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自立法師講述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自立法師講述

丁、解釋經文—正宗分—無常無我覺

[日期:2010-10-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自立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正宗分

1、無常無我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是釋尊根據世間的事實,說明宇宙的一切現象和人生,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

講序分的時候,我曾經說過,佛陀臨涅槃時,阿難向佛請示了四個問題,其中有一個是︰「佛在世時,諸弟子依佛而住,佛滅度以後,依誰而住呢?」佛的答覆︰「依於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修行的人,必須把妄想紛飛的心,集中安住在所觀察的四種境界當中。本段經文所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是無常觀;「四大苦空」是苦空觀;「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是無我觀;「心是惡源,形為罪藪」是不淨觀。

「世間無常」,世間︰世是遷流、不住的意思,是變化的,中國人把三十年稱為一世,是約時間講的。間,是間隔,或者界限,是約空間講的。世間,包括了時間與空間,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世界了。在中國諸子百家古書中的《淮南子》〈齊俗訓〉篇說:「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東南西北)與上下,叫做宇,也是約空間講的;往古來今,就是過去和現在,叫做宙,也是約時間講的,所以宇宙也是世間的別名。總而言之,世間、世界、宇宙,都是說明時間和空間的。

在佛學上,世間分為器世間和有情世間兩種。器世間︰器是器具,用來盛東西的,外在大自然的環境(我們所住的地球),所謂山河大地,有運載、安住的意義,我們依著它而生活,稱為器世間。有情世間︰指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包括人類以及一切動物,都是有情識、有情感、有活動的,所以叫做有情世間。

無常︰就是不能永遠保持不變的。我們這個現實的世間,無論是器世間或有情世間,沒有一樣不是時時刻刻在遷流變化當中;也沒有一樣,不是剎那剎那在演化的,可以說,一切都是無常的。這種道理,我們必須靜下心來研究佛法,才會了解。否則的話,大家往往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實在的,人生也是永恆的。

依佛經告訴我們,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是由一粒一粒的極微所組織起來的。世界的形成,最初要經過二十個小劫(三萬三千六百萬年)的時間,形成以後,保持原狀的時間,也有二十個小劫,而後,逐漸變壞,這也是經過二十個小劫,到最後,經過二十小劫的火災、風災……種種自然災害的摧毀,以至於空無所有。空了以後,再重新組織,這就是佛經中所說的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循環不息,可見是無常、不實在的。

我曾經看過一本科學故事,裏面也說到我們這一個世界,最初是由許多微粒所構成的。據地質學家把岩石中有種叫做鐳的元素,加以研究,估計地球到現在至少有五萬萬年,但是,大多數人認為這個數字太少了,最少也有二十萬萬年,這與佛法所說的要經過八十劫,數字雖然有出入,不過,我們可以知道,科學家跟佛教所講的是一樣的。

世界既然是由許多的元素(極微)所組成的,當然是無常的,正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就是說,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無常、空虛、不實在的。

講到無常,有兩種,就是剎那無常和一期無常。所謂剎那無常,剎那是印度話,指極短的時間,中譯為一念頃,最快的一個念頭,是計算時間最短的單位。據《仁王經》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意思是說︰我們的心要是起一個念頭,就有九十個剎那。也許大家會認為不可能吧!我們如果把九百張紙疊起來,以最鋒利的刀,一刀把它斬下去,你想想所經過的時間有多長呢?可以說明一剎那一定是非常短的。

說到一念中有九十個剎那,我們還可以想像,但是,說到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以凡夫的心理,實在是難以想像,只能說時間是無常的。

《維摩經》也說︰「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此身剎那剎那,代謝不住。」我們這個幻化的身體,好像電光一樣,大家都看到天空中的閃電吧,很快就過去了,因此,我們人身,就好像閃電似的,念念停留不住,這個身體,剎那剎那地新陳代謝,沒有停止過,好像海水的波濤,一層緊接著一層地湧起。

