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三藏精要 楊秀鶴居士編選

三藏精要 楊秀鶴居士編選

第四章 三寶 第一節 佛寶

[日期:2010-12-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楊秀鶴居士編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章 三寶

第一節 佛寶

◎三寶恩者,謂利樂眾生,不思議,而無有休息也。諸佛身者,真善無漏,於無數大劫之間,修因所證者。三有之業果,永盡無餘。功德寶山巍巍,一切有情,所不能知。福德甚深如大海,智慧無礙等虛空;光明遍照,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煩惱業障,都無覺知,沉淪苦海,生死無窮。三寶出世,為大船師,能截愛流,超昇彼岸。諸有智者,悉皆瞻仰焉。《心地觀經》

◎善男子,善女人!吾入涅槃後,多有眾生,著法服,貪利養,詐發道心,缺損正法,無有清淨心。如是之人,不信三寶,雖在我眾中,去我甚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無著行,雖不上菩薩位,其心堅固,不捨道心,雖去我百千萬由旬,去我極近矣。《菩薩瓔珞經》

◎善男子!佛寶中,具足六種微妙功德:一有無上大功德田,二有無上大恩德田,三於無足者,二足者,多足者中最貴,四極難值遇,如優曇花,五獨出現三千大千世界,六圓滿世間出世間功德。以具如是六微妙功德,常能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故,佛寶有不可思議恩。《 心地觀經》

◎時有五百長者問佛言:佛寶常利益眾生,何故,世間眾生,多不見佛,受諸苦惱也?佛告五百長者:譬如日光,雖普照世界,盲者皆不見其光明。多有眾生,常造惡業,而不覺知;無慚愧心,不親近佛法憎。若有眾生,尊重三寶;是人業障消除,福智增長,善根成就,永離生死,證菩提也。《同上》

◎第一、菩薩說曰: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為法臣也;所尊所重,唯佛世尊也。是故,常應念佛。第二、有諸菩薩自云:世尊!我自曠劫以來,得蒙長養我等之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禪定,智慧,無量行願,由佛得成者。為報恩故,常願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寵,常念其王。第三,有諸菩薩,復作是言:我於因地,遇惡知識,誹謗般若,而墮惡道,經無量劫,雖修餘行,未能出離,後於一時,依善知識之邊,教我行念佛三昧,是時,即能治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智度論》

◎具足十種法,為真供養如來:一以法供養,二以諸行供養,三平等利益一切眾生,四以慈悲心隨順,五以如來力,六一切善法,勤修不捨,七一切菩薩事業不捨,八如說行,如行說,九長時修行,心不疲厭,十大菩提心常不捨。若具足此十法,得供養如來;如財寶,飲食,衣服者,非真供養也。《華嚴經》

◎安住十法者,令一切諸佛歡喜。十法者:一安住不放逸,二安住無生忍,三安住大慈,四安住大悲,五安住諸波羅蜜,六安住諸行,七安住大願,八安住巧方便,九安住勇猛力,十安住智慧。何則,如來尊重法,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順顏色,心不暫捨。如來自修行中來,修行法,是供養也。如來出世,為利益眾生也;無慈悲心者,不能利益;一切不隨順者,不能利益,不修善法者,不能利益;放捨事業者,不能利益;不如說行者,不能利益;心疲厭者,不能供養,捨大菩提心者,不能利益。《華嚴經》

◎如來無數劫,勤苦為眾生;云何諸世間,不報大師恩。《華嚴經》

第二節 法寶

◎善男子!如一切佛寶中,有無量佛,如來說法寶亦然;一切法寶中,有無量義。善男子!法寶有四種:教法,理法,行法,果法也。法寶能破一切生死之牢獄,猶如金剛,能壞萬物。法寶能照癡闇眾生,猶如日光照世界。法寶能與眾生喜樂,猶如天樂樂諸天人。法寶能使眾生渡彼岸,猶如堅牢大船。法寶能破四魔,證無上菩提,猶如金剛甲胃。法寶能使割斷生死,脫離繫縛,猶如智慧利劍。法寶能運載眾生出火宅,猶如寶車。法寶能照破三途之黑暗,猶如明燈。法寶善誘眾生達寶所,猶如險路之導師。是名:法寶不思議之恩。《心地觀經》

