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來果禪師語錄(一)謗扶宗淺說 來果禪師開示

來果禪師語錄(一)謗扶宗淺說 來果禪師開示

扶宗說

[日期:2010-10-20] 來源:妙樹、慈忍等師兄提供、七葉佛教書舍錄入  作者:來果禪師開示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扶宗說

參禪一宗。直達當人本來面目之重大關鍵。最直捷。最便宜。最穩當。最平實。世出世法。無逾此也。今人指定穿衣吃飯屙屎放尿為最易事。不思尚有一二之難。人向不知。何以故。穿衣有冷暖之難。吃飯有饑飽之難。屙屎有緩急之難。放尿有濺衣之難。如此數難。在人類中。竟不能免。又云伸手動腳。低頭合掌。為最易事。亦有數難。更不易知。何以故。伸手有礙物之難。動腳有物礙之難。低頭有俯仰之難。合掌有高下之難。果能在微細中。依其準繩。不偏不中。如法行到。是為大難。近人指定念佛為最易事。內中數難人尚不知。知亦不覺者。何以故。生西之法。必捨此身。生彼華中。有何把握。是為最難。由信不實。忽生疑城。到極樂難。由願不切。忽生下品。欲生上品。一生見佛。是為甚難。由行不真。一生念佛。不能成片。生西方難。有此數難。嘆哉。垂隻手之彌陀。接一心之眾生。豈奈難何。宏教之法師。能事理圓融。教觀不二。言行相應。機教相投。以利生為懷。以宏法為行。誠自他俱利。何難之有耶。如觀照般若未修。文字般若未學。實相般若未悟。則理事難融。機教難徹。必招入海算沙之嫌。說食不飽之謗。持戒之律師。不達無作戒體。性遮持犯之旨。必僅於身外之律儀。戒中之名相。雖曰無犯。心戒常違。必招戒止生天之譏。戒為不墮之利。欲達無上金剛寶戒者。不其難乎。其他一切法門。以此類推可也。獨禪宗旨趣。為諸佛母。為萬法師。釋迦雪山覩星悟道。迦葉見佛拈花悟道。東土神光安心悟道。及至臨濟還拳悟道。易之如反掌。快之如掣電。迅之若彈指。速之若瞬目。不勞動步。不費工夫。誠易中之再易也。從上諸祖。皆由禪定悟入者。了生脫死。證大涅槃。開叢林。建道場。廣度品。非悟心地。不為大功。參禪之益。範圍極廣。類如心是黃金。身亦黃金。真如妄想亦是黃金。咳嗽吐痰亦是黃金。男女老幼亦是黃金。天堂地獄亦是黃金。虛空大地亦是黃金。草木叢林亦是黃金。有情無情更是黃金。任他有打破虛空之力。不能出黃金一步。又如自心包羅極大。十方法界皆在心中。四聖六凡皆在心中。語默動靜皆在心中。牛馬豬羊皆在心中。蛆蟲螻蟻皆在心中。世法佛法皆在心中。空內空外皆在心中。地上地下皆在心中。任他有踏翻大地之能。不能出自心一念。其所謂黃金之喻。自心之法。法喻並明。心力參究。深修禪悅。方能領會。不然恐多一明字。要知黑暗是病。明白亦病。真禪之旨。妙在暗明。未悟以前云暗。大悟以後謂明。正如宗門之程序。由迷而梧。由小悟而大悟。大悟而徹悟。徹悟而後真修。故云悟後起修。即真修是也。至此明暗之病全蠲。迷悟之途路絕。今在未悟以前。謹將禪路廣設百法。每法事實。詳細指陳。

一發心學道。二願住業林。三立決定行。四棒喝難挨。五規矩難學。六身心不安。七委屈難受。八習氣難除。九跏跌難坐。十六根難收。十一請示用功。十二厭住叢林。十三樂處深山。十四不喜培福。十五不真修慧。十六不願常住。十七易犯規矩。十八喜捨一切。十九奮勇發心。二十身心純熟。二十一不信參禪。二十二疑法。二十三疑人。二十四擬退。二十五追悔。二十六慚愧。二十七起信。二七八聽可領會。二十九覺有相應。三十自願用工。三十一忘疲。三十二疑情不得力。三十三身心悶燥。三十四退心陡起。三十五受人勸服。三十六妄心暫歇。三十七身外暫忘。三七八覺身輕安。三十九住枯靜處。四十妄自穿鑿。四十一專好詩偈。四十二不願深進。四十三提起用。四十四功能除妄。四十五功能除睡。四十六落堂自在。四十七妄自承當。四十八戒道時非。四十九心法俱寂。五十得少為足。五十一生心用。五十二有心用。五十三散心用。五十四把持用。五十五得力用。五十六放心用。五十七親切用。五十八間斷用。五十九粗心用。六十綿密用。六十一不間斷用。六十二細心用。六十三離法用。六十四無心用。六十五真心用。六十六轉身用。六十七同體大悲。六十八代眾生苦。六十九慈心與樂。七十憨念眾苦。七十一學菩薩行。七十二布施。七十三持戒。七十四忍辱。七十五精進。七十六禪定。七十七智慧。七十八喜捨。七十九愛語。八十利行。八十一同事。八十二立向上志。八十三除懈。八十四恭敬。八十五供養。八十六讚嘆。八十七隱惡揚善。八十八除謗。八十九息諍。九十三常不足。九十一勸住業林。九十二發心作事。九十三喜作清眾。九七四願當行單。九十五知因識果。九十六發大誓願。九十七事理用。九十八化導用。九十九他受用。一百自受用。

第一發心學道者。

舉世僧倫。受戒可以。朝山可以。於修行學道一事獨不可 以。何其怪耶。自出生以來。受家庭習慣。深加纏縛。不思捨離。加之順逆之事交逼。苦樂之境相侵。宿因感動。善根稍熟。係有出俗之心。寬作披緇之舉。將入師門。授以應赴之經懺。加以趕快之佛事。午夜熟讀。寢食俱忘。欲精其事。擬過其人。喜有終身之業。而終其身也。哀哉痛哉。孰知錯入門牆。隨流打混。終日空忙。竟不知有康莊大路。坦蕩叢林。甘染小廟習慣。竟作經懺僧人。弄得一身灰頭土面。常思一日之佛事。難買一盒香煙。趕了一夜之苦辛。不夠一斤葷菜。奮然立志。脫去樊籠。訪道求師。心難終日。世塵之心將盡。為道之念始萌。一遇行僧。即行苦拜。或授念佛。或指持戒。或勸學教。或教參禪。直使一日求師。千日學道斯僅為出家。一生終了之苦行。於庵堂。於小廟。或會館。或祠宇。供有之。此輩行人。世具多數。
 
第二願住業林者。

業林為十二頭陀中第一頭陀。梵語阿蘭若。此云寂靜處。或云無女人處。又云僧伽藍。復為十界聖賢聚集處。受戒之人。首由堂師多方開導。次聞前輩讚住禪堂。如是發心。修整衣單。購備鞋履。思維打聽。百計難成。欲學經教。字墨缺如。擬去朝山。又少路費。才聽天甯之好。又想天目之奇。常聞金山之腿子難熬。久知高晏之長香難坐。大好蘭若。欲住式微。進退為難。傍惶終日。忽遇憐僧。百般指示。授以正路。教以方針。(月+旦)敢前行。一切不顧。將到山門。心慌腳抖。客堂一進。面赤身呆。執事見者。一吼之曰初參。再吼之曰半吊。其不聞乎。規矩之嚴。殿堂之緊。往返不聞其聲。坐臥必遵其教。有志於道者。漸定其心。次舒其見。規模次第。逐漸了知。(月+旦)既大而心寬。事將熟而志固。無心於道者。如雀進籠。身難安住。所見盡不稱意。所聞悉是駭人。胡竄亂撞。黑地昏天。百計私逃。竟難如願。其盤膝也。寬如鍋腔。高如茶桌。其跑香也。行如跳舞。居若防賊。隨眾打混。忍苦過活。暗地流涕。瞞人哭泣。一聽執事吼聲。全身肅靜。將有道朋勸誡。滿面生歡。宿有道因者。今遇斯緣。果將成熟。三五十年。居如一日。般若之種。成佛之根。益加深厚。宿無道因者。助遇勝緣。因隨果熟。熏修(火+暇-日)煉。大器堪成。今修勝因。未來勝果。生死之道修也。涅槃之道明也。如是非住業林。不能培其佛因。非住業林。不能成其佛果。否則因地不真。果遭紆曲。要知叢林為三寶主體。亦為辦道礎基。叢林衰。正法無從久住。業林興。三寶為世福田。古云。能發心住叢林。三五十年不犯一毫苗稼者。此人具大福報。有大正因。又云。若在深山辦道。不如叢林睡覺。誠哉斯言也。大凡住過林下之人。出外行腳。城市鄉村。人若見此威儀細行。舉動語默。非常可比。直令世人信而敬愛。使一切善男言女。培福德無量。種善根無量。仰願當世聞人。信佛長者。必盡力護持。不稍歧視。功德之大。世無可喻。人能生住叢林。死入塔院。不但過去父毋超昇淨土。現存父母增福延生。及自已深入堂奧。其願足也。

第三立決定行者。

既為道來。必先立行。行立。其道雖行。其心必亂。何以故。要知無始以來。染習深厚。今生所作。加倍純熟。終日隨世遷流。順心樂受。了無阻礙。稱意樂從。今既出家。習慣之熟。已受刺激。再加立行。行與習違。違逆者何。類如心向喜葷。今逼吃素。不是飯吃不飽。就是菜裹無油。種種違意之事。迂迂逼積於心。一覺行立。心自紛亂。勢所必然。行一切事。以此類推。凡立行之人。知向所行鉅細各事。緲無標幟。亦無體制。今於立行念中。鑒其各事。無端倪者。檢而理之。有條理者。新而合之。作事似較前有方。動念似較前有主。至爾動靜閑忙。皆從行得。果能得其行之受用者。其心自不混亂。其身自不妄行。其事自不錯謬。如是行能制事。一也再加定行者。既定之行。任死不移。任生不改。天地能動。我行不動。虛空能空。我行不空。是名定行。凡所行事。及所立行。各不相礙。心愈亂而行愈堅。身愈危而行愈切。事愈敗而行愈高。行能改惡心向善念。行能轉病質成肥身。行能化兇險為安寧。斯名定行能制身。二也。決定行者。雖云行能制事不亂。行能制身清安。行能制心一處。何若無事可亂。無身可安。無心可制。三也。從這裏一決既定。放手直行。忽到水窮山盡。人法雙忘。轉過身來。方知決定行三。了身心世。要知決定行之妙者。在林下三五十年。苦心於道。敢保立見也。

第四棒喝難挨者。

大凡有志行人。必先徵究其去向。次研其住止。再審其家風。然後直從其道。當思世間之學。不出孔子遺教。諸子百家。咸皆包括。出世間學。先離情識。再掃聖凡者。必首明離情之法。絕識之方。要知情因愛有。識由妄生。情識二字。聖凡所關。實因情不能空。六凡展轉。識不能了。四聖歷然。不妨將此二字。舉令世知。直使畢世之才。高明之士。能將情識二字。作一解釋。設一除法。為一嘗試。可以另立了除之奧。除之了之。我可樂從其學。仿傚其法也。舉世既無掃情之能。亦無空識之妙。定依古人棒喝之道行之。方不負修行之志。如是襄高掛。以悟為期。欲求去情識之學。先求吃棒喝之道。須知情關嗔愛。識鎖悟迷。盡世間人。易愛易嗔者。皆為情所覆。能迷能悟者。亦由誠所(西/革+奇)。如是痛棒一巡。情飛空外。嗔愛何存。猛喝一聲。識影全消。悟迷何有。每有初學之人。不了助道之法。云有道可學。有心可用。一生大事畢也。何用香板打之若孩童。大聲吼之如赤子。規矩之難。為用心之障。開示之多。為行坐之煩。試問有此見解。莫若居山或住小廟。如斯錯會。諸佛聞之流淚。祖師聽之傷心。龍天知之蹬足。神鬼知之捶胸。不思我佛世尊雪山修道。六年寒苦。一麻一麥。如此精勤。勝過棒喝之惡。規矩之難。開示之多。不止千萬倍也。二祖求法。白雪齊腰。尚呵之曰輕心慢心。何聞其道。遂至紅血齊腰。方為說法。能不勝禪堂之委屈千倍乎。臨濟受黃檗之痛棒三頓。尚且劈破面門。恐超今時萬萬倍之委屈也。不然。直使禪堂之弊。循情應對。禮節歡呼。情也。問答語言。神會見解。識也。許有破空之能。不若禪堂一棒。一棒能破此情。任有沉地之力。不如禪堂一喝。一喝能離此識。故云。七尺棒頭開正眼。一聲竭下歇狂心。又云。香板頭上出祖師。大聲喝內出菩薩。能有佛法知識者。求善知識打。請善知識喝。一棒打除多生情垢。一喝震了歷劫識昏。欲住禪堂。若畏棒喝。其住者難久。若有禪堂。暫離棒喝。其禪堂莫存。禪堂。為世出世之舟航。棒喝。為了生死之利器。欲成佛道。當住禪堂。欲了生死。必受棒喝。禪堂棒喝。其為母也。見性成佛。其為子也。故諸佛指歸於禪室。歷祖盡出於斯宗。誠不信乎。

第五規矩難學者。

規矩為世出世之最大法綱。規者。為之繩墨。矩者。為之角尺。長直非繩墨無標準。方圓非角尺無的範。故古云。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是也。又如伐樹欲取其直。先用繩墨。其礙線者。大斧砍之。小刀劈之。其料自直。任何材料。悉皆就用。斯盡繩墨之功也。又如箍桶。擬取其圓。先用角尺。四角方之。八方角之。其料自圓。任何圓器。隨取用之。此盡角尺之力也。要知虛空何其高。繩墨掛之直也。大地何其廣。角尺量之圓也。一虛空一大地。未出規矩一步。又如直則豎窮三際。圓則橫徧十方。其規矩之範圍。大無倫比。欲住叢林。不依規矩者。不知來為何事。要知我人身心。乃業障成之。習氣薰之。散於六道。處於四生。向不聞規矩之名。何有其實。隨心放擴。任意欲為。前無擋絆。後無遮攔。躭慾橫行。隨業受報。頭出頭沒。不知幾時。今幸出家。再遇規矩。其規矩者。為叢林基礎。為海眾依歸。為學道之初步。為入聖之階梯。為出世之良師。為成佛之導者。為苦海之寶筏。為黑夜之明燈。為窮者之大寶。為病者之良醫。為人道之救星。為學者之宏範。任佛口宣。讚莫能盡。禪堂學道。大規矩。小法則。必依而行。有犯者皆隨業轉。無犯者不隨業遷。如是規矩之多。法則之細。任再難學。必耐煩學。學熱之後。一日學之。千日用之。此處他方。皆稱上座。當知規矩與業障。冰炭不同爐。法則與習氣。水火不同器。業障現。規矩離。習氣放。法則隱。業障現。依舊輪迴。習氣放。哀哉六道。試問學道人。守規矩是。隨業障是。故和尚班首。維那各執。必盡心力。嚴守規矩。使學者日新又新。不遭塵網。悲心之大。婆心之切。舉世莫過此也。幸已哉。  

第六身心不安者。

身心不安。正為入道階漸。何以故。身若安閑。現業易造。心若自在。惡習頓生。試問。心依身住。心再不安。何能離身一刻。身依地住。身再不安。何能離地一步。能如是會。何不安之有。假使身心。安於向所貪染之處。此處即是苦因。此雖能安。終屬須臾之安。轉過身來。直使身心安於火輪刀山之所。此所即是惡果。此雖難安。堪為永久之安。悲乎。能在禪堂久住。身心不安自安。要知身心。受世縈纏。纏久自安。今將身心。禪堂久住。住久亦安。類如居家。終日長安。忽犯王刑。處於囚獄。片刻難安。願將囚事。詳細施為。作為日用。久之或安。不但無在獄之難。至爾不願出獄。不但身安。心亦安也。身心之弊。吾論居於何處。初實不安。漸可稍安。次則能安。久自長安。斯蓋六道通同之病也。嗟哉。禪者身心。住一切處。不能相安。理正當然。因一切處皆塵勞處。不安可也。今住禪堂。為佛子正行。為道者正居。若不能安。萬不可以。何以故。禪者受辦道之身。住不辦道之處。道何能辦。至爾十分道心之人。在辦道之場。道尚難辦。在非道之場。豈能辦道耶。類如十字街頭。鄉村田野。欲離塵擾。屏絕暄鬧。可乎。切將身心。久住禪堂。不安而死。不願身心。暫離禪堂。苟安而生。其為道者。不亦樂乎。  

