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諦閑大師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諦閑大師

文殊章

[日期:2010-09-0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諦閑大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丙一文殊啟請——文殊章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講】此眾中具儀也。具儀不外三業。起座禮足,是身業恭。繞佛三匝,是意業誠。叉手白佛,是口業敬。如來既於不二境中現土,菩薩亦應於不二境現身。所以有主伴可別,說聽分明也。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講】此備說請詞也。請詞有二:一為現在大眾。二為末世眾生。如文可知。開口便稱大悲世尊,足見現在未來,俱有苦可拔也。以悲是拔苦義故。又稱大者。不唯令現在得益,且利及當來也。此會,即平等法會。來眾,通指上十萬人也。如來是諸佛之通號,謂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是已成佛果之人也。本起因地,指佛在凡夫時,最初發心之因地。即楞嚴所謂不生不滅為本修因,大乘止觀云自性清淨心,是也。法行者,即因地所修無漏妙行。此乃出世之芳規,是如律如法之行也。此段請意,大似阿難於楞嚴會上見佛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最初方便之意。彼則為己,此則代眾。意雖同,其所以請者異也。故後有及說菩薩等言。菩薩雖未成佛,誓期必成。以根大莖大,不樂小乘法行。所以能信大教,解大理,立大志,修大行故。能於大乘中發清淨心,以期成大因,證大果故。清淨心,即菩提心也。意欲直取無上菩提,不為人天有漏,二乘無漏等法之所混擾。故云清淨。所發之心有三: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樂集一切諸善法故。三大悲心,普度一切眾生苦故。意謂念真如不念餘法,集善法對治不善,度眾生不住度相,故三心皆清淨也。三心圓發,諸病發生無由,故能遠離諸病。詳閱下之十章。章章有病,能障正修。既能離病,則十章之正修,俱得成就,所以云首章為發起序也。能使下,是為未來,以顯利益之深且遠耳。未來二字,通指佛滅度後。末世者,別別為末法時,謂正像二法已過之時也。此時去聖既遙,背教日遠。不知求大乘者,無庸論矣。縱有一二發大乘心,不知如來因地法行,不學菩薩發清淨心,其不至於錯亂修習,不墮邪見者幾希矣!文殊懸念及此,所以致斯二問,足見大士為人之苦心也。佛頂經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外道魔眷,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正此意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講】此至再不已,必至於三。其慇懃懇切之意,已自可見。

丙二師資緣合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講】此師與資合。請合佛心,所以許宣也。重言善哉,以二問皆符佛意故。汝指文殊,等兼大眾,以十萬雲集,一人問即眾問故。諮詢下,牒前請詞。佛加以得正住持句,即顯前之三心。以直心正念,不念餘法為正。深心集善,安住修習為住。悲心普度,誓願攝持為持。三心能發,邪見無由發生,故云不墮。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是故菩提心不可暫忘也。可不慎歟!末二句誡許。大論云:『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為說』。今佛既讚其問,又誡其聽,是師緣與資合矣。

【記】佛既許說,又誡諦聽,於是文殊及諸大眾,歡喜恭默,敬待聞法,此之謂師資緣合。資,指弟子言。謂師弟之因緣湊合也。聽字上加一諦字,最妙。諦者審諦,萬念一齊放下,只有一聽法念頭,故謂之諦。聽而不諦,聽如不聽。聞思修曰三慧。聽是聞,即耳識也。諦是思,即意識。耳意兩識同時,名為同時意識。當其思時,即是觀,亦即是修。三慧同時而起,並無前後。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講】此資與師合。許順資機,所以及眾默聽也。十地經云:『如渴思冷水,如飢思美食,如病思良藥,如眾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即奉教喜聽意也。今文殊既自奉教歡喜,仍復同眾默聽,豈非資緣與師合乎?

