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1)

[日期:2016-05-20]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王彤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韭菜和芽菜一樣,也屬於生發性食物,其實,立春之後的韭菜也屬於芽菜的一種,最為鮮美可口。《本草綱目》對於韭菜的記載是,“春香、夏辣、秋苦、冬甜”。因此,早春時節的韭菜最鮮嫩可口。
  
  我們知道,韭菜有養肝功效,這是因為韭菜是辛溫補陽之品。辛溫就是說韭菜具有發汗解表,讓毛孔恢復正常功能的功效。而補陽,則是因為韭菜被譽為“補陽草”,所以韭菜同時還具有補足肝陽的功能。
  
  關於韭菜的科學吃法有多種,也可用韭菜煮豬血。豬血是養血的,兩者配合食用,補血效果更佳。韭菜炒雞蛋也是補肝腎、益氣血的補陽美食。而韭菜與豬肝共炒,氣血不足、面色蒼白、健忘、失眠的患者應該多吃。
  
  不過,韭菜雖好,也要根據個人的體質來選擇食用。易上火的人不宜多食或常吃,有腹瀉和消化不良的人同樣不宜食用。特別需注意的是,韭菜屬於發物,體內陰虛有熱和患有眼病、瘡瘍的人會加重病情,最好不要吃。
  
  當然,除了韭菜,我們還可以多吃芥菜、雞肝、鴨血、紅棗等溫性食物。在五色飲食中,青色主肝,多吃一些菠菜、芹菜等綠色蔬菜,能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由於酸味入肝,會導致肝功能偏亢,損傷脾胃,所以酸性食物應該少吃。春季,我們也不能吃油膩和生冷及刺激性的食物。
  
   此外,養陽忌靜宜動,春季萬物發陳,空氣清新,正是采納自然之氣養陽的好時機,應該多去戶外鍛煉,打打球、踢踢毽子、練練氣功等,不僅能怡情養性,還能 使氣血通暢,郁滯陽氣疏散,減少疾病的發生。但要避免運動量過大,以致大汗淋漓。中醫有“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之說,流汗太多會損耗心血和陽氣,而 且容易誘發感冒,影響健康。
  
  總之,立春之後的養生應順應陽氣生發的天地之氣,幫助人體陽氣發散,才能為健康加分。
  
  頭痛發熱傷於風,按摩食療得健康
  
   風,是天地之氣,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季最常見,它是春天的主氣。自然界萬物的萌生都離不開春風的吹拂。我國古代詩人自然也少不了對春風的描畫。如唐代 白居易的“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唐代杜甫的“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宋代朱熹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清代袁枚的“春風 如貴客,一到便繁華”等。
  
  盡管風是春綠的信使,但《黃帝內經》中說:“風者,百病之長也。”在六淫病邪中,風是致病的首要因素。 中醫認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但春天陽氣生發,皮膚的毛孔逐漸張開,肌膚腠理變得疏松,人體內的正氣抵御外部襲擊的能力變弱,風邪容易“鑽空子”。 而且風邪極少單獨存在,它總是與其他邪氣並道而行。與寒同行稱為“風寒”,與熱同行稱為“風熱”,與濕同行稱為“風濕”,如常見的風寒外感、風濕痺痛等。 立春時節,寒氣逼人,故多以風寒存在。所以,民間又有著“春風如刀刮,死牛又瘦馬”的說法。
  
  《黃帝內經》中講到:“傷於風者,上 先受之。”就是說當風邪侵襲人體時,人身體的上部最先受到損害。這是因為風是陽邪,它有生發、向上的特性,當風邪侵入體內後,最先受到損害的是人的頭部等 部位,引起頭痛發熱、惡風、咳嗽氣喘等症狀。尤其是出汗後,又吹冷風,風邪更會趁機而入,感冒自然不可避免。同時,因為風邪“善行而數變”,既能在經脈和 肌肉之間肆意游走,又能上竄抵達頭頂,來去迅速,變化多端,會出現游走性關節炎疼痛、皮膚風疹等病征。而且“春傷於風,夏必飧洩”,所以,春風並非只送 暖,千萬不要太“春風得意”!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對於自然界會使人致病的外邪要及時躲避。而在風邪頻繁侵襲人體的春季,我們怎樣才能躲避風邪的襲擊呢?下面給大家介紹一種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防風食物——天麻。
  
   天麻是一種古老的保健食物。著名詩人白居易《齋居》詩中便有“黃芪數匙粥,赤箭一甌湯”的詩句,其中“赤箭”在古代便指天麻,可見早在唐代人們已把黃 芪、天麻當食物熬粥煲湯了。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有《求赤箭貼》,也是把天麻當食物,作扶老之用。而天麻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防風了。
  
  明代李時珍曾說過:“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之所以能防風,在中醫看來,是因為它與風的接觸面不大。植株又較堅硬,即使遇上大風,搖擺也不明顯,所以又叫“定風草”。因此非常適合在風邪橫行的春季食用。
  
  關於天麻的健康食法中,當屬天麻燉魚頭功效極佳。具體做法如左。
  
   傳統的中醫食療理論有“以髒補髒”之說,即常吃動物髒器可補人體某髒器。從這個觀點來看,魚頭自然是補腦的,對風邪所引起的頭痛發熱等有很好的治療效 果,所以中醫稱魚腦髓為“補腦湯”。最近荷蘭的研究也發現,年齡在60~69歲之間,每周至少吃一次魚的人與那些不吃魚的人相比,在往後15年內中風的機 會要少一半。
  
  另外,梳頭也能將風邪“拒之門外”。《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中這樣記載:“梳欲得多,多則祛風,血液不滯,發根常 堅。”《延壽經》也認為:“發多梳能明目祛風。”那為什麼梳頭能祛風呢?這還得從人腦後面的三個穴位說起。這三個穴位中有兩個是風池穴,另一個是風府穴。 風府穴位於腦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處,它是腦部最薄弱的受邪之地。風邪經常從這個地方進入人體。由於風府穴位於總督一身陽氣的督脈上,所以風邪從此地方進入 首先受到損害的是體內的陽氣,輕則使人出現頭痛、惡寒、脖子僵硬的症狀,重則引發中風偏癱。在風府穴外側兩寸許,各有一處凹陷,像兩個蓄水的池子,這兩個 穴位就是風池穴。風池穴也是風邪的入口,它位於足少陽膽經上,所以風邪從風池進入,往往會令人口苦、目眩。由於這三個穴位都在腦後,而且是風邪侵入人體的 重要門戶,所以,民間有著“神仙也怕腦後風”的說法。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
第3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1) 第4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第5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1) 第6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
第7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1) 第8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2)
第9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 第10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1)
第11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2) 第12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
第13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1) 第14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2)
第15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 第16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1)
第17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2) 第18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
第19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1) 第20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2)
第21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3) 第22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
第23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1) 第24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2)
第25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 第26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1)
第27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2) 第28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
第29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1) 第30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2)
第31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 第32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1)
第33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2) 第34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
第35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1) 第36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2)
第37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 第38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1)
第39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2) 第40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
第41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1) 第42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2)
第43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3) 第44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
第45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1) 第46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2)
第47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3) 第48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
第49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1) 第50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2)
第51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 第52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1)
第53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2) 第54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
第55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1) 第56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2)
第57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 第58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1)
第59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2) 第60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
第61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1) 第62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2)
第63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 第64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1)
第65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2) 第66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
第67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1) 第68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
第69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1) 第70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
第71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1) 第72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2)
第73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 第74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1)
第75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2) 第76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
第77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1) 第78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