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明末佛教研究 聖嚴法師著

明末佛教研究 聖嚴法師著

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七節 明末禪者的修證經驗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七節 明末禪者的修證經驗
  
  禪宗脫胎於印度佛教的瑜伽師,瑜伽師重視禪觀的修行,禪宗則重視自心光明的開發,兩者都是著眼於自內證的經驗,則為共同的原則。如果脫離了修證經驗,而談法脈的傳承,便是笑話了。中國禪宗,目的不在於定或通的修得,而在智慧的顯現,至於如何達成此一目的,那便是禪宗的修證方法,有關修證方法的問題,留到下節討論,現在先介紹明末禪者們的修證經驗。
  
  禪者的修證經驗,便是「省」及「悟」的過程及其現象。禪宗的公案,大多即是敍述歷代禪師們自己省悟以及省悟其弟子的事例。每一位禪者從修行中得到較深較大的省悟經驗之後,便是另一個新公案的出現。不過在諸燈錄類的禪籍之中,不一定每一位被列名的禪者,都會留下可資傳誦的公案,多半是千篇一律地公式化了、概念化了,毫無特殊性及新鮮感。即以本文所舉明末清初的一百一十七位禪者而言,能有修證經驗的資料可據者,實在有限。今再從有限的資料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幾位大德,作為本節的內容。
  
  當然,明末之際,禪宗的人才輩出,堪稱為中國近世佛教的中興時代,那也決計不僅由於明末禪僧的教育程度較深,或文化水準較高,實則是由於他們之中的傑出人物,都有相當深厚的宗教經驗或省悟的境界,所以既能弘化於當時,也能影響及後世。現在利用若干篇幅,依據傳記資料,將明末傑出禪者的省悟經過,以他們的年代先後為序,介紹如下:
  
  (一)臨濟宗禪的省悟
  
  年代人名省悟經過資料1500-1579法會師往參叩(法舟道濟)禪師,呈其所修。舟曰:「學道必以悟心為主。」師悲仰請益。舟授以念佛審實話頭,直令重下疑情。師依教日夜參究,寢食俱廢。一日受食,食盡亦不自知,碗忽墮地,猛然有省,恍如夢覺。復請益舟,乃蒙印可。閱《宗鏡錄》,大悟唯心之旨,從此一切經教,及諸祖公案,了然如覩家中故物。《夢遊集》卷三,《卍續藏》一二五.六一二~六一五頁《卍續藏》一二七.六三二頁1512-1581德寶謁無聞(明)聰,舉從前所見,皆印可之。忽碓房杵聲,即舉以驗。師隨答之。聞曰:「汝之所得正矣。」翌旦入室,倏問:「上座許多絡索,向甚處去?」師擬對,聞笑曰:「鷂子己過新羅國。」遂問:「十聖三賢,已全聖智,如何道不明斯旨?」聞厲聲曰:「十聖三賢爾已知,如何是斯旨?速道。」師下語不契。一日洗菜,忽一莖菜墮《五燈嚴統》卷二四,《卍續藏》一三九.一○一一頁1512-1581德寶水,逐水圜轉,捉不著,師有省,喜躍攜籃歸。聞見問曰:「是甚麼?」師曰:「一籃菜。」曰:「何不別道一句?」師曰:「請和尚別問來。」……聞問:「人人有箇本來父母,子之父母今在何處?」師曰:「一火焚之。」曰:「怎麼則子無父母耶?」師曰:「有則有,只是佛眼覷不見。」曰:「子還見麼?」師曰:「若見則非真父母。」曰:「善哉。」師呈偈曰:「本來真父母,歷劫不曾離;起坐承他力,寒溫亦共知。相逢不相見,相見不相識;為問今何在,分明舉似師。」聞曰:「如是!如是!」1549-1614正傳十九歲荊州顯親寺祝髮。嘗燃頂發願曰:「若不見性明心,誓不將身倒席。」一夕聞燈花爆聲,有省。參笑巖(德寶),方具述所以,巖忽趯出隻鞋曰:「向這裏道一句看。」師茫然。通夕不寐,明晨猶佇立簷下。巖見喚師,師回顧,巖翹足作修羅障日月勢,師豁然。同上條一○一四~一○一五頁1566-1642圓悟生而凝穆,長事耕穫,見柴堆突露面前,有省。二十九歲,安置家室,依龍池(正傳)祝髮。喜兀坐,二六時中,看得心境兩立,與古人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話頭,未能契合。因請益池,池曰:「汝若到這田地,便乃放身倒臥。」師益昏惑。一日過銅棺山,豁然大悟。同上條一○一六頁
  
