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淨空法師講述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淨空法師講述

結論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結論

一八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為人演說金剛經而能得前面說的大福報,是 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條件。「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前面說的「受持」。換句話說,假如沒有確實受持而演說金剛經,所得的福德仍然有限。為什麼 有限?因為自己還有四相,還有我執,跟金剛經的福德不相類,經上的福德是四相破了,那個心量是虛空法界,所以有那麼大的福。我們沒做到,心量很小,縱然我 們講金剛經,或者一部大藏經倒過來講,福報還是有限。因此「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非常重要。也是全經經義精華的總結,意思很深很廣。

法相非法相,世法佛法,都不能執著。換句 話說,在一切境界當中,都能保持「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真心,真心不動妄心動。真心離念,妄心起念。這就說的很清楚了,為人演說以什麼條件說?真心現 前。當然這不是我們境界,我們要懂得向這個境界靠近,雖然得不到真實得相似,相似是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為人演說,誠誠懇懇的說,自然得佛力 加持。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也符合佛所講的標準—「不取於相」。假如我們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一定會得到大眾的恭敬,得到大眾的供養。恭敬供養現前,問題是 你取不取相。要是「不取於相」,就跟這個(境界)靠近了,一著相就完了。像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還算不錯,將來做個土地公(笑聲)。假如不如諦老的徒弟,恐 怕你三塗有分,那就壞了。學佛墮阿鼻地獄的很多,是因以佛法求名聞利養,裨販如來。用別的方法欺騙眾生,沒有什麼大罪。拿佛法欺騙眾生,騙供養、騙財富, 佛法的形象被你毀掉了,這個罪是破佛破法破僧,破壞三寶。但是自己做的人不知不覺,他還認為造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在興隆佛法,道場莊嚴、信徒很多、香火鼎 盛。那裡曉得是造地獄罪業,這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要不是明白人說破,我們看到確實會懷疑。註解:

演說者,若不達後半部之義,前半部便不得要領。受持者,若不知從後半部所說者入觀,亦復不得要領也。

前半部離相,後半部離念。單單離相,念沒有離,相離的不乾不淨。換句話說,你所演說的不圓滿,修行上依舊還遇到很多障礙,這才知道離念的重要,離念一定要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一八三、觀法緣生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這是把為什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真相說 出來了。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裡面,把一切法歸納為一百法,他是依據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裡面的六百六十法歸納而成的,作為大乘教科書的啟蒙。這一百法裡面 又分為兩大類,有為法與無為法。這在講義節要第二四○頁有個簡單的表解:心法八(八識),心所有法五十一(心所有法即心理作用),色法十一(色法即物 質),不相應行法二十四(不相應行法是從心、色變現出來的),總共有九十四類,這叫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包括起心動念的心,心也 是有為法。相是假的,起心動念那個心也是假的。本經跟我們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個心就是講八識,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相是假的, 心也是假的,雖是假的,它有那麼一回事情,它有個幻相,像怎一回事呢?如「夢」。佛在此地舉了六個比喻,六個比喻是以「夢」為主。其餘五個比喻,都是形容 夢不是真的。夢如「幻」,夢如「泡」(水泡),夢如「影」,幻、泡、影三個字,是形容夢之不實。「露」和「電」是比喻夢之短暫。我們在六道、在十法界,經 上常講時劫之長: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無量劫來,說的再多也是露,也是電。為什麼?比起永恒的真性,那它就太短暫了,佛教我們要作「如是觀」。有 許多同修常常問我:怎樣能讓心清淨?怎樣能放下萬緣?佛這首偈就是教我們怎樣放下,教我們怎樣得清淨心。能把這首偈參透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 不外這四句。所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不是真的,何必去計較,何必那麼認真呢!明白了,自然就能隨緣,心才清淨。我們修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順境隨順順 境,逆境隨順逆境。善緣隨順善緣,惡緣隨順惡緣。在天堂隨順天堂,在地獄隨順地獄。永遠保持一個常住真心,這才是真正修菩薩道,真正在學菩薩行。

在一切法相當中,能夠把它看成「夢幻泡 影」,「如露亦如電」,你是在修最高的金剛般若法門。不是天天捧著金剛經念,那叫修金剛般若法門,不是這樣的。諸位冷靜想一想,你入這個境界,怎麼不快樂 不自在?善緣很自在,惡緣也很自在,平等心現前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跟前面這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合起來很有味道。把這四句合起來,受 持四句偈,不就這四句最好嗎?常常放在心中—「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是修最高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從早到晚,一時一刻沒有離開,在 在處處都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那你得的福,就像經上世尊所說的無量無邊,恒沙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你的福報大,你修的這才真正究竟圓滿。

