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 王驤陸居士著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 王驤陸居士著

第六部份

[日期:2010-09-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王驤陸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六、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彌勒問意,謂似此決定境界,銷諸迷惑,開無畏道眼,得大決定,誠為希有,但此無上知見,係圓悟如來境界,欲使慧目清淨,如何先斷輪迴根本,雖輪迴諸相,無取無捨,而各各根性不同,究有幾種性別,從假入空,修佛菩提,有幾種法門差別,又菩薩如何而可入於塵勞,教化眾生,應設幾種方便法門,方不落小悲愛見,故須問也。

佛首答以輪迴根本,即是恩愛貪欲,胎卵濕化四生,莫不外緣淫欲,內啟愛性而立性命,欲因愛生,因也,命因欲有,果也。由於欲境,分有順逆,因順逆而立愛憎,造種種業,是故復生三惡道,以為果報,一也。及明善惡,知欲之可厭,愛善而厭惡,取於十善,樂造善業,是故復生人天、以為果報,二也。及至修行,知雖愛取於善,尚非究竟,以此愛取,亦由愛本所滋生,亦當棄之,入於四禪,不知此亦尚非究竟,以不離有為增上善果故,三也。此三種不論勝劣,皆屬輪迴。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了生死,免輪迴,不獨應斷粗分貪欲,並應除細分愛渴,以愛渴乃法執之微細習氣,亦生死之根。

佛再伸說,菩薩變化而為眾生,係度眾慈悲,欲教化眾生,令彼捨愛,自己則非愛為本,不過假諸貪欲,入於生死,遊戲三昧,若一切眾生,能捨憎愛諸欲,便得開悟,證得清淨心,永斷輪迴矣。讀者且道,菩薩發心度生,是不是微細愛渴,曰是,雖然不可無此事,不必有此心,切不可著意,經云,如是度盡無量眾生,實無有眾生得滅度者。

再次說眾生因貪欲無明,顯出五性差別,總不離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入變易生死;二者事障,起諸染心,入分段生死。云何五性:

一者凡夫性,言二障未斷,名未成覺者。

二者二乘性,言事障已斷,而法見之理障未除,但能悟入聲聞緣覺,非菩薩境界也。

三者菩薩性,言能發大願,伏此二障,悟入菩薩境界,再進而永斷二障根本,即證入佛位。

四者不定性,經謂一切眾生,皆證圓覺,譯文似誤,此言巳證知一切眾生皆具足圓覺性而未啟發也,若逢善知識而皈依之,依彼所示修行法門,便有頓漸之別,如得無上菩提之下修行路,則根無大小,早晚畢竟成佛。

五者闡提性,或外道性,言自己雖勤求聖道,但遇邪師,未得正悟,此邪師之過,非眾生咎也。

此謂五性差別,只就性上說,與前分說輪迴,用意微有不同。

總之眾生因緣不同,遂有差別,菩薩以大悲願力,入諸世間,示現種種形相,或順或逆,或布施愛語,或利行同事,無非開發未悟,化令成佛,惟有時亦生厭倦,當提起無始清淨願力,以為策勵,行忍辱精進波羅密也。

再次說末世一切眾生求圓覺者,當發增上大願,應自念言,我今求證圓覺,決定不趣二乘外道,但求善知識,依願修行,具足悲智,漸斷諸障,得大解脫,登妙莊嚴城,佛設種種法門,無非使眾生自度,而自度之總訣,曰勤斷愛見而已。

無畏 決定無疑義。

循環 往復流轉也。

海 廣大包容義。

照耀 光明也。

奧 幽遠也。

相續 連續不斷也。

違 逆也。

厭 厭惡也。

泛 遊戲自在。

頓漸 遲速利鈍之義。

謬 誤也。

咎 過也。

同事 四攝之一也,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值 遇也。

域 地也,意境也。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 第2頁:第二部份
第3頁:第三部份 第4頁:第四部份
第5頁:第五部份 第6頁:第六部份
第7頁:第七部份 第8頁:第八部份
第9頁:第九部份 第10頁:第十部份
第11頁:第十一部份 第12頁:第十二部份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5-31 10:39:18
文字能调节大一点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