,可是境界不相同。「即能從真出假」,「真」就是真空,他能超越,他不停在那個地方,立刻他就從真空之理就超越了,超越到假,這是講的幻有,「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熟眾生。」不墮在偏真涅槃,立刻他就迴小向大,與大乘菩薩一樣示現在九法界,以遊戲神通,莊嚴諸佛國土,這個清淨就是莊嚴,莊嚴諸佛國土,幫助佛教化一切眾生,來度化一切眾生,成熟眾生。可見得方便土這是講事一心,小乘的境界,與一般小乘大大的不相同,殊勝得太多了。

「實報土中,皆以首楞嚴三昧證入」楞嚴大定證入,「觀智圓融,無隔別不融之苦。」沒有這個現象,這個都是最高最圓的智慧,觀智圓融啊!不會有達不到的地方,或者是有超越的地方,過與不及都是不融之苦,所以他能夠「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樂」這實報土裡就跟華嚴經裡面講的一真法界完全相同。這個隔別呢?理事有礙,事事有礙,這是隔別。一般圓頓菩薩還不免有這些障礙,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土,這些障礙完全沒有了,換句話說,他這個享受與諸佛如來是相等,都能夠得到事無礙之樂的。

「常寂光土,由始覺覺至心源。」「心源」就是真如本性。「本始」本覺跟始覺「合一,成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沒有比這個更圓滿了,沒有比這個更高了,究竟覺我們也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佛之住處,理智不二,身土一如,無有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這個兩句話怎麼說呢?譬如別教,別教的初地菩薩等於圓教初住,那麼別教十地菩薩等於圓教十住,別教的等覺菩薩等於圓教的初行,別教的佛位只等於圓教的二行,那麼別教的佛,他的法身就滲漏了。為什麼呢?四十一品無明,他才破十二品,還有一大半都還在啊!這就叫法身滲漏,真常流注。這個地方,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這個佛是圓教佛,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所以沒有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圓滿無上菩提,覺法之樂」這是無上菩提的樂。「究竟無餘涅槃之樂」,這種境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但是更不可思議的,那就是「同居土的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這個是真正不可思議。圓滿清淨四土,圓受諸樂。這四種淨土,同居土的眾生,他都受用得到,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方是極樂淨宗。」佛講這部經,真正的目標是在此地。所以這個地方,這個表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念佛,你要問怎麼念才能往生?怎麼樣念才叫正念?這叫持名的妙行,如何才能做到「持名妙行」,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這個時候,「全心是佛」,心就是佛,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自己的心,心與佛整個合一不二,這是無量覺啊!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心佛是一不是二,這是真正之覺。這樣念佛就是多善根,為什麼呢?你們想佛的善根多不多?把自己心跟佛合一了,佛的善根就是自己的善根,佛的福德就是自己的福德,佛的因緣就是自己的因緣,這真不可思議呀!本來自己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沒有因緣,縱有,也不多。現在你能夠如是地持名念佛,真正覺悟到、體會到「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使自己與諸佛、與淨土合成了一體,善根、福德、因緣全是自性清淨心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無邊啊!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啊!

所以極樂世界最殊勝之處,不在上三土,也就是說不在寂光土、實報土、方便土,而在凡聖同居土。這一點諸位剛才看到我這個表解裡頭所列的,要好好地記住,千萬不可以忘掉,不可以等閒看過,一定要深信不疑,切願求生,力行念佛,你決定可以得到往生的受用。這個幾句話,我怕大家聽不清楚,記不牢,所以也把它寫出來了,因為這幾句話實在是太重要了,寫在這個地方「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要人深信不疑,切願求生,力行念佛,即得往生受用。」「古德有云」這是永明延壽大師所說的話「萬修萬人去」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既然萬修萬人去,「須知自己有分」這四個字千萬不能夠疏忽,要牢牢記住,自己有分,因此你要珍重,你要努力。古人常說,這是佛在經上也這麼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得人身,能夠聞佛法,能夠聞到真正的佛法,能夠聞到真正佛法裡面第一個法門;又知道這個法門自己有分,為什麼不珍重?為什麼不努力?為什麼不發願求生?為什麼不去往生受用呢?

蓮池大師告訴我們「稱理,則自性無染是無有眾苦義。」這個是完全從真如理體上說,從我們自性清淨心上說,決定沒有染污。像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講的自性清淨心,這個是要證得的。所以這是無有眾苦,可見得無有眾苦,本來無有眾苦。苦從那裡來的?是你自己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性無染啊!你把這個迷了,而後才妄生眾苦,虛妄出生這些眾苦,你在這個裡面受苦。不曉得「自性常淨」迷失了常淨,迷失了自性無染才有痛苦,今天叫你覺悟,曉得自性無染,決定沒有苦,又知道自性常淨,才曉得樂是真的,苦是假的;樂是本有的,苦是本空的,這是真理,這個是事實真相啊!希望大家要好好的記住。既然本有、本真,你決定可以求得,那那有求不得的呢?既然曉得本來沒有,本來是虛妄、是假的,你還怕斷不了嗎?

大師在疏鈔裡面跟我們講的,講彌陀經這個義理,解釋得很透徹,文義非常地豐富,將來有機緣,我一定給大家介紹。這個事情「總須自己親證,方得真實受用」如果不是自己親證,那依然等於「說石數寶」,自己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如何得到親證呢?也就是剛才跟大家說過,要堅定信心,決定沒有疑惑,要真正發願求生,修取持名的妙行,持名就是念佛的功夫,一定要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才能夠符合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才能符合經典裡面所說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功夫只要念到這樣的境界,決定得生。縱然不能夠達到理一心不亂,或者是事一心不亂也達不到,但是必定可以符合,就是說把我們見思煩惱能夠控制住,不叫它起現行,這叫做符合,就是能夠降伏住,使我們的功夫成為一片,我剛才講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就是功夫成一片,只要真正不斷地去薰修,這個境界不難達到。達到這個境界了,所謂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是決定沒有懷疑的。我們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心,信這個法門,信佛不欺騙我們,信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是本有,本來具足這個法門,相信我們自己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全心是佛,全佛是心。我們可以伏斷煩惱,決定得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像經典裡面所說的境界一樣,與諸上善人同聚一會,一生成就圓滿菩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書籍目錄】
第1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一卷) 第2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二卷)
第3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三卷) 第4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四卷)
第5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五卷) 第6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六卷)
第7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七卷) 第8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八卷)
第9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九卷) 第10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卷)
第11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一卷) 第12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二卷)
第13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三卷) 第14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四卷)
第15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五卷) 第16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六卷)
第17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七卷) 第18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八卷)
第19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九卷) 第20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二十卷)
第21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二十一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1-12-24 15:53:21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