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靈之窗 證嚴法師著

心靈之窗 證嚴法師著

參、福田心耕(下)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證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參、福田心耕(下)

  善的印跡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學問好或地位高,也不是財產多或壽命長;最有價值的人生,是將生命發揮在對人群有用之處,而這必須具有真誠的愛,才能奉獻出自己的心力。

  人生百歲,若對人群一無奉獻,等於白來人生一趟,這是最貧窮的人生,這種貧窮是因為對人沒有愛的付出,所以無法呈現人生的價值。有人說:「有錢才能付出。」並不見得,事實上只要心中有大愛,就能付出。

  佈施,是富者的行為,所說的「富有」並不只是錢財,而是富有愛心。有人跌倒了,能去扶他起來的不是錢,而是用自己的愛心與雙手;當有人內心徬徨無助時,給予一個笑容,一個溫暖的擁抱,也可以使一顆徬徨的心穩定下來,讓他對世間保有希望。這種付出毋需花錢,只要將內在的愛心開啟,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去幫助別人。

  願意幫助別人,這點點滴滴所累積的人生很值得回憶,也才有意義。所以,要好好把握時間去付出,不要讓人生空過;難得來人世,要將美善的足跡深深留下。

  平等心與感恩心

  人生,最讓人煩惱的就是「我執」。對於這個名詞,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很生疏,「我執」就是凡事很執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最棒;這都是我們內心的障礙。有障礙,就有煩惱,要把我執舍掉,生活才會很歡喜。

  若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孤傲不群,就會很孤單。常聽到:「某某人啊!他都自以為是,我才不要跟他接觸。」我想,大家也會覺得:一個高高在上的人,我何必去找他、求他。所以「高處不勝寒」啊!

  或者有人覺得:自己學問差,地位卑微,人家那麼有錢,哪有資格跟他在一起。這種心態也不好,這是「卑劣慢」,也是「我執」,會使自己變得很孤僻、孤單。

  佛陀教育我們——人性平等。對人,要心存感恩;感恩很多人付出力量,彼此合作,才能使我們事業成功。感恩社會上有這麼多企業家、士、農、工、商的朋友們,大家用心努力打拚,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供給我們就業機會。

  位高的人要感恩基層的同仁,基層的人也要感恩主管,若能互相感恩,以平等、互助之心待人,人生道上就會有很多同伴。我愛人人,人人也愛我,如此,就是快樂的人生。

  普天三無

  我們要立定心志、發好願;不要只是繞著自己的家業、財產跑,人生跑到最後,終究還是兩手空空地走。凡夫心都是寄託在小愛裏,才會發生很多煩惱、爭執,不但傷害自己,也不利他人,更造成人間的許多悲苦。我們不要迷失在私我小愛的追求中,應該要發揮人類大愛的良能,庇護普天下的眾生。

  人生,往往被貪瞋癡污染了清凈的慧命。如果能把慳貪的心念轉成佈施之心,付出而無所求:將愚癡的念頭轉成智慧的心念;把瞋心轉為慈悲之心,除去貪念、愚癡、瞋心,就能展現出人性的光明。

  人生無常,到底有多少時間可以把握住呢?任何人都難以保證在此生能完成預定的計畫。最好的方法是把握因緣際會,從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做起——付出愛與寬容、對人禮讓、予人成就;這就能播種「善因緣」。

  要如何將內心理不清的煩惱消除?可以應用「普天三無」——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這三句話是最好的清潔劑;清掉內心的垃圾,心靈才有成長的空間,因此,要把存於內心深處的計較、埋怨好好清除,用光明的智慧,迎接清新的每一天。

  功德法財

  每到新年,很多人見面都說:「恭喜發財!」我也是這麼說;只不過我所說的「發」是「法」,也就是「法財」。世間財總是有限量,能用的範圍很窄;但法財無量無數,能廣泛地運用。