◎我初成道,觀誰可敬可讚,無過於法,法能成立一切凡聖也。《般若經》

◎汝等正身正意,結跏趺座,無他想,專念法!正法:除諸欲愛,除塵勞,渴愛之心永不起,使欲而無欲,離諸煩惱之結縛與病也。自念法,又使人念!《增一阿含經》

◎我起樹王,謂波羅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鄰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為諸比丘並眾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別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無量義經》

◎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如是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復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沒,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別異。《無量義經》

◎眾生悟惛濁猖狂,有三渴愛所覆,沒於苦海,為四倒之所顛倒,於有漏法中,妄想所見,無我見我,無常見常,無樂見樂,不淨見淨,生老病死之所遷滅,念念無常,五蓋十纏之所覆蔽,輸迴三有,具受生死,無有始終。譬如循環,是以如來教跡隨宜,三藏九部,乃至十二部經,分流道化,隨信深淺,故說眾經典。《佛說大方便報恩經》

第三節 僧寶

◎眾善業成就,質直而順義,無有邪業;成就戒法,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知見者,即僧寶也。僧者,世之福田也,故自事恭敬,禮順。《增一阿含經》

◎事沙門道士,當用五事:一以善心向之,二擇好言與語,三以身敬之,四當戀幕之,五當恭敬承事,問渡世之事。沙門道士,當以六意視人民:一教之布施,不得慳貪,二教之持戒,不得犯破;三教之忍辱,不得瞋怒;四教之精進,不得懈慢;五教之一心,不得放意;六教之智慧,不得愚癡。沙門道士,教人去惡為善,開示正道,恩大過於父母。《六方禮經》

◎菩薩,能使不斷絕三寶種,何則:教化諸眾生,令發菩提心,是使永續佛寶種者;為眾生開闡法藏,是使永續法寶種者;護持教法,而不乖違,是使永續僧寶種者也。又能稱讚大願,永續佛寶種:分別演說因緣門,永續法寶種;勤修六和敬法,永續僧寶種也。又眾生田中,下佛種子,永續佛寶種;護持正法,不惜身命,永續法寶種;統理大眾,無疲倦,永續僧寶種者也。《華嚴經》

◎在家者,見沙門:開門待之,迎而問訊,設几席,護經藏,施物清潔;是在家五事也。教誨成其信,成其戒行,成其多聞,成其布施,成其智慧;此沙目五事也。在家出家如此,善法不衰矣。《善生子經》

◎人若一心誠心,歸依佛陀,彼人必得大快樂;佛心無畫無夜,憶念眾生也。人若一心誠心,歸依達磨,被人必得大快樂;達磨力,無晝無夜,加持眾生也。人若一心誠心,歸依僧伽,彼人必得大安穩;僧伽威,無畫無夜,保護眾生也。《帝釋所問經》

◎是時會中,有七歲童子,名選擇,從座而起,合掌白佛:世尊蔓!我發菩薩心,願成法王。世尊!我今欲為比丘,修正道;比丘精進禪定智慧,故得正覺也。我自今精進,願聽速為比丘。我修安樂道,至涅槃,除諸癡冥,以法光明照世間。佛即直許彼為比丘,且說法;雖不服染衣,於心無所染著,謂真比丘也。雖不除飾好,能斷他結縛,真比丘也。雖不受禁戒,心離諸惡,開定慧功德,曰真比丘也。《華手經》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紹隆佛種。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華嚴經》

第四節 拔苦與樂

◎諸弟子!常樂持十善,同諸生物,恆起悲心,拔其苦;恆起慈心,與其樂。《般若經》

◎財施為眾生所愛,法施常為世間所敬重。財施為愚人所愛,法施為智者所愛。財施壞財之貧窮,法施壞功德之貧窮。此二種施,誰不敬重。財施能與現樂,法施能與天道涅槃樂。樂愛悲者,能愛一切眾生;愛一切眾生者,即是愛己。《大丈夫論》

