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講話 星雲法師著

金剛經講話 星雲法師著

真實信心解脫之道分第六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陀從第三分要我們「離相度生」,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第四分則是強調「無住行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第五分要我們明白「諸相非相」,從佛應現的三十二相是生滅虛妄相,徹見湛然空寂的法身如來。

從第三分到第五分旨在掃蕩我們對有相、有住的妄想執著,佛陀又怕我們墮入頑空,因此,第六分以真實信心、持戒修福來引導我們踏往般若門檻。第六分的思想脈絡,我分四點來闡述。

一、持戒修福入般若門
二、生實信種萬億善根
三、心不取法相非法相
四、佛陀說法借筏度岸

一、持戒修福入般若門

須菩提在聽聞「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微妙法義,心中生起疑惑和擔憂的心情。疑惑有人能夠信解不疑嗎?有人對此甚深玄義能受持奉行嗎?於是須菩提向佛陀發問:佛陀!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

「言說章句」指的是佛陀於《金剛經》所說的,第三分──無相度生。第四分──無住行施。第五分──如理實見如來;揭示之般若實相真義。

關於「實信」即是真實的信心,也就是正確的信仰,能令我們行正道法諦,到達生命圓滿解脫的境界。這個「信」有很多的層次,比如,迷信,信有鬼神會賜福降 災,有個神靈可以主宰我們的命運;邪信,貪恣現世欲樂,不信因果輪迴,不信有凡聖有涅槃。迷信還不可怕,因為心中有個神祇偶像可以規範身心,邪信就深陷斷 滅空見,善根薄弱,犯諸禁戒,對正法三寶功德無法信受。

我們究竟要信仰什麼?什麼樣的標準才具備正信的條件?
(一)信實:信有真實歷史的;如釋迦牟尼佛,是實實在在於印度降生、成道、教化、涅槃,不是憑空捏造的天神或仙人。
(二)信德:信有道德圓滿的;我們信仰的對象,道德要像白蓮清淨,已斷除貪欲、瞋恨、愚癡的污濁,可以做為我們人格道德學習的典範。
(三)信能:信有超越能力的;信仰的對象對我們內心的煩惱痛苦已能夠超越,而且可以拔除我們的苦痛,給予我們身心安穩的力量。

信仰確實存在者,信仰道德清淨者,信仰具有拔苦予樂的能力者。一般人都有自己執著的信仰,有人信仰愛情的神奇,有人信仰金錢的萬能,有人信仰權勢的力量, 有人信仰地位的尊貴等等,這種充滿危脆不安的信仰,像寫在沙灘的字,隨時會被無常的潮汐淹沒。就拿金錢來說,聚集再多的財富,你抵擋得住,大水、大火、盜 賊、貪官污吏、不肖兒女的奪取和敗壞嗎?因此,這種信仰不合乎究竟的真理,真理要有「普遍如此」、「本來如此」、「必然如此」的要素,比如經典上說的:恩 愛無常、合會當離、身非己有、命不久長,即吻合佛陀所言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金剛經》所宣揚的般若自性,是顯發果上的性德,要圓滿萬德莊嚴的華果,必須要有因地上精勤的耕耘。所以佛陀告訴須菩提:如來滅後後五百歲,只要有持戒修福者,就能對《金剛經》生起真實的信心。

什麼是「持戒修福」呢?持戒者即諸惡莫作,修福者即眾善奉行。持戒三學通攝,修福則六度全賅。因菩提華果皆由此生根、繁榮、結果。

《增一阿含經》迦葉問阿難:「什麼樣的經偈能生三十七道品和一切善法。

阿難便說此偈: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此偈涵蓋四阿含經,盡具足諸佛之教。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生出一切善法。什麼緣故呢?因為諸惡莫作,能受持禁戒不犯,身口意清白無染。眾善奉行,心意不貪不瞋不癡,則能清淨柔軟。由此自淨其意,即除邪見顛倒,去愚惑想,自然能具足諸佛之教。

迦葉!戒清淨已,意即清淨,則不顛倒。以無顛倒故,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便得成就。