丙三酬請開示

丁一略示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緣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講】首呼善男子,即稱文殊。顯答問之言有所繫屬,令注意耳。法王即是如來,出能證之人。意謂如來證無上法,於諸法中,得大自在故。以下之文,出所證之法。陀羅尼,此云總持。有多字少字一字無字之不同。多字如楞嚴等咒。少字如大明王等咒。一字如吽字。無字即指一心。皆能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今故取無字,謂一真法界,靈明不昧之心也。豎窮橫遍,無法不賅,故稱為大。既能總持,復能出生,故稱為門。以表有體有用,能入能出,故取喻如門。照無不遍曰圓,對境不迷曰覺,此指因地心也。一切者,總賅之詞。謂總賅以下因果二利等諸妙德故。無不從此法界流,故曰流出。謂如來依此逗機施教,眾生亦依此證果修因故。真如即起信中心真如門。以其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從來不與染法相應,故曰清淨。菩提是智德,以離煩惱而證故。涅槃是斷德,以斷生死而成故。上三妙德是屬果。梵云波羅密,翻為彼岸到。依此方順義回文,應云到彼岸。謂修此可以離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故。華嚴有十,諸經唯六,檢法數可知。此屬因行。教授句,即顯上所流出因果妙德之業用也。謂能以如上所流出之大法,教授菩薩,依之修行。令依因而趣果,此大陀羅尼之行相也。

【記】心之一字,為法界之緣起。成佛成菩薩,皆此心也。成為流轉六道之眾生,亦此心也。世尊不說心字,而變其名曰大陀羅尼門者,因心字最易誤認以攀緣者為心,故說異名。無法不在裡許,故稱大。無字陀羅尼,即吾人不生不滅微妙之心。門字有出入義,一切法從此出,一切法由此入,故曰門。無上法王,即諸佛之通稱。如如來二字,亦諸佛通稱也。超過一切曰無上。以自己所證之法,普及大眾,說法自在,故曰法王,法王有自在義。圓覺,即生佛同具之心。一切經從佛圓覺中流出,復向眾生圓覺中流入。真如是性德,一念不生,無有可遣曰真,萬法自如,亦無可立曰如。眾生為三業所障,無念不妄,所以不真,二六時中,時時變遷,所以不如,反此則清淨矣。清淨者,毫無染污之謂。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故曰一切清淨。菩提是智德。涅槃是斷德,謂斷生死也。夫在佛則曰果德。在眾生則曰因心。蓋迷則謂之煩惱生死,悟則謂之菩提涅槃,其實同是一心。故曰生佛相去不遠,在乎一念迷悟之間耳。此即頓教法門。然而不可離修談性,流出二字,即令眾生修也。何則?一念悟,即涅槃流。一念迷,即生死流。故下即接云波羅密。波羅密者,到彼岸也。義即所作已辦,即是修德。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六度是。華嚴則開為十度,於六度外,加便、願、力、智。上智字指根本智,下智字指後得智。彼對此言,此乃生死,彼乃涅槃。欲由此岸度到彼岸,不可不乘圓覺法船。然圓覺中更有最妙之大願船曰南無阿彌陀佛,即念佛法門是也。諸君請看,外而時局紛紜,內而無常迅速,別種行門甚難,惟此一聲佛號,當下可了生死,彼岸得以飛渡。乘此願船,至穩且捷。如赴美洲留學,學成回國,自有作為。我輩今日宜速求生淨土,親聞說法。然後回入娑婆,再來維持。一念蹉跎,人身一失,悔之晚矣!切囑切囑。佛說此法時,座中並無二乘,故曰教授菩薩。因二乘不能知此法故。二乘能自利,不能利他,其覺未圓。故大乘教法,謂之不共法,不與二乘共也。吾人修菩薩道,宜先發菩薩心。

丁二詳示

戊一長行

己一為酬初請

庚一明真因有力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講】請意詞句,雖似阿難。答意別為一類。最上利器,故先明成佛根本,起於因地。若因地不真,果招紓曲。故當首示所依也。言皆依者,不惟一佛如此,佛佛無不皆然。圓照句大須注意。覺相的相字,宜作性字看,所謂無相之相,即性相不二之實相也。狀同淨鏡,性若澄空,煩惱不能昏,諸塵不能染,故曰清淨,此指本覺之體也。從本以來,非有相,非無相,非雙亦相,非雙非相。口欲言而詞喪,心欲慮而意忘。離過絕非,莫可思議。惟有放下塵情,背塵合覺,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正恁麼時,惟有靈光獨耀,智與理冥,如孤月圓明,晴虛獨朗,始稱圓照,謂圓滿普照也。前文云: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此圓照之功,即隨順不二之境也。無明本空,佛道本有,果能於此一念相應,只此一念之間,便是斷無明;成佛道時也。試看永斷方成四字,誠非易易。若說一念,則不難也。難在永字與方字耳。