第七委屈難受者。

此語。乃無知者言之。稍有程度者。斷不掛齒。何以故。下至眾生。上齊諸佛。委屈二字。竟不能免。所以者何。釋迦世尊乞食既畢。敷座說法。百萬大眾。巍巍端坐。靜肅莊嚴。忽一僧尼捧腹而至。對佛面立即云。汝今說法。我身難安。不久欲生。何不顧及等語。是時大眾。凝然罔措。可憐我佛受此重大委屈。梵天諸王。着一天人。化一雄鷹。飛僧尼邊。將繩啄斷。瓢隨墮地。眾釋狐疑。委屈之大。何能及此。又我佛一日。領眾入城。循例乞食。時有阿闍世與調達二人。欲謀我佛。及諸大眾。屬令滿城。禁止留食。如是者七日。未得粒米。後因二人改悔。依舊留食。如前供養此之餓飯委屈。世何能受。又一日諸大羅漢。他處安居。留數百人。同佛結夏。崖內安居。調達竟着力士多人。暗將鉅石。推崩下山。擊傷佛足。可憐佛為三界大師。四生慈父。受此辱佛﹑餓佛﹑擊佛之最大委屈。佛尚如是。我何人也。又如慈明請法汾陽。寒冬之際。設法往(勤-力+見)。汾陽即以冷水澆之。欲令他去。慈明私立殿角一夜。汾陽次日。晨早見之。後又澆水。如是再三。可憐慈明。當順受之。後開大悟。號西河師子。又如徑山老人。為四句偈。未避國刑。充放楚粵。後大宏化。遐爾欽崇。此委屈之大。大無能比。從上諸佛諸祖尚然。既隱林下。安住禪堂。任何委屈。逆來順受。嗔來喜受。要知受得一分委曲。消得一分業障。開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頭去。截我飯碗。更不能顧。只要有禪堂可住。有規矩可守。有道可行足矣。其他身內身外。皆屬餘事。一任委屈之事。堆如高山。竟能消受。方稱大人知識。 

第八習氣難除者。

習氣一事。唯佛一人淨了。其餘皆次之。我等薄地凡夫。豈容稍緩。習氣之主體者。身心世三。貪染捨離皆習氣。穿衣吃飯。屙屎放尿皆習氣。語默動靜。出入往返皆習氣。舉心動念。執迷開悟皆習氣。了生脫死。成佛作祖皆習氣。參禪學道。明心見性皆習氣。如此習氣之深。難除之苦。非達道人。恐難除之。或問我等日用中。所行規矩。所參工夫。諒必不為習氣。答曰。此雖不是習氣。只許是除習氣之法。但在除習氣法中。竟添習氣。如早時還債一百。晚時借債一千。除之者少。添之者多。嗚呼痛哉。習氣之大。將何以去。思之。必假禪堂之清規。日行之細即。棒喝之加持。知識之開導。三五十年不了。盡此一生。如未除清。付諸來世。任是習氣之大。唯怕立志之堅。終必了了也。類如一無鼻孔漢。天地之大。虛空之高。佛祖之尊。眾生之廣。此漢置若罔聞。其他一切。毫不沾染。能學到此漢。教你成佛去亦不為難。此漢雖妙。當離迷悟看始得。果能許你見得。方知虛空有此漢。大地有此漢。有情無情皆有此漢。動腳遇着此漢。開口咬着此漢。此漢之妙。竟無能喻。
 
第九跏趺難坐者。

咖趺。即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名單腿子。結咖趺。即左腳在內。右腳在外。兩腳底向上。名雙腿子。當知佛為眾生標榜。佛為我等教師。佛口宣言。令我行之。佛之儀容。令我學之。我當如教而行。可稱佛行。我當如相而學。可稱佛學。每大殿內。或各寮中。供有本師釋迦之佛相。雖不全學雙搭膝。而單腿子。應當要學。方可不違佛教。不背佛儀。上古傳言。有一比丘。初出家時。欲住禪堂。腿已熬熟。即擔衣單。行之將夜。置孤塚邊。靜坐一夜。結伽趺坐。名盤雙腿子。約有三時許。眾鬼見之。敬如活佛。尊如金塔。禮拜不止。雙腿將疼。放下隻腳。坐單腿子。眾鬼見之。忽驚駭異。才見金塔。忽成銀塔。其鬼有畏而欲逃者。有近前細看者。有誠心禱拜者。至時夜深。日又辛苦。單腿又疼。即用兩腳向下。近時稱為支鍋腔子。鬼復見之。驚然嘆曰。先拜者是金寶塔。後拜者是銀寶塔。現見者是鐵寶塔。眾鬼見之。紛紛欲回。不願再拜。傍惶塔前。言三語四。這位比丘。盤的支鍋腔又疼起來了。忽然伸腳一睡。駭得眾鬼星散。有膽大的鬼。來看者即罵云。辛辛苦苦拜了一夜。原來是個爛木頭。你一腳。他一腳。踢醒比丘。至天將明。起身跑到坐香門庭。說昨夜事。此話徧傳海內。迄至今時。各著述家未見此段。因是故錄之。足可為人警覺。古人云。心以動為用。身以腳為用。心不動。則身自靜。腳不動。則事自息。心動。則念愈多。根愈擾腳動。則身愈煩。心愈亂。故辦道之人。先收其心。次收其腳。盤膝者。斯之謂也。  

第十六根難收者。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之範圍。不過一身攝之。何其太小耶。汝云難收。我曰要放。何以故。收而藏之。寶而密之。終為大害。不如知有眼者。先放其見。聞有聲者。先去其聽。其他四根。以此類推。行道之人。先忘視聽。次靜身心。不但六根捨。六塵放。六識亦止也。每見住林下之人。頭身手腳。硬如枯樁。行如木人。坐如土地。此雖不善。比放蕩者較好萬倍。不過眼未亂翻。閉目內動。珠忽一(目+魯)。相統收之。耳雖未聞。面無掉舉。頭忽一動。音統收之。如斯行處。何收之有。正收之道者。類如一室。周有五窗。中明一燈。五窗照時。光透於外。若去一窗。必用布遮。一窗自暗。布遮者。即留心眼根。不許外望也。若去二窗。亦用木閉。木閉者。即不掉頭外聽也。三窗亦然。如此行法。漸收可以。未為頓行。宗門之法。欲閉五窗。先去中燈。次撤其室。不但六根空。六識忘。六塵遠離也。直是中燈與室。並皆瓦解。試問這野狐精。藏身何處。禪宗之道。先制其心。心忘而內外俱忘。不閉自閉。不收自收。誠不然乎。雖然。當頭還欠一棒在。  

第十一請示用工者。

請示一法。佛世有之。事機重大。世難比擬。類如一日。外道持華供佛。請佛開示。佛云花放着。外道放花。佛云手放着。外道放手。佛云身放着。外道躊躇間。佛呵曰。既不能放。(扛-工+旦)起去。外道豁然大悟。請示之利。曷可言喻。佛在因中。為一仙人。遠住深山。終日為道。最真且切。天人擬試之。化一羅剎。至洞側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仙人聞之。即下禪床。出外顧視。見一惡相。頭髮紅蓬。面如(青+定)色。牙漏於外。黑似鐵釘。身形之大。饑腹之小。見而畏之。仙人問曰。此二句偈。是汝說麼。羅剎即言。正是我說。仙人啟曰。請將下句。再為我說。深當感謝。罗剎即云。我腹饑餓。無力再說。汝能捨身。於我為食。當許說之。仙人自思。若身捨食。法將誰聽。即請仙人。法書石上。視即捨身。如是書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八字。仙人跳下。羅剎捧身。現本帝釋。讚言善哉。汝即當成阿耨菩提。仰望仙人。不忘度我。思之。古人捨身求法。為八個字。命送鬼食。視身之輕。敬法之重。恐今時人。難一做到。禪堂道者。用心真切。工夫深入。定要博問先知。請求開示。必誠惶誠恐。五體投地。說誠實言。陳當前見。是善知識。當機一撥。回頭轉腦有之。地轉天旋有之。立地成佛有之。類如路行千里。相差一步。可以到家。在此一步。妄為家住者。大有其人。既不願後退。又不敢前進。盤桓終日。莫知所自。果是智人。當處請問。如是博學之。審問之。善思之。明辨之。直下承當。深入堂奧。信請開示者。動步歸家。何便宜之甚。有道學者。切宜傚顰。

第十二厭住叢林者。

久住叢林。諸不如法。身心疲厭。勢所必然。試問。欲得身心如法。喜住叢林。深得法益者何。皆未見到。共住之人。日行其事。內中大利。人不易見。故特指出。禪堂。日行殿堂。行坐規則。日日如是。月月如是。年年如是。所行之法。不增不減。一日行之。萬日同之。此是以搖動身。熏不動習。久之其身必靜。其心自清。際此深修之處。多不易見。盡人只喜今天上殿。明日過堂。後日唱念。再日出外。一天有二三樣掉換。可為合意。如是每日冷冰冰。終日煩悶悶。直令人無意味。無興趣者。厭住叢林。第一大病。果能立志為人。將叢林法。鉅細各事。深知底蘊。所見者無不是利。所聞有無不是益。所學者無不是道。所行者無不是法。如此深入。以禪堂為身。以規矩為行。以禪悅為食。以參禪為念。如此埋頭苦幹。三二十年去。不但閻王老子不奈你何。任是釋迦老子亦不奈你何。自得大益。轉教他人。亦得其益。得深益已。明了今後所受因果。拈一草。焚一香。皆培性德。聞一聲。見一色。盡是禪機。叢林為十方聚會之所。聖賢安居之地。同居大眾。互相瞻依。一言一行。皆有稽考。一文一米。不落虛空。古云。歷代諸祖出自叢林。古今聖賢從叢林出。自當敬常住如佛剎。愛寺物如金珠。自恨遲來。何不早住。寧願生生世世。以叢林為家。以規矩為住。其他小廟菴堂。深山窮谷。關房靜室。決不暫住。請住叢林之人。謹將此段熟讀記取。以作未來防範可也。再者。佛為娑婆教主。為佛子者。當設殿宇以供之。法為濁世明燈。必用華堂以貯之。僧為世界福田。當其永供而養之。敬信三寶之念雖誠。不如護叢林之功大。三寶非叢林莫住。叢林非三寶莫存。若得正法久住。必使叢林久住。叢林不在。正法何住。故先有叢林。而後有三寶也。尚望厭住業林者。改喜住叢林。厭者必離。喜者必住。其前程之大。非言喻所能及。

第十三樂處深山者。

喜住山之人。皆從道念不堅中有。愛山之心不歇。厭住之念愈堅。亦有日用中規矩雜事。優劣見聞。時擾於心。或坐香短。工不夠用。或行香長。色力難拖。有因開示不稱意者。有因調眾不遂心者。有因鄰單打叉者。有因坡事太多者。有因殿堂太苦者。厭處太多。阻礙紛紜。實難辦道。竟作溜單之人。係有住山之念。一到山中。有屋無床。有碗無米。有柴無火。勝如家庭。倍加煩瑣。至時方知也。再有與道稍次者。勉住叢林。盡是敷衍。一切時間。掛板敲鐘。倒茶打水。香板竹篦。轟轟驚人。班首開示。聞之冒火。維那規矩。聽則心煩。百計思維。莫中一是。欲回小廟。惹笑鄰庵。住他叢林。身難如意。自思小廟之煩。叢林之苦。不若遠遁深山。世罕聞見。此住山人。非真為道。貪安偷閑。以山為快。要知。能否住山。必有稽考。向在叢林。久住用工。得到懸崖撒手極處。轉身過來。根大者。開叢林。建道場。廣宏法化。利己利人。終身利他。不圖自適。根小者。一得大悟。上忘佛德。下背眾生。樂處深林。清悠泉水。置四恩於度外。忍三有於泉鄉。利人之功大。利己之功小。培二乘因。播焦芽種。全不顧及。住山數弊。人盡不知。任是透過重關。難免搶劫之患。竟無解救之人。樹前因執事煩勞。避山靜養。將到山洞。初居數日。忽聞上庵哭聲喊叫。余即奔往。見之慘狀。目不忍覩。急將彼身繩索解開。口內黃土拔清。耳內棉花夾出。急燒開水灌之。始有氣聲呼出。又將身手扶起。四肢活動。(身+卑)放床睡。不半日知識醒來。問其所以。云先用衣服裹頭。橫身重打。再用繩索捆綁睡地。已二晝夜。往內視知。盡其所有。一掠乾淨。雖受痛苦。幸未斃命。其弊一也。每有山下窮苦婦女上山求食。聖戒難保。二也。食不敷吃。必下山苦化。有道者大袋(身+卑)之。無道者小袋空之。一餓十天八天。有因餓下山者。三也。有與鄰山不和。打架吵死。無人救者。四也。有病無藥。有藥無人看病。死之臭而惹鄰庵之厭。五也。請住山者深思之。

第十四不喜培福者。

每有久住叢林之人。未開佛法知識。未閱佛祖經典。一向執迷枯坐。靜此一生可以。稍動一刻不可以。如此行處。大為法門害。大為前途障。何以故。佛於三大阿僧祇劫。廣行六度。精修萬行。皆是培福。佛在因中。當一圊頭。歷九十刧。盡為培福。我等能當三年飯頭。萬不得了。此是最大道心。悲乎。佛在世時。有病目比丘。日唯補衲。覓人穿針。大聲喊曰。有作福者。與我穿針。功德無量哦。一眾笑曰。不知慚愧。瞽目不見。請人穿針。言有福求。真恥之甚。佛聞嘆曰。汝輕視彼。不與穿針。我與他穿。眾羅漢曰。世尊為三界大師。豈能與這瞎子穿針。佛言我為培福。歷三僧祇。捨頭目髓。身肉手足。心肝五臟。悉為培福。因福深厚。得成佛果。既已成佛。更不能捨穿針之福。眾羅漢聞之。(赤+頁)顏冷色。生大慚愧。後知福為佛本。見義勇為。林下人身躭慣懶。心著孤閑。一動不安。何能再動。培福之道。了無修處。有福之人。安住叢林。心是寬的。身是健的。力是壯的。量是大的。一住再住。出坡作事。吃苦出力。在所不辭。無福之人。安居林下。心窄身瘦。力弱量小。心窄者。紛亂之事。見而生畏。身瘦者。稍重之物。見而生退。力弱者。多勞之事。見即麻煩。量小者。重棒逆言。不堪納受。聽到執事講規矩。疑曰又是講我的。心如火起。犯則罰一二香板。嗔曰又放我不下。惡念陡生。此皆無福之過者。何以故。行人向所造罪。至深且厚故也。心窄者。雜念煩惱塞滿心中。無插針處。不容別念。故心窄。身瘦者。淫慾消耗。惡事纏擾。氣倦神疲。故身瘦。力弱者。病苦糾纏。忙山忙海。諸不遂心。身難負重。故力弱。量小者。世知未忘。佛見未開。專愛體面。深躭人我。讚則生歡。毀則生怒。故量小。再不培福。久之將成流俗也。當知福能空罪。慧能破愚。假如二人同行化飯。無福者。米未入唇。餓難行路。有福者。飽飱足食。化導多人。故古人云。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鉢是也。