  曾聽過一件很有趣的事——有位會員事業做得很大,在很多國家買了別墅,一年四季繞著地球跑。有一次,慈濟委員去澳洲,他邀請大家到家裏住,半夜他想上廁所,繞來繞去找不到廁所,還問:「我現在在哪個國家、哪一間房子?」「這是你家,你怎麼不知道廁所在哪?」他回答:「不好意思,我一年內,曾住過許多地方,但是每個地方都住不久,這裡難得回來一趟,所以不熟悉。」

  儘管家產很多,像這樣,是不是也很辛苦呢?想要擁有福報綿延的幸福人生,就要懂得知足、佈施,去除貪念,這才是所謂的「功德法財」。

  心像一畝田

  一畝田裏撒下什麼種子,將來就長出什麼果實。我們的心就像一畝田,做好事就是播下好的種子;做了不好的事、壞的種子播下去,同樣會在這畝田中長出來。

  農夫要播種前,必先耕一小塊地,然後把種子泡水篩選過,浮在上面的壞種子去掉,好的就泡著,發芽之後再把稻種拿去播撒,這叫做「撒秧苗」。

  等秧苗長到合適的高度,就開始插秧;過些日子,要開始除草,尤其必須除掉稗草,它和稻子長得幾乎一樣,只是稻葉摸起來粗粗的,稗草的葉子則是細滑的。

  我當時不明白,覺得那些長得比較漂亮,為什麼要拔掉呢?鄰近的農夫就告訴我,如果讓稗草結了子,一株就會結好幾百粒;而稻穗一株也不過結幾十粒的稻子;而且稗草很會吸收肥料,所以除草要先學會拔掉稗草。

  同樣的道理,做事情要儘量做好事;行善不要摻雜不好的念頭,不要抱著「有所求」的心,若是求名求利、自私等等,心地就不純凈了。我們要規規矩矩地做,否則會浪費心田裏很多的養分,那就太可惜了。

  好因、好緣、好種子

  學佛修行的人和一般人一樣,每天平凡地過日子,但是,在平凡的日子中卻要更用心。人與人之間要像鏡子對照一樣——看別人的表情、聽別人的聲音,再去感受別人的行動。好的言行舉止,我們看了覺得很舒服,有時也具有警惕性、教育性,這都像是我們的鏡子一般;看到別人的優點要謹記於心,用在行動上。

  平時不論對人、對事,都要抱著恭敬、尊重以及學習的心態。如果我們能以身作則,時時與人相處有讚嘆之心,時時貢獻所知來教育人,就是「上求下化」。不只向老師才能求法,其實,有時候小孩子一句天真無邪的話,也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生活週遭的人,也能給我們很深刻的教育。

  若看到不好的態度則要自我警惕,這都是修行。天天種因,天天結緣;好因、好緣、好種子,這都是將來的福報之源;如果是壞因、壞緣、壞種子,就會累生累世結怨連仇,所以平常就要好好多用心!

  福慧平行

  福田一方,廣邀天下善士同耕,以因緣說就是種福。那麼「慧」呢?佛家所謂「福慧雙修」,在慈濟又是怎樣銜接?如何理解?慧是什麼呢?慧是平等,知道佛與眾生平等,佛與眾生本性相同。能行善、合佛法,就是在修慧。

  以慈濟來說,我把接受我們幫助的人,當作自己的慧命根源。有一句話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世界上之所以有菩薩,是因為有苦難的眾生,啟發了菩薩的悲心,而成就了平等慧;同理,醫師也要有病人才能成就醫術!怎能不感謝病人呢?

  我常告訴委員們,富有愛心的人要感謝窮人的貧苦,因為他們貧苦,才有機緣讓大家當好人,因此,能修身正心、精勤不懈,慈濟自然是個福慧雙修的志業。

  愛人者人恒愛之

  我曾聽到一位兒童班的班媽媽分享說,去年她與兩個女兒為「土耳其震災」上街勸募,大女兒捧著愛心箱、喊著口號賣力地呼籲。有位婦女經過時說:「好可憐,這些孩子都被騙了。」

  班媽媽擔心孩子會有挫折感,便安慰她說:「妳心裏會難過嗎?」大女兒說:「不會啊!《靜思語》說『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因為她不了解我們在做什麼;我們能『原諒別人是美德」。」