【記】本起因地,即最初根本。最初發心是此地,後成佛道亦是此地。地者,心地也。因真而後果正,最關緊要。覺相之相,是真實相。所謂無相之相,即性是也。吾人用功時,以覺覺迷,中有覺念。是雖覺而未離相,故非清淨。不清淨,即非真覺。若其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不住有,不住空,不住雙亦,不住雙非,乃為清淨。一照一切照,乃曰圓照,必須從此下手,故曰依也。喫緊功夫,即在圓照二字。吾人一念斷無明,即一念是佛。後念無明復起,又成眾生,必須念念圓照,念念是清淨覺相,即照字之念亦無,無照字之念亦無,如此乃謂之無明永斷,佛道方成。故曰永字最難也。

庚二明執妄成輪

辛一執所變成輪

壬一徵由妄執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講】首句承前徵起。上云永斷方成,但不知無明何似,故承前而徵起之。佛呼善男子而詔告之曰:一切眾生,通指九界。無始來者,遠指晦昧真心,即最初根本無明。近指一念忽起,即現在枝末無明。於本無我中,橫計為我。於本無法中,橫計為法。故云種種顛倒。因其不甚明顯,故借迷方一喻而顯之。故曰猶如迷人,謂迷方之人也。晦昧真心,如迷人爾。本無我妄計我,本無法妄計法。計我即我執,計法即法執。共有四種:名為俱生二,分別二也。此四皆是於無中計有,故以四方易處喻之。所謂將南作北,指東話西,一方既錯,四方隨錯,故喻顯顛倒四執之義也。雖知顛倒,未明因何法起,故以妄認身心而釋之。四大,指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本無實體。認為自身,即是執我。認此身為實有,即是執法。本不當認而認,故稱妄認。六塵,謂色、聲、香、味、觸、法。於六塵境上,現起能緣影子,是虛妄分別想相。托塵似有,離塵則無,故以緣影稱之,其實名為妄想。認妄想為自心,即是執我。又認之為實有,即是執法。恐未甚領會,故下以喻顯。

【記】妄認即執。執妄故輪。何以執妄,由有種種顛倒。如凡夫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不淨計淨,此四榮顛倒也。二乘常計無常,樂計非樂,我計無我,淨計不淨,此四枯顛倒也。顛倒即是無明。一切眾生,包九界而言。世間六凡,有枝末無明。出世三聖,有根本無明。無明未斷盡,即不免輪迴。猶如迷人二句,喻顛倒也。一方差,則方方差,迷之為害大矣!認四大為身,六塵緣影為心,此無人不顛倒者。世尊大悲。故就執病最深現前易見處,特特拈出。試問博地凡夫,那一刻那一念,離開四大塵影之妄執者,所以輪轉生死不息也。悲夫!或曰:如果離開,豈非同死人一般乎?古人云: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正要你死過一番,方能離幻,方能了生死。然世人一生奔走衣食,如何做得到。要須得過且過,得放下即放下,時時從身口意做功夫。身禮佛,口念佛,心觀佛,三業清淨。雖未能即斷無明,而時時觀照,庶幾漸證清淨覺相耳。

壬二喻顯妄執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講】目指清淨眼,喻本覺真智。病指白翳赤眚,喻根本無明。病目者,有病之目也。目既有病,則所見不真,喻眾生妄見。空指晴明空。月指清明月。空本無華,月亦無二,皆喻本覺真理。第以目有眚翳,因病目而見空有狂華,天有二月。狂華喻四大為身。二月喻緣影為心。殊不知身心皆屬妄境。惟妄見有見,真見無見。妄心有知,真心無知也。何以故?以理智不二,心境一如故。