第十五不真修慧者。

修慧一事。極為重大。滿世間人。只說聰明。不說智慧者。何以故。當知慧從心修。聰從境得。從心了心則慧明。從境研境則聰發。不但世人未嘗研心。即我等住禪堂。負研心責任之人。尚未研心。不其難乎。要知神通。不如智慧。一日佛往仞利。為毋說法。目連舍利諸有神通者隨同佛往。天王設宴。諸大尊者出外遊覽。同回見佛。佛與天王。共飱餚膳。諸羅漢等不識世尊。佛用神力。自與天王等同一相。目連近不能見。復至梵天。亦不能見。再至他方世界觀之。復不能見。諸大羅漢徬惶座側。渺無所自。舍利弗向稱智慧第一。商諸羅漢曰。目連神通。竟不能見。我有一法。定可能覩云。佛與天王。身相不別。唯眼睛不同。諸人直向席上觀看。佛眼瞬目藏睛。雍容和藹。天王眼珠亂翻。腳忙手亂。如是一觀。才敢近佛。受佛呵斥曰。任你神通廣大。不如智慧光明。不真修慧之人。可不愧歟。磋哉。背覺合塵。迷真逐妄。認非為是。趨惡離善。種種苦惱。皆由愚痴所致。要知智慧為破愚之利器。愚則從明入暗。慧則從暗入明。從明入暗者。六道循環。三途遞償。從暗入明者。從凡至聖。證大涅槃。近時住禪堂者。本無了生死之志。亦無修智慧之心。能不痛乎。果真有志於道者。限定今生。盡此形壽。不作別事。不修二法。專辦參禪。以悟為期。今生不悟。付諸來世可也。至日用中。自無二心。更無他事。再要緊者二。一今生三五十年行去。不悟不可另行別法。否則半途自廢。二參禪至老。老而病。病而死。不可忘參禪一念。轉身再來。定是一聞千悟。類如行路以到家為止。作飯以熟為止。吃飯以飽為止。妄想以打了為止。沖盹以睡醒為止。人生以死為止。眾生以成佛為止。用工以開悟為止。了生死以證涅槃為止。試問歷世迄今。究竟是暗中為人。還是在明中為人。嗚呼痛哉。又問從生以來。究是以身為人。還是以心為人。可憐可愍過去為人。不知其處。現在為人。亦不知其處。未來之人。大須仔細。只要苦到前無期限。後無時間。一旦徹悟。本來面目其人也。風光本地其處也。自此大哭三天。喊冤數日。苦哉何迷之甚。世世生生。除辦慧業外。其餘盡是辦痴業。故修福不修慧。白象掛瓔珞是也。
 
第十六不願常住者。

常住一事。實是難能。類如戲場。最極好玩。十天二十天可以留戀。再多時日自不願住。何以故。無適意處。難住當然。再稱心處。何以不住。其中另有凡不能解聖不能會之奇特事在。奇特者何。我人最初一念。依無住本。而生幻住。如不能常住者。非今時不常住也。世界有成﹑住﹑壞﹑空相。人有生﹑老﹑病﹑死相。心有生﹑住﹑異﹑滅相。皆非常住相。盡人隨此相生。隨此相滅。終不能逃出此相一步。故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也。能悟此相。一切諸相悉皆常住。參禪人先立三行。至死不移。自可發明。至真常住。三行者何。一。住此一處。處要常住。二。持此一法。法要常住。三。專此一心。心要常住。有此三常。住不改易。誠轉生滅成寂滅。轉難住成常住也。今時禪堂。久住不安。擬私他往者。其病在未得長安之道。自不願常住。理所當然。首由難處太多。是故不如自意。再則規矩法則。紊亂紛紜。身心勞苦。昏睡不時。語言難懂。暗疾時發。日無暇及。夜不夠眠。又云那個與我無緣。那個與我有礙。種種逼迫。自不願住。果能回頭。忍住三十年五十載。身心清安。日得法益。人緣熟悉。事態安祥。外念息清。內心不動。復恨從前。因何動念要走。幸喜未隨妄想轉去。如是加倍精進。重立死行。任死再不妄動。總之念外好者。久之心必向外。常住之念自忘。能將向外之事。作一醜想。作毒蛇想。作糞坑想。作地獄想。作造罪想。作破戒想。作害我想。種種對治。向外之心自息。常住之念復萌。請妄動者。務將禪堂一切佛事。想出許多好處出來。云打我是去我業障。吼我是剪我習氣。再受困難。盡是助我道念。能將好的也會在好上。不好的也會在好上。心自安然。不願再動。最要緊者。對治之法。極關重要。

第十七易犯規矩者。

類如古人畫地為牢。即人犯法。官家捉去。立於地上。用一木器。離身不遠畫一圓圈。不能妄動一步。斯古人之道也。叢林以規矩為圈。三五十年不出圓圈一步。亦學古人之道。若亂犯規矩者。當犯破法之過。何以故。順治皇帝云。出入於金門之下行藏於寶殿之中。鐘嗚上殿。板響過堂。不耕而食。不織而衣。般般現成。種種如意。又云。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誠哉斯言也。如是身居離塵之地。心攀大法之緣。世人忙死。只為今生。我等閑暇。盡為來世。他人一生忙人。我等一生忙己。何不快哉。如斯受用。再犯規矩。故云有過。初住禪堂。身心不熱。規矩不會。犯則可能教誨。若住年久。或是飽參。或在他方出過頭面。再犯規矩者。誠為法門惡人也。正如林下。守規矩則隨眾行道。犯規矩則不入眾數。守規矩者心地寬閑。一切自在。犯規矩者身心浮燥。遇事生煩。守規矩人。人若見之。歡喜讚嘆。為叢林法。作人天範。犯規矩者。人若見之。即生厭離。定難久住。外出不安。守規矩人。佛天生喜。犯規矩人。神鬼生嗔。守規矩人。為興叢林法器。犯規矩人。為壞叢林惡人。當思犯國法重者。以身殉之。犯家法重者。以身離之。犯叢林法重者。以身遷之。理所當然。毫無訛謬。要知自已業重。定有違法之虞。常立誓曰。願人砍我頭去。挖我眼睛。不願一時犯叢林法。果依此誓。不但身命救。慧命亦救。加之父母生於惡道亦救。然則易犯。改為易守也。

第十八喜捨一切者。

喜捨二字。乃菩薩事也。住林下人。對於捨字。似嫌太過。何以故。出生已來。有田園豐富者。有功名富貴者。有官爵品位者。有妻子兒女者。一切遠離。渾不念及。披緇具戒。大捨俗家。復處僧倫。晏住菴堂。閑棲山洞。特長成績。宏富學術。全不顧及。大捨僧家。至爾僧俗之家俱捨。才能之事並傾。今云喜捨。誠不解也。不見古人道。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此人不會。即(扛-工+旦)起去。如是之人。果能領會。正與宗門大捨。吻相符合。不得此捨者。日用中上殿捨腳。過堂捨手。穿衣捨身。吃飯捨口。一棒來捨嗔心。一喝來捨惡念。人讚我捨歡喜。人毀我捨煩惱。悉名大捨。又參話頭。捨工夫。任空過。捨光陰。隨眾混。捨多人。住叢林。捨處所。守規矩。捨他人。犯規矩。捨自己。亦名大捨。又次之捨者。未進禪堂。其冠者。觀音斗。平頂冠。小帽頭。一把抓。韋馱尖。風幃子。其衣者。綢袍子。緞褂子。絲七衣。紗臥具。緊身服。衛生衣。外有奇者。鶴敞衣。絨圍巾。其履者。膠皮鞋。絲棉靴。泰州高底履。揚州粉底鞋。白襪子。絲褲子。其莊璜者。金蓋指。銀手表。磁茶缸。骨牙刷。金剛粉。雪花膏。香烟嘴。大烟桿。燄口本。散花書。麻雀朋。酒肉友。一捨乾淨。只留一副無鼻孔無面子一個清淨人格。來住禪堂。其庶乎善捨也。

第十九奮勇發心者。

此一發心。為世出世間之導者。不然。不但佛道難成。即地獄亦不易墮。何以故。世人種田。播種興苗。芟草灌溉。收棉軋子。紡織漿紗。牽頭上架。朝日梭之。暮日織之。方成其布。由一顆種。變一件衣。種種手續。一切困難。所得三寶。人不易知。何者為三。一種以田為寶。布以紗為寶。人以衣為寶。因此三種寶貴之事。為世人者不得不奮勇發心。否則半途中斷。一寶難得。人豈形於裸體乎。亦如林下人披緇受具。訪道求師。安叢林。守規矩。遵教訓。挨香板。受惡辣。用忍辱。立道念。請法要。用工夫。得真疑。開大悟。由一凡夫。成一聖人。其中經過。萬分困難。一切磨煉。幸得三寶。亦不易知。三寶者何。一人以僧為寶。叢林以規矩為寶。徹悟以用工為寶。亦因有此種寶貴之事。更不能不奮勇發心。否則終成庸鄙。一寶不得。僧何存於林下乎。又行道者。一切精進。人跑香有妄想。我跑香有工夫。是奮勇發心。人坐香有昏沉。我坐香無雜念。人往返有低言。我往返無自他。人睡臥有夢想。我睡臥無床褥。人空過無覺知。我空過有慚愧。人用工有間斷。我用工無身心。人用工知寒暑。我用工忘歲月。人用工有精進。我用工無懈怠。斯之行處。是大精進。是真奮勇。何其人而不道乎。

第二十身心純熟者。

身心本無生熟。生熟者。由身作之事。心緣之境是也。一身生者。身所行事。既未多行。偶一作之。殊難得妙。是故云生。由生久習。再四琢磨。多方淘汰。信手自作。言行即行。初後一如。不假猶豫。此名身熟。心生者。誠所緣境。向未染心。忽一思之。茫無舉措。亦名為生。由生久想。沉思靜慮。密加覺審。一想即現。說記便知。此名心熟。身心雖熟。尚有遺忘之患。加之純熟。成為習慣。歷萬劫而無遺。處千差而不動。拈來便用。水到渠成。身之一作再作。不復差訛。心之千思萬慮。更無遺漏。此名身心純熟也。正如林下參學規矩。乍入禪堂。渺無頭緒。身所行事。向未見過。忽逼進行。自難得妙。能苦心苦志。謹將一切事則留心研討。窺清記取。一精再精。漸可從生而熟。此時正學規矩之際。務將全身放在事上。不宜朝勤夕懈。立定真宰。寧死不離此法。有此決志。不但事熟。身亦熟也。又如初學禪行。向未用工。一舉話頭。無從下手。能將此法。死志不離。通身通心。盡力拶入。只知法在。不知有心。如是久之。不但法熟。心亦熟也。
 
第二十一不信參禪者。

不信有二。一每聞人言。宗門太高。中下之人萬不能到。任是做到。終難免還宿生業債。依舊變牛變馬。何愚之甚。根稍淺者。被此謗風一吹下海。再不敢言宗門一字。參禪一事。誰云敢信。一也。自既決願了脫生死。而來宗門。來時披星帶月。櫛雨梳風。一路辛苦。任何難受。今住禪堂。心願滿足。雖日用中規矩不熟。身心浮燥。又受惡棒之疼。猛呵之痛。自住下時。迄無虛日。自思專為辦道。苦捨外緣。既為生死。忍受苦痛。任置死地。在所不辭。對於用工一事。每聞善知識多方開導念佛是誰。懇切勸勉頓超大法。如是用心。竟難提起。任是空句一難站住。業障之深。將何如之。二也。類如身衣有寶。終不相信。不信參禪者亦然。若信自身有寶。任死決要找出。方為了期。故古人云。衣裹明珠人不識。何須向外苦追尋。是也。
 
第二十二疑法者。

行人為道。至真且實。忍苦茹疼。全不顧及。參禪一法。為終日行。不料念佛是誰一句。長時不提。似覺清安。稍一提着。煩惱陡起。身心片刻不容坐住。靜中欲出。遠行解悶。如坐火似。加之執事。見我舉止儀形稍缺。整而策之。更是火上加油。急不容緩之憤怒。填滿胸襟。細審此番始末。皆提一念佛是誰所致。不妨舉用別法試之。往日素信念佛者。或信持咒者。拈來用用看。一念佛號。或念咒言。如水潑火。清涼滿地。由是對於此法。更覺難信。既盡力參。不能得入。斯法之咎也。試問教書先生。日唯清閑。身心瀟洒。忽挑重物。萬分困難。有人問彼。擔物之力。為何如之。教書先生對曰。此吃飯物。欲罷不能。欲挑難遠。正疇躇間。因重放下。仍執書本。較前之樂。倍加輕快。另有知識者曰。既云食物。非挑不可。何不慢慢挨去。久之難圍。當自解也。疑法者思之。疑之一字。今特釋之。否則烏焉成馬。解曰。念佛是誰。即人能念佛。不知佛是誰念的。要明自已本來面目念佛之人是也。此人非肉團身。直離肉團外找之。找到這個人。即是本來面目。大器者。不找現成。中下之人。非找不可。如何找法。曰。佛既不是口念。又不是心念。再不是身念。究竟這句佛是誰念的呢。念佛到底是誰。如此展轉在這一句上追問。既不能領會。忽然起疑。即疑佛是心念的。又疑佛是口念的。又疑佛是身念的。既不是身身心念的。畢竟是誰念的。此時在心口身上起疑。次知非心口身念的。更是疑上加疑。現在正要離開身口心外。急把念佛的這個人追出不可。如此追究。指參禪即疑情是也。後之段段言工夫二字。即是疑情。再不煩贅。是知疑人疑法是狐疑。此疑即參禪工夫。是正疑也。
 
第二十三疑人者。

用心之人安住禪堂。初則依人言教。受人指導。聽人開示。會人法意。依而行之。不敢減少一字。不敢輕忽一言。視之如法寶。做之若活佛。朝而禮之。夕而聞之。日不稍懈。敬人重法之殷。真令人信。至所授之法。久而行去。自覺此人指之最為的確。彼所講的似不合宜。你是他非。莫中一是。再或先講之言。初用則是。用久成非。又或自用之法。正合佛經。亦符祖語。聽人所講。不但於我用處不宜。即與佛祖之言甚異。疑人之念深萌。信己之心決定。又疑。外聞某人開大悟了。或已破本參。或開過小悟。今親聽之。反不如我。又或見他各處。並無開悟行為。似有習氣的樣子。由是至時開導。不是咳嗽遮攔。即是借事不聽。有疑此時是某人講者。即身留外而不回。有畏某人講者。即藉詞而裝病。疑人之過。大非淺鮮。試問汝欲到家。必尋歸路。途中差別。當問來人。既指前行。其行在己。只能指路。非替你行。正路不行。反疑人咎。誠可乎哉。
 
第二十四擬退者。

行人有人法之疑。常而暗時憤恨曰。多年發願。數載留心。於平日中。先熬腿子。試坐長短。長而不疼。喜則生歡。短而難熬。怒則生畏。次則置灰色服。改大袖袍。辦背架子。整衣鉢包。所用之物將齊。擇行之日將到。忽聽金山規矩之大。兩臉駭得飛紅。又聞高晏坐香之長。中心怕得碰跳。進退維谷。難作主宰。幸來道場。了生脫死。既得法已。法難關心。復(勤-力+見)其人。人難稱意。聽法者心煩。聞聲者念動。不但法緣未結。人緣亦無。欲逃他處。再近高人。何其晚乎。且曰。任你走到天邊。只許徒勞空過。欲求高人。古人見羣鷹悟道。羣鷹即是高人。欲求大法。古人聞鐘聲悟道。鐘聲即是大法。大法之大。高人之高。觸目皆是。何退而逃乎。

第二十五追悔者。

禪堂行道。未得真參。疑法疑人。皆由自得。其不聞乎。世出世人。無能比佛。世出世法。不過於經。佛出世時。與佛有緣。佛可度之。與法有緣。法可行之。一世之佛。親說之法。尚因緣而然。無緣而不然。故佛有七能三不能者何。眾生定業不能轉。眾生無緣不能度。眾生數量不能知。今何人乎。居學地者。能不悔過自責。輕法之罪。謗人之(衍/心)。退道之愚。追之何及。悔之何窮。只得佛前。重立誓願。新立志向。所行之法。以死行之。所(勤-力+見)之人。以死親之。所退之過。以死改之。寧可守道而死。不可退道而生。任是佛祖親教我不信法。親教我不信人。親教我退道心。直令我骨揚灰可以。教我不信。定不可以。追悔之道通矣。

