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靈之窗 證嚴法師著

心靈之窗 證嚴法師著

參、福田心耕(上)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證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參、福田心耕(上)

  福分來自多造福

  人生有幸與不幸,三十多年前,慈濟剛開始做慈善工作時,有一個案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當時,我按照地址找到個案的住處時,心想:這怎能算是「家」呢?因為房子已傾斜,只用簡單的草皮搭蓋起來。我問案主:「你的家呢?」他用手一指,說:「就是這裡啊!」

  我問他:「你們晚上都睡在這裡?」他說:「對啊!」「那你在哪煮飯?」他說:「在裏面。」然後帶我們進去看看,裏面有一隻鍋子斜放在三塊石頭上;我伸手掀開木板鍋蓋,看到一些地瓜藤和小地瓜,我問:「你們家裏有養豬嗎?」他說:「沒有。這是我和兒子要吃的。」聽了真的好心疼!

  反觀另一位居士,他經營一家衛浴用品公司。有一次我到他的公司參觀時,他指著一項產品說:「師父,這套浴缸售價三百多萬元。」我問:「洗個澡要買這麼貴的產品?現在景氣不太好,有人買嗎?」他說:「有啊!而且台灣的銷路最好。」

  有很多人餐風露宿、沒有地方住,只要有三萬元,就可以讓他們有個雖小卻很安全的家;可是,也有人用三百多萬元的浴缸。我想:如果富有的人願意換成用三萬元或三千元的浴缸,就可以省下一筆可觀的錢,做很多好事;不但為自己,也可為家人造福。

  希望人人心中有愛——愛家庭、愛社會、愛地球,做一位知福、惜福、再造福的人。

  生命共同體

  菩薩與凡夫之距離,為何如此遙遠?原因就在:是否曾下過功夫?其實,只要轉個心念就容易了。人心向善或向惡,都是以心為起點,同樣是一顆心,但方向不同;只要肯為善,要成菩薩就沒有困難。

  有一念善心就是菩薩,人人都能做救人的菩薩,不必一定要到寺院去求,但求自己有一分力量去付出,此時我們就是最有感應的菩薩。

  慈濟三十多年來,心願是在凈化人心,使人人心中有愛,不只愛自己的家人或投緣的人,更要愛普天下眾生,並且不僅只愛人類,也要善待天下的生靈,甚至包括每寸土地以及植物等等。我們都生在大地之上,與土地及動植物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所以,要對所有生命付出最真誠的關愛。

  今天付出的因,就是明天的果。想要「明天」能平安祥和,「現在」就要將大愛發揮出來。許多人都有夢想,但只知道要追尋,卻不去考慮追求的起點在哪兒?或是只想到追逐的目標,卻忽視起點所在,以致理想不能落實。

  長年來,我不斷在呼籲人人——將心門打開,為人付出一分愛,有愛就有力量,有愛就有福。未來的路就看我們如何起步,每一個人都應負起一分責任,只要從內心付出大愛,社會就會有希望。

  永不乾涸的水

  常有人提起:「有些人認為慈濟太有錢了,而不願捐款。要如何鼓勵他們持續行善?」

  對此我常說:「感恩大家為慈濟祝福。」但是,我也常說:「有錢啊!錢都在大家的口袋裏;我希望把錢存在大家的口袋裏,社會需要建設時,登高一呼,大家就來成全護持。」

  我們應該要知道,能夠去救人是最快樂的事。平安的人,才能幫助受災難的人;有能力的人,才能拉拔沉淪的人,所以能救人總比被救幸福多了!去救人,就是為自己造福,因此我們要多提倡做好事,凈化人心;人人心中有愛,願意造福人群,這樣福就大了。

  慈濟在台灣,第一要凈化人心,第二是幫助社會上的許多個案,還要推展文化、教育志業等等,要做事能不用錢嗎?我們的錢都是用在很恰當的地方。慈濟一向以「信實誠正」為宗旨,為了九二一地震所造成的破壞,我們還要繼續做,將愛心人士的善款妥善地用於社會。

  有智慧的人就會知道,雖然有一缸水,不差我一杯水,但是這杯水倒入缸裏,整缸水都有我們的分。把點滴的力量流入慈濟功德海,慈濟會永遠都用在社會上的建設,所以每個人的力量都是一滴「永不乾涸的水」。

  涓滴凝聚成大愛

  不論是委員或慈誠隊都很關心慈濟,也十分清楚四大志業的重擔,還需要努力勸募,才能因應建設所需。所以大家都希望廣招來眾,讓社會人士點滴的愛能匯聚成大愛的力量。

  但是,勸募時常會遇到困難,委員之間就互相傳話——「不然我們自己去做工,幫人打掃或洗衣服都可以,所賺的工資都要捐給慈濟。」有位同仁說,每次聽到委員們這麼投入、這麼關心,他就覺得自己也應該為慈濟的建設負起一分責任,於是從每月薪資中捐出一部分。

  聽他這麼一說,我又想起十多年前,花蓮慈濟醫院籌建之初,同樣也是如此——很多委員募款募得很辛苦,後來乾脆自己去打工;有人則先向老闆預支三年薪水,然後去幫傭,再怎麼辛苦,都是無怨無悔地要捐助慈濟建院。