  一天的勸募結束後,小女兒也說:「好多人說我好可愛,還有一位阿姨問我要投多少錢?我說妳放多少,我就收多少。阿姨翻了錢包後,把一大疊鈔票投進我的愛心箱。」

  媽媽問她:「妳今天有沒有很歡喜?」小女兒回答:「有啊!今天我心裏多了很多愛!《靜思語》說『心中有愛,人見人愛』。」

  付出多少愛,就有多少人來愛你;因為有付出,就有體會,心中自然生起甘願與歡喜。只要每個人時時刻刻付出心中的一點愛、用愛鋪路,人生這一條路,步步走來都是充滿溫馨與美好。

  拉車向前行

  有一位委員,將近十年前他來花蓮參觀慈濟醫院時,摸著墻壁,感嘆地對資深委員說:「當師父在蓋醫院時,我還沒有進來。看!醫院這一大片墻壁,沒有我的一粒沙啊!」

  言下之意非常懊惱。我就告訴他:「不要緊,『慈濟列車』沒有末班車,慈濟志業是永續的,對社會的建設也是永遠的,更何況凈化人心是永無窮盡的使命!只要你及時進來,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參與建設。」

  這位陳居士後來也成為慈濟的榮董和慈濟委員,並且還負起兩項重任——一是骨髓移植關懷小組,一是教師聯誼會的職務。總之,只要有心,不怕緣來得遲;只要發心行菩薩道,就不怕路遙遠,我們都可以隨分隨力地做。

  大家應該還記得一首歌「拉車向前行」,尤其現在「坡度」非常陡,我在前面拉車,假如後面沒有一大群人來推,真的沒有辦法!

  也有人問:「師父這麼辛苦,為什麼一下子要做這麼多事呢?」應知世事無常!佛陀說:「人命在呼吸間。」我現在愈來愈覺得時日過得太快了,趁著現在還可以付出時,應把握時機;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要應用因緣、及時播下善種,這才是最重要的啊!

  不要騎木馬了

  曾聽到新竹委員的分享——有一天,他們去夜市勸募。當時,有三個小兄弟,一個是幼兒園小班,一個是大班,老大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三兄弟手牽手,要去夜市騎木馬。

  當他們看到委員時,就抬頭問委員說:「你們在做什麼?」委員蹲下來對他們說:「我們在勸募,因為大地震讓很多小朋友很可憐,沒飯吃,沒衣服穿,還有很多人受傷,我們要去救他們。」

  一年級的哥哥就說:「那我們能不能捐?」委員說:「你捐了,就沒錢騎木馬了。」這孩子說:「我可以不要玩,我要捐錢救人。」委員很高興就把愛心箱放低,孩子就把錢投進去。然後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也說:「我也要,我也要捐!」連老三,小班的也說:「我也不要騎木馬了,我也要救人。」

  多可愛啊!人性的愛都是平等的,大人有愛心,小孩也同樣有愛心。在我們生活的大環境中,一次大型的募款活動,的確可以啟發很多人的善心;當然難免也有負面的聲音,不過,只要能啟發一些社會人士、還有小小孩的愛心,我想也是很值得了。

  有量就有福

  在台南也有個故事——有一個賣龍眼的攤販,看到委員捧著愛心箱走近攤位,就不高興地說:「不要站在這裡,你們站在這裡,我今天就別做生意了。」

  但是不遠處,有個賣鳳梨的攤販說:「師姊,妳們來我這裡,快來!因為妳們都是菩薩,有這群菩薩站在我旁邊,我今天人氣一定很旺。」

  委員們很感恩,趕快站在那個攤位旁,賣鳳梨的先生趕緊拿了礦泉水、果汁要請委員喝。他說:「妳們太辛苦了!外面太陽這麼大,趕快補充水分。」

  半天下來,賣龍眼的生意並不好,賣鳳梨的生意卻好得很,果然人氣很旺,一下子就賣光了!這是個有趣的對照,也是耐人尋味的故事。

  富有的人生

  還有人更發心——有位賣西瓜的攤販,看到委員勸募很辛苦,人潮總是稀稀少少的。他就拿把椅子放在中間、站上去,然後拿起麥克風說:「來啊!來啊!你們捐一百元給慈濟去救災,我就送一粒西瓜。」人潮就不斷來了,他也很慷慨地「送西瓜、募愛心、送愛心」,授受皆歡喜。