◎說法者,應行四法:一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二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話法生滅相;三得禪定與智慧,隨順諸經法而無諍;四不增不損,如所說法。《十住毗婆娑論》

◎已得身心教,復不難教他,若欲教餘者,先須教自己。《佛治身經》

◎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自不除,能教他除,無有是理。是故,菩薩先應自施,自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優婆塞戒經》

◎如船師常以大船,於河流之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如此無休息。菩薩亦以波羅蜜船,在生死流中,不厭生死,不取涅槃,不住中流,欲使眾生達彼岸而無休息,無量劫間,常精進修行,教化眾生。《華嚴經》

◎若有比丘,為人說法,思惟:我為彼人說法,令彼信敬我,能與我多飲食衣服等作說者,是名不淨說法。若有比丘,為人說法,欲使聽者,證解佛法,除現世苦,離諸煩惱。能使聽者,聞其所說,如說修行。為令得法、得義、得利、得安然。如是說者,名為清淨慈悲說法。《長阿含經》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之教,我欲於西方輸廬那遊行。佛告富樓那,西方輸廬那人,兇惡輕躁,弊暴而好罵。富樓那!汝若聞彼兇惡輕躁,弊暴而好罵毀辱者,當如之何?富樓那白佛言:世尊!彼西方輸廬那人,若於我面前,兇惡訶罵毀辱者,我作此念:彼西方輸廬那人,賢善而有智慧,雖於我前,兇惡弊暴毀辱我,猶不以手石打擲。

佛告富樓那,彼西方輸廬那人,若但以兇惡輕躁弊暴罵辱汝者則可;設復將以手石打擲者,當如之何?富樓那白佛言:世尊!彼西方輸廬那人,若以手石加我者,我當念言,輸廬那人,賢善而有智慧,雖以手石加我,而不用刀杖。

佛告富樓那,若彼等人,果以刀杖加汝者,復當如何?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當彼人,以刀杖加我者,當作此念,彼輸廬那人,賢善而有智慧,雖以刀杖加我,而不殺我。

佛告富樓那,假令彼人殺汝,當如之何?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彼西方輸廬那人,果殺我者,當作是念;彼西方輸廬那人,賢善而有智慧;於我朽敗身,以少作方便,使得令解脫。

佛言善哉!富樓那!汝能學忍辱,汝今堪能於輸廬那人間住止,汝今宜去矣!使未度者度,未安者安,未得涅槃者,得涅槃。《雜阿含經》

◎於我滅後,諸弟子相傳,而行自利利人之法,則如來法身常住不滅也。《遺教經》

◎說法者,視聽者之端,如渴之飲,一心入語義中,見聞法者,踴躍悲喜者,應為說法。《智度論》

◎舍利弗問佛言,世尊!有何因緣,慇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從佛以來,未曾聞如是說,今四眾咸皆有疑,唯願世尊,說斯何故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佛告舍利弗,止止!不可復說,若說此事,一切世間,諸神及人,皆生驚疑。舍利弗重請曰,世尊!唯願說之。此會大眾,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即能敬信。佛復言,止!舍利弗,若說此事,增上慢人,將墜罪惡火坑。舍利弗三次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此會我等,皆受佛教化,必能敬信,蒙饒利益。爾時佛告舍利弗,汝已慇懃三請,我得說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解說。舍利弗云,唯然!世尊!我等樂聞。《法華經》

◎菩薩,如眾生所作,知其因緣,知其心行,知其樂欲而說法者也。貪欲多者說不淨,瞋恚多者說大慈;愚癡多者,教勤觀察一切法;三毒俱多者,令成就勝知法門;樂生死者,說三苦;著諸有者說空寂;懈怠者,說大精進,懷我慢者說平等;諂曲多者說菩薩心,心質直而樂寂靜者,廣為成就。《華嚴經》

◎佛告弟子,如金師以種金,隨意造種種瓔珞;鎖環釵鐺天冠等形雖有差別,然非有離金。如來亦爾,以一佛道,隨順眾生,種種分別說之。譬如一識,分別說六。一色分別說六者,為教化眾生分別也。《涅槃經》