  叩(正傳),傳瞪目直視,雜以詢罵,慚悶成病,二七日,汗下乃蘇。服勞四載,始納僧服,掩關千日,矢明此事。傳屢加勘驗,終不許可。師亦自審,一似有物,昭昭靈靈,卒未泯懷。如是六載,秋日過銅棺山,豁然大悟。忽覺情與無情,煥然等現,大端說似人不得。正大地平沈境界,從前礙膺,渙然冰釋。《揞黑豆集》卷五,《卍續藏》一四五.九一三頁1575-1635圓修依龍池剃染,參「父母未生前」話,偶展《楞嚴》,見佛咄阿難,「此非汝心處」,有所證入。後閱古今因緣,一一透露。至僧問乾峯「十方薄伽梵」話,未免疑滯,力參兩載,忽聞驢鳴,大徹。偈曰:「忽聞驢子叫,驚起當人笑;萬別與千差,非聲非色鬧。」《五燈嚴統》卷二四,《卍續藏》一三九.一○一八~一○一九頁1573-1635法藏二十九歲讀高峯語錄,有疑,歷十餘秋,聞折竹聲,忽然大徹。同上條一○二○頁余自力參於折竹聲中,得個前後際斷,頓見青州布衫意旨,便能棒棒見血,箭箭中的。復參睡中主,了得高峯枕落、雪嵓古柏,千古同心。因知道無終窮,力參不已,閉關日夕究其不可究處,所以深入濟《五宗原》,《卍續藏》一一四.二一四頁
  
  上堂奧,旁及四家,兼之旁出諸禪,得大慧所謂「禪備眾體之妙」。1614-1675通琇參天隱修和尚於磬山,命充侍司,隨堂坐香。一夕未開靜,即進方丈。修見云:「今日香完何早?」師云:「自是我不去坐香。」修云:「見甚道理不去坐?」師云:「即今亦無不坐。」修驀拈案上『石屋錄』問云:「者個是甚麼?」師云:「請和尚道。」修云:「你不道教老僧道。」師云:「情知和尚不敢道。」修云:「『石屋錄』為甚麼不敢道」師云:「隨他去也。」修云:「贓誣老僧。」師者裏透不過,直得大淚如雨,一晚不交睫,立修單側,竟忘入寮,至五鼓,修呼云:「不用急,我為你舉則古話:當初有個龐居士,初見人時,也似你一般,孤孤迥迥,開口便問人:『不與萬法為侶者是誰?』馬祖當時為甚踏向前一步云:『待得一口吸盡西江水,即與汝道。』」師云:「某有一頌。」修云:「汝頌云何?」師呈頌云:「不侶萬法的為誰?誰亦不立始親渠。有意馳求轉睽隔,無心識得不相違。修云:「不問你不侶萬法,要你會一口吸盡西江水。」師於言下大悟。《揞黑豆集》卷六,《卍續藏》一四五.九四一~九四二頁
  