【記】空中華,身相也。第二月,心相也。

壬三結示應徵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講】空實無華句,舉空華攝二月故。意謂本覺性中,惟如如智及如如理。所謂智亦如,理亦如,一如無二如。喻如淨明眼,見晴明空,唯有晴虛,迥無所有。那有四大之身相,緣影之心相。今所以有此身心者,因無明妄見而有。大似空華二月,因病目似見而有也。故曰病者妄執。由妄句,是重牒上句。謂病目起似見,妄執華月,是空中實有。此人已惑虛空之性矣,以空性無法可當情故。非惟,猶云不但。謂此人不但惑空之性,且更有甚焉者。故云。又復迷虛空實有華生之處,意顯因無明妄見,執此身心二相,是真性中實有。而不知真性中惟有如智如理耳。更有迷之甚者,不但迷真起妄,而又將妄作真。迷惑妄元。言實華生處,喻諸妄之根元也。妄元指無明,以無明為身心之根故。上來惑空性,是迷真體。迷生處,是惑妄元。迷真體則不能修真。惑妄元則不知斷妄。所以生惟糢糊而生。死亦糢糊而死。一念善天上人間,一念惡地獄鬼畜。故云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末句結成。

【記】講義已明,勿待贅言。

辛二執能變成輪

壬一明無明無體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講】無明為能變。身心為所變。所變虛妄,上已分明道破。能變虛妄,恐猶未了,今且先明無體,故云非實有體。以迷時似有,覺則元空,故借夢物以顯無體也。

【記】變者變現之意。譬如迷心變識。心為能變,識即所變也。此科能字及上科所字,皆就生滅門不覺義邊說。上科所變,指妄身妄心。此科能變,即指無明。無明是根本,身心是枝末。由根本而生枝末,由無明而生身心。然無明無體,實不能生,不過有變現耳。如以一巾幻作一兔,儼然兔也。然特由巾變出,豈由巾生出哉?無明變現身心,亦復如是。於此不執,即無輪迴。蓋最初無明,是依他起性。執之則為遍計執性。遍計,惑也。由惑而造業,造業故受輪迴之苦。若其無執,即無惑。無惑,即不造業,即無輪迴之相。是故病根在一執字。說到無明,境界極細,諦聽諦聽。無明者,黑闇之義。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乃一假名。今試問心在何處?自內至外,自頂至足,遍尋不得,祇有一黑漆漆地,即無明也。煩惱一起,無明即現,是為枝末無明。若根本無明,則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遍一切處。枝末無明,無體而尚有根,根本無明,並根無之。謂之根本無明者,因其為枝末無明之根本,非言其有根也。然則根本無明,從何而來,並無來處。一念不覺,即是無明。如無明賊,固是可畏,然不必畏也。何以故?非實有體故。如燈能破闇,闇既能破,可知無體。譬如全室黑闇,燈光一然,闇相即無。真智一照,無明何在?全體即是如來大光明藏矣!以燈破闇,以智破惑,其理一也。吾人若能不執,則無明性空,我法二執皆破,即是真如。並非離無明,別有真如也。眾生未悟以前,內而身心,外而世界,儼然是有。及至大悟以後,方知一切身心世界,並無實體。譬如夢中所見人物,儼然是有。迨其醒來,了無所得。夫既了無所得,豈得謂之有體哉?夢中人三字,非謂做夢之人,乃指夢中所見者。人字當作物字看,喻無明不覺也。醒喻覺悟。了無所得,喻無明無體。凡拿得出者為現量境。如拿不出乃非量境,全是獨頭意識,如夢境是。

壬二明無明無因

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講】無因義隱,故重設華喻以顯之。如者,設若義。妄境非一,故稱眾華。是華惟病目能見,喻妄境唯無明能現也。目若病愈,不見空華,宛似於空處滅。喻迷若悟時,了達本無無明,豈非於如中滅乎?然華似滅於空處,不可言空裏定有滅處。喻妄似滅於真中,不可言真如定有滅妄處也。何以二句,乃徵釋不可說義。謂既有滅處,必有生處。爾當諦觀虛空原無生處,又豈有滅處哉?虛空尚爾,況真如耶?乃足見無明無因矣。

【記】無因者,無根也。空華甚多,故曰眾。空華喻無明,虛空喻真如。眾空華滅於虛空,喻無明滅於真如。夫無明有根本枝末,因此現出身心世界,皆是空華。迷人不知空華由於病目之所變現,認為實有。及至病目愈後,不見空華,遂謂空中華滅。試問此華究竟滅於虛空何處?尋覓不出。何以故?虛空中本無生華之處故。然則無明之滅,以為滅於真如。試問究竟滅於真如何處?尋覓不出。何以故?真如上本無生無明之處故。故曰無因也。