第二十六慚愧者。

慚者負人。愧者負己。負人者。羞人以善。譏人以長。凌人以恥。辜人以德。負己者。虛榮之果。舛錯之因。悞己之善。溺己之能。人能內不愧於己。外不愧於人。其人自篤也。凡一切事。在正行中行。在中道中辦。捨己從人。扶危濟急。容人以量。頌人以德。顯揚其長。隱匿其短。不顧自已有虞。只求他人得利。至於工夫。得深益處。感人之恩。謝法之惠。粉其身而報之。敲其髓而酧之。不但不慚於人。實不愧於己也。每有無慚槐人。聆法之深。得育之厚。承益之廣。受惠之多。稍不遂心。即反面而對之。仇視而懷之。暗謀私算。設法離間。唆使乖違。致傷聲譽。殊不知含血噴人。先污自口。如是毀伽藍。逆恩惠。其過之大。無逾此也。反此。皆從慚愧二字產生也。

第二十七起信者。

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成佛作祖。非信難成。變牛變馬。非信莫入。信為眾善之門。信為眾惡之門。世人信心者。悞會不少。既云信心。先知心之底蘊。心有何取。是何面目。因何信心。盡世間人。只信一切。從未信自有心。常言信口者。假使被人一問曰。汝既信心。必知心相。見是何物。請與我看。言信心者。忽被一問。滿口支吾。心尚不知。信從何有。大謬之深。不止今日。成見某事。愛樂於心。不名信心。只名信事。既云信事。諒以心信。假名信心。此說。作不盡意可以。若盡意不可以。唯宗下人。所講的是心。所參的是心。所談的是心。所用的是心。所迷的是心。所悟的是心。日用中一切時。一切處。皆不離心。至爾直悟性理。心空信寂。徧地盡是心。滿空盡是信。信心不二。擲大地於下方。不二信心。搬虛空於上界。學道之人。能信此心者。不亦善哉。

第二十八聽可領會者。

初住禪堂。氣勇心粗。百凡各別。觸事面牆。不但聽不入耳。見亦不能關心。氣勇者身浮。如撞倒他人。自尚不知。或咳嗽拖鞋。自難清聽。必久之隨眾薰習。氣自彌平。身暫純淨。心粗者聰塞。見一切事。難入其心。聽一切聲。難留於耳。向所聞事。塞滿胸臆。其他一切。毫難納受。或初住禪堂。所有一切。遑不及記。縱記亦不留心。故難領會。身心久住。各事常行。於事於言。一聽即懂。久之薰修。粗障自除。聽可領會也。再則心緣雜境。耳未關聲。向未熟聞。聞不相應。常以原因。久之觸耳。其音自清。其義自晰。正如堂中。聽講開示。亦復如是。世出世法。不得入耳者。置若罔聞。聽能領會者。聞可開悟也。古有一聞千悟。不其然乎。又義淺者易知。理深者難會。能在禪堂三五十年。遠塵離垢。如來禪。祖師關。不聽自可領會也。

第二十九覺有相應者。

相應有二。一與道相應。二與情相應。與情相應者。情之一字。範圍極廣。十方佛祖也有情。蠢動含靈也有情。天堂地獄也有情。大地虛空也有情。磚石瓦塊也有情。有情無情也有情。四生六道也有情。人與非人也有情。又與道相應者。道之一字。範圍相等。情有多大。道有多大。與道相應者離情。與情相應者離道。情之與道。冰炭不同爐也。今林下用工之人。雖有相應分。與道太遠。何以故。守規矩。用工夫。開大悟。了生死。皆屬乎情。如何是道呢。覺不相應。可許同語也。未具眼者。莫莽蕩好。次則離俗家。與出家相應。去業障。與道人相應。去習氣。與工夫相應。去煩惱。與清淨相應。此數相應。雖然覺得。不如不相應好。大須仔細。

第三十自願用工者。

用工有二。一﹑人勸用工。二﹑自願用工。人勸用工者。縱然發心。來住叢林。專為虛當其各。全不究實。裝裝場面。看看家風。自覺住時不多。往他處去做大人物。二六時中無他顧及。一心以學人為行。有同道者勸曰。做方丈不能了生死。拜國師不能了生死。住地方不能了生死。當家理事不能了生死。只有念佛是誰能了生死。何不學習學習。受人勸發。即捨一切。專學辦道。如是道念之精。用心之切。忽然踏破禪堂。始知為善知識者。皆從道中出也。自願用工者。既住林下。先知日行。一切現矩法則。吃棒挨喝。受種種苦。無非成就道人身心。若不辦道。吃苦何益。故知非辦道。罔住叢林。如是孜孜以道為念。久之道念純熟。工夫得力。知得辦道一事。非世間事可比。不知辦道者。循環六道。往返四生。尚不知覺。今既見到這一道字。超佛祖之尊。勝大法之貴。非精誠自肯。自願用工不可也。
 
第三十一忘疲者。

有二。一﹑出家人。專務世法。應赴經懺。貪圖名聞。關心利養。佛行全缺。世行深追。至其極點。直使忘形。何止忘疲。悲乎痛哉。二﹑身居林下。心每躭憂。吃無功之飯。喝有味之茶。若不修行。債何能免。如是不辭午夜。不顧身心。先守清規。次敬執事。一呼彼事。趕向其前。再報其人。忙如搶寶。只知有事。不知有身。從朝至暮。日以為常。自愧無能。以身作則。加之身忙其福。心修其慧。數年不聽其多言。日行未見其妄動。威儀細行。舉動驚人。用心之深。日無暇(日/咎)。生死念切。苦行彌深。日之不足。繼之以夜。衣破未嘗稍補。病重不願藥醫。每云一氣不來。身歸誰有。如斯痛切。晝夜忘疲。只憂道業難成。不慮身心沉沒。此之人格。為未世箴。作當前範。願諸學道者。仿傚不容緩也。並非朝勤夕懈之假忘疲可比擬也。

第三十二疑情不得力者。

此用心人之大病。不易療治也。何以故。類如忽犯官刑。捉去正法。犯者知命難保。急設法救。如是不顧性命。向人磕頭。不顧家資。求人擔保。時刻奔忙。一切不顧。能有命救。在所不辭。試問這犯法送命者。可以稍閑娛樂否。能遊覽看戲否。稍一遲緩。命將不保。我等用心不得力者。依照此樣做去。不得力之大病。自可立除。何以故。正用心時。先思自已。犯生死法。必要受報。稍一遲緩。即被捉去。定下油鍋。犯世間法來捉者。見可躲藏。或能倖免。犯生死法來捉者。不容汝見。去即身銷。較他法嚴。萬難逃脫。如是急將了生死念佛是誰。貼在眉毛上。放在心頭上。亡身亡命拚去。捨人捨已拶去。急如星火。快若雷奔。得力也不顧。不得力更不顧。吃飯不顧。穿衣不顧。不顧也不顧。如此行去。何不得力之有。

第三十三身心煩燥者。

類如人去遠鄉。孤身寂寞。所作之事。擔土挑泥。不但未積分文。常時腹難一飽。如斯苦況。進退為離。不作者。身無處安。作者。命難得活。百思不解。鬱悶中傷也。何不以擔土挑泥為樂事。以身饑口渴為飽飱。不思富長者家。冬月火邊取暖貧寒子處。臘時水內取魚。暖而加火者。尚有嫌冷之憂。寒而取魚者。間有忘水之樂。層次比類。煩悶何居。林下用工之人。易於煩燥者何。初住業林。發大誓願。立大志向。終以叢林為住。日以道念為身。不但對聖親宣。抑且向人游說。一旦委屈違身。規模越志。其心時悖。境遇生煩。欲作退志。有誓證盟。不敢違神。終歸迂積。何不參深禪而解悶倦。信立行而去焦炎。更悶燥。緊加工。逼到身心及第空。才知千佛萬祖。皆從煩燥中出來。  
 
第三十四退心陡起者。

用工之人。林下已住多年。參禪已非一日。見人初住者。工夫深而見地切。自思我年比他高。我禪比他深。他既大悟。我還大迷。他任首領。我猶清眾。誠愧之大愧也。加之見放逸者心煩。見溜單者意動。種種逼迫。於行全非。事事關懷。於身何靜。不若找一小廟。住一茅蓬。其身自寂。其意自閑。既生退念。即取衣單。不走山門。而竄狗洞。一見寺執。滿口支吾。即云告假尋醫。或曰因公出外。如斯慘狀。實可傷悲。真有志於道者。禪參既久。身又純熟。於規矩。不留心而自會。於心法。不再舉而自參。大好一個老參。甘作他方學者。務宜猛省。莫負先心。到家之路不多。受屈之時將了。一日(力@口)(力在口內)地一聲。看你退於何處。何處也是你的面目。不亦快乎。

第三十五受人勸服者。

首自釋迦世尊初成佛道。觀眾生機。無一得度。佛云。我之大法。實非此輩堪能受化。不動寂處。擬入涅槃。釋梵諸天流涕勸請。三而再四。請轉法輪。苦請殷勤。方為住世。受勸之道。佛祖有之。而今叢林。有頭首清眾。行單各執者。或因事煩。或因身病。或因內外不睦。或因上下礙難。擬欲置身閑寮安住。如斯習慣。今古有之。要知為首領之人。苦其身。高其志。為當來範。作學者箴。既苦勸留。當從其允。念業林於將替。覩大法於式微。能不痛心乎。清眾行單者。禪堂為修慧之窟。外寮為培福之場。謹守清規。嚴持戒行。不違教誨。不犯稼苗。縱有他緣。不如禪室。任是好事。不若道場。務宜信勸。莫執自愚。能轉身心。終成大器。何樂而不為也。

第三十六妄心暫歇者。

類如世人日夜用心。忙家忙事。向不言其心。何能知其歇。學道之人。日被妄遷。起而復止。不如止處。止而復起。不知起處。未能關心及此。要知妄本無因。隨波逐流。風平浪靜。海晏河清。能回頭覺。內動外搖。知而復失。見而或移。能色能空。或隱或顯。渺無實據。約而為妄。既能知妄。定識其真。初約眾 心為妄。一心即眞。欲建一心。必先除妄。除妄之法。貴在參禪。日用有禪。自能歇妄。古云。狂心一歇。歇即菩提。從上古人。在菩提提字下。呵曰死漢。至此一心也不可得。既是菩提。何云死漢。試問汝等。喜菩提乎。喜死漢乎。要歇妄心。(扛-工+旦)起菩提去。欲再前行。還我死漢來。如是見處。作何了解。且曰。汝能捧個妄心與我看看。再向汝道。莫謂覓心了不可得麼。我與你歇心竟。

第三十七身外暫忘者。

身外暫忘。實與道反。身內盡忘。亦與道乖。中尚難明。何云內外。達道之人。先去其身。內外中三。安將寄乎。雖然。初用心人。俗之園林田地。名利財富。能不掛心。毫無念動。亦不易得。勝如今之道人。三年而後。近俗一親。或藉詞上(土+文)。或借事回里。偶一見面。即悲喜交集。真光頭俗人也。用工得力時。穿衣吃飯。屙屎放尿。身外之事。毫不憶及。正忘身外也。至於人問大殿之佛幾尊。不能答。又問齋堂之到幾次。不能辯。山門之向未分。架房之屋誰住。直在工夫。概未留意。此忘身外之心。正與道近。再忘身外之物。方與世違。逐漸歸來。切宜猛進。忘心忽破。身世儼然。何關其外耶。

第三十八覺身輕安者。

辦道之人。萬不可以身外之境。稍減為輕。以心內之相。暫隱為安。似覺自身之輕安者。大非也。要緊在疑情真切。否則。或將念佛是誰一句塞於胸次。耿耿於心。心外也是。心內也是。直如念阿彌陀佛似。刻不容間。外不見有境。內不知有相。寬寬大大的一句子。正在這一句上。不緩不急。身平氣和。默默參究。外有色相。即收眼識。外有音聲。即收耳識。視聽不關。聲色自靜。正在參中。外有見聞。識何能收。收識之法者。一直參去。不他顧及。識自收也。果能達到心緣外。不見一物。並非無物。心緣內。不見一念。並非無念。此即中識兼之不緣也。如此再覺。試看輕安。即內外中間之真輕安。又如一身輕安。十方世界悉皆輕安是也。
 
第三十九住枯靜處者。

枯者如樹將死。枝葉枯槁。風不動搖。人不取蔭。嚴如靜處。好靜者所取也。若樹茂盛。枝葉繁榮。風動之聲。人映之色。耳目緲無稍靜。好動者所取也。正如用工之人。道心堅銳。疑情親切。即外不被塵擾。內不被身遷。中不被識縛。內外清幽。安閑獨處。此雖由工夫做到。此處不宜住下。住下者。即疑情被靜境遮覆。工夫休歇。自不覺知。又復耽着靜處之境。深邃空閑。以為自勝。不但不知枯靜處為病。反以為好。實由疑情打失。不隨於動。必住於靜也。有志道人。大生慚愧。一刻無工夫。必痛責自己拳打其身。掌擊其臉。愧曰。古人用工。尚不容剪爪之間。我何人也。大哭流涕。佛前立誓。不悟念佛是誰。任死將念佛是誰帶去。死後也不離參。 

第四十妄自穿鑿者。

最為禪宗大病。初入禪堂。一見念佛是誰。即云念字是心。佛字是覺。是字是我。誰不問誰。又見照顧話頭者。云照者。照而常寂。顧者顧盼無移。話者言前薦取。頭者頭上安頭。穿鑿之病最深。藥王之藥難治。見到木頭之板曰香板者。諒想是坐香之警策。見到毛竹之板曰竹箆者。諒必是行香之利用。又曰。鐘掛上而直。板掛下而橫。莫是豎窮三際。橫徧十方耶。又班首者。謂是執香板之板首。維那者。定是維護那執之維那。妄自比譬。無謂穿鑿。良深長嘆也。若令他在念佛是誰上切心研究。即時心煩悶。身疲厭。五內不安。不妨能久住禪堂。終有發明大事之一日。要知那時之穿鑿。即差別智之妙用。

第四十一專好詩偈者。

自覺禪苦多年。功深自若。忽於古人句下有猛省處。或於本分工夫。亦有尋味處。向有文字者吟詩。無文字者作偈。要知身處清幽。心躭禪寂。情逸境幻。義味淵深。日以(口+永)詩為業。夜以李杜為師。致爾坐香。忽身搖而頭擺。詩可成篇。忽然義塞。使口誦而心追。偈方成韻。不思大好韶光。硬硬甘送。因緣再大。白白遇着。詩僧之鄙名不避。文僧之大業何居。古人在大事了明。己躬辦畢。而後觀機設教。接士大夫者用以文。深學博士者用以詩。因文入道。無非利世之婆心。非泛泛之流。嗜諸文味。而稱了事者也。

第四十二不願深進者。

行人決志未堅。縛纏稍重。不得益者不願深進。可然。既得益者。不肯再進。必有二障。宗門二障者何。一身障。身內身外是。二心障。心內心外是。身內障者。六根殘缺。重病入侵。年老力衰。暗常染疾。於飲食。於寒冷。不堪久耐。身外障者。舉止各事。鉅細嫌煩。或因他事耽延。或因宿習牽累。置身於道。礙難深追。心內障者。道念直行。工夫純淨。偶被獨頭煩惱。不時暗擾其心。致有相績心起。覺難歇清。心外障者。工夫得力時。聞其聲而被聲去。見其色而隨色追。現有之深禪。覺使久之微動。動雖能覺。倦擾於心。疲極力沉。工難止念。日復一日。不願深進。果能內外屏除。一切不顧。挺身徑入。直達玄微。要知九仞之高。功虧一簣可乎。

第四十三提起用者。

參禪之人。工夫用到心窮力極。境謝身疲。不但工夫難提。至爾妄想難打。與人講話。問答時乖。處眾操持。記前忘後。視之如痴子。問之若呆兒。人謂莫是無心道人乎。知之者。淺淺禪人。深深靜慮。一懈之不問其身。再懈之何關乎道。不知者。不作神會。定說仙人。要知行道之功。恰如行路。若一日勤之。十日懈之。竟無到家之能。終被途中牽住。果能覺得途中非安身之所。歸家非奮勇何期。由是盡力全提。現成公案。震威拶去。懶鬼潛形。猛力深追。窮兒就道。再接再厲。直使地裂天崩。屢舉屢撕。一任身忘心寂。雖然十年冰冷。一朝焰發寒灰。猛提之道。功在久熏。庶免無咎。