如何能夠不取不著,這就是說要怎樣得清淨 心?要怎樣放下?「應作如是觀」。這段經文是把方法教給我們了,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對世尊不能不感激,真正是大慈大悲,把修行的關鍵、重要的綱領和盤托 出。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裡,就是修這個法門成就的。過去以為小乘跟大乘還有差別,讀金剛經才知道小乘須陀洹,也是用的這個方法,一直到成佛也是用這個方 法。只是每個人用的功夫淺深不同,才有菩薩階級,正是本經所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都是修的無為法,不是有為法。有為法捨棄了,有為法是 夢幻泡影,捨棄有為,就是無為。在無為法功夫淺深上分等級。功夫淺的—小乘。功夫深的—大乘。這些說法都是佛為眾生方便而說,而在他們那些人(指佛菩薩) 當中,根本沒有這個念頭。小乘須陀洹他沒有說我證須陀洹果,釋迦牟尼佛他成佛了,他也沒覺得他成佛了,沒這個念頭,那叫真清淨。如果釋迦牟尼佛說:我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我成佛了,那就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那裡是佛菩薩?這才明瞭從小乘須陀洹到大乘無上佛果,於一切法,心裡面都不染著。在世法佛 法裡,一切隨緣,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恒順眾生,隨喜功德」。他那個「順」一點都不勉強,自自然然,為什麼?因為一切法如夢幻泡影。 凡夫恒順眾生,有時候心不甘情不願,是沒有看透,不曉得事實真相。

輪迴十法界是從那裡來的?是從有為法來的,取相、分別、執著就有六道,就有輪迴,就有十法界。能離相、離念六道十法界統統沒有了,這時候的境界—入佛知見,入佛的境界。這段經文註解很長、內容很豐富,我們將全經做個總結,請看註解:

本經唯一主旨,在於無住,以破我也。觀上說如夢之義,可知作如夢觀,是貫徹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細、由淺而深、從初學至究竟。一切行門,皆不外此觀。觀有即非有,不可著有也。觀非有而有,不可著空也。

「破我」是破我執。佛在大乘經裡講的很多,六道輪迴從我執來的,所以只要有我執,就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十法界從法執來的,破了法執,十法界就沒有了。破我執六道就沒有了。功夫必須先破我執,再破法執。

觀空有一切如夢。果能於一切有為 法,有即非有。何妨於一切無為法,非有而有。此之謂大作夢中佛事。學人初下手,便作圓頓妙觀,不執實、不執虛、不執無。即是本經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 無非法相,一空到底矣。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則如如不動矣。便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觀空有一切如夢」:夢的相有,我們知道 是假的,不是真的。觀一切得失,都像夢中一樣,得不必歡喜,失沒有苦惱,要這樣鍛鍊清淨心,修學平等心,一切隨緣。諸佛菩薩到世間來示現度化眾生所謂「夢 中佛事,水月道場」,興建的道場是水中的月影,全是夢幻泡影,不可執著。做不做呢?做。要作夢中佛事,要建水月道場。作不著作的相,建不著建的相。作而無 作,無作而作,空有兩邊不著,這就是菩薩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初學佛的人,如果會用功,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清清楚楚了了 於胸中,在日常生活當中,能用這樣觀行的功夫,就與如來果地上寂照的境界相應。

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一切學人,當從此觀,隨順而入。此觀,正是金剛智慧。應如是受持,如是演說。永永流通此紹隆佛種之無上大法矣。

這個意思不只是說這部金剛經,諸位一定要 曉得,把金剛經的原理原則「隨順而入」,應用在佛法所有大小乘佛法上、各種宗派上,因為它是最高指導的原理原則。不限於禪宗,不限於般若部,它講的是原理 原則,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法門。所以這個原則應用在於念佛上是理念,得理一心不亂,生西方實報莊嚴土。

一八四、皆大歡喜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在這部經上,我們必須要記住「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眾生與佛平等,無有高下。在家與出家平等,無有高下。前面我和大家講過,而且諸位細心去觀察,在家修行證果的人多,非常殊勝。出家人反而不如 在家人,原因在那裡呢?在家人有真誠恭敬心,出家人是貢高我慢心。出家人千萬要記住,不要認為剃了頭穿了圓領大袍就高人一等,有這種心,金剛經上講你著了 相,要特別警惕。人家怎麼做是人家的事,我們明理,我們是一律平等看待,謙虛恭敬。在家人有修持有學問的,我們可以向他請教。這個例子,世尊在世時就表現 給我們看,維摩是在家居士,是在家佛。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佛,平等平等。佛的弟子目犍連、舍利弗見佛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見維摩居士也是頂禮三拜、 右繞三匝,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拿金剛經一對照: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們做到了,我們今天迷了錯了。

經的末後「皆大歡喜」是心開意解,雖然發 心修行,始終找不到修行的門路,始終找不到修行的綱領,在此地聽到了明白了,怎麼不歡喜。要緊的是「信受奉行」,「信」要信心不逆。「受」要深解義趣。 「奉行」就是一再勸勉我們的受持,為人演說。今天時間也到了,我們引用註解第八段、第九段作為結論:

我輩今日說者、聞者、發起者、護持者,亦莫不「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同具此願。具此願者,乃為真信受、真奉行、真歡喜。此正我輩上報四恩,下濟三苦處也。

唯願諸善知識,從實信而入淨信。於有為而證無為。以此行願,莊嚴佛土,化度有情。歸心淨土,老實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

我們這部經到此功德圓滿,謝謝諸位。

【書籍目錄】
第1頁:譯者序 第2頁:前 言
第3頁:導 論 第4頁:本論:解釋經文
第5頁:貳、正宗分 第6頁:參、流通分
第7頁:結論 第8頁:精要十念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