壬三結妄見成輪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講】眾生,指未悟真理人也。試研上喻,已知真不生妄也。真既非能生,而無明即非所生,何以眾生妄執無明有生滅者,所以云無生中妄見生也。本是虛妄,謬謂真實。三細六麤,緣此而興。是故說名輪轉生死,非無謂也。

【記】無明本無生滅。說生說滅,皆眾生妄見。輪轉生死,皆從此起。無明既無生滅,何況真如,豈有生滅?須知一切境界,皆是依他起性,因緣和合而生。生即無生,所謂不生不滅是也。只要對境不起分別妄見,我法二執即空,當體即是真如。此文殊章全文,皆教人悟一切法皆無生滅,有生滅即妄見也。對妄言真,故真如之名,亦是強立。當知無明是假名,真如亦是假名。一切眾生,指未悟道之人。人若悟道,了得無明無生滅,即了得真如無生滅。由其不了,故有三細六麤。前言大悟以後,一切身心世界,一無所有。所言無世界者,並非真無,特不執而已。如昔人自言其學道境界云:『二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此言凡夫境界。妄心分別也。復云:『二十年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此言其用功時,但見道見心,不騖於外也。又云:『大悟以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據此言之,何嘗無山水哉?特不執而已。內而身心亦然,此理不可不知。三細六麤,乃生滅門中微細之相,即不覺之相。自眾生至菩薩,皆不離此。見大乘起信論。甚關緊要!茲略述之。夫一念不覺,遂有無明,即第八識。所謂無明業相是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起心動念,而有轉相,此妄心也。名曰能見相。由能見相而有現相,謂現妄境也。亦曰境界相。此是俱生法執。然妄心妄境,尚是種子,極細極細,非菩薩不能見,是為根本無明。是為三細相。由此而有六麤相。六麤者,因境界相而起分別,是為分別法執。故第一曰智相。此尚屬根本無明。念念分別,相續不斷,故第二曰相續相。自此流入枝末無明矣。依相續而執著,故第三曰執取相。乃思惑也。是為俱生我執。依執取而計名字,故第四曰計名字相,乃見惑也。是為分別我執。依計名字而生愛憎,動於身口,造種種業,故第五曰起業相。業即招報,受輪迴苦,故第六曰業繫苦相。古語云:無明為因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此細相麤相相生之次第也。修行之法,即就原路還家。從苦相,了業相,除名字相,破執取相,一步一步,逆流而進。然而末世凡夫,業深障重。欲求赤緊用功,較易著力之處,先在破執。此是下手功夫。如能執而不執,取而不取,一刀兩斷,乃是上根利器。如其不能,祇有廣造善業,對治惡業,亦可免招苦報。蓋佛法修行,宜在因上做,不在果上做。故了生死,須從未來上注意。故欲免造業招苦,先當破執。破執如何著手,須修道諦。道不出戒定慧三學,以其對治貪瞋癡三毒故。三毒者,生死之根也。三學者,斬生死之劍也。然而難言之矣。即如諸君,終日忙忙碌碌,非公事,即私事。戒即不能全持。定又不能專修。慧之一字,更不必言。然則又當如何著手。諸君諸君!惟有念佛法門矣。此一法門,包括無量法門。乃我世尊金口所宣。歷來用此法了生死者,斑斑可攷,豈可不信!以我之信力,契佛之本願。但能一心不亂,即可帶業往生。便莫便於此矣,穩莫穩於此矣!雖生下品,猶勝天宮。迨居淨土,親聞說法。則自相續相以至三細相,自然一切清淨,諸君不可自誤!若能兼修三學,生品更高。是在諸君自勉之耳。

