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雲居山方便開示 虛雲老和尚講述

雲居山方便開示 虛雲老和尚講述

閏三月二十六日開示

[日期:2010-08-16] 來源:轉載  作者:虛雲老和尚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閏三月二十六日開示

佛法教典所說,凡講行持,離不了信、解、行、證四字。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華嚴經》上菩薩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個什麼呢?信如來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言語,千真萬確,不能改易。修行人但從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馳求,信自心是佛,信聖教語言,不妄改變。解者,舉止動念,二諦圓融,自己會變化說法,盡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見一切,這就是解。雖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所以要口而誦,心而惟,心口相應,不相違背。不要口說得錦上添花,滿肚子貪嗔癡慢,這種空談,決無利益。心惟是什麼呢?凡有言語,依聖教量,舉止動念,不越雷池一步,說得行得,才是言行無虧。若說得天花亂墜,所做男盜女娼,不如不說。行有內行外行,要內外相應。內行斷我法二執,外行萬善細行。證者,實證真常。有信,有解,沒有行就不能證,這叫發狂。世上說法的人多如牛毛,但行佛法的,不知是那個禪師法師,什麼人都有一些典章註解,如《心經》、《金剛經》、《八識規矩頌》,乃至《楞嚴經》等,其中有些人只是要鼻孔,雖然註了什麼經,而行持反不如一個俗人,說食不飽,動作行為,有內行外行之分。內行要定慧圓融,外行在四威儀中嚴守戒法,絲毫無犯,這樣對自己有受用,並且以身做到,可以教化人。教化人不在於多談,行為好,可以感動人心。如《怡山文》所說「若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菩提心,永出輪迴苦」。你行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為不好,而生退悔心,這會招墮無益。牛頭山法融禪師,在幽棲寺北岩石室住靜,修行好,有百鳥銜花之異。唐貞觀中,四祖遙視此山氣象,知有異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人曰:「此間有道人否?」僧曰:「出家兒哪個不是道人!」祖曰:「阿哪個是道人?」僧無對。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麼?」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什麼?」師曰:「觀心。」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何以問他?」師曰:「向德滋久,冀一禮偈!」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後面曰:「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惟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個在!」祖曰:「這個是什麼?」師無語。過一回,祖卻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睹之驚然。祖曰:「猶有這個在!」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本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缺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師曰:「心即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心時,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牛頭未見四祖時,百鳥銜花供養,見四祖後百鳥不來,這是什麼道理呢?佛法不可思議境界,天人散花無路,鬼神尋跡無門,有則生死未了,但無又不是,枯木岩前睡覺,一不如法,工夫便白費了。我們就不如古人,想天人送供,天人不管你,因為我們沒有行持。真有行持的人,十字街頭,酒肆淫坊,都是辦道處所。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如明鏡照萬像,不迎不拒,就與道相應,著心迷境,心外見法就不對。我自己也慚愧,還是摩頭不得尾,誰都會說的話,說出來有何用處?佛祖經論,你註我註,註到不要註了。講經說法,天天登報,但看他一眼,是一身狐騷氣,令人退心招墮。所以說法利人,要以身作則。要以身作則嗎?我也慚愧。

【書籍目錄】
第1頁:乙未閏三月十一日開示 第2頁:閏三月十二日開示
第3頁:閏三月十三日開示 第4頁:閏三月十四日開示
第5頁:閏三月二十一日開示 第6頁:閏三月二十四日開示
第7頁:閏三月二十六日開示 第8頁:閏三月三十日開示
第9頁:四月初三日開示 第10頁:四月初五日開示
第11頁:四月初九日開示 第12頁:四月十一日開示
第13頁:四月十五日結夏安居開示 第14頁:四月十六日開示
第15頁:四月十七日開示 第16頁:四月二十一日開示
第17頁:四月二十二日開示 第18頁:四月二十三日開示
第19頁:四月二十五日開示 第20頁:四月二十六日開示
第21頁:四月二十七日開示 第22頁:四月二十八日開示
第23頁:四月二十九日開示 第24頁:端午節開示
第25頁:五月十五日開示 第26頁:五月十六日開示
第27頁:五月十七日開示 第28頁:五月十八日開示
第29頁:五月二十日開示 第30頁:五月二十一日開示
第31頁:五月二十三日開示 第32頁:五月二十六日開示
第33頁:六月初二日開示 第34頁:六月初三日開示
第35頁:六月十六日開示 第36頁:六月二十三日開示
第37頁:六月二十五日開示 第38頁:六月二十七日開示
第39頁:七月初八日開示 第40頁:七月初十日開示
第41頁:七月十一日開示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2-4-5 11:24:08
不是倒反了,是吾看不清楚,誤解了!阿彌陀佛。
第 1 楼
发表于 2012-4-4 16:36:32
阿彌陀佛,請問這一段講解是否倒反了?愛見為根,慳貪為業,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癡想橫生,是餓鬼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