第四十四功能除妄者。

除妄之功。並非正行。試問。用何工夫。欲除妄想。若以除妄為功。實為大錯。何以故。妄想一事。未了者嫌之。大了者愛之。嫌之者何。不用工時。心覺清閑。念無煩擾。工夫一舉。眾妄奔來。南天台。北五台。紛紛而現。東城隍。西土地。擠擠而前。直把念佛是誰這一個生生念頭。打在衣鉢包裏去。思之恨而帶哭。怒之悔而流涕。徹骨凶癥。非除不可。當前大害。非減不行。嗚呼幸已哉。今日恨他者。特錯也。要知妄想能造生死。了生死也是他。妄想能做眾生。成佛也是他。妄想能下地獄。上天堂也是他。妄想之力勝佛力。妄想之功勝佛功。勸請欲除妄想之禪師。仔細思量看。答曰。此說甚是。工夫如何。急將除妄想之工夫。改參念佛是誰始得。

第四十五功能除睡者。

此除睡之工夫更錯。類如明是白天。黑是暗天。正行路時。日行不足。繼之以夜。醒用不足。繼之以睡。當知念有浮沉。心無醒睡。只顧用工。不問醒睡。如是行路。如是用工。其揆一也。除睡二字。安將寄乎。若云白天行路則喜。黑天行路則憂。擬欲設法除去黑夜而覩白天。有是理乎。用工亦然。再則醒睡本乎天然。迷之者體共浮沉。悟之者用同醒睡。體用雙遮。何醒何睡。體用並顯。即浮即沉。莫謂睡覺無工夫。只慮醒來無妄想。又睡覺為夜天。妄想為白天。黑白來去。何礙虛空。醒睡梭巡。何關禪悅。若能會者。睡也無妨。

第四十六落堂自在者。

前既除妄。繼又除昏。工夫落堂。身心自在。不亦快乎。誠大非也。類如挑重擔人。本擬歸家放下。無奈身疲力極。竟爾歇路為家。自稱瀟灑。樂以為常。可是家乎。欲了歸程。何能止此。參禪者亦然。首在塵世中做工夫。次在幻身中做工夫。再在煩惱中做工夫。歷盡苦心。從微至著。如是經過身心世累。得到塵空身寂。心靜意閑。正好放身安住。以為前無路去。後顧無憂故云落堂。身心自在。須知前途路大。大越山河。舊住屋寬。寬超空界。望捨草堂。急登故宅。於是乎撩起便行。不稍回顧。一追到底。後患無虞。

第四十七妄自承當者。

行人工夫。既到身心自在。樂處安身。當無他咎。既而久居異地。當然妄見紛陳。不言盡大地是他隻眼。即云滿虛空不夠一拳。水底之魚。手伸就獲。雲籠之鳥。喚即歸來。佛手與我手同筋。狗臉與我臉同肉。揚眉。大作度人佛事。瞬目。宏宣佛祖真傳。咳嗽者。聲震遐方。聞而悟道。吐痰者。性空他自。見即歸真。一語無非顯性。一默當下傳心。哀哉。粗粗乎謬論。昏昏乎妄陳。何知慚之有。豈知自與乞兒為侶。閑談大寶金銀。霎時饑餓逼來。依舊沿門討飯。雖愚之甚。難自覺知。務宜振作精神。通身不是。稍一未了。不死於常坑。即墮於斷塹。快將本分工夫。著力勉提參去。可保無慮。

第四十八戒道時非者。

用工之人。既能承當自己。又可悟及他人。偶被明眼人一呵之曰乞兒。再呵之曰呆漢。至是緲無所自。進退茫然。擬進者。反退於異地。擬退者。又回於慾鄉。直使進路全無。退可由自。如是舊業大翻。最熟不過嗔愛。淫心稍動。兩臉通紅。憤怒忽萌。徧身成紫。自覺竟從何有。令人駭得他奔。要知久掃心塵。淫灰尚在。時磨意垢。嗔惑猶在。真求道者。方知放大燈光。照滿一屋。回頭視己。然是黑人。方明粗心雖伏。細妄深藏。自此心戒中傷。大生慚愧。從茲專搜幽隱。不讓毫釐。舊道復行。埋頭前往。再思。不翻心業。何得知非。故云。不得漁夫引。怎得見波濤。

第四十九心法俱寂者。

用工夫人。前既人法雙行。了無回互。知途擴遠。研審進行。直抵路盡人絕。萬聲俱息。掉頭不見村烟。轉面難知處所。仰望其天。天不在上。俯窺其地。地不在下。視他如月內之光。見己如日中之亮。似光明身。坐光明處。了無所覩。亦無所聞。如此見處。大易惑人。要知塵盡光生。本非奇特。垢淨明顯。更是常情。須知人法全藏。未是真了。何以故。靜念現前。其心自寂。垢塵暫淨。其法自殊。莫因不見其人。妄說人空。不覩其法。便說法忘。心被寂迷。只認其寂。不見其心。其心尚在。法由靜隱。只知其靜。頓忘其法。其法尚存。俱寂之道。終非到家消息。切宜猛省。莫戀須臾。大法全提再進一步。方為正行。否則久之。污垢忽萌。再參何及。

第五十得少為足者。

工夫用到塵盡光生。垢去明現之時。掉面涕唾。盡是當人。合掌低頭。無非佛事。雖然。頭頭頂毗盧之地。步步踏化日之天。如斯自願不前。正是得少為足。世尊呵緣覺聲聞曰。上不學佛。下不度生。逍遙界外。自以為居。為何不捨化城。急登寶所。甘作焦芽之輩。徒為果上之人。得少之真。自不知覺。何愚之甚。試思佛呵羅漢得少為足者。羅漢尚有十八變神通。能虛空起。大地沒。水內起。火內沒。頭上出水。腳下出火。共十八通。尚云得其少分。痛呵者。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自受樂。不求上進。厭眾苦。不願度生。故云不足也。我等尚是大業凡夫。禪未參通。道未深進。縱有稍入。自不願修。若承當得少為足者。豈不愧中之愧乎。急將得少之功放下。不足之道再行。前途之大。後自知也。

第五十一生心用者。

既入深禪。心法俱靜。了無阻滯。為無所為。欲再用心。恐難進步。不思念佛是誰之法。參禪用工之心。其法也。由諸而一。由一而專。其心也。由亂而定。由定而禪。法與參俱了。心與禪並蠲。欲再起修。正為頭上安頭。用之一字。從何下手乎。正如今人用工。識得目前聞聲者。知得目前見色者。認是本來真人。一舉一止。非念莫動。能語能默。非心不生。決定是心之見既深。非心無他之證不改。任何舉動。皆從口生。若不是心。決無此理。有此惡見。復何用工。悲夫。一副好大人材。甘作孟八郎漢也。切將從前所見一切。急從徹骨徹髓拔出。勦淨滅絕。再如初學用心。死他三十年。再來會我談談佛法。不亦快乎。

第五十二有心用者。

由前用心。了無撈摸。後加追審。似難入門。故特立志。重傚初參。從頭再來。願為學子。此時用工。與初參時。倍加難用者。因未參前。身心粗著。只是動境當前。既參之久。心法俱寂。又多一重靜境。故凡用工。留心於動靜。防範於未然。任是上殿過堂。有心追審。穿衣吃飯。用意堅持。走路必緊提撕。說話留心打失。將臥禪床。以工夫為被。次晨早起。以疑情穿衣。用念佛是誰洗臉。將念佛是誰吃茶。處處有心用工。日日無時間歇。他日打破疑團。不但小悟不貪。大悟亦不願住。有心用者。務宜有此心也。

第五十三散心用者。

非初參之散亂心用也。行人大須仔細。雖然。初老雖別。散心本同。只在善用不善用之別耳。初參用工。用則有心。散則無心。心既云無。工何云有。是名初用心矣。久參用工。用之不無。散之亦有。散心既有。有心更有。此名久參矣。究實散心。不出二種。一業識純熟心。二工夫純熟心。業識純熟心者。心散於業識。工夫純熟心者。心散於工夫。心散業識。其心難一。心散工夫。其心易收。能將一句念佛是誰一口咬住。一腳踩住。一手抓住。一心記住。萬別千差。同歸於盡。千枝萬葉。一掃全空。貴在深追研審。莫貪得意工夫。一出頭來。有大人在。

第五十四把持用者。

前云用工。首由散心。用到一心。忽由一心。易於散亂者。無把持故也。類如養蛇。日以食飼之。夜以床臥之。欲令當陽暫住。在所不能。蛇為動性。非動不可。若欲行而同行。居而同居。坐而同坐。臥而同臥。任置死地。猶恐難能。直須避地捉來。把之得力。持之奇緊。方可勉強住下。一任往返出入。所在不離。此喻把持。與把持用工亦然。要知用心之心。過於蛇毒。能害人下地獄。能害人成佛祖。能令人種凡根。能令人種聖種。能害人了生死。能害人證涅槃。其蛇之害大也。其蛇之毒深也。今已被我一抓到手。誓曰。你生我生。你死我死。不是你毒死我。就是我捏死你。一旦蛇死人亡。識得把持之人。原來是這個。咄。切莫錯認好。

第五十五得力用者。

前已堅持密用。二六時中。行居坐臥。無暇間歇。雖知念佛是誰。工用幽深。究不盡知其受用與否。復不知得力與不得力工夫如何。今必切實審討。作一嘗試。如是端身正坐。疑情自起。妄不能近。睡亦遠離。此是工夫得力也。行香時。內心疑情雖不親切。正念還在。疑情念念不斷。得力也。同人講話。先動用工念。後動人事念。得力也。吃飯時。工夫之念在前。掇碗之念在後。得力也。睡覺時。先知有工夫。不知有蓋被。得力也。行一切事。知得工夫之念在前。行事之念在後。雖如此。亦只許一半。若真得力者。動靜閑忙。寤寐語默。概有工夫。與事並行不悖。亦無前後。無空過一時。斯工夫得力之鐵證也。不得力者。先將疑情起得密密切切。忽一聞聲。與人講話。即被音聲與人一同轉去。去後竟不知有多時。回頭自問。工夫綿密。在得力處用。究被那一根遷去。如此一審。方知不得力也。念佛是誰一舉。當下不聞聲。不見色。忽被一熟情之道者見面。只知談家常。未及記工夫。悲夫。用工之人。取得力處為法可也。

第五十六放心用者。

工夫雖云得力。未敢放手大行。何以故。類如工夫親切。作事做活。一面留心工夫。一而留心做事。若事做不好者。恐受指責。棒喝一受。恐心不安。故特暫放工夫。片刻做事。候事做畢。再提工夫。豈不兩益。若真想了生死者不然。何以故。為了生死來。非為做事來。生死不了者。皆被生死障。正用工時。再隨生死。了無可期。必先立誓曰。決痛切用心。毫無假借。親親切切。綿綿密密。遇有事時。工夫更加親密。一任事做不好。挨打挨罵可以。放工夫不可以。朝精夕進。久不改行。能將心放到工夫上用。到一切處。在一切處用。有動靜閑忙。在動靜閑忙中用。見色聞聲。在見色聞聲中用。講話吃飯。在講話吃飯中用。是名放心用。

第五十七親切用者。

因前用工。把持得力。雖能放心用去。未免觸途成滯。用心之心。隨緣一相。縱不遷去。定遭鼓動。被一相隔。何如靜如是。動如是。色如是。空如是。任事態之大不能隔。人事之熟不能隔。音聲之響不能隔。身心之動不能隔。身之存沒不能隔。身之轉變不能隔。寤寐睡覺不能隔。讚嘆毀謗不能隔。不隔不能隔。正隔不能隔。世界身心。存亡夢寐。能不隔者。曰親。實真辦到者。曰切。親切二字。未了者。故取而法之。既了者。須除而去之。何以故。要知此二字者。世出世人。易為入手工夫。假若深工未辦。淺道時忘。一旦與常情用此親切者。大須留意。

第五十八間斷用者。

工夫任是至親且切。有時間斷。自不覺知。何以故。正用心時。知得清淨快樂。或知得空洞消閑。或知疑情得力與不得力。悉名間斷。至疑情正得力時。知得力處是何處。不得力處是何處。亦名間斷。任是即時打失。即時提起。亦名間斷。正在念佛是誰上深追。知追到靜處。追到光明處。或追出佛相寶塔。追出山河大地。老幼男女。自他一切。悉名間斷。此間斷者。與初學工夫迴然不同。初學工夫。提則有參。忘則全忘。不知忘於何處。久參之間斷。有時口中講話。心覺參禪。有時心在參禪。口能講話。或作事身動。工夫尚在。或用工時。身能作事。或工夫與事全忘。亦有工夫與事同做。或將睡着時。工夫親切。不知是夢。至覺方知。或先做他夢。後做工夫。由禪而醒。睡着無工夫無夢想。如白日相同。好自用心可也。

第五十九粗心用者。

心有定亂。禪有得失。間斷之常事。此皆粗心使然。粗心者何。如取黃豆。裹成一包。任置何處。內必鬆動。稍一放手。拋撒徧地。若沾水生芽。包能榨破。實因粗心緣境。心境同粗。任收一團。未忘眾識。稍一鬆懈。散身心世。疑情冰消。禪心瓦解也。喻將包豆碾細和水。捏成一團。必自內去其豆。外滅其芽。不復發出原豆也。亦如眾妄紛紜。收歸一念。即在念上。用念佛是誰之力。參之究之。追之研之。灰塵盡去。渣滓不留。參成一團。必自內去其妄。外去其塵。自不發生粗心也。

第六十綿密用者。

前間斷之工。歷歷明明。由粗心所構成。既云粗心。更進一步。綿密者。綿之如絲。密之如布。由一絲而成綿。由一線而成布。工夫者。由一法而成片。由一念而成團。又如絲之綿不通風。即出世無漏也。如布之密不漏雨。即世界無漏也。果能參到世出世法與念佛是誰同一法。世出世心與念佛是誰同一心。綿密之道深也。人能做到綿密工夫者。規矩之純。儀形之肅。進止之端。語言之少。舉世人稱上座也。寄語參禪人。莫疑參禪這多難處。頭緒之細。直令首尾共畏者。嗟乎。果能如吐絲之蠶。從一根為始。以成團為終。中無間斷。綿密之功俱在。否則。豈可人而不如物乎。

第六十一不間斷用者。

間斷皆是粗心。由綿密而成不間斷。用工之程序也。工夫做到外無塵境可忘。內無身心可守。一味念佛是誰。絕早晚。忘歲月。首由工夫起床。次由工夫睡覺。夢由工夫醒覺。是名不間斷。人做到不間斷的工夫。龍天不見其身。鬼神不覩其相。喊之不聽其聲。視之不見其色。罵聞其音。不知其故。打識其相。不知其疼。嗔厭工夫而逃。愛畏疑情而避。一任空置我前。渾不顧及。佛同我坐。竟爾全忘。任是佛魔齊斬。凡聖雙傾。鐵額銅頭見之腦裂。三眼六臂聽之心灰。不間斷之工夫。使神而妙也。

第六十二細心用者。

不問斷之功。首通神妙。次秉全真。雖曰非凡。猶多粗著。細心用者。從前一切用心之法。如大地土。一拋空外。如世界塵。一(笑-夭+帚)掃清。仰之不見虛空。微塵一同掃去。俯之不覩大地。寸土拋向他方。細心之功。有如斯力。慕道者何不一試。每有粗念未歇者。對於此際細心工夫。初學強用留心細﹑有心細﹑遏捺細﹑設法細之用。大相徑庭。初學細者。全粗成之。不細即粗也。此之細者。忘粗忘細。細之再細也。雖然云細。莫名真細。真細即無細也。古人云。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是也。類如將一大地分為四塊。三塊空之。由四而八。七塊空之。由八而十六。十五塊空之。展轉分至一鄰虛塵。其他之塵悉皆空盡。此鄰虛者。即此細心也。細心之細。何可比喻。只許工夫用到此處。方知我言不謬。