我們不要輕忽小戒微福,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都是不輕不捨細行功德所成的。我們從佛陀的事蹟來看,為病比丘淨浴其身,為朽壞的門板清理修復,為阿那律穿針引線等。就如同佛陀對阿那律說的偈語:
世間所有力,遊在天人中;
福力最為勝,由福成佛道。

戒,令我們防非止惡,關閉煩惱六根的盜賊,修福則是積極去資助別人,給予眾生種種方便。我們目中存有對一切眾生身命和尊嚴的尊重,心中有拔除眾生苦難的悲 愍之情,由於持戒不施予一切眾生任何的毀傷,由於修福不吝給予眾生安穩的快樂,身口意清淨能調和,自然能入般若門檻。

二、生實信種萬億善根

《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在前文我們釐清正信的條件要合乎:信實、信德、信能。信仰的真理應契合佛陀的三法印。接下來我們要討 論的是「信」的功德。經文中說:「一念生淨信……於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為什麼一念淨信有如此大功德?六祖惠能大師於《金剛經注解》中,談到實信般 若波羅蜜的功德。

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
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
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

信自身佛性,本來清淨,無有染污,與諸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眾生,盡得成佛,是名淨信也。

源於實信、正信、淨信般若波羅蜜之力,能獲平等無量功德。淨信如清水可以灌溉自性田地,令善根增長,這是就著《金剛經》的功德而言。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 如何在心田中「種諸善根」?其實只要能自淨其意,隨力用功,比如念一句佛、持一遍咒、誦一卷經、參一刻禪等加行,都能增益我們的善根功德。

有一天,有個婆羅門來請教佛陀。
「佛陀,我的名字叫做增益,我要如何真正增益善根功德呢?」
佛陀回答:「所謂的增益,是具足持守淨戒、聽聞正法、喜捨不慳、正觀空慧。有此戒、聞、捨、慧莊嚴身心,才是真正的增益善根功德。」

六祖惠能大師指出,欲滋長一切善根,不離眾生身中求:
於一切貧苦眾生,起慈愍心,不生輕厭,有所需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
於一切惡類眾生,自行柔和忍辱,歡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發歡喜心,息剛戾行,是名種諸善根。
於六道眾生,不加殺害,不欺不賤,不毀不辱,不騎不捶,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

由於對一切眾生有平等觀,能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信心,所以能諸惡遠離,眾善奉行不疑;我引用一則故事來說明信心的力量不可思議。

舍衛國的東南邊,有一條大河,河水滔滔,深不可測。岸上有五百戶人家居住,他們從未聽聞佛法。

佛陀觀察他們得度的機緣已經成熟了,便到河邊的一棵大樹下靜坐著。村民們被佛陀放射的光明吸引,紛紛圍坐於樹下,佛陀為他們說五戒十善法,村民們雖然心生歡喜踴躍,但是並未完全信受奉行。

此時,對岸有一個人涉水而來,五體投地向佛陀禮拜。眾人驚怪說:「我們久遠居住這水邊,從來沒有人涉水登岸,你是何方天神,有什麼奇妙的法術?」

那人答道:「我是住在河另一邊的人,聽說佛陀在此說法,我一心渴仰甘露的滋潤。於是請問河岸的人,他們表示水只齊踝,我因為深信不疑,便涉水前往,並沒有什麼神奇法術。」

這時,佛陀歡喜讚歎道:「善哉!善哉!憑著懇切的真信,能渡生死大河,這數里之水,如履平地,又有什麼神奇?」

所以,信心是肥沃性田的土壤,灌溉的雨露,催花結果的和風煦日。菩薩欲行離相度生、無住行施的事業中,持戒修福,種諸善根,是因中修行必備的資糧位。就像《維摩詰經》所說:

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
雖行無相,而廣度眾生,是菩薩行;
雖行無行,而現有受身,是菩薩行。

三、心不取法相非法相

一念生淨信的眾生,已不取著「法相、非法相、亦無非法相」。何謂「不取法相」,即已空掉我執四相;「不取非法相」,意即已捨去法執的取著。「亦無非法相」,明白我法俱空,卻不滯於空。一念生淨信,應不取著我、法、空三執,方能與實相般若同聲應和。