再說一期無常,以鐘來計算,六十秒成為一分鐘,六十分鐘成為一個鐘頭,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三十天或三十一天是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世間是由時間慢慢地累積起來的,時間不停地在移動當中,而一切東西,隨著時間的遷流,形成了生、住、異、滅的現象。再看看一個人,從哇哇墜地生了下來,小時候天真活潑,青少年精神力壯的,充滿了幹勁,轉眼已經是歷盡風霜,垂老的人,難免不體衰力弱,飽受病魔的侵襲,最後離開了這世界,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歷程,誰也不能例外的。

《楞嚴經》中講到︰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問波斯匿王︰

「大王,你從前年輕的時候,面貌長得很豐滿、圓潤、很漂亮的,現在你年紀大了,髮白面皺,一天天在變遷當中,這就是無常。」

波斯匿王是位很有善根的人,聽了佛這麼講,馬上能夠舉一反三,說︰

「如是類推,豈惟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名無常。」

依波斯匿王的想法,不僅是一年一年地在變化,每一個月每一個月也都在變化,不但如此,甚至每一天,每一個時辰,剎那剎那的都在變遷當中,念念之間,都沒有停止過變化,最後的結論是無常。

因此,講到世間,是成住壞空;講到人生,是生老病死;講到世間萬事萬物,是生住異滅。例如我們這座房子,先經過工程師的繪圖、設計,然後採購建築材料,由工人把它建造起來,我們住到裏面,要是沒有遭受到地震、火災等等的破壞,最少可以用幾十年,甚至一百年,這是住。但別以為房子是永遠不變的,縱然我們的肉眼看不見,事實上它時時刻刻都在蛻變、腐蝕當中,這是異。到最後倒塌下來,終歸消滅了。房子是這樣,其他的事事物物,也都免不了生住異滅,這是自然的定律。

總而言之,無論是內在的有情世間,或是外在的器世間,都是無常的。

「國土危脆」,國,國家;土,土地。國家的土地,在我們看起來,似乎是很堅固的,我們站在這兒不是很穩固的嗎?其實不然,它是很危脆的。危脆,危,就是危險,不安定;脆,就是脆弱,不堅固。我們可以舉幾個實在的例子,來說明世間、國土是怎麼樣危險、脆弱的。

世間有好多的災難,就說地震吧!根據世界的記錄,一年當中全世界有算不清的地震,儀器可以測量得到的,大約有五十萬次,其中會造成損害的,最少有一千次,有歷史可考,人類近代遭受慘重地震罹難的,如︰一九五六年一月廿三日,發生在中國陝西省,死亡達八十三萬人。一九七六年七月廿六日,發生在北京東部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數相當多,驚動了全世界,據一九七七年一月四日官方的公佈,最初估計有六萬五千二百三十七人死亡,七萬九千人受重傷,後來外國報導,這次地震死傷人數達一百多萬,可見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害是相當大的。

為什麼會有地震,就是地層移動——國土危脆啊!它要是堅固的話,那裏會動呢?

除了地震,還有火山,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禍害。世界上已知的活火山,大約有四百五十五座,另外在海底下的活火山有八十座。日本、台灣、菲律濱、印尼都是火山地帶,以菲律濱來說吧,有名的馬容火山(Mayon Volcano)、喜木喜木火山(Hivok-Hivok Volcano)、沓亞(Taal Volcano)火山,都曾經爆發過。喜木喜木火山曾經在一九五二年爆發,沓亞火山在一九六五年也曾爆發,都造成人命財產嚴重的損失。

根據世界的記錄︰很久很久以前,歐洲有一次火山爆發,單單從火山口噴出的溶岩,流達三百里遠,可以想像,人類所受的災害是多麼大啊!這也是國土危脆,人類不能安定居住的證明。