  (二)曹洞宗禪者的省悟
  
  年代人名省悟經過資料1548-1618慧經嘗疑《金剛經》四句偈,一日見〈傅大士頌〉曰:『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忽覺身心蕩然,因述偈,有「本來無一字,徧界放光明」之句。後益披尋梵典,默符心得,自謂泰然矣。一日與諸兄弟,論《金剛經》義甚快,廩山聞之曰:「宗眼不明,非為究竟。」師遽問:「如何是宗眼?」山拂衣而起。心甚疑之。繼得《五燈會元》讀之,見諸祖悟門,茫然自失,思前所得,總皆不似。乃請益於山,山曰:「老僧實不知,汝但自看取。」由是愈增迷悶,晝夜兀兀然,若無聞見者,眾咸謂師患癡矣。凡閱八月,一日,見(閱)僧問興善(惟)寬(禪師)曰:「如何是道?」寬曰:「大好山。」疑情益急,忽豁然朗悟,如夢初醒。信口占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入方丈,通所悟。山曰:「悟即不無,卻要受用得著,不然,恐衹是汞銀禪也。」時年二十有四。〈無明和尚行業記〉出於《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卷一五,《卍續藏》一二五.五七五頁
  
  時年二十有四,一日閱《大藏》,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別傳之旨,至於五宗差別,竊疑之。迷悶八閱月,若無聞見,時以為患癡,久之有省,於是切有參究志,遂辭廩山,欲隱遁,乃訪峨峯,見其林壑幽邃,誅茅以居,誓不發明大事,決不下此山,居三年,無人知者。因閱《傳燈》,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師罔措,疑情頓發,日夜提撕,至忘寢食。一日因搬石,堅不可舉,極力推之,豁然大悟。……因呈廩山,山知為法器。師生而孱弱,若不勝衣,及住山,極力砥礪,躬自耕作,鑿石開田,不憚勞苦,不事形骸。……影不出山者,二十有四年如一日也。〈無明經禪師塔銘〉出於《夢遊集》卷二七,《卍續藏》一二七.六○三頁1516-1626圓澄隨訪隱峯師,隱器之,對眾云:「此子可參禪。」師遂求示,隱曰:「行、住、坐、臥,但參念佛的是誰?」三日夜有省,知法不假他求,趨似隱,隱曰:「似則也似,是則未是,且一切處疑嘿著。」是年二十矣。壬午,往天荒山妙峯和尚處剃染,懇求要訣,峯唯指念佛。冬無複裩,而通宵參究,未嘗就枕。三年充圊頭,行難行苦行。乙酉,葉家山聞二僧論傅大士〈法身偈〉,便能記持經書,解一切道理。往北塔寺,不納,遜居荒廟中,五日不粒,坐參不倦。詣雲棲,求蓮池大師授具,還訪南宗師,入門便問曰:「海底泥牛啣月走,是〈湛然澄禪師行狀〉出於《湛然圓澄禪師語錄》卷八,《卍續藏》一二六.三一三~三一四頁甚麼意?」宗一喝,師不能答,遂憤然曰:「不悟不休。」即於天妃宮掩關三年,不發一語,偶閱語錄,至雪竇與僧論「柏樹子」話,有行者頌曰:「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師便能轉機著語。又因燈滅,隔窗取火,有省。隨頌一首令呈南,南曰:「我道他是個人,猶作如是去就耶!」復令請益,南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怎麼參。」(又掩關寶林寺三年)師一日憶乾峯和尚「舉一不得舉二」話,遂豁然無疑。頌曰:「舉一舉二別端倪,個裡元無是與非;雪曲調高人會少,獨許韶陽和得齊。二老何曾動舌,諸方浪自攢眉;擬議鷂過新羅,刻舟求劍元迷。」又頌「雲門十五日」話曰:「日日犯土黃,日日是好日;鐵蒺藜兮無孔笛,分付禪和莫近前;擬議須教性命失。」從此于「海底泥牛」話,及諸誵訛公案,一切了了,出語皆脫窠臼不存軌則矣。啟關參錦堂和尚,錦大嘗曰:「宗門寥落極矣,再振之者,非子而誰?」時戊子歲也。又二年,一夜,靜坐凝寂,忽若虛空霹靂,聲震大地,須臾而甦,遍體汗釋,如脫重擔,此庚寅七月二十一日也,時師已三十矣。性根洞朗,言語契機。於諸佛事,不思議應;於諸經旨,玄會徹微。
  