◎毗耶離城,有維摩詰居士,彼辯才,神通,智慧成滿,方便通達,成就大願,以明了眾生心之所赴,又能分別根機利鈍。彼為度人,以方便住城中。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而不毀犯,守忍而不恚怒,精進而不懈怠,一心禪寂而不亂意,以決定智慧而攝無智。雖白衣人,而修沙門清淨之律行。受諸異道而正信心不毀,學世典而樂佛法。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講所,教大法;入學堂,誘童蒙;入淫舍,示欲過;入酒肆,示節約;接長者,為說勝法;接居士,令斷貪著;接剎帝利,教忍辱;接婆羅門,令除我慢;接大臣,教正法;接王子,教忠孝;接內宮,說正法;接庶民,令興福力等,饒益諸眾生。時居士以方便示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等,皆往問疾,居士即對彼等,廣說大法。《維摩經》

◎佛聞維摩詰疾,召舍利弗,命問居士疾。舍利弗答佛曰,我不堪問居士疾;何則,我昔在林中樹下宴座時,居士來我側;曰,舍利弗,是座不必為宴座!夫宴座者,於三界,不現身意,是為宴座;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座;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座;於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座;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座;世尊!我聞此語不能報。故我不堪問疾。佛更命目犍連,迦葉,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阿那律,優婆離,羅喉羅,阿難十大弟子,彼等皆辭不堪。佛更命彌勒問疾,彼亦辭曰,我不堪。何耶!我昔乍說三不退轉時,維摩詰來曰,彌勒!聞汝授佛記,於何生授記也;過去乎,未來乎,現在乎?過去過了,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世皆非。或無生也:無生正位也,正位中無有記。又於如授記也:一切眾生如性也,故汝授記時,一切眾生亦授記;何則,一切眾生菩提相也。汝若得涅槃,一切眾生亦得涅槃;何則,一切眾生,畢竟寂滅,涅槃相而不生不滅也。我不能答之。故我不堪。時佛命文殊師利問疾,大眾思惟:今文殊師利與維摩詰二大士共談,必說妙法。乃大眾隨從文殊師利入大城,居士知文殊師利傳佛命來,退去侍者等,空諸室內,唯置一床而臥。《維摩經》

◎維摩居士,見文殊師利曰,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曰,居士!來了更不來,去了更不去。便曰,居士!疾何忍也,治療法得宜也,疾不增也?佛慇懃致問。居士!疾由何來?答曰,文殊師利,從愛生我病!一切眾生病故,我亦病,一切眾生若無病,我病亦滅。請看,菩薩非為眾生入生死也,入生死者必得病,然眾生若無病,菩薩亦無病。譬如長者有一子,其子病,父母亦病也。菩薩之病,從慈悲生。《維摩經》

◎菩薩常能修方便勝智,而知他心,如眾生所樂,應病與藥,悉令除病,令眾生通達諸佛法,名方便波羅蜜。為欲令諸眾生饒益,不惜身命,名親近波羅蜜。為諸眾生,怨親平等,說微妙法,令入佛智,名真實波羅蜜。成就此三種者,謂之成就善巧波羅蜜。《般若經》

◎心恆於諸法真性,不可執有,不可執空,即觀察中道妙理,辨世俗事,為化有情,恆修慈悲者,名願波羅蜜。以四弘誓願,攝受眾生,捨身亦不壞悲願,是名親近波羅蜜。四弘誓願者:一誓願度眾生,二誓斷煩惱,三誓學法門,四誓成佛道。說微妙法,辯才無礙,使聽者不退,名真實波羅密。成就此三種,謂成就悲願波羅蜜。《般若經》

◎以正智力,能了有情心行之黑白,能為眾生,說相應法,令入甚深妙義,住究竟涅槃,名力波羅蜜。雖捨身命,亦欲利益眾生,名親近波羅蜜。以妙智力,化眾生邪見,令斷惡業,趣常樂涅槃,名真實波羅蜜。成就此三種,曰成就智力波羅蜜。《般若經》