第六十三離法用者。

前用細心工夫。尚有一鄰虛之塵。此當離之。故名離法用也。此法即念佛是誰之法。何以離之。因心即是法成。法即是心成。首則心法難如。次則心法一如。現在心法不如也。此皆由最初力參念佛是誰。從生而熟。由粗而細。窮其極。研其源。深追至此。一超直往。故里之程。當不在遠。由是用自心之法。不用他法。雖離念佛是誰之心外法。其用皆與念佛是誰同一用法也。如自無錢。借人錢用。自既有錢。當用自錢是也。故離外法。用自心法。並非離法而無法用也。際此乃法忘人未忘。法即禪參。人即心參。不假法參。單用心究。直參不止。不稍暫住。閻羅見者合掌。神鬼看者皈依。千聖途中無阻。萬賢道上有期。忘法之功。驚天駭地。其不羨歟。

第六十四無心用者。

古人云。有心用到無心處。無心還隔一重關。無心之前。風雲雷雨。盡在空中。無心之後。磚石瓦塊。悉歸大地。此名真無心也。無心者。非無自心。亦非無道心。正是無成佛作祖心。無明心見性心。無世出世間心。無嗔愛取捨心。無世法佛法心。無有為無為心。無二心。無一心。即是無心。正宗下言離心意識參是也。無心之功。在諸佛未成以前。眾生未生以先。所謂無心之道。宏揚於宗室。大闡於禪那。直使木人跳舞。石虎吞羊。泥牛隊裹藏身。鐵蛇洞中奪食。直饒千佛出世。難覩無心道者。萬祖齊聲。同讚有位真人。其不聞乎。莫謂無心云是道。無心還隔一重關。

第六十五真心用者。

真心與假心。等同一用。最初用工與最後用工。毫無改易。故初後之法一同。初後之心不異。初後之用亦然。類如有人。路行萬里。初步行路。後步到家。終是腳行。了無他法。是故初後云同也。不過根器大者。一跑到家。途無阻滯。前念可說凡夫。後念可說聖人。聖凡之差。只隔一念。何勞遠步。斯上根也。根稍淺者。信力若切。最初抱定一句念佛是誰。至死不放。直到此處最後用心。途中窒礙。渾不顧及。斯中根者。根再小者。最初從念佛是誰上用心。觸途成滯。舉止乖違。變若風雲。改同晴雨。進退展轉。殊糜時日。任是猛力追打。最後梢頭則易。更進一步則難。死守此處者。今古尤多。真疑者。疑為悟因。悟為疑果。小疑因開小悟果。大疑因開大悟果。真疑因開正悟果。不疑因感不悟果。發真疑者。疑時行坐不安。飽而忘饑。醒而忘睡。外如愚魯。內若痴人。一遇時至。驚天動地。與佛祖齊肩。與眾生同等。不亦快乎。

第六十六轉身用者。

類如平地。直上高山。正動腳時。泥糊鞋面。糞濺周身。信力足者。橫身不顧。信稍弱者。洗而後行。一路行時。翻坑拔塹。落草求人。荊棘之深。瓦石之厚。擁於當路。動腳難行。饑餓逼人。孤無他侶。遠望高山峻嶺。膽怯腳酸。平走之力無多。登高之心更弱。久而挨到山邊。虎狼擋路。蛇豹驚人。拔一步。上一腳。手不能鬆。腳更挖緊。有在半途中歇者。有竟直奔向上者。一遇頑石。緲無窄路。手一鬆。身一滾。直下平垣。嗚呼痛哉。依舊葫蘆。大苦白吃。思之能不痛也。任是再踏覆轍。也大難矣。果能一勇上山。直到峯頂。四方仰望。緲無去程。此名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自思久住難能。藏身無地。更進一步。直下承當。此名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又如胎懷滿足。時至臨盆。(力@口)地一聲。桶底脫落。未生以前鼻孔。與既生以後面目。相隔不遠。於是乎轉身已。大須留意。此際未轉身前即是凡夫。大轉身後即是聖人。直繞凡聖不居。原是自已。咄。當頭還欠三十棒。

第六十七同體大悲者。

未悟以前。同是凡夫。既悟以後。知是眾生。恰如世尊覩星悟道。三嘆奇哉曰。大地眾生。各有如來智慧德相。皆由妄想執着。不能證得。即傚我佛度生之先範。己躬事畢。宏法為懷。利生為業。別無他事。尚望菩薩地上。掃盡無明羅漢果中。快侵習氣。諸天王眾捨樂悟道。修羅等類急發善心仰請四聖諸天。八部海眾。我及他人。共同一體。發大悲心。救苦眾生。急不容緩。再乞同學諸佛大悲願海。虛空界盡。眾生界空。我度生心無有窮盡。若一眾生不成佛道者。我此悲願等諸眾生。眾生無邊。我願無邊。任六道而常隨。去四生而同往。眾生在一日。我願在一天。仰請大方碩德。曷興乎來。同架大願船。共遊眾生海。不亦樂乎。

第六十八代眾生苦者。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豈不理當孝養。應當代受。既是父母。何稱眾生。要知眾生二字。佛菩薩稱之當然。我等稱眾生者。似覺不恭。因眾生盡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故也。由此而後。有人打我者。是過去父母打我。有人罵我者。是未來諸佛罵我。我見他擔子挑不動。我急與他挑之。見他車子推不動。我急與他推之。見有人殺豬羊雞犬者。我急勸殺者止之。縱不能止。有錢贖之。無錢勸之。再勸不服。用深敬心。授佛皈依。方便設法。以救度之。其他牲靈。以此類推。見人落水者。急設船筏救之。見人遭難者。急施錢物濟之。見牛馬豬羊者。即悲心授以皈依度之。見蛆蟲細蟻者。急用痛切心代皈依之。見人謗三寶者。即善言安慰之。見人欺僧侶者。即盡力勸解之。再發大願。替地獄人出苦生天。替餓鬼人除饑得飽。替一切人受苦得樂。斯略名代眾生苦也。

第六十九慈心與樂者。

先知人類對於樂者。盡一身力不易辦好。皆未達到得樂目的。何以故。要知快樂之本。不出道德兩途。捨此無辦法也。道者離世乖違。德者感人敬信。具道德之人。任其何時。冰心淡世。非樂而何。再則窮以富為樂。苦以財為樂。病以愈為樂。無兒以得子為樂。沉溺以出水為樂。徒刑以出獄為樂。饑渴以飽滿為樂。出家以明道為樂。斯是世間人類中所需。誠不易有之大樂。若得至真常樂者。在一切處一切苦中。令人念一句佛。或持一遍咒。誦一卷經。參一刻禪。拜一拜佛者。立即在無形中鏟去惡根。深栽佛種。無始苦因。從茲絕已。未來無邊樂因。從茲植矣。此是善與人樂也。對於地獄餓鬼兩途。願諸仁者。在未見中想到實有。在未聞中聽得實在。日唯憂念地獄苦。時常記罣餓鬼饑。必設法購以紙箔。辦以水飯。建以佛事。設以薦壇。超而度之。又見水陸空行一切物命。更加痛念。見即與說皈依。令彼脫苦超昇。此亦聊與樂之漸也。

第七十愍念眾苦者。

菩薩地上有變易之苦。羅漢果中有分段之苦。一切諸天有五衰之苦。阿修雜中有嗔鬬之苦。滿世間人有生老病死苦。地獄有燒煑之苦。餓鬼有咽針之苦。畜生有互吞之苦。九界之苦。大小不同。一念之差。昇沉各異。茲指盡人所見所聞者。人道畜生道是也。富有憂貧之苦。窮有憂富之苦。讀書有難進之苦。種田有荒歉之苦。商賈有滯貨之苦。手藝有空閑之苦。又野獸有擒捉之苦。家畜有湯鍋之苦。飛禽有網捕之苦。水族有吞(口+敢)之苦。我念眾苦。誰能與其出苦者。傷心痛心。淚何能止。欲令一切出苦者。必先治本。治本之法。勸請諸上善人修出世法。證出世地。轉教人與非人。超出世間。斯為最上善法也。治標者。負有度生責任之人。眼見任何之苦。盡命設法救之。耳聞任何之難。捨身代他免之。直勸一切人敬信三寶。皈依之後。出世因種也。見一切牲靈。將三寶之音灌入彼耳。今其聞之。出世因亦漸深植也。斯拔苦之道盡矣。

第七十一學菩薩行者。

凡夫地位。向以貪圖無厭為快。不以知足為樂。貪圖者。損人利已剜他肉補我肉。不顧他窮。只圖我富。至於傷他命。養我命。由斯惡因。自他互報。直為推廣。一處如此。一國如此。故風行徧地。因果純熟。凶機一動。大劫何堪。此由多時多世之造就機會也。欲免大劫。先去貪婪。貪婪之動。全在人之心念發起也。擬化災劫為無劫者。必學我佛在因地中。行菩薩道時。對於人類捨頭目﹑腦髓﹑眼鼻舌齒。拯救災黎佛捨眼睛珠子。徧三千世界之地尚無插針之處。於飛禽類。割肉喂鷹。於走獸類。捨身飼虎。有一世時。愍諸蟲類。變一蝦蟆。住大海中。直上水灘承暖。忽被眾蟻圍食。其時有烏鴉。急拖蝦蟆下水。竟不肯急下。寧我命死。令他將飽。我若下水。眾蟻齊死。直在水族中行菩薩道者。此時烏鴉者阿難是。眾蟻者眾羅漢是。蝦蟆者佛身是。痛願學佛者。齊出隻手。挺身前進。學菩薩行。度諸有情。果能做到二千菩薩度一千眾生。何難之有。

第七十二布施者。

為六度行中之一。欲行菩薩道。度一切眾生。首先行施者何。當知眾生之心病。任是活佛現於眾生之前。眾生無緣。不欲見之。一任現諸神變於眾生之前。眾生不欲信之。何以。與他無益於家庭。無益於自身。縱佛之相好神通。遇無緣眾生。難生敬信。置而不顧也。類如一人。欲度彼等。彼若無錢即與錢。無物即與物。無衣即與衣。無食即與食。彼等眾生念救之恩。思救之德。不但今生不忘。即世世生生難忘。是故欲度眾生。必行布施。首由自身運無盡施。有人讚我者。施讚喜。有人謗我者。施煩惱。有人盜我者。施財物。有人害我者。施身命。有人打我者。施報復。有人罵我者。施恥辱。身內施已。必施身外。見人無衣者。即脫自身衣施之。見人無食者。節將到口食施之。見人無路費者。即與錢濟之。見人打架者。即忙勸開。見父逼子者。即善言慰之。見子逆父者。即阻而勸之。見惡婆打媳者。即扯而避之。見惡媳逆婆者。即勸而止之。菩薩之道。本無僧俗之分。布施之法。何拘男女之別。斯大菩薩行施之行。

第七十三持戒者。

戒之一字。不但僧家日行。不能暫離一刻。即世間一切人。亦不能暫離一刻。何以故。居家有賭者戒賭。有烟者戒烟。私慾者戒私慾。有欺騙者戒欺騙。有殺生者戒殺生。有不孝者戒之。有不貞者戒之。有不嚴者戒之。有不慈者戒之。有忤逆者戒之。有不正者戒之。戒之一字。對於家庭。通用無缺。少一不戒。即成陋劣。我等受三壇大戒之堂堂比丘二百五十條戒相沙彌十條戒相。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相。戒之確守。一字無遺。不稍違犯者。收功不大。要從戒入定。由定發慧。破愚痴。開智慧。建法幢。立宗旨。誠戒之大功也。尚望我等學佛之人。急將三壇戒本。請用多看。深審詳細。研究戒中關礙。相中名義。如法透徹。方知自己日用中。除犯戒外別無他事。恐犯聖戒者。必直言云犯。萬不可包藏。藏則多犯一妄語戒。有犯者。不怕不犯。最怕不知。知而不懺者。此千佛不能救。若犯即懺。懺後永不再犯。懺方滅罪。若懺後不改。依舊造罪破戒者。無救也。要知自持戒之功小。勸人持戒之功大。

第七十四忍辱者。

世人常言。饒字沒有忍字高。忍字心上一把刀。誠不虛也。梵語娑婆。此云堪忍。直言即是忍辱世界。果能事事能忍。處處能忍。自可從忍入道。佛在因中。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得成於忍。稱為忍辱仙人。證六度中第三忍辱度。我等當行忍辱道者。如蚊蟲在我頭上。釘得痛不可忍。必讓他吃飽。護而飛去。喜再來吃。忍成也。坐香時。或冷或熱不顧。只要救住工夫不打失。忍成也。或鄰單鄰位。有狐臭。汗臭。身臭。口臭。腳臭者。必作香看。疑是香味。久之不厭。忍成也。住叢林。被執事委屈再委屈。不但身不妄動。即念亦不妄動。忍成也。執事或打我罵我。不但不動煩惱。反生歡喜。一過節了。忍成也。任自衣物等件被人竊去。寧穿破爛。或打赤身赤腳。不動煩惱。不疑人過。忍成也。如淫心大動。即咬住牙關。參禪急誓曰。我若以淫機淫人者。自願生下阿鼻地獄。或瞎眼睛。或吐血而亡可以。再或人欲破我戒體。寧將我頭與人砍去。逼我破戒體。萬不可以。此名大忍。或有人勸我吃葷吃酒。我寧吃屎吃尿。不一稍嘗。亦名眞忍也。

第七十五精進者。

精進二字。關係最大。行道之精進。進道而行。必成四聖。退道而行。定成六凡。如人行路。初由地獄。餓鬼。畜生。人間。修羅。天人。聲聞。緣覺。菩薩。佛。一道一百里。十道約一千里。我等站在人間路上。前有六百里。後有三百里。向前精進入樂位。向後精進入苦位。向前向後同一精進。行人大須仔細可也。不加精進。必多懈怠。懈怠之弊。前後不行。久之順水推舟而下。務宜揀審其事實。決擇其行為。我僧等違法破戒之事。不當行之。利人濟物之事。必當行之。鬧叢林。犯執事。不當行之。參深禪。發苦行。必當行之。不當行者。擇而戒之。當行者。奮而勇之。於精進二字。方不錯用。否則對於殺戒。見臭虱。不是用開水盪之。即是用洋油灌之。灌之不足。再灌而浣之。誠破殺戒之精進。後破四戒之精進者。以此類推。行人之道念。何為精進。何為懈怠者。用心人之心。念念無間。不容一毫雜念。久而行之。是名眞精進。若道念。首則堅銳。次則鬆懈。繼則間歇。故名懈怠。若精而不散。進而不退。即精進是也。

第七十六禪定者。

單修禪悅。生四禪天。單修空定。生四空天。雙修禪定。生上界十八天。宗下禪定者。梵語禪那。此云靜慮。當知靜慮即禪。全禪即定。靜慮之功。非淺之易見易知者。必先身內身外不起動相。而後心內心外不生動心。動心不生。其心自靜。此靜由身靜心靜而後靜慮。由慮而後定者。並不停上靜慮為定。又不因身心不動為定。此定之真相者。由靜慮之功做到。全靜慮即定。全定即靜慮。能達祖師門下之上上乘禪者此也。是故參禪之人不能歇念。歇念即同觀照。觀照之功。無一念可起。參禪之功。無一念可歇。要知禪之一字。如出生佛祖之父。定之一字。如出生佛祖之母。禪定既為生佛母之父母。故經云。十方諸佛慧。皆由禪定生是也。冷眼見之。滿世間人塵勞滾滾。業識茫茫。將伊胡底果能回頭。當下一覺者。即初入禪定之邊際。再覺必知向所行事。使今日盡是。前日概非。一切人能嘗得禪定一毫意味者。恐世間之人不願為也。

第七十七智慧者。

智能破愚。慧能破痴。愚即人之心。痴即人之身。智者如日。慧者如光。智為日體。慧為光用。智慧二字。用金銀七寶堆滿虛空。欲換智慧二字。了不可得。智慧雖超虛空七寶之貴。唯佛一人可稱完善。其餘皆次之。智慧之道。世人固不涉及。任是我等僧倫。應當辦慧業之人。尚不知智慧為何物。能不嘆乎。要知智慧。本無虛空裹着。亦無大地墊着。又無房屋囚着。並無衣食養着。直饒虛空能掛一塵。智慧不着一物。至爾智慧二字。是借題立言。其餘天堂地獄。水陸空行。情與無情。皆是迷智慧。逐愚痴。隨業造成。本無實據。故佛云。若人發眞歸元。十方虛空悉皆銷殞。試問虛空尚銷滅無形。其他一切安於何處。此可統收而總結也。欲知智慧之發源地者。我有舌頭。狗有骨頭。佛有耳朵。我有鼻子。我有臉皮。牛有尾巴。磚石瓦塊。為智慧之藏身處。蚊蟲臭虱。為智慧之發源地。悟智慧者成諸佛。迷智慧者成眾生。學地上之人。切莫放過。