平常我們說︰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我再舉個事實來說明。就我們親眼看到的馬尼拉海灣,過去是波濤洶湧的海灣,現在填成陸地,建了好多高樓大廈,這就是滄海變成桑田,不過,它是人工開發的。再說我們菲律濱這個島國,是由七千零八十三個島嶼所組成,其中很多沒有人居住的,最主要有三大島︰呂宋(Luzon)、未獅耶(Visaya)和棉蘭佬(Mindanao)。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海洋和群島,但依美籍考古學家拜也教授的研究,遠在二萬五千年前的冰河時代,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是相連的,甚至和中國也有陸橋連接,這一片大陸地稱為巽他大陸,但是經過時間的遷移,氣候轉變,冰河漸漸溶解,海水高漲,陸地沉為滄海,山岳淪為島嶼,現在的菲律濱群島,過去都是山岳。台灣和中國大陸,過去也是連在一起的,現在卻被台灣海峽隔開了,正是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證明國土是危脆的。

大家或許會問:釋迦佛講《八大人覺經》,為什麼一開始就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未免太消極了!我們要知道,佛陀講經說法,目的是為了令眾生從無常中,突破生死的束縛而獲得解脫。也可以說,佛如此強調這個問題,是他看到了人生的一個大病——執著世間是常、永恆不變的,因此生起了貪心,貪圖名譽、地位、金錢、洋房、汽車,希望一切歸我所有,不擇任何手段,去謀取榮華富貴。那末,你也貪,我也貪,大家都貪,為了利,人與人之間互相爭鬥,國與國互相征伐,大家都看不破、放不下。卻不知道,當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什麼名譽、地位;你最親愛的人、孝順的兒女,都不會跟著你去的,那個時候,黃金美鈔,跟你再也毫不相干,因此佛經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一個人將要離開人世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的,只有平常造孽作惡所留下的債(業種子),才帶得去。

佛陀為了打破世人執著世間一切都是常的,堅固的,為了大家生活得快樂,所以要我們每一天至誠懇切地修無常觀。

「四大苦空」,這是苦空觀。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經常有句口頭禪︰

「你們出家人(或者學佛的人),四大皆空,為什麼還要跟人家爭?」

他們誤認為四大就是酒、色、財、氣,出家人(學佛的人),不沾這些東西,所以是四大皆空。那裏知道,佛教所謂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外在的山岳大地是地大,海洋河川是水大,陽光、氣溫是火大,空間的氣流和自然界的風,是風大。地水火風遍於整個宇宙,它的威力很大,所以稱為四大。

依科學家講,一個人的身體是由七十六種元素所組成的,佛法卻說人體是由四大所構成的,四大是︰地大,它的性質是堅固的,頭髮、汗毛、皮肉、指甲、牙齒、筋骨等,都是堅硬的,屬於地大。水是濕性,人體的津液、血液、眼淚、鼻涕、大小便、汗等水分,都是屬於水大。火是煖性,人身的體溫,就是火大。風是動性,人的呼吸屬於風大。一個人正常的體溫是攝氏三十七度,偏高會發燒,就是火太旺。有的時候,鼻塞不通風,感冒了,這是四大不調。四大不調的話,就會生病。佛經中說︰人體一大不調,會產生一百零一種病,假使四大都不調,會生四百四病,有病,就痛苦。

《大寶積經》說︰「身為苦器,苦所逼故。身為苦聚,五蘊生故。」四大是苦,因為我們的身體是一個苦器,專專裝痛苦的。人生除了生老病死苦以外,痛苦可多了,例如︰為了生活起居,必須勞碌奔波;為了眷屬兒女而牽腸掛肚,是種痛苦。還有求不得苦,希望得到某種東西,偏偏得不到,失望的痛苦也是很難受的。跟我們要好的人、我們最親的人,離開了我們,到很遠的地方去,這種愛別離也是很苦的。再說,我們不願見到的人,竟然冤家路狹,常常聚首,也是很痛苦的。

這種種痛苦,從何而來呢?就是因為我們有四大,才有身體而招來的。所以,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認為我們人生好多的痛苦、禍患,都是因為有這個身體才產生的,假如我們沒有身體,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災難和痛苦了,這思想和佛教所說的很接近。