  旁邊是賣菜的,也被感染了,說:「只要你們投錢進愛心箱,我就送一把青菜。」看到經營小攤生意的人士發大心,有人就感慨地說:「愈有錢的人,有時候愈難勸募,因為捐小錢沒面子,捐大錢捨不得,所以愈有錢的人愈難喜捨。」

  其實,台灣也有不少「富中之富」的人。像有些參與「土耳其震災」勸募的榮董、委員說:「噢!勸募很辛苦,自己捐比較快。」大家既出錢又出力,這正是富中之富的人生。

  何者最有福

  當災難發生時,什麼樣的力量讓人最有依靠感?就是「大愛」。所以我常常說,人生,有愛才有福。

  台灣有很多愛心人士,有那分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與大舍無求的愛,這就是最誠懇的愛。希望把大愛的文化,帶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讓大家都知道人生何者最有福。

  其實,能「安心睡」、「快樂吃」、「歡喜笑」,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能「健康做」,這樣的人生是最幸福的,還要貪求什麼呢?

  人生有很多事是求不得的,我們要自己去開創機運。佛陀告訴我們「眾生共業」,我深信這句話。「業」的意思是「運作」,業有善業、惡業,善業就是福,惡業就是罪。要造福業,還是要造罪業,都是在一念心,所以我們要時時反觀自性。

  修福與修慧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有兩個師兄弟,一個很精進唸佛、拜佛很虔誠;另一個只是喜歡修福,幫助困苦的人。

  這兩位修行者轉世之後,有一天,一位出家人拿著空缽,經過國王的花園,看到一頭披金戴銀的大象,身上還用綢緞覆蓋著,所住的象舍也很豪華,有上好的蚊帳遮蓋,並且用上好的毯子鋪在地上讓牠睡,因為牠是國王最寵愛的象。

  這位已修證的出家人走到豪華的象舍前,說:「師弟啊!我們過去生在修行時都有所偏頗,我輕視造福、只重修慧,所以落得現在常常托空缽,有一頓、沒一頓的,吃盡了苦頭。而你只修福不修慧,今生生活無憂,受人寵愛、照顧,多麼有福報啊!可惜你卻墮入畜生道。」

  由這則短短的故事,我們應該有所領悟。社會上有些富有的人,名利心卻很重,不曾想過要做好事,不知道要修福修慧;有些人則認為:只要虔誠拜佛就是修行,其他的都不重要。

  其實,這兩者都不對,種如是因,也要培養如是緣;如是好因,如是好緣,才能得到好的果報。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福慧雙修,平行精進。

  自我祝福

  懂得自我祝福,好運才會來;講不好的話,等於是自我詛咒。有位委員勸募時,對方卻說:「我都欠人救濟了,哪有錢救別人?」不願意付出,又要自我詛咒,這是很不好的「口願」。其實,若能從內心虔誠歡喜、隨力付出,或是口頭上隨喜讚嘆,這都有功德。

  委員提起這個案例,讓我想起將近三十年前,基隆也有類似的一個例子。當時慈善工作已傳佈到基隆,當地也有我們的救濟個案;會員們覺得自己捐的錢,果真都用於救人,所以又去向別人勸募。

  有位中年人看到大家每月十元、二十元地捐獻,他好奇地問:「怎麼每月都有人來跟你們收會錢,到底能不能收回本錢?」會員說:「不是啦!這是要救人的。你要參加嗎?」他沒好氣地說:「怎麼每個月都要?人家是捐一次就好,哪像你們這樣?捐這一點錢就能救人,那先來救我,我需要人救。」