第七十八喜捨者。

乃菩薩四攝法中之一也。捨還要喜捨。若捨而不喜。不名眞捨。若喜而不捨。不名喜捨。如人要我眼珠。我必問曰。汝是眞要否。彼曰是眞要。我即安慰彼曰。我此眼珠。做藥最靈。去我一珠。能得天眼。請彼稍避一刻。即用手一挖。珠已到手。必用紙裹好。雙手遞彼。彼問痛否。我答曰。一點不痛。心極快慰。請你急將此珠取回煎藥與食。如再不愈。請汝再來我處。我將這眼挖出。交你等云。如尋常事一樣。萬不能對彼現半點苦相。及難過之相。又不能對彼言學菩薩道等語。自行亦教人行。展轉教世間人行。能做到挖眼珠人多。要眼珠人少。達到這個目的。十方世界眾生度盡之期。當不在遠。喜捨眼珠之捨法如是。一切諸根捨法亦如是。我如是捨。仰望為佛子者亦如是捨。要知眾生雖云無邊。萬不出虛空之外。總之不過一虛空眾生之多。多一個捨眼珠者。少一眾生。多千個捨頭目者。少千個眾生。久之當會少了也。

第七十九愛語者。

乃菩薩發心。逐類隨形。接物之道也。實由人之口業。共出四語。皆為送人下地獄之言。害自己入(黎-音)耕之語。四語者何。一惡口語。二兩舌語。三綺語。四妄語。此四語在人道中。無一少之。故菩薩欲令一切眾生種佛善種。故用慈愛語言。利樂有情。類如我等為人作事。成者少。敗者多。皆無愛語是也。如學人請開示。無愛語者。三拜畢云。你替我講講用工夫話。此說是動善知識念頭。又為不恭。有愛語者云。和尚慈悲。晚學苦惱。不會用工。請和尚開導。此即愛語。又名請法恭敬之套言。上對下無愛語者。喻某人闖寮。見面即罵曰。你這個東西。亂竄寮房。再捉到你。就要臭打你一頓。言語又粗惡。氣相又凶橫。犯者畏而逃之。有愛語者。見人竄寮曰。你下次不可竄寮。無事在本寮用工。好好學人。莫犯規矩。言詞和藹。平聲靜氣。犯者聞之。悲喜交集。自加慚愧。愛語之道。非世間情欲之愛語可比擬。學道之人。萬不可錯會意。

第八十利行者。

乃菩薩行利生之道也。大凡悟道之人稱菩薩。未悟道之人。所行之行與菩薩行相同。亦稱菩薩。前之喜捨。以財物結緣。次之愛語。以法益結緣。再之利行。以助道結緣。菩薩利生事業。無非捨己從人。利行有二。一助人道行。二利一切人為行。一助人道行者。如人欲住叢林。無衣單。又無路費。少戒牒。又少行裝。菩薩設法給自衣被。與彼挑之。賣自衣鉢。作彼路費。將自戒牒。與彼住之。自用扁担包袱。與彼用之。只與人全。不顧自用。成就人一大擔衣單各物。毫無吝惜。如再有人。發心住叢林者。亦如上成就之。無一念厭倦。又利一切人為行者。菩薩為利一切眾生。令一切人歡喜愛樂。以自得之利利人。以自悟之法教人。以自行之行令人行。人有違道。勸之以改。人有懈怠。勵之以勤。人有破戒。慰之以守。人有退墮。勸之以覺。又勸人厭世。脫離塵網。勸人孝順。令親心歡。勸人戒色。令人歸正。要知自己行道之功小。勸人行道之功大。是故利行之道無盡也。

第八十一同事者。

乃菩薩欲度一切眾生。用喜捨。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攝之。同事有二。一自度生事。化他行度生事。同為一事。二法化不受。隨形化度。自他度生同一事者。類如我吃鉢飯。隨機教化。或男或女。令信三寶。行十善道。見老者必近前扶之。勸令走好。婉請安慰。慢慢引歸佛道。云人老必病。病而死。最好念一聲佛。或吃個長齋。勸而帶誘。彼即一時心被說熱。就地可以回頭向善。或勸不服者。反被他打一頓。罵一遍。間有之。菩薩無怒色。再或勸回信佛。他向喜修外道工夫。菩薩必觀機設教。不能改正。不能強勉。隨彼做外道工夫。自亦做外道工夫。加之讚嘆。候他佛根穩固。漸漸引入正路。斯略明自他同事也。又隨形同事者。菩薩化他不信。無法教之。又非度人不可。遇有放牛者。即勸他念佛。他言。你要我念佛可以。我要你幫我放牛。你能替我放牛。我定念佛。菩薩念言。若顧我是僧人。何能替他放牛。則必捨此人。終不能受度。菩薩曰好。我替你放牛。你要念佛十萬聲。彼放牛者答曰。二十萬聲我很可以。試問菩薩放牛。世人見之必譏而謗曰光頭和尚。或罵曰討飯和尚。菩薩此時聞之。心生歡悅。又多度數人也。最怕無人沾邊。世人不能得益。菩薩行道。或讚或毀。同種善根。彼放牛者。有了二十萬佛聲熏於心中。恐牛亦不肯放曰。師父同你一路出家去好罷。其他一切度生事。以此類推。

第八十二立向上志者。

世人向上之志。莫過於讀書。讀書向上之志。莫過於做官。做官向上之志。莫過於高陞。此云向上。萬不向下。向下則出頭無路也。又如討飯人。有向上之志者。我寧餓死溝壑。不偷不摸。由有此志後。再曰。我學好人行為。願餓死葬於道途。再不討飯。世人見此窮子心念正大。身無乖謬。必招去傭工。漸漸深進。不久成一大富長者。何也。雖是窮得討飯。志向超羣。故有此勝舉也。若一向下。不堪設想。我等僧倫。有應赴經懺者。作佛事時稍一不會。主佛事者撫尺一拍。冷眼一(目+魯)。嗚呼。這一家小廟又難久住了。即從此際立決定志。任死不但不趕經懺。連毗盧冠都不願戴。寧住叢林而死。不住小廟而生。斯向上志也。又有住林下人。終日打混空過。依依規矩。循行故事。久之道念日漸減之。習氣日唯濃之。根小者。業識一翻。昏天黑地。犯一條規矩。擁而出外。回顧思之。何愚之甚。恨我無向上志也。根基大者。久之與身無益。與道全乖。一旦猛立沖天志向。借叢林一碗飯。養我修法身之道。如是任死。不隨習氣流轉。徹底改過。終日以道為念。否則依自身。依叢林。皆非上策。決定與道拼命而後已。此向上志。一切事上。以此為準則。

第八十三除懈者。

世出世間共有之。懈者。倦之淵藪也。世之萬事。若沾住一懈字。作事者縱使能成。定無深妙。常言美中不足是也。再如上山取寶。一鼓眞精神尚不易到。假使有一個懈字。不但寶歸他有。性命甘葬於山下。何苦如之。要知懈之一字。為世間最惡毒之物。任何事。有一懈近之。其事畢矣無疑也。我等學菩薩道之行人。在利生事上所受之苦。正如小刀天天在身上割肉一樣。事事疼之。日日痛之。尚不厭其繁瑣。置身不顧之精神。與人悅之。令人信之。稍帶倦容。不但度人之事不行。度生之心亦難發起也。學道之事亦然。初參禪時。信力眞切。身力雄壯。日吃一飱。夜不倒單。三年而後。又與懈鬼為朋。自已障礙自已。不云道非一日事。即云將身調好。從容行之。再說把三十年的工大。不愁辦不好。殊不知早被懈鬼一迷。自不覺知。反而以退道之見為是。其不聞乎。儒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試問懈怠乎。精進乎。故云。朝日勤之。夕日懈之。不但道之不成。人亦隨之流去也。

第八十四恭敬者。

恭者尊禮其人。敬者篤重其教。是名恭敬也。世人無恭敬。則無禮貌。禮貌缺。則倫常必紊。恭敬二字。為鎮世界。定人心之最大關鍵。必不可片刻容間也。我等對於恭敬二字。加倍力而行之。更不能疏忽。何以故。古人云。盡十方大地。人與非人。皆是我過去父母。又是未來諸佛。我又是他過去父母。是他未來諸佛。人能識得互相為父母。互相為諸佛。豈不此世界成佛世界。何有刀兵水火之劫梭巡。又何有殺盜淫妄之大罪可造。直使一切人認定是我父母。又認定是未來諸佛。何世而不善。何人而不道者乎。我等學菩薩行之人。切學釋迦世尊。在因地中為常不輕菩薩時。見人打鳥。即禮拜曰。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佛字出口最高。狩者見他拜之。銃口不準。空放一下。恨入骨髓。隨驅該菩薩。鳥聞銑聲而逃。一救兩命。何以故。狩者聞佛聲而慧命救。鳥聞佛聲而避他方。身命救。再遇有多人打架者。該菩薩捧身而抱曰。請你打我。打架人聞之四散。又人若打他。他即磕響頭曰。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人若以石擊疼之。又曰。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盡世間人能學得此菩薩者。一切恭敬之道通矣。

第八十五供養者。

供奉羹湯。資養身心。故名供養。佛在世時。出生於無憂樹下。成道於菩提樹中。死於娑羅雙樹下。表成佛一生。未住自備房屋。其講堂寮舍。皆王臣宰官供而養之。每日二時。入城乞食。顯成佛一生。自已未備炊灶。皆長者居士婆羅門供而養之。自是不構而居。不耕而食。不織而衣者。盡人供養之。而自求福慧也。我等學菩薩行之人。供養者何。人無衣食者。與他講無衣食報應。是眞供養。人多病苦者。與人講戒殺因緣。人多窮困者。與人講貪悋因緣。人多愛慾者。與人講矮身因緣。人多嗔怒者。與人講短命因緣。人多謗三寶者。與人講墮落因緣。人信出家者。與人講三世因緣。人不信住叢林者。與人講錯過因緣。人多信住叢林者。與人講佛法因緣。咦。既是供養。為何不教人捨身供養。或挖肉供養。要知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身供養只樂一時。法供養令成佛道故也。又羅漢神通廣大無比。不能與人了生死。出苦輪。是故神通。只能利己。不能利人。菩薩說法。既能利人。又能利己。自他俱利。斯眞供養也。

第八十六讚嘆者。

讚者頌其功。嘆者稱其德。是名讚嘆。但讚嘆之功。大而無比。利而無遺。何以故。類如佛出世間。人若不信。何能受度。人必頌其至德。稱其大利。令人信者。人得度之。直使忙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行。直到成佛。世人不知佛為何人。作何事業。必仗諸天及人。唱言稱讚。人始能知佛相好。聽佛音好。然後信而服之。轉大法輪。與之有緣。悉皆度脫。類如二人出外行化。至人稠處。必有一人稱此人之道。讚此人之德。然後一切人皈而依之。信而敬之。供而養之。禮而拜之。又如叢林之興。必假人成。外有侵略者。人若見之。急讚某叢林之歷史極深。維持之人極善。直使讚無數好處。侵略者聞雖稍信。暫不便動。久之必保安全。斯皆盡出讚嘆之功也。又如某人之短處如何如何。有人讚曰。此人怎樣好怎樣好。任何惡人。一聞某人有一好字。其惡作必蠲。其惡心必改。但讚嘆二字。非任何人可以用。必能讚有功者讚之。若讚有過者默然之。不可概讚也。如人欲破戒作惡者。不能讚。只可阻之。不可以謗。謗則互非也。

第八十七隱惡揚善者。

為成人之至德也。人之大善者。唯佛一人。次善者菩薩。再次羅漢。其他雖然盡善。不能盡美也。類如人有惡心。急將惡心久隱。而不一動。凡動者皆善念也。一人如是。盡十方人亦如是。何惡人之有。又一人有惡事。一切人見者。久而隱之。聞者久而匿之。凡所見者皆善事。所聞者皆善音。一人如是。一切人亦如是。何惡事之有。一人之惡事消滅無形。一切人之惡事能互相隱匿。滿世間不見有一惡事。世間之善。並非自善。皆先從人心。改惡心為善心。人事。化惡事為善事。而後善天下也。我等學菩薩行者。類如有人要捉殺豬之人定罪。殺猪者藏菩薩處。來捉者問曰。適有殺猪者在汝處否。菩薩對曰。此處無殺猪者。又對曰。殺猪犯何罪。捉他為何。捉者對曰。殺猪太多。故定罪。菩薩答曰。殺多猪之過小。殺一人之過大。我勸你不用捉他。可免他人捉你。菩薩如是勸解二人。能令改悔。出家修道。此隱惡揚善之大佛事也。叢林下人。見人有習氣者。隱而不記。縱人問者。亦不言之。人若責者。即隱其惡而揚其善。能止不犯多住一日。多種一天佛種。如是在上者揚在下之善。居下者隱在上之惡。互相隱忍。不但道成。叢林興。而菩薩道行。又常言。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誠久住三寶之要素也。

第八十八除謗者。

謗之一字。最為不善。調達謗佛。生墮阿鼻地獄。無聞比丘謗法。生下地獄。琉璃大王害僧。生下火坑。寶蓮香比丘尼謗戒。生下阿鼻地獄。生下者。惡事做畢。或惡話說畢。即就原住之處裂開。下無邊底。全身直下阿鼻地獄。如秤錘落水。一直到底。究論謗之輕重者。類如見人真有違佛禁戒。或錯因果事。見而再見。聞而多聞者。見聞之處。毫無虛謬。人能不謗。默然者無過。若謗。當不犯墮罪。只犯破僧和合罪。其罪比阿鼻尚輕。若人真無違犯。遭人謗者。彼謗者定墮地獄。總之言人之過。定要眼見耳聞。自己方不招過。若單聞到人之是非。欲妄言人之有過者。即遭謗人之過。自反招罪。大概讚之一句。勿論如何。只許有功。凡是謗人者。終歸謗者招過。今時佛法前途。盡人讚者。尚有隱憂之處。再加無知瞎謗。將來必弄得自己終無安身之地。寄語好謗人。急醒醒看。

第八十九息諍者。

息諍一事。乃當前急務。現值二千五百年後。正鬬爭堅固開始之際。直使世與世爭。人與人爭。久爭必亂。究其原始。不出自心。由是道德之心愈薄。人我之心愈厚。果能視浮世等空雲。聚則俱有。散則全無。觀自他若春花。初開喜愛。謝等污泥。何人不能讓。何事不能蠲。斯也。超濁劫之大丈夫事耳。至是能有出塵上士善和鬪爭者。見人爭吵打架。婉言以勸之。或人誣我為非。必聽他以處之。人能一生不願與人爭。人若與我爭。我必盡其所與。免彼鬪爭。人說我好不喜。人說我醜不憂。人謗我我不謗他。人找我鬪我不找人鬪。如是名聞利養。悉為他有。我不與爭。悉為我有。他與我爭。悉皆與他。彼此互讓。何爭之有。人言我破戒。我臉不紅。不與他爭。反為以他作我良朋。增我道念。人說我討飯出家。我只歡喜。不與人爭。人要我衣物。諒力捨之。不與他爭。人要我性命。我能捨者與之。不能捨者聽之。毫無念動。痛哉悲乎。因有我在。固必有人。假使你爭我爭。必隨世轉。你爭我不爭。不順濁流。欲打破此關。必先無我。試問我何能無乎。非也。並非滅我為無。只要將大眾作一同胞。願你有我無。你富我窮。我心方安也。我為鬪爭之府。我為息爭之樞。盡人能無我者。爭從何有。人能至死行去。終無改易者。至人壽十歲時。准來此世。廣行我佛法化。任何時。任何世。不被轉去。誠釋迦佛之好兒也。