佛教認為四大和合的身體不但是痛苦的,而且是空的,為什麼說是空的呢?因為佛教講緣起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所生起的,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因緣聚集在一起就成功、生起來了,因緣盡了就分散、沒有、空啦!我們的身體,由父精母血、四大和合而成,有一天死亡,因緣拆散,肉體腐爛,最後不存在,就空啦!所以說四大苦空。

現在,我再舉一個「己身有無」的故事,說明緣生的肉體是空無實性,沒有什麼好執著的。

話說從前有位離婆多尊者,在出家之前是位商人,每天東奔西走,到處去推銷貨物。有一天晚上,錯過了客棧,處身於曠野,他心裏好著急,到什麼地方去住宿呢?找了大半天,才看到一座破廟,他毫不猶豫地進去了。這時,他感覺身體好疲倦,草草地吃了點乾糧,就躺下呼呼入睡了。

半夜時分,似夢非夢、似醒非醒的,他在恍惚當中,發生了一個傳奇的故事:

朦朧中,離婆多似乎看到廟門被撞開了!一個大頭鬼揹了一具死屍進來,還未曾喘過氣,接著又有一個鬼衝進來,他的頭比較小,我們姑且叫他小頭鬼吧。

小頭鬼一進入門,看見大頭鬼,非常生氣地說︰

「好傢伙,這個死人是我的,你怎麼把他拉進來?不行,一定要還我!」

「死屍明明是我帶來的,你怎麼可以跟我搶,不行!」

大頭鬼說完,立刻把死人的手拉住,準備揹著離開。

小頭鬼馬上抓住死屍的另一隻手不放,兩個鬼就這樣爭執了起來,好久相持不下。

後來,大頭鬼提議︰

「我們不要爭了,這裏有一個人,看看是誰把死屍拿來的,讓他說個公道好了。」

這可給離婆多出了難題,看到鬼爭死屍,早已經嚇得要命,這時要他主持公道,眼看這鬼兇巴巴的,力氣又很大,要是講真實話嘛,小頭鬼那副兇狠的德行,可是惹不得的;不說真話嘛,未免對不起大頭鬼,再三地思量,覺得怎能昧著良心講話?於是鼓起勇氣說道︰

「死屍是這位大頭仁兄先揹進來的,你們不要再爭了。」

話一說完,小頭鬼馬上大發雷霆︰

「這還得了,死屍分明是我的,你怎麼幫著他講話,不行!」

暴怒之下,小頭鬼用力把離婆多的手臂拉斷,摔到地上。

「人家說了一句公道話,你居然這樣對付他,這怎麼可以!」

大頭鬼邊說邊把屍首的手臂扯下,安在離婆多的身體上。

小頭鬼看了,更是憤怒︰

「好,你把他的左手安上去,我就把他的右手再拉下來。」

離婆多的另一隻手又被他拉斷了,於是,大頭鬼再把屍體的右手安在離婆多的身體上,如此一個拉扯,一個安上,離婆多全身的四肢都被扯下支解了,又被重新裝上了死屍的四肢。

結果,兩個鬼停止了爭論,把離婆多被丟在地上血淋淋的肢體,你一口我一口地大享了一頓美餐,吃得飽飽的,才抹抹嘴巴,拍拍肚皮離開了。

離婆多好傷心,想到這是我媽媽生下來的身體,現在被這兩個鬼把我的身體都換了,這個身體究竟是不是我的呢?現在我有沒有身體呢?