◎於一切法,了知善惡,遠離邪見,攝受正法,名智波羅蜜。憐愍眾生,不惜身命,名親近波羅蜜。以微妙智,為一切眾生,說一乘法,令入菩提,名真實波羅蜜。成就此三種曰成就智波羅蜜。《般若經》

◎菩薩以無著心,於念念中,能觀察阿僧祇世界嚴淨阿僧祇佛剎。菩薩見莊嚴而無著,見不淨利而不憎。何則,寂靜平等,觀察諸法也。菩薩常作此念;我當為十方一一眾生,住無量劫,成就眾生,心無疲厭;共止住而不捨離,悉度十方世界,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菩薩以此大悲心,一念不斷絕,如是,曰菩薩無著行也。《華嚴經》

◎菩薩現示一切世間作業,教化眾生而不倦。其心隨樂,而為現身,一切所行,皆無染著:或現凡夫,或現聖人,或現生死,或現涅槃,而度眾生。《華嚴經》

◎菩薩有十種大悲:常觀眾生,即觀察眾生,無所歸依,而起大悲;觀察眾生,隨逐邪道,而起大悲;觀察眾生,貧無善根,而起大悲;觀察眾生,在生死海,而起大悲;觀察眾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觀察眾生,被欲所縛,而起大悲;觀察眾生,睡眠生死,而起大悲;觀察眾生,長有病苦,而起大悲,觀察眾生,不欲善法,而起大悲;觀察眾生,失諸佛法,而起大悲。《華嚴經》

◎菩薩,見諸眾生,造作眾業,而受重苦;以此障,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起慈悲心;於諸惡道中,代眾生,受種種苦,解脫眾生。菩薩代眾生受苦毒時,精勤不捨之,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疲。又曰,菩薩云,我思欲質身於地獄等險難處,救惡道眾生,而贖其罪。《華嚴經》

◎菩薩或為帝王,臨御大國,威德廣被,名震天下,凡諸怨敵,莫不歸順。發號施含,悉依正法,以一蓋,蔭萬方,見者咸伏。不刑,不罰,感德從化。或為求未普有正法,投身下深大火坑。為護持如來正法,身受苦毒亦忍,為求法乃至一字,能捨遍四海一切而不吝。《華嚴經》

◎菩薩為諸人天沙門婆羅門等,一切眾生,作清涼法地。護正法,不絕佛法;得清淨陀羅尼故,能說法無障礙;得義陀羅尼故,義辨不盡;得法陀羅尼故,法辦不盡;得正語陀羅尼故,辭辨不盡;乃至得無量讚歎陀羅尼故,於三大千世界,如佛具足妙音。菩薩以斯清淨法門,化度眾生。如是曰菩薩善法行也。《華嚴經》

◎受持讀誦是經者,雖是煩惱,而為眾生說法,令遠離煩惱生死。斷一切苦,眾生聞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與諸佛如來等無差別。譬如王子,雖復稚小,若王巡視,又以疾病,委是王子領理國事,王子是時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宮,宣流正化;國土人民,各隨其安,如大王治,等無有異。持經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無量義經》

◎得聞是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於是身,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同上》

◎若人先來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經示之,設種種方便,強令化信,以經威力故,令其人心欻然得迥。《同上》

【書籍目錄】
第1頁:序篇 第2頁:第一篇 歸依 第一章 信仰
第3頁:第一篇 歸依 第二章 念佛 第4頁:第一篇 歸依 第三章 懺悔
第5頁: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一章 修善破惡 第6頁: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二章 自利
第7頁: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三章 利他 第8頁:第四章 三寶 第一節 佛寶
第9頁:第三篇 因果 第一章 宇宙萬有 第10頁:第三篇 因果 第二章 眾生
第11頁:第三篇 因果 第三章 佛陀 第12頁:附錄一 亞洲民族的精神遺產
第13頁:附錄二 我們急切需要一部彿教聖經—《三藏精要》 第14頁:佛教聖經—《三藏精要》起源及偉大的特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