  1575-1630元來求智者「旋陀羅尼」落處,觀心靈坐,身土湛如,不知其顙之為𠾱膚者(蚊蚋集軀,如唼槁木)酒也。如是五年,永嘉空相應法,暖相現前。……而師更念:船子在藥山之門,何以二十年始得瞥地疑情頓發,七聖皆迷,兀兀騰騰,五十旬有半而於趙州有佛無佛之機緣,如釋重負。謁壽昌於寶方,多乎呈簡,曾不得其一頷。居再閱月,形色枯瘁,望之似木雞矣。從赴玉山,揚扢洞宗,時得印可。昌問:「佛印偈云:『蟻子解尋腥處走,青蠅徧向臭邊飛』,君耶臣耶?」師云:「臣邊事。」昌呵之曰:「大有人笑汝在!」師曰:「前何以是,今何以非?」昌云:「一非一切非矣。」既達(玉山),辟人端居,食頃,聞護法神倒地,不覺心開。呈偈云:「玉山誘一言,心灰語路絕。幾多玄解會,如沸湯澆雪。沒巴鼻金針,好因緣時節。梅蘃綻枯枝,桃花開九月。觸目如休辨別,急水灘頭拋探篙,溺殺無數英雄客。」昌曰:「一到多門又到門。」蓋解心絕矣,而命根未斷。別居宗乘堂,又五十旬有半(朝夕不寐,一日如廁),睹登樹人而悟,乃徹源底也。趣謁寶方(壽昌),入門便拜,昌問:「近日如何?」師曰:「有個活路,不許人知。」昌云:「因甚不許人知?」師曰:〈無異大師塔銘并序〉出於《無異元來禪師廣錄》卷三五,《卍續藏》一二五.三九二~三九三頁()括弧中語字,係參考同書所載《博山和尚傳》補入者「不知不知。」昌舉「燒菴趕僧」話,問:「婆子作麼生手眼?」師曰:「黃金增色爾。」又舉僧問玄則禪師「龍吟霧起,虎嘯風生」公案,命頌之。師援筆立就曰:「殺活爭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時流意,依舊春風逐馬蹄。」昌笑云:「子今日始知吾不汝欺也。」師問:「向後還有事也無?」昌云:「老僧只知穿衣喫飯。」(時師方二十七歲)
  
  (三)尊宿們的省悟
  
  年代人名省悟經過資料1535-1615祩宏單瓢隻杖遊諸方,徧參知識,北遊五臺,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隨眾煉魔。入京師,參徧融、笑巖二大老,皆有開發。過東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雲棲蓮池大師塔銘〉德清作。出於《夢遊集》卷二七師示悟中迷,勤求無上,述古德利行因緣,助發禪喜,命曰:《禪關策進》,抱以行寢而消歸念佛一心。坐鍊伏牛,愛樂勤勇,而不釋〈蓮池大師塔銘并序〉吳應賓作。出於《雲棲法彙》末卷然。入辨(宜為徧)融、笑巖之室,猶之不釋然。僑寓東昌,而悟中之迷若掃,乃有頌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乘悟併消,歸無所得。猶之不釋然也。寓越中禪期者五,了不知鄰單諱字。棲真之塢,懸釜而炊,鳴泉夜和,乃至絕糧七日,晏如也。1543-1603真可辭(剃度師)明覺,包腰參訪。聞僧誦〈張拙秀才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曰:「何不云:方病無、不是邪?」僧哂之。師大疑,到處書二語於壁,迷悶至頭面俱腫。一日齋次,忽悟,頭面立消。曰:「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自是氣宇凌鑠諸方矣。……已而遊五臺,至峭壁空巖,有老宿孤坐,師作禮問:「一念未生時如何?」宿豎一指。又問:「既生後如何?」宿屐兩手。師於言下領旨。尋跡之,失其處。至京師,參徧融大老,融問:「何來?」曰:「貫通經旨,代佛揚化。」融曰:「能清淨說法乎?」曰:「至今不染一塵。」融命師解直裰施旁僧,攬其裏曰:「脫卻一層還一層也。」師笑頷之,遂留。陸符作〈紫柏真可傳〉出於《紫柏尊者別集附錄》,《卍續藏》一二七.一四五~一四六頁
  