天亮以後,他離開破廟,心中的問題,仍然在他的腦海縈繞著。後來,他看見一座佛塔,有出家人在那兒,他就把事情的經過,如此這般地告訴法師,並且請法師指教。

法師說︰「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是五蘊和合的,哪有我呀!但是,人往往為了執著有一個『我』而發生爭執,真是顛倒!」

接著,法師又溫和地說︰

「你看看,每個人到最後都免不了會死的,一旦死亡,『我的身體』還存在嗎?你不要再為這個問題苦惱了。」

離婆多聽了這一番話,突然若有所悟,啊!人生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後來,他出家了。出家以後,非常用功修持,沒有多久,就證了阿羅漢果,而稱為離婆多尊者。

這故事,別以為我是為了引起大家的興趣,才胡亂編的,它是出自《雜譬喻經》,並不是我杜撰的。

「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是無我觀。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陰是蓋覆,遮蓋起來的意思。因為有五陰,我們的真性被它遮蔽了,才會有種種的痛苦產生。《心經》說到「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五陰的同義異名,只是舊譯為五陰,後來玄奘大師的新譯,翻成五蘊,蘊是積聚,集合在一起的意思,五蘊就是集合了五樣東西,使我們感受生死。至於五陰和五蘊的分別,前者是從因上來講的,後者是從果上來講的。

以下,我再把五陰每個意思加以解釋︰

一、色︰變壞、質礙的意思。我們所見到的物質,都是屬於色法,凡是物質,都是佔有空間,有阻礙的,也都會變壞的。比如說這一張桌子,它是色法,阻擋了我們的去路,使我們不能走過去,稱為質礙。大凡是色法,都是無常、遷變不停、會壞的。

色,包括了地水火風四大,不論是外面的山河大地,或者是我們的色身,都是色法。就以人來說吧!年紀大的,一般都是眼睛昏花,耳朵聽不到,腰酸背痛,這就是色身慢慢地變壞了。

二、受︰是領受、感受的意思。好像我們身體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和外界的五塵——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相接觸的時候,就會產生領受(情緒作用),佛法有所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當我們面對外面的境界時,使我們感到歡喜的,就是種樂受,比如說,人家讚歎我們,我們覺得很愛聽,飄飄然的,這就是樂受了。但是有種境界,我們感覺得很痛苦,好像人家誹謗我們,或者對我們冷嘲熱諷,給我們非常難堪、痛苦,這是苦受。外面往來的車聲,我們既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的感受,就是不苦不樂受。

三、想︰聯想、想像的意思。唯識學稱想是以取像為體。首先,我們看看想字的結構,從相從心,當我們接觸到外境的時候,取著它所映入在心裏的印象,起了分別、想念的心理作用,這就是想。比如看到一個人,稍微注意一下,就分別出他是男的或是女的;我們看到一朵花,馬上知道它是紅的、黃的;是大的、小的,這是種概念、想像,就是想的作用。

四、行︰行動、造作的意思。我們的內心,接觸到外在的環境,由領受而想像,生起善惡的念頭,而開始行動、造作,於是有了善或惡的行為表現出來了。

五、識︰認識,是一種了別的作用,好像我們的眼晴所看到的紅黃藍白黑五色;耳朵聽到的五音、梵音、噪音;鼻子聞到香的、臭的;舌頭可以辨別酸甜苦辣的滋味;身體對所接觸到的外境,而起冷暖、澀滑、硬軟,……種種的感受,都是識的了別作用。

一個人的生命體,是由兩大元素組合而成的,一個是精神的(心法),一個是物質的(色法)。四大(地水火風)是色法,屬於物質方面的,是五陰的色;受、想、行、識,屬於精神方面的,識是主體,受、想、行,是附屬,在唯識學上,識稱為心王,是主人;受、想、行是心所,為心王所有的,是隨從。

現在,我再扼要地列一個表在下面︰

    ┌ 色—(四大)──色法──物質

    │ 受

五陰│ 想—(附屬)

    │ 行

    └ 識—(主體)

為什麼說「五陰無我」呢?我們的身體,並不是單獨的整體,不管是四大也好,五陰也好,都是由種種條件聚集在一起,才有這個暫時的假我存在,各種條件散失了,我也就不存在了。