經文中云:「若心取相、取法相、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此段的四相,不是對二乘行者開示的破除五蘊假合的我,而是更深入精細的為發大乘心者所說的法。這四相:

(一)我相:以為有個我在度眾生。
(二)人相:以為有眾生是我所度。
(三)眾生相:有能度所度種種差別妄想。
(四)壽者相:對於所行,執著不捨。

我執四相是墮入「我見」,法執四相則陷於「有見」,空執四相不免又執取有個「空」可得。因此,將我相、法相、非法相等四相除淨,亦即掃蕩「我」、「法」、「空」三相。如道川禪師的偈頌:

法相非法相,開拳復成掌;
浮雲散碧空,萬里天一樣。

因為手指的開合相,才有拳和掌的差別相,手指的本體沒有改變。就像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說:

善男子!譬如金師,以一種金,隨意造作種種瓔珞,所謂鉗、鎖、環、釧、釵、鐺、天冠、臂印;雖有如是差別不同,然不離金。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佛道,隨諸眾生,種種分別,而為說之。

佛陀先要我們於此章句生實信,又怕我們執取世諦文辭,為了蕩相除空,不得不囑咐,不應取著有個我於此言說章句生實信,獲無量福德;有個法能令吾等解脫;有個空相牢固不破。

所謂的法相、非法相,也就是說,是佛法的有時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有時候卻是佛法。這不是哲學的辯證法,而是法無定法,生命圓通無礙的智慧。

我們只要有慈悲有智慧,一切法皆是佛法。比如:持八關齋戒的末利夫人,著華鬘香油塗身是犯戒不如法的,但是她是為了救御廚的性命,這何嘗有違背佛的慈悲教誡呢?佛陀在因地修行,為了救五百人的生命而殺一賊人,這種殺一救百源於慈悲和智慧,又豈能用罪相去做斷論?

真正的事佛持戒,是愍念眾生苦,作種種方便救濟。如《分別善惡所起經》言,事佛有三等:
一、魔弟子事佛:雖受佛戒,心樂邪業,不知罪福因果,意智迷矇,入邪見網,是為魔弟子事佛。
二、天人事佛:受持五戒,行十善業,信有因果,壽終之後,即生天上,是為天人事佛。
三、佛弟子事佛:奉持正戒,修般若慧,知三界苦,心不樂著五欲,行四攝六度,慈悲方便攝化眾生。知死有生,求究竟福,是為佛弟子事佛。

我們若要會得「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的無上密意,要能拂去法相、非法相的迷翳,做個真正事佛的真淨佛子。我引用禪宗的公案,再深入解釋什麼是法相和非法相。

有一天,蘇東坡準備去拜訪佛印禪師,事先寫信給他,要禪師如趙州禪師迎接趙王一樣,省略迎接的繁文褥節。

蘇東坡自得已解禪心妙趣,佛印禪師以最上乘之禮,不接而接和他應和。可是,佛印禪師仍然站在寺門迎接。蘇東坡不禁得意的嘲弄,說道:

「你的道行,比不上趙州禪師的灑脫放曠,怎麼也不免世間的俗套,空空浪費草鞋錢來迎接我呢?」

蘇東坡以為禪師這回必定啞口無言,甘拜下風,豈料禪師揮著蒲扇,悠悠的用詩偈作答:

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
怎似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

蘇東坡看的是迎接的「法相」,佛印禪師於法、非法相俱遣,以大千為一禪床,何曾有起臥之相?

四、佛陀說法借筏度岸

佛陀四十九年說法,無論宣揚阿含、方等、般若、涅槃等諸法義,乃至《金剛經》所言的住心降心種種法,不過是借筏度岸。未登岸者,應以「言說章句」為渡生死河流的寶筏;已登岸者,應捨筏不再揹負!