  1546-1623德清年十九……專意參究一事,未得其要,乃專心念佛,日夜不斷,未幾,一夕夢中見阿彌陀佛現身立於空中。……無極大師講《華嚴玄談》,隨聽講至十玄門,海印森羅常住處,恍然了悟,法界圓融無盡之旨。年二十……雲谷大師建禪期,開示審實念佛公案。從此參究,一念不移,三月之內,如在夢中,了不見有大眾,亦不知有日用事。一念不移,三月之內,如在夢中,了不見有大眾,亦不知有日用事。……離禪座時,即行市中,如不見一人。年三十……於三月三日,於北臺雪堆中撥出老屋數椽以居之。獨住此,單提一念,人來不語,目之而已,久之視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識之地。……溪上有獨木橋,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則水聲宛然,久之動念即聞,不動即不聞。一日坐橋上,忽然忘身。則音聲寂然,自此眾響皆寂。……一日粥罷經行,忽立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及覺則朗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即說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自此內外湛然,無復音聲色相為障礙,從前疑會,當下頓消。及視釜,已生塵矣。以獨一無侶,故不知久近耳。三十一歲……發悟後,無人請益,乃展《楞伽》印證。……閉門強臥,初甚不能,久之〈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卷上出於《夢遊集》卷五三,《卍續藏》一二七.九四九~九六一頁節錄原文
  
  坐忘如睡,童子敲門不開,椎之不應,胡公歸,……疾取擊子耳邊鳴數十聲,予始微微醒覺,開眼視之,則不知身在何處也。公曰:「我行,師即閉門坐,今五日矣。」予曰:「不知也,第一息耳。」言畢默坐諦觀,竟不知此是何所,亦不知從何入來,及回觀山中,及一往行腳,一一皆夢中事耳,求之而不得,則向之徧空擾擾者,如雨散雲收,長空若洗,皆寂然了無影像矣。心空境寂,其樂無喻。三十三歲…夢見清涼大師,開示初入法界圓融觀境。又夢入彌勒樓閣,聞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又夢入梵僧所引浴室,加持灌頂。)四十一歲……自辛巳(三十六歲)以來,率多勞動,未得寧止,故多疲倦,至今(海印寺)禪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樂無喻。一夕靜坐夜起,見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當下平沈,如空華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無一物。即說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即歸室中,取《楞嚴》印證,開卷即見:「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則全經觀境,了然心目。
  
  以上所提供的資料,臨濟宗雖有七人,資料卻不多。多係粗枝大葉地描述,但也說出了他們如何省悟的事實。曹洞宗三人的資料,出於他們的傳略、行狀、塔銘,較為豐富詳明。三位尊宿,則更詳盡,特別是憨山德清,由於有其《自序年譜》可據,讀來猶如現代銀幕的景觀,生動、活潑,充滿了真實感的撼人力量。姑且不論憨山大師的悟境究竟有多深,對於一位禪者的定境、悟境的敍述,能有如此的細微而明朗者,在中國禪宗史上,當可推為第一。
  
  從本文所舉一百一十七位禪者之中,僅僅選錄了如上的十三位,理由是不僅因為這十三位,是明末佛教中大師級的人物,也因為他們的省悟過程比較明顯,而且具有懾人心神的力量。
  
  依照以上所舉的十三位禪者的省悟經驗看來,可以得到如下十點共通性的結論:
  