講到「我」有三個定義︰(1)一義︰完整性,有個體的。但剛才我已經講過,我們的色身,是由四大、五陰所合成的,並不是一個呀!(2)常義︰永久的、恆常的、永遠不變的,比如說我現在是這個樣子,將來也是這個樣子,永遠都不會改變,才叫做常。事實上,不論是外在的環境,或者內在的身心,每一個時間,剎那剎那都在變化當中,所以不能稱為常。(3)主宰義︰我能不能主宰自己的一切呢?從表面看起來,我們好像很有權力,做了一家之主,能夠支配一切、處理生活各方面的事情,好神氣喔!但是在緊要的關頭,我們卻作不了主。比如說,我希望永遠年輕,辦得到嗎?還不是逐步趨向衰老,做不了主的。我們不要生病,可是四大不調時,病魔仍然無情地來侵襲我們。我們希望長生不老、不要死掉,但事實上是一天天走向墳墓,可見我們自己作不了主,這個「我」不是真實的。依「我」的三個定義來說,我既不是一,也沒辦法常和主宰,所以,我們平時所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是不能成立的。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兩句是解釋五陰無我的。生,以人來說,就是一個人出生,生到這世界來。滅,滅亡,就是死了。一個人從生到死這過程當中,幾十年的歲月,慢慢地在變化、變壞,時刻都不一樣,叫生滅變異。生滅,是事相上的變易,是生、住、異、滅的意思。依現代醫學家講,一個人的身體,全身血液不停地循環,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經過若干年以後,全部換一次,這就是生了以後,慢慢地變更,最後老啦,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可見我們的身體是虛假、不實在、作不了主的。

「虛偽無主」,虛,就是虛妄,偽,就是假的。我們這個五陰組合的身體,不但是生滅,而且是虛妄不真的。無主,就是不能作主。剛才講「我」的定義,已經說過,我們不能主宰自己的生、老、病、死,可見這五陰之軀,完全是變化、無常的。

所以「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是講無我觀,從觀察中了解到實在找不到一個真實的我。

講到這個地方,我再告訴大家一件事實,最近有位老居士,要在觀世音菩薩聖像的兩旁刻一副對聯,就請陳先生幫忙,陳先生剛好到台灣去旅遊,於是很熱心地為他找了一副回來。這副對聯寫的是︰

無人無我觀自在;

非空非色見如來。

從佛法的意義來研究,這副對聯寫得很好,無論平仄、意義,都對得很工整。但是,這位老人家並不喜歡它。我就問他︰

「你為什麼不喜歡?」

「無人無我,全部沒有,不妥當,我不要!」

但是,要知道,假如我們能夠無人、能夠無我,才能夠觀自在呀!反過來說,你執著有個人,有個我;這個是你的,那個是我的;你不要罵我,不要打我;這是我的財產,你不能跟我爭,……整個心思不斷地在人、我、是非中打轉,這樣,就不能自在了。

我順便把「非空非色見如來」也解釋一下。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不要執著空,也不能執著有,正如《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能夠看透了空有之間的關係,就可以見到如來(佛)了。

實在說起來,我們這個世界,會這樣紛爭、紊亂,國與國之間烽火不息,人與人之間糾紛不止,就是為了私我在作祟。日本人和中國人是同種的,文化是同一個漢文系統的,在日文書裏面,有許多中國字(他們稱為漢字),日本人把「我」的發音叫「瓦沓希」,但寫的是「私」字。講到我,就離不了私心。再看中文「我」字的結構,從手從戈,手中拿著干戈,就要打架啦!