  這位會員和他有點親戚關係,聽了他的話,不以為然地說:「你真的需要人救濟嗎?」他答:「是啊!我悽慘落魄的,需要你們來救我!」會員說:「哪天你如果真的需要時,我再去救你!」一年之後,這位中年人的兒子出車禍,太太生病,他自己中風,接二連三發生事情,後來真的是慈濟在幫助他們。

  有一次,我去台北時,會員告訴我這個案例,我說:「以後我們不要讓對方有機會說不好的話,對方如果沒有隨喜心,就不要再問『要不要參加?』我不希望看到有人因此而造口業,所以不要強求,一切隨緣就好。」

  耕耘心中的福田

  我們心中的大地有兩種可以造作,這兩種都稱為福田:一種是「有作福田」,另一種是「無作福田」。所謂有作的福田即是心中有所求,比如:對於三寶、父母、師長,我們都知道要尊重供養,而且會有很大的福報;但是,若為了求福報才刻意去供養,這當然也會得福報,不過,這是有作的福田。

  另一種是無作福田,也就是沒有特定對象,抱著盡本分、無所求的心去供養三寶、孝養父母、敬重師長,並且兼愛世間眾生萬物,把這些都當作本分事。好比農夫,有的會計劃經營多少,將來能收穫多少;有的則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就是無作福田。

  學佛要學「無作福田」——只是付出大愛,其餘毫無罣礙,因為心中沒有罣礙,所以沒有煩惱,故能兼得智慧。若是「有作」呢?雖然有愛心,將來也有福報,但因心中尚有罣礙,所以福報是有量的;而學佛的人不要計量,因為無作的福田,才是真正的功德無量。

  無作福田

  佛陀有段時間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他用手在地上取了一些土之後,問弟子:「我手上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弟子回答:「當然是大地的土多啊!」

  佛陀說:「普天下慈悲心已被啟發的人,就像我手上的土這麼少;而尚未被啟發的,有如大地上的土那麼多。」可見佛陀很憂心,因為真正能接受正法、付出愛心的人,數量還是不多。

  佛陀又說:「我們的責任還是很重,要教化的眾生還很多啊!大家要發大慈悲心,引導眾生知曉人生的目標,啟開心門,愛護群生。」

  同樣的道理,雖然在慈濟的團體中,我們常看到許多「付出不求回報」的人。但是普天下眾生之多,還是難以計算!慈濟人和天下人相比較,有如佛陀手上的土和大地上的土一樣,難免讓人擔憂。

  因此,還需要人人同心來經營——不管是「有作」的福田或是「無作」的福田,對眾生大愛的啟發都有幫助。大家要時時培養心靈的福田,自我用心耕耘。

  隨喜功德

  看到他人佈施行善,如果自己不想參加或無力參加,也應該說:「你們做這麼好的事,祝福你們!」這就是隨喜心,這也是佈施的一種。

  經典中有一段故事,佛陀教大家要「隨喜讚嘆」這樣也有功德。弟子聽了很懷疑,讚嘆為什麼有功德?於是就請示佛陀:「如果我做好事,別人來讚嘆,那麼我佈施的功德,會不會被他分走了?」

  佛陀問:「譬如一間暗室,裏面點了一盞很亮的燭燈;有很多人都拿著蠟燭,從這盞燭燈引火,這支燭燈的亮度會不會減少?」弟子回答:「不會,但房間裏面會更亮。」

  相同的道理,一個人做好事,十個人、一百個人,乃至一千個人讚嘆,本來只有一個好人,卻因此可以增加到一千個好人。因為口說好話,啟發善念就是好人。所以,要訓練自己時時說好話,常說好話,才會讓人疼愛與敬重。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 靜思書齋 第2頁:壹、凈覺之路(上)
第3頁:壹、凈覺之路(下) 第4頁:貳、心靈風光(上)
第5頁:貳、心靈風光(下) 第6頁:參、福田心耕(上)
第7頁:參、福田心耕(下) 第8頁:肆、知恩報恩(上)
第9頁:肆、知恩報恩(下) 第10頁:伍、希望清泉(上)
第11頁:伍、希望清泉(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