庚三明妄盡還覺

辛一以智除妄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講】如來因地,指佛初發心時也。初發心時,即便修於圓覺,知非小根劣器矣。知字急須著眼。所謂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凡夫所以不知,以其無始覺智也。如來因地初發心時,即有此知,知即智也。始覺真智,能知身心無明之妄,皆如空華。但以眾生不知,妄受輪轉。然眾生所以不知者,以有念故。今既知是空華,則當下離念。故曰即無輪轉。只此離念一法,便是斷無明之利斧也。根本既斷,枝葉自然不生。故曰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此真圓頓教中的大榜樣也。試看漸教鈍根,必須研真斷惑。真窮惑盡,其必作之使無。今頓教則不然也。若能悟矣,便知妄無自性,全體即真。故曰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記】妄盡還覺,是如來因地。如來當未成佛以前,亦是苦惱眾生,與我輩正同。如來即由此因地成佛,我輩亦可由此因地成佛,此理易知。然我輩直至今日,依然輪轉生死,並未成佛者。無他,修不修之異耳,修圓覺不修圓覺之異耳。經言:『無量劫前,佛與阿難,同時聽法。及至如來成佛,阿難猶為侍者。何以故?阿難常求多聞,如來常求精進故』。是故我輩今日,切不可聽而不修。然則圓覺將如何修?即是圓照清淨覺相之圓照二字。修圓照功夫,如何方能得力,即重在一知字。此知,即寂而常照之知,即是真智,亦即妙觀察智,亦即如如智,大乘止觀名為無塵智。如來因地修圓覺時,了得身心世界,皆是無明之所變現,全在用此真智。我輩今日學佛,如能用此真智,時時觀照,當下即了生死。何則?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知是空華無實,即不起執著。當下離念,我法二執即空。豈復尚有輪轉,尚有身心受彼生死耶?非同藏、通、別、三教之人,不能當下離念。必須漸漸斷惑,漸漸證真。此中作用甚多,謂之分斷無明。若修圓照功夫,知之即離,離之即覺。故曰非作故無。何以能不作而無,以真如性中,本來無故。試觀知字,即無字,何等直捷!此乃圓頓大教,難可遭逢,急宜著眼。諸君試離離念看,保得無窮受用也。

辛二泯智合覺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講】彼、指物詞也。知覺,即能知空華之知覺。仍指真智而言。此智由離念而顯,當體即真。故曰猶如虛空。虛空,喻真理也。如智如理,原無二如。若更起念欲知同虛空之真智者,即是於虛空中,又復生出空華矣。故曰即空華相。古德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光同淨鏡,不同鏡體之無知。故曰不可說言無知覺性。同虛空,非有也。靈光耀,非無也。非有非無,故曰有無俱遣。既然俱遣,則不可說有,又不可說無,當如何稱謂?故曰是則名為淨覺隨順。謂淨圓覺心,可以隨順證入矣。

【記】上科破境,此科又破智。真智無須乎泯。然博地凡夫,用功之時,以智觀境。此智並非真智,仍是情識。特下手時,不能不借以為用耳。故須逐層遣除,如知身心是空華矣。然彼知是空華之知覺,亦如虛空之華。更進一步,即知此知覺如空華之知覺,亦是空華之相。一切皆無實體。然則知覺之性即無耶?亦不可說。所謂不許說有,不許說無。蓋說有即執有,說無即執無。凡有所執,即是妄念。必須有無一切俱遣,無知而知,知而無知,方為淨覺。我輩看經聽講,不過悟點真理。必須勤用功夫,時時參證,是為淨覺隨順。隨順者,隨順真理以合真智也。真理,如如理。真智,如如智。原無兩樣,要在能隨順耳。此段文字極玄妙,宜細研究,亦不得著文字相,即是有無俱遣。總之,本科皆表離念之相,即是放下一切。此種淨覺境界,並非證不到,但怕站不住。宜每早或晚,依此行之。放下一切,空空洞洞,歷歷明明。如其起心動念,即行念佛,打斷妄想。如此做去,本不為難。所難者,即念頭放不下耳,切要切要!大智慧光,皆從此出。