所以我們要能夠常常聽佛法,要了解佛教的真理,了解無我的道理,知道我們人生是無常、空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存在。這樣,才能夠自在,能夠自在,才能夠放得下來。

經我這樣詳細解釋以後,那位老居士便很歡喜地把對聯接受下來了。

既然講無我,我再講一個笑話給大家聽聽。

古時候,有一個出家人,無故被政府逮捕了,派了一個差人(類似現在的警察),把他發配到邊境去充軍,必須長途跋涉,才能抵達目的地。他們兩人就這樣白天行走,晚上在客棧投宿。

這位出家人,實在沒有犯王法,只是地方官因為對佛教反感,對這位出家人「欲加其罪,何患無詞」,於是把他逮捕了,隨便定了個罪名,就把他遣送上路。出家人除了跟著走,哪裏還有申辯的餘地。

出家人一路上,心中不斷地盤算著如何伺機溜走,後來發現押送他的公差似乎腦筋有點笨笨的,於是計上心來了。

原來押送出家人的公差,因為出遠門嘛,總得帶把雨傘,和一些換洗的衣服,還有日常所用的東西,打成了一個包袱,隨身攜帶。一路上,老是注意這些,不停地叨念著︰「雨傘、包袱、和尚、我」四個名詞。念「雨傘」時,就摸摸手中的雨傘,雨傘在呀;「包袱」呢?包袱也在手中呀;「和尚」?向和尚瞟了一眼,和尚也在身旁呀;「我」?自己摸摸頭,也在呀!四樣都不缺少,他才放心了。

有一天晚上,他們在一家客棧過夜,出家人表示要請客,差人以為不需要自己花錢,就儘量喝酒,不久,就醉倒躺下睡著了。出家人馬上把自己的衣服換到他身上,替他把頭髮也剃光,然後揚長而去。

第二天,差人一早起來,趕快檢點一番︰「雨傘?」雨傘在身邊;「包袱?」包袱跟雨傘在一起;「和尚?」摸摸自己的光頭,再看看自己身上,又是穿著圓領方袍,和尚也在;「我?」啊,我在那兒?找來找去,竟找不到了!

這是我從佛教的故事書中看來的,也許有人已經看過了,說來是一則很幽默的笑話。總而言之,這個故事的含意,是說明人生絕對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啊!

「心是惡源」,心,指我們的心理活動。依佛法來說,心是個罪惡之源,換句話說,人生的種種罪惡,追究它的根源,就是我們的心。看看我們每做一件事,都是先有起心動念,而後付之行動的,因此,唯識學家說︰「動身發語獨為最」,我們的身體有所行動,是心先動而後才有行為的表現,我們的口要講話,也是先經過心的思考,而後才發出聲音來,所以,心是罪惡的源頭。

佛法告訴我們有二種心,一個是真心,一個是妄心。真心是我們本來已經具足的覺性,妄心是凡夫虛妄之心。古時候有位大德,寫了一首說明心的偈子︰

三點如星列,橫勾似月斜。

披毛從此得,成佛亦由它。

「三點如星列,橫勾似月斜」,這兩句說明心字的寫法。三點,好像天上的三顆星陳列在上面,橫過來的一勾,好像是初三、四的新月,斜斜地掛在天空。

「披毛從此得,成佛亦由它」,披毛戴角是佛教的一句成語。畜牲,不論是豬、狗,或是雞、鴨,身上都是披毛的,牛、羊都有戴角,牠們披毛戴角的原因,是從心而產生的,這話怎麼講呢?由於心的策劃,造了三惡道的因,必然是感得三惡道的果報。但是,要是我們行善、做好事,用功修持,達到最高的成佛境界,也是由這個心而來的。

「心是惡源」的這個心,是虛妄之心,「披毛從此得」的原因。比如說我們要做一件壞的事情,要殺人,心裏面一定先生起了殺人的念頭,為什麼要殺他?因為很痛恨他。我應該怎樣殺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用什麼武器把他幹掉,都是心中在打算、籌劃,才能達到殺人的目的。殺人最初的一念,在於我的心,所以心是罪魁。

不單是殺人這樣,我們要偷、要搶人家的東西,也是先在心中盤算好,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下手。至於邪淫、妄語,也都是最初一念所造成的,所以說心是惡源,是罪惡的發源地。