禪宗的丹霞禪師燒毀佛像尋找舍利,也是一番老婆心切,希冀吾人揩淨心眼,從禮敬的佛像中,去探索有個不壞的金剛舍利身。《金剛經》言空不空,就像宇宙能包 容大地山河的森羅萬象。禪宗史上,禪門巨匠,為生死大事,不惜血肉之軀,苦行勞役,擔柴挑水諸多行業,才有「一擊忘所知」的頓悟契機。般若妙諦,絕非斷滅 頑空者能納受的。

般若是什麼?有四種階次。
(一)人乘的般若:具正知正見,信因果罪福,聞正法能不輕毀。
(二)二乘的般若:了知四聖諦、十二因緣,能證聲聞、緣覺等果位。
(三)菩薩的般若:知緣起性空之理,不厭不離行度眾事業。
(四)諸佛的般若:如空中映象,水中顯月,隨緣應現,湛然不動。

我們從人乘的般若要進階到諸佛的般若,只要對《金剛經》的言說章句生實信,能幫助我們打破心眼的侷限,走出法相、非法相諸等自縛。

金剛如寶石明照四方,趕走我們心性的黑闇;
金剛如慧劍快利準確,斬斷我們妄想的亂麻。

從佛陀演說世上第一希有珍寶,即是信心之寶。從生起的實信中截斷我、法、空妄相眾流,覓求一個不生不滅的金剛寶藏,借般若炬光,開採心靈的礦場。

何謂金剛般若智慧,旨在不取法相非法相,從中知如來設諸方便,皆是借筏度岸的一片真心!我借用一則公案來說明。

一個嚴寒的冬天,大雪已落了三天。有一個乞丐去敲榮西禪師的門,顫抖的說:「禪師,我和妻兒已多日粒米未進,連日的大雪又使舊疾復發,禪師你幫個忙,不然我們全家都要餓死了!」

禪師聞言,油然生起悲愍,但是寺裏也沒有多餘的食物,身邊也沒有什麼錢財,如何能幫助呢?忽然想起,有一些準備替佛像塗裝用的金箔,於是毫不猶豫拿出給乞者去應急。

座下的弟子不滿禪師的決定,抗議道:「老師,那些金箔是替佛像裝金的,你怎麼輕易就送人?」

禪師平靜的回答:「我是為了尊敬佛陀才這樣做的?」

弟子們聽不懂禪師的話,憤憤的反駁道:「老師,你把佛陀聖像的金箔送給人,這叫尊敬佛陀嗎?」

禪師大聲喝斥:「佛陀累劫修道,為眾生捨血肉骨髓,在所不惜!佛陀怎麼對待一切眾生?你們只看到金塑的佛像,怎麼看不到佛陀的心?」

榮西禪師把塗裝佛像的金箔拿去救濟乞丐,是發自愍傷眾生悲苦,與佛心契合相印。傅大士有首偈頌,可以做為吾人勘破妄相,明白密意只在汝邊,別無他處的敲門磚。

三佛威儀總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
若能信得家中寶,啼鳥山華一樣春。

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而人人有個自性天真佛,恁麼劫壞空滅,亙古不燒不毀。

[習題:]

1.正信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2.持戒修福和般若空性有什麼關係?
3.為什麼取著法相、非法相,就無法與般若相應?
4.如何在生活中不被諸相所迷,見自般若實相?

原典.譯文.注釋

原 典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 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 法相,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譯 文

須菩須又問道:「佛陀!後世的許多眾生,聽聞您今日所說的微妙言說、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實信之心?」

佛陀回答須菩提說:「不要這樣懷疑;在我滅度後的第五個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廣修福德的人,能從這些言說章句,體悟無住的實相般若妙義,而生出難得的真 實信心。應當知道這些人,不止曾經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植諸善根,其實他們已於多生劫來,奉事諸佛,種諸善根,現世聞說大乘無住的般若真理,乃 至只是一念之間生起清淨信心的人,須菩提!如來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的,這些善根眾生,是會得到無限福德的。

「這是什麼道理呢?是因為這些善根眾生,不再妄執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對待分別,不會執著有為的生滅法相,也不會執著無為的空寂法相。也沒有不是諸法的執相。如此則心無所住,而修無相之行,故獲功德廣大。

「這是什麼緣故呢?如果眾生一念心,於相上有所取著,則會落於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對待分別中。同樣地,若眾生執著種種法相,即於我、人等四相有所取 著。若又執著無法相,則同樣地也會落於我、人等四相的對待分別中。「因為取法則滯於有,以為有實有的生滅法相可離;取非法則泥於空,以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 可證得,不能與空理相契,所以法相與非法相都不該執取。

