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無我的智慧:吉噶·康楚仁波切著作簡體中文版首度面市 吉噶·康楚仁波切

無我的智慧:吉噶·康楚仁波切著作簡體中文版首度面市 吉噶·康楚仁波切

第三章 自心的寶藏

[日期:2011-04-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吉噶·康楚仁波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雖然我們的智慧心一直都是光明的,我們卻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王子,一個像流浪漢般活著的王者,對自己所繼承的遺產一無所知。

  從山頂洞人的時代到現在,人類通過打獵、耕種、收藏物資,等等,來尋求祥和及快樂。我們是如此忙碌地一直在身外尋求快樂及祥和,完全不曾在自己內心去耕耘及收獲它們。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貪婪、執著、攻擊性、忌妒以及負面行為是不會為我們帶來快樂及祥和的,它們是悲傷及痛苦的因。要超越它們,需要對心的本性作更深的省思。自我省思的基本需求已被遺忘,沒有了自我省思,我們幾乎無法分辨出哪些事情是受到他人影響,而哪些又是出於自己的意志。

  我們的內在有著強烈的社會制約以及傳統規范,然而關於如何生存的共識——好或壞,對我們有利或不利——這也只是先祖們的觀念而已,不必然意味著是偉大的智慧。當然有一些的確是世俗的智慧,但大部分只是告訴我們如何創造、生活以及從輪回中得利,而忽略了輪回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無明的悲劇

  大部分的人都依著自己的願力帶來自己所想要的東西,但通常這份意願是不清楚的,又或者我們無法將意願和行為結合起來,以便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刹那刹那間,念頭和感覺生起,每一個念頭都基於一個覺受或信仰,而大多數的信仰來自他人的共識,而這些人對現象世界的“閱讀”並不全然正確。

  世俗先祖們的這些觀念,忽略了輪回的陰謀,以及事實上,創造更多的輪回是一個致命的陷阱。對於如何取得快樂,傳統上的觀念頗為無知,它們不從內心去培養一種獨立的祥和及快樂感受,反而試著從物質取得快樂。這種觀念讓我們找錯了方向走錯了路。

  社會上有許多錯誤的觀念,但它們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都

  是要我們從外在去尋求內在的滿足;不論它們是引領我們趨向物質、社會關系或者情緒上的相互依賴,這些觀念都忽略了心本身具足提供我們祥和及快樂的潛能。

  不同於山頂洞人,過去的聖人選擇從社會既定習性及傳統中脫離出來。他們向人類無知我執心的大悲劇反抗,然後通過直視本心找尋到力量,並得到祥和。他們花時間與自己獨處,試圖覺醒以及培養深刻的自我省思。這一條非傳統的道路,與世俗先祖們的軌跡是背道而馳的。直到此刻,大部分的人都不認為找到自己的心靈道路是有必要的。這是無明的悲劇。

  無明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對究竟或現象體性的無明,另一個則是我們無法正確解讀相對世界的無明。這兩種無明就像兩條線,當它們緊密地織在一起時,不容易被認出,然而迷惑的織錦是由它們所形成的。

  第一類無明的結果就是缺乏智慧,對自己的真實本性缺乏了解,將幻化及華麗視為堅固而實在的。第二類無明,就是無法清楚地了解業以及相互依存的法則,結果就是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與世界的關系。

  每一個有情生命的困境

  在相對的世界裏,外在現象一直在改變,我們內在的心也在改變,因此知覺也一直在改變。我們可以看到每樣事情都是短暫的,包括自己。但是自我或我執卻要我們相信一切是永恒的;如果我們承認一切都是暫時性的,那么我們就沒有堅實的基礎來執著,而我執就是奠基於執著。

  抓著一個不存在的自我,我們錯誤地解讀世界,同時也失去自心的寶藏。因為我們相信必須不惜任何代價來保存我們的自我,因此我執就控制了我們精神上、情緒上、言語上以及生理上所有的行為。雖然我們的智慧心一直都是光明的,我們卻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王子,一個像流浪漢般活著的王者,對自己所繼承的遺產一無所知。結果是我們忽略了業的運作方式,忽略了因果法則。我們不但忘記要致力於能帶來善果的行為,反而制造出會帶來更多痛苦的業行。

  可以說輪回中所有的痛苦,都是由我們個別的無明及我執推動的。這個狀態並非我們所獨有,它是每一個有情生命的困境。人類活到此刻還無法覺醒,是由於對我執的無知信仰,以及對實相的錯誤見解。

  不以我執來做首要的參考點,心會自然開放,不迷惑,能

  夠沒有分別心地享受每一件事。這樣的經驗有許多種稱謂:空

  性、佛性、般若智慧、法身或心性。[1]

  簡而言之,心是無礙且不受無明拘束的,具有以新鮮方式

  體驗每一件事的潛力。練習自我省思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這個潛

  力,而這就是我們的自然遺產。

  [1]  這些名詞常常被交互使用。心性(the nature of mind )也就是心的真實狀態,是無礙且超越無明的,具有能以清新方式體驗一切之潛力。佛性

  (Buddha nature )亦稱為佛之精義,是指無造作之成佛潛力,這是每一個眾生都具有之潛力。法身(Dharmakaya )乃開放無礙且全然清明之自心本性。這是一切功德特質生起之基礎,包括輪回及涅槃所有之功德特質,而本有之基礎不受輪回涅槃兩者之影響。般若智慧(Prajnaparamita )是梵文的名詞,意思是認識到空性的圓滿智慧。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推薦序 心的蘇醒
第3頁:推薦序 取出心中的石塊 第4頁:自序 讓修行融入生活
第5頁:第一章 鏡中修行 第6頁:第二章 我們的心好比一部電影
第7頁:第三章 自心的寶藏 第8頁:第四章 對一切心存感激
第9頁:第五章 老師有如明鏡 第10頁:第六章 勇氣的訓練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