第九十三常不足者。

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是也。三常充足。與道相違。三常不足。與道相應。貪好衣者。重身愛身。美觀好看之惡習。今古不易改之者。是為根本習氣也。試思上古。樹皮為內衣。樹葉為外服。天下皆然。上下一致。於身何其樂也。於慾何其輕也。雖有滅劫之侵。人之身體日漸弱瘦。只可治身不寒不熱為止。不但與道相期。及與世之工藝金錢。減省當不在少。不思我穿好看。人見我喜。喜後如何。穿不好看。人見我憂。憂後如何。悲乎。人之恆情。只歡當前之樂。不知樂後如何。實今後不解之一大隱痛也。果能借身暫用。為道是謀。何愛穿之有乎。食不足者。我等住不耕而食之處。為不耕而食之人。當思食之來處。好大駭人。古人云。信施一粒米。重如須彌山。若是不行道。披毛戴角還。思之不但不食好的。醜的也不敢多吃。何以故。多吃必多還故也。能在道上精誠苦究。終日以道為念者。古云。寸香能銷斗金。亦不虛妄。否則毫釐繫念。三途業因。嗟夫。睡不足者。正倣傚禪堂規模。由起養息香。至開大靜為初夜。不能睡。由大靜後至打四板為中夜。可睡。由上早殿。至早叫香為後夜。不能睡。中夜必熟睡一覺。否則日夜不分。致與道礙。若當睡不睡。有勞其身。不當睡多睡。有妨其道。故睡不得亂睡。方合規矩。違則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悲乎。

第九十一勸住叢林者。

滿世僧人。漂流零落。漫無主宰。實可痛心。當知叢林為宏道利生之法窟。為明心見性之佛場。如衣有領。如網有綱。身心安樂。飲食調和。有道者慰之以深加。無道者警之以前進。如滿林之竹。比比爭高。如大園之松。雄雄上進。不負四恩。有光三有。誠為僧人之僧寶地也。特勸我等久住叢林者。其大要有三。一身居林下。將至大殿。見到我佛。方知是我本師教主。為佛寶。如宏經大藏。為我佛金口誠言。見者聞者。生希有想。培無量福。為法寶。與眾僧同倫。所講的佛聲。所行的佛事。為僧寶。佛法僧寶。永久熏因。至成佛時。以斯為種。一也修禪之人。一朝悟道。知我已離苦世。由苦世助我開悟。不捨娑婆。我離苦人。由苦人助我明心。故不捨苦眾生。而後以此界為宏道之場。以此人為化度之眾。十方世界眾生之多。只許一個多字。別無他數。我禪堂中若一人明心。為一世界主。度一世界人。若二人明心。為二世界主。度二世界人。世界之大。我主之多。終要辦到主人多世界少之步驟。任是十方世界之眾生。不難度盡。二也。叢林之重要。最深且鉅。為濁世明燈。三寶住地。雖有我佛遺相。不假宏敞莊嚴。而灰塵渤渤。世人見者難生敬信。三藏法寶。深密存儲。集歸大藏。必用高樓大廈。寶而藏之。免使經文零落。令人見者致遭褻過。海眾清修僧侶。必假寮舍安居。首其執而清其眾。樂道忘閑。急為重要。其他信佛之徒。皈佛之眾。樂從佛行。用廣見聞。加之三寶居之。龍天護之。世界安之。人民樂之。無形助化。誠為濁流砥柱也。

第九十二發心作事者。

作事即是當執事。當知叢林執事共四十八單。各執各事。不稍越(走+俞)。在人眾中作一切事。必具有護叢林如自家。愛寺物如己物。念大眾如同胞。人有此志。誰肯家敗。誰肯物廢。誰肯人壞。有此知識者。叢林必蒸蒸日上。左輔右弼。龍象蹴之。擠擠人才。何慮無道乎。最要緊者。所行之事。必依叢林法行之。所講之話。必依叢林話講之。不可閑談世諦。不宜國事語言。警眾如撫愛赤子。調整若五殿閻羅。菩薩心。愍人之苦。羅剎面。破人之愚。內必圓而外方。心必慈而語惡。方可息事寧人。以免違法亂眾。自則威儀整肅。細行精嚴。語默驚人。言詞柔妙。雖言出法隨。而無偏黨。縱行規舉罰。而博約折中。眾人見者。畏而愛之。常住喜者。寶而貴之。久之如斯。真法門上棟也。

第九十三喜作清眾者。

清眾一職。為辦道之通職。每有立志高上之人。不以鉢囊高掛。以悟為期作準則。必先捨多餘衣單。次捨鉢囊錢鈔。免掛心頭。減除妄動之障礙。一掃乾淨。萬慮全空。棄身於禪堂。放心於道上。一任天翻地覆。與我無關。再任水火驚聞。與我何礙。忘歲月於長空。置炎涼於度外。精進時。無人無我。何渴何饑。稍懈時。有策有鞭。何退何恨。縱生上界之三禪。莫若自如之一念。禪參無漏。身忘地而地忘天。深究有方。心如理而理如事。眼無暇而見人。何分人之愛惡。耳無隙而聽事。那知事之短長。覩執事若活佛。視鄰單如骨肉。大忘之道現前。小悟之功不計。直到打失娘生面孔。露地白牛不從他得。再建法幢。作他方之世界主。又度一些眾生。直饒我佛於常寂光中大笑不止也。

第九十四願當行單者。

行單一執。誠菩薩事也。叢林重執。全在行單。行單之人。首明培福之道。次存愛物之心。正法久住。功在行單。叢林久安。德歸自己。每云無福者培福。有福者更要培福。何以故。十方法界。四聖六凡。一切聖賢聚集之處。肉眼不見。毫未相瞞。古有普賢當行堂。彌勒當大火。觀音當飯頭。文殊拾字紙。又溈山菜頭。雪峰飯頭。臨濟園頭。馬祖打掃。百丈侍者。諸行單執。盡是菩薩。各執之人。皆是祖師。能發心作事。吃苦出力。無非供養十方諸佛。賢聖僧眾。最要緊者。預行此行。先息嗔心。同事之人。可以和睦。次滅懈墮。常住之事。可以精嚴。縱遇事態違恆。必受指責。萬要會歸自已。不可恨及他人。三五十年。福功最大。苦行崇高。身心純熟。達道在邇一旦洗米添柴。撞著這箇。有朝切菜燒水。碰倒那邊。倣溈山之水牯牛。倣百丈之新羅鷂。如是一切祖師。皆從苦行出。一切菩薩。悉由苦行入。當行單者。不亦快乎。

第九十五知因識果者。

因果二字。十界同之。任何人。任何事。任何處。概不出此。類如參禪因者。決定感開大悟果。念佛因者。決定感生西方果。修破戒因者。定感地獄果。修持戒因者。定感生天果。種麻因者。定成芝麻果。種豆因者。定感黃豆果。修叢林因者。感坐道場果。修苦行因者。感福德果。修禪定因者。感智慧果。修惑業因者。感眾生果。修解脫因者。感諸佛果。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前因後果。盡在當人。換面改頭。無非這個。一言一行。必審利害。一舉一動。莫落因果。凡所動念。皆屬乎因。至所作事。皆關乎果。帶果修因。因該果海。從因感果。果徹因源。任是千佛。不能出因果二字。直饒諸聖。何曾於因果分居。每有豁達空。撥因果者。一盲領眾。同入火坑。因果之大。誠險矣哉。

第九十六發大誓願者。

世出世間。皆共有之。類如二人賭錢。兩皆發願。各各求贏。菩薩必滿有德之願。又如兩人爭地。各各求勝。菩薩必以信佛之心重者。道德之行深者。定滿其願。既是求神。神以道德決勝負。斯靈感之效驗也。若有道德之人遭敗。無道德之人反勝者。亦由因果感發不同。間有也。我等住林下人。先發大願。決了生死。次發大願。定成佛道。再發大願。度盡眾生。此之宏願。日為常課。不稍間歇。若歇一次。定墮地獄。此名為誓。既立誓願。不能違願一字。方為行願兼資。言行相應。但講食不嘗者。終不能飽。是為空講。如發願不行者。終不能到。是為空願。不過修發願之因而已。行人萬不可修發願之因。定要行發願之事方可。又願有邪正。亦有大小。何為邪願。如發願謀財貪色。學仙得道。此名邪願。發正願者。發願度眾生。發願了生死。發願學經教。發願成佛道。此名正願。大願者。不為自度。當度大地一切眾生。不度一道。當度六道一切眾生。不度一世界眾生。當度十方世界眾生。此名大願。小願者。發願度自已。不願度他人。發願度地獄眾生。不願度畜類眾生。發願度自己父母。不願度大地父母。此名小願。我等發願欲度眾生。必先辦就度生人材。方可如願而行。但此人材。非久住禪堂。頓開大悟。了脫生死。不為大功。是故大願度生。必先度己。度己之處。定住叢林。能在道場日以禪功深究。夜以大願熏修。了自性之眾生將盡。度大地之眾生有期。仰請大方禪德。擁擠歸來。共同大冶。鍛煉身心。一旦發明。共遊願海。眾生之末日將臨。成佛之良辰已屆。大好圓滿佛事。至是常覺不迷。幸矣。

第九十七事理用者。

透悟以後。類如初生赤子。光其身。赤其體。百無一物。饑則無食。冷則無衣。六根雖俱。現未動着。資身之物急需。撫育之人難少。特於一切事上。照體而行。斯為養體。如理而作。斯為資身。故凡有道之人。如愚若魯。似痴若呆。所以者何。發一言。必從性中流出。作一事。定與理上無違。順逆之境緣。皆從權而達變。喜怒之形彩。亦從方而入圓。大量包容。納歸理上。日雖眾事。收入體中。持佛戒為性寶。徧充塵剎。守威儀為至教。廣化凡區。任念佛念為佛性。若持咒持即咒心。任何法門。咸歸性窟。一切佛事。盡入圓規。直使事理一如。性相不二。切不可執理廢事。宗下呵曰擔板漢。又不可隨用忘體。又呵曰孟八郎漢。偏性而證二乘。偏相而成凡質。性相並行。理事無礙。斯為法身莊嚴也。

第九十八化導用者。

自已既已發明了生脫死大事。此事之大。舉世無過此也。世人不但不知此事。更不知此事即各人自己事。如是乎。千佛出世。為此一事。萬祖現身為此一事。捨頭顱。挖眼睛。正為此事。忍饑渴。受寒冷。正為此事。開叢林。建道場。正為此事。當學人。受委屈。正為此事。欲辦此事。任是深山窮谷。小廟關房。概不能辦。此事發明。必在叢林。接大機。顯大用。專宏頓化。指導禪者。入手用工。提防錯路。舉足下足。步行泥刺。楚歌四面。去向渺無。前路茫茫。殊無指導。若自妄行。不是惑南為北。定是指西為東。故此欲行山下路。先問過來人是也。叢林之法規。最極正大。最合人行。有道可行。有人可問。擬懈者。用以嚴現制之。欲止者。加以警勉慰之。身前之衣食。不關於心。身後之大事。不離於處。要知辦自己事。除禪宗叢林而外者。必具大根器之人。隨處為修可也。

第九十九他受用者。

他者為十方法界有情無情之謂也。欲令受用者何。必了所見之性。十界同之。當知所悟之心。自他共之。十界之人。既同一體。復同一心。法界豈有差別。聖凡自是一同。因何。體既同而界何異。心既同而相何殊。嗟夫。不覺之迷。改頭換面。直使妙樹睡胸蹬足。痛哭傷心。願將此一滴淚。徧洒六道身心。化為去迷甘露。可乎愧矣。常思宗門法。如釜底抽薪之大法。為一超直入之心法。又如人身全是寶成。修他法者。即捨自寶而求他寶。是故云難。宗下參禪。即是自身找寶。一朝尋得。成佛尚有餘裕。故此一法。達道之人。教我不成佛可。教我不宏此道不可。何以故。行人業輕者。費時少之。罪重者。需時多之。終是甕中不能走鰲故也。化導之人。必將自己所有。散諸情與無情。自須受用。亦令一切同一受用。故名他受用。

第一百自受用者。

十方虛空諸微塵數。數等虛空。十方世界中所有微塵數一切眾生中。及非眾生類。一切諸地獄餓鬼畜生等。欲受我法化。先吃我身肉。若有一眾生。不受我法化。不吃我身肉者。誓不成佛。故於因中喜捨一切。只知有眾生。不知有自己。自願扶瞎子過橋。替跛子(身+卑)物。代聾子傳言。與啞吧講話。見佛經及字紙。拋撒在地者。拾取藏而寶之。見世論及書籍。遺失道途者。檢起收而敬之。見者莫謂瑣事之煩。收功之細。將何如之。古人云。悟大乘。行小乘。小乘步步即大乘。至是見一世界微塵數之人。用多世界微塵數之身供養之。見一虛空微塵數之人。用二虛空微塵數之身供養之。能吃我肉當信我法。吃我肉者。養我眾生。捨肉之多。度生之廣。恆使虛空界盡。眾生界空。他化將圓。自度亦了。略名自受用也。

至聖親宣。隨觀入妙。玄微幽趣。得體忘詮。歷祖傳教外之旨。如來逗頓器之機。正置末時。覩秋零而落葉。當陽一著。看春水之游魚。雖大教有代謝之徵。且自心無古今之別。任罪花之漂泊。僅演浮沉。視殘月之梭巡。無非來去。想身內物。似若無形。動念置身於操作。觀他外景。恰如陽焰。閉目束手於歸藏。嗔火忽然。初禪之天成炭。愛河湧出。二禪之地將沉。嗟夫。樂處異鄉。地獄天堂。向稱故旅。形忘舊域。畜生餓鬼。用讚良朋。徧六道而無遺。蹈四生而何止。自是身移時異。頓忘地獄之形。換面改頭。難記餓鬼之相。舉眼悲觀。牲靈滿地。單指牛類。慘狀難言。角長當頭。全忘醜態。尾安臀畔。喜趕蚊蠅。擲下一鞭。兩眼落淚。少行半腳。全體撻傷。莫謂變牛為苦。未超火宅寒冰。嗚呼痛哉。苦樂千差。全歸一念。聖凡迥別。盡是當人。迄今住果修因。從凡軀而熏聖業。帶因修果。悟心地而掃境緣。樹手著此書。為當前之急務。開忱披瀝。作行者之指歸。首列解謗。去沿途之荊棘。次曰扶宗。示坦蕩之歸程。行路者只求到家。何妨其遠。閱此者只求途正。何畏其煩。解謗之門。分宗教律淨。扶宗之說。定一百條規。萬莫覩汪洋而急退。看全卷以疑多。若拘此說為然。何若藏經半頁。試問由南京到北京。一路行程之煩。驛站之廣。關津之嚴。資糧之重。不妨謹將一路事由。作一書看。其文包。其卷(巾+失)。恐較此說為多者。更無疑礙也。悲乎。從我薄地凡夫。說到聖人地位。其中經過事實。對上根者。默而無言。可以悟道。對中根者。必假言說。行而悟道。對下根者。必多方指導。四出搜羅。性說相說。頓說漸說。久而悟道。正如上山取寶。大根器人。就地轉身取之。中根器人。一超直上取之。下根器人。一上再上。展轉而上者取之。間有空手而歸者。有尋不見寶者。有捨身求寶者。根不一致。此說正當上中下之機也。每有不信此書者。病在言句嫌多。路途嫌煩。自當鈍置。何以故。其他法門。一句佛號。或一句咒言。終身事畢。無他說項。何如宗下。言之瑣細。行之粗雜。不信可以。信則心煩而眉皺。悲乎。請閱者不妨作一試驗看。未用工者。似覺文多。若深進者。恐嫌義淺。不但嫌淺。加之太略也。余作是書者。不避譏嫌。不揣陋劣。盡我所見。報我佛恩。然我佛恩。用虛空微塵。一微塵一來果。粉身碎骨。終難報盡。祇有學我佛法。以法利生。縱業厚者。苦深者。我必耐煩隨眾生苦。苦到十法界外。回頭找一點泥土不可得。誠是歸無所得。

【書籍目錄】
第1頁:宗謗教四則 第2頁:教謗宗四則
第3頁:宗謗淨四則 第4頁:淨謗宗四則
第5頁:宗謗律一則 第6頁:律謗宗一則
第7頁:扶宗說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