因此,如來常說:「你們諸位比丘應當知曉,我所說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達彼岸之後,即應棄舟登岸,不可揹負不捨。所以,未悟道時,須依法修持,悟道後就不該執著於法,至於那偏執於非法的妄心,更是應當捨去。」

注 釋

? *本分在敘述,顯真空第一諦,說因修要無住,果證要無得,方為無依無得的實相般若。這種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實信;謂實信者,是必須由智慧了達無所得法,修無所得行,證無所得果,然後才圓滿了徹第一諦,所以是希有難得的。

言說章句:
專指「修行要無修,證悟要無證,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的真理。

信:
必須具備信實、信德、信能三條件。

後五百歲:
《大集經》中云,有五個五百歲。此「後五百歲」,即指第五個「五百歲」。從佛陀涅槃之後算起:第一個五百年,特徵是「解脫堅固」,即是證悟解脫的人多;第 二個五百年,特徵是「禪定堅固」,即是認真修行的人多;第三個五百年,特徵是「多聞堅固」,多聞的人多,真修真學的人少;第四個五百年,特徵是「塔寺堅 固」,即是塔寺很多;第五個五百年,特徵是「鬥諍堅固」,即是是非紛諍非常多。

第一與第二個五百年合起來是「正法時期」,一千年;第三與第四個五百年合起來是「像法時期」,一千年;第五個五百年又叫「末法初期」,也就是我們二十世紀所處的時期,距佛涅槃有二千年,是屬於「末法時期」一萬年中的最初五百年。

持戒修福:
持戒是持守戒律,修福則指布施功德。一般說來,在家眾以布施修福為主。佛教制定戒律,消極的意義在防非止惡,積極的意義則在自度度人,成就菩提道業。

善根:
「根」,有生長之義。善根即是可生眾善之根。若依相宗而言,無「貪、瞋、癡」三毒,即為善根。若依本經,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是萬善之根。

淨信:
即是「不起有為見,不作無為解,真俗一切捐,聖凡悉平等」,相信自身中有本來的佛性,沒有染污,與諸佛是平等無二的。

法相、非法相:
「法相」,通常指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為實有,是一種「有病」;「非法相」,指執著諸法皆空,是一種「空病」。但在此處「法相」則專指執著般若波 羅蜜法為實有不變的有為法,也是屬於一種「有病」;「非法相」專指外道執著諸法皆無、涅槃亦無的「斷滅空見」。

筏喻:
筏是用竹子或木頭作成的小舟,以比喻佛法能將吾人從生死的此岸渡至涅槃彼岸。佛經中常以「筏喻法」來說明修道者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方便法門,只可視為渡筏,一登彼岸,即應放下,不應再拘泥執著。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序 第2頁:法會啟建因緣分第一
第3頁:勸轉般若法輪分第二 第4頁:大乘菩薩發心分第三
第5頁:布施心應無所住分第四 第6頁:布施心應無所住分第五
第7頁:真實信心解脫之道分第六 第8頁:無得無說破事理障分第七
第9頁:般若為三世諸佛母分第八 第10頁:實相無相四果性空分第九
第11頁:莊嚴佛土無有住相分第十 第12頁:恆河七寶不如無為分第十一
第13頁:尊重正法平等流布分第十二 第14頁: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第十三
第15頁:四相寂起大乘行分第十四 第16頁: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
第17頁: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 第18頁: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第19頁: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 第20頁: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
第21頁: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 第22頁:解脫真性無法可說分第廿一
第23頁:菩提性空得果無住分第廿二 第24頁:淨心行善法分第廿三
第25頁:寶山有限般若無價分第廿四 第26頁: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廿五
第27頁:法身遍滿觀想不得分第廿六 第28頁:斷滅知見造生死業分第廿七
第29頁:不受不貪無住福勝分第廿八 第30頁:正報無住如如不動分第廿九
第31頁:依報無住世界假相分第三十 第32頁:總除諸執法相不生分第卅一
第33頁:受持演說勝無住行施分第卅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