  禪者必須真修、苦行、死心塌地、勇往直前,始有省悟的可能。
  
  禪者必須付出累年累月的長期努力的代價,始有達成目的的指望。
  
  禪者必須先起大疑情,然後才能用得上參究工夫的力量。
  
  禪者不限身體狀況的強弱,但是多半的得力時期,是在二十歲至四十歲的二十年間,尤其是二十歲至三十歲的十年期中,是特別重要的黃金時代。
  
  明末的禪宗,雖分作臨濟、曹洞、尊宿的三流,實則所用的方法,大同小異之處則為臨濟宗徒,喜以震威而喝及拂衣而去來接人和被人接(註),這種公式化的方法,用多了究竟有多大意義,值得懷疑。曹洞宗徒,雖也偶爾使用君臣王位來勘驗學者,實際上並未把界限與臨濟等他宗劃分開來。尊宿們並非不參訪善知識,也不是不想求人印證,只是不重視形式上的法系派別的傳承,遇到境界現前而又無人可資印證時,他們便以經典或禪籍中的諸祖機緣語錄,作為佐證。
  
  禪者的省悟成就,必須依靠各自堅毅不絕地苦參,也需要藉著經教及祖師們的古則,作為引發疑情的工具。
  
  禪者發悟之後,對於一切經教所說,即感同自家原有的東西。
  
  禪者的經驗,通常分作兩種層次:第一層次是「省」,是到了彷彿知道而實際尚未知道的程度。第二層次是「悟」,悟又有未徹底的悟及徹底的悟。唯有徹悟之後,始夠資格「只知穿衣喫飯」,而去出世坐堂開法,代佛揚化。
  
  禪者不一定進入定境,但在疑情成團而渾然不知所以之際,即與定相通。憨山德清的例子,則一定不知久近,或一定五日,明末的禪者中,僅他一人如此。
  
  真有徹悟經驗之後,始能具足堅定的信心,始能心常明淨,不受境染,不隨境轉,心中常無物,所以能包容萬物。
  
  註解
  
  見於《五燈嚴統》卷二四「密雲圓悟」條:一日侍次,池問:「忽有人問汝,如何抵對?」師豎拳。池曰:「老僧不知者個是甚麼意思?」師曰:「莫道和尚不曉,三世諸佛也不曉得。」池曰:「汝又作麼生?」師便喝,池曰:「三喝、四喝後如何?」師即連喝而退。池曰:「宛有古人之作。」師復喝。又一日,池陞座,舉拂問曰:「諸方還有這個麼?」師震一喝,池曰:「好一喝。」師連喝兩喝,歸位。池顧師曰:「再喝一喝看。」師即出法堂(《卍續藏》三九.一○一六頁)。同書同卷「天隱圓修」條:一日侍次,問:「歷歷孤明時如何?」池曰:「待汝到這田地,與汝道。」師便喝。池曰:「汝還起緣心麼?」師拂袖而退(《卍續藏》一三九.一○一九頁)。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一節 緒言
第3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二節 明末禪者的資料考察 第4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三節 明末禪者的出生地域及重要人物
第5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四節 明末禪籍和禪者作述 第6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五節 明末禪者的傳記資料
第7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六節 明末禪者的法派諍議 第8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七節 明末禪者的修證經驗
第9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10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九節 結語
第11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一節 緒言 第12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二節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
第13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三節 明末的淨土教著述 第14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四節 明末淨土教文獻的立場
第15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四節明末淨土教文獻的立場 第16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五節 明末淨土教的其他文獻
第17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六節 淨土教的反對論者 第18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七節 明末淨土教的修證方法
第19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八節 明末禪者的淨土思想 第20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一節 緒言
第21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二節 明末的唯識學者 第22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三節 明末的唯識著述
第23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四節 明末的唯識思想 第24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五節 性相融會的佛教思潮
第25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六節 結論 第26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一節 緒言
第27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二節 明末居士的地理分布表 第28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三節 明末居士的功名地位表
第29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四節 明末居士與僧侶關係統計表 第30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五節 明末居士與明代理學家的關係
第31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六節 明末居士的修行分類 第32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七節 明末居士所依用的經論疏鈔等佛教文獻
第33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八節 明末居士遭受政治迫害及與流賊相抗 第34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九節 明末居士的佛教著作
第35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十節 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4-20 23:58:58
请问何为--唯識定?如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