辛三徵釋還圓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講】首句,謂何以有無俱遣,名為淨覺隨順耶?此徵起也。以下是釋成。先釋淨字,即指清淨真如,虛空句,即起信真如中之空義。非有無一異等相,以離虛妄心念故。常不句,指真如體。其體不變,故無能動。如來句,指真如用。體雖不變,用有隨緣。所謂隨染淨緣,起十界事。雖隨緣起滅,而本體凝然,故無起滅。既無起滅,惟是真體,則根塵迥脫,雖有知見,憑何為依,故無知見。既起滅無從,知見不立,則脫然清淨矣。次釋覺字。法界,指事法界言。謂一一事法,各有界分,不相紊故。言如法界性如字,作稱字看。言知淨覺已,仍復諦觀此理,稱法界而為性,此即理隨事遍也。究竟句。既知理隨事遍。仍須審諦進觀。久之不見有事,全事全理,故云圓滿。此即事得理融也。既得事理融通,自能互遍互攝,重重無盡。故曰遍十方故。此釋淨覺隨順義也。

己二為酬次請

【記】自此以下,細看講義可知。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講】首句,結前因地法行也,以下正示。謂如來既依之成佛,菩薩即宜因此發心。發心求佛,自應不慕小道,故云於大乘中,發菩提心。即前所發三心是也。末世眾生,若能依此發心修行,自然得正住持,而不墮邪見。長行竟。

戊二偈頌

己一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講】凡偈頌有四種不同:一通頌。不論長行偈頌,但數滿三十二字,即為一偈。二諷頌,但以偈說法,非頌長行。我祖名為孤起頌。三應頌。與長文相應故。又稱重頌。為鈍根人重說故。四集施頌。謂集少言以攝多義,施他誦持故。如槃特迦所持者是也。今於四中,屬應頌攝。此一種中,開之復有六種。一超頌。長文在後,頌在前故。二追頌。以前之長文未頌,追其已失而頌故。三廣頌。長文略而頌廣故。四略頌。長文既詳,頌可略故。五補頌。長文未周,頌中補出,文不類而義同故。六義頌。文與長行異,義與長行一故。

己二正頌

庚一頌酬初請

辛一頌正因有力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講】此經俱略頌也。長行猶恐未周,今復說偈,故告以當知,謂少言而攝多義,不可忽也。中二句,文同長行。智慧,即指清淨覺相。覺字,即能斷無明,成佛道。此義攝也。

辛二頌執妄成輪

壬一頌執所成輪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

【講】了,謂根本能生枝末。達,謂枝末即有身心。執我執法,妄有輪轉。空華,兼攝二月。彼字,指現前身心言。知字,即始覺智。大乘止觀稱為無塵智。謂設能知彼四大假合之身,六塵緣影之心,如空華二月,自然不起我法二執,又無造業招報等事,故能免流轉也。

壬二頌執能成輪

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講】意謂起念成迷,似有無明。故如夢中之人,夢時非無。若離念即覺,覓之了不可得,如醒時不得也。觀此足知滅本無滅,生亦無生。故長行云:『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故說輪轉生死』。誠可憫也。

辛三頌妄盡還覺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講】首二句,頌諸妄淨盡也。覺字,長行云彼知覺者。所謂了妄即真也,故如虛空。平等者,既知真妄同空,則有無生滅,皆平等也。不動不轉,真體不變,三世不遷,長行所稱淨覺者此也。次二句,頌不真何待也。其意謂諦觀淨覺,理隨事遍,故曰覺遍。覺既遍已,仍進觀之,事得理融,互遍互攝,故得至十方界,所以即成佛道也。或謂上云真妄同空,妄固無妄,真亦無真。如是則無妄可滅,無真可顯。無妄便不墮眾生,無真則不成佛道。今而云成佛者何也?故說後三句防之。意謂眾幻元無,並非滅真。佛道本成,又非得真。須知本性圓滿,因執妄而成輪。妄盡真圓,義言成佛。幸勿以有成為疑而難問也。

庚二頌酬次請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講】如文可知。釋發起序竟。文雖發起,義涉正宗。實為最上乘人,開佛知見。即所謂明心見性,立地成佛,悟後正好修行也。以上大科序分文竟。

【書籍目錄】
第1頁:原序 第2頁:題辭
第3頁:凡例 第4頁:釋經題
第5頁:釋譯題 第6頁:序分
第7頁:文殊章 第8頁:普賢章
第9頁:普眼章 第10頁:金剛藏章
第11頁:彌勒章 第12頁:清淨慧章
第13頁:威德自在章 第14頁:辯音章
第15頁:淨諸業障章 第16頁:普覺章
第17頁:圓覺章 第18頁:賢善首章
第19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