《佛遺教經》中,也有幾句形容心的罪惡︰「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五根︰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是屬從,最主要是心在作主。所謂「擒賊先擒王」,要捉賊,重要的是抓他們的首領,你把賊王抓到了,那些嘍囉,根本不成問題,自然而然地歸順了。我們的五根,等於是小嘍囉,心是做頭的,是個罪魁。

「是故汝等,當好制心」,這是釋迦牟尼教誡弟子的話,你們應當好好的制服這顆妄心。為什麼?我們的心太可怕了。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我們這顆心可怕到什麼程度呢?說幾個譬喻吧!好像百步蛇、竹葉青之類的毒蛇,人一旦被咬到,就會立刻中毒死亡的,但是我們這顆心的惡毒,比毒蛇還要超過。又好像豺狼虎豹,被牠咬了一口也會致死的。還有怨賊,強盜,要是遇到了,搶不到錢,他會很痛恨地一刀把我們解決掉。還有最可怕的大火,一下子把我們的房屋、財產,整個燒為灰燼。這些對我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的威脅,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佛說︰「未足喻也!」雖然舉了這許多的譬喻,還不足以來比喻我們這顆心的可怕。

我們看了《佛遺教經》這幾句話,就知道心是罪惡的源頭。

「形為罪藪」,形,是我們的形體,藪,本來是很多亂草生在一堆,聚集在一起叫藪,這裏形容我們的這個身體,也是一切罪惡的集中地。怎麼知道呢?我們無論做任何壞事,都是以行動來表現,說到行動,就要透過我們的身體而行,殺、盜、淫固然要用身體,誹謗人家,詈罵人家,要用嘴巴,嘴巴也是在我們的身上呀!

《地藏經》也講到「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生在南閻浮提(南瞻部洲)的眾生,心中常常生起不好的念頭,而造了許多的罪業,我們的心理,還會影響到我們的行動。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已經涵蓋了三業,心是意業,形就是身業和口業。由我們的身、口、意去造作種種的罪過,可以歸納為十惡,身體方面有三種︰殺、盜、淫;口頭方面有四種︰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心意方面有三種︰貪、瞋、癡。所以身、口、意在造惡方面,會造出十種惡業。

心,有時是偏重於妄心,從犯罪方面來講的。假使從行善方面來說,十惡業可以變成十種善業。比如說殺生,是十惡之一,如果戒殺,甚至於放生,就變成十善之一了。偷盜、搶劫人家的財物,是惡業,我們不要去搶,不要去偷,能夠行布施,就是善業了。所以,「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徹底地透視了為什麼我們人生會這麼痛苦?就是因為造了這許多的罪惡招來的果報。

俗語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我們行善、造惡,完全出於一念,起了一個好的念頭,多做善事,精進修持,將來不但可以生到天堂,成佛作祖都有分。但是,如果一念之差,去為非作歹,多行不義的事,三惡道一定是有分的。因此佛經中說︰「一切唯心造。」你要做好,是出於一心;要做壞,也是出於一心。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是總結上面所說的,我們假如觀察,了解世間、國土都是無常的;四大是苦空的;五陰是無我的;身心是不淨的,明白了這些道理以後,對世間就不會留戀、貪愛;對於幻化無常的色身,也不會愛著不捨了。總而言之,明瞭了這一段經文,知道世間、人生都是無常、苦的、空的,就不會執著人世的一切,能夠誠心學佛、精進修持,為我們的未來鋪了一條光明的大道,這樣,就能夠漸漸離開生死輪迴,達到涅槃的彼岸。

【書籍目錄】
第1頁:幻生法師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甲、緒說 第4頁:乙、解釋經題
第5頁:丙、介紹譯者 第6頁:丁、解釋經文—序分
第7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無常無我覺 第8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常修少欲覺
第9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知足守道覺 第10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常行精進覺
第11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多聞智慧覺 第12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布施平等覺
第13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出家梵行覺 第14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大心普濟覺
第15頁:丁、解釋經文—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