  而現在大林醫院的建設,新店、潭子醫院的動工,還有未來的醫療網及希望工程,同樣很需要大家積極地投入勸募,把這分大愛更普遍地宣揚流佈。「世間無難事」,只要大家同心協力,相信必能逐步完成未來的建設工程,同時也可以藉此接引有緣人,啟發更多人的良知良能。

  愛的道路

  有人不願意做「大陸賑災」的工作,我們尊重他的意見。但是,仍有許多愛心人士希望慈濟能夠伸出援手去救濟,我們也要尊重這些支援者的意願。

  最近,真的感受到很大的壓力,不過,沒有關係!一個人承受壓力,若能讓很多人做好事,也讓受苦受難的人能因而得救,我認為這是很值得的。

  比如:有位老太太送來一百五十萬元,告訴我:「這是要救濟大陸的!」又說:「我不是來幫忙師父,是來請求師父幫我去救濟大陸災胞。」她有這樣的心意,當然我也必須尊重她的意願。

  希望大家把愛鋪成一條路,兩岸以「愛」作橋梁,台灣雖然很小,但是,可以開拓的路還很廣。總之,唯有大愛,才是通往幸福人生的大道!

  垃圾堆裏的孩子

  福田要自己耕耘,才會有收穫。世界上每個角落都有福田可耕,只要有心成為福田的農夫,再好好培育優良的種子,每個人都能「耕者有其田」。愛的力量,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的。

  慈濟人到中美洲賑災時,曾看到一群大人、小孩在垃圾堆裏尋找食物。其中,有個小孩找到食物後,立刻就地坐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那種情景,令人看了好心疼!再看看台灣的孩子,母親泡牛奶給孩子喝之前,奶瓶還要經過高溫殺菌以維護孩子的健康。

  同樣是人,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這就是幸與不幸的一線之隔。不幸的人,一生下來就會在那種貧困的地方;有福的人,一生下來就會在像台灣這樣的福地。同樣都是父母所生,為什麼會生長在不同的地方呢?應該說是業力啊!一切都由不得自己,而最能自我把握的唯有現在的此時此刻。

  我們真的很幸運,能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這裡氣候好、社會富裕,在這麼有福的環境中,我們更應互相勉勵,共同走在菩薩道上,為苦難的眾生付出,也為自己培福。

  施慈為樂

  佛陀曾說:「一切之法,以施慈為樂。」意思是:法門無量,但是要想得到快樂、歡喜,唯有一種方法,就是要佈施「慈」。能時時以慈處事、以悲付出,這是人生一大樂事。佛陀又說,如果能抱持歡喜心佈施,可以得到五種功德——命、色、安、力、辯。

  第一是命;假如看到病苦的人,能歡喜地扶助,讓病人解脫病苦,得到內心的安穩,如此佈施之人可以得長命,也就是得長壽的果報。

  第二是色;不論是幫助貧困或病弱的人,在付出的同時,如果能用溫柔善順的臉色,面帶微笑、口出善言去安撫,就能得到容顏端正、人見歡喜的回報。

  第三是安;若能用歡喜心去佈施,則我們所面對的環境都是和樂的順境;所在的地方,就能平安無事。

  第四是力;所要做的事,只要肯發心、肯付出,就能得到一切的力量;沒有人能勝過你的力量。

  第五是辯;用歡喜心去佈施的那分感受、歡喜,能使自己增長智慧,自然得到辯才無礙。

  所以,人生不可欠缺的就是以慈施悲,用慈啟發悲憫心而付出;付出之後而能心存歡喜,這就是佛陀大慈悲的教育。

  健康之因

  人生最寶貴的莫過於生命,最痛苦的莫過於病痛。這麼尊貴的生命,在病痛中跟死神爭鬥、拔河;贏不了,就被死神拉過去,喪失了生命。

  我們如果能在別人生命臨危時,及時去幫助、搶救生命,讓他恢復健康,這是不是功德無量呢?

  病是這麼痛苦,若能用心體會病痛的苦難,將心比心,病人鬧情緒時,也能以微笑、歡喜、輕聲、柔語好好輔導,陪病人度過病苦的境界,這的確是功德。

  佛陀說:「八大福田,看病功德第一。」而且種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

  救別人的生命,讓別人能早日健康,這是一個健康的因,所以,自己也能得到長壽健康的福報。

  自我莊嚴

  人人都想擁有莊嚴的相貌,雖然學佛了比較不在意外表,但還是希望自己能生得端正莊嚴。

  佛陀說,如果希望端正莊嚴,待人一定要輕聲柔語,不要發脾氣,抱持一分善解、歡喜的心態去付出,你歡喜,接受的人也會快樂。

  付出,不一定是給予物質,有時只是一個輕柔的微笑,一句溫柔的細語,對方就能很心安,很快樂啊!

  我們對人能用心地付出,讓人看了起歡喜心,這就叫做莊嚴。否則,如果「沒人緣」,人家不歡喜,長得再漂亮也沒有用。

  佛陀教導我們要自我端正莊嚴,以謙和的形態去付出,給人的觀感就很親切,因此,自然就有一分端正莊嚴的氣質。

  祥和之美

  人常祈求日日平安,若能用一分愛心、歡喜心去付出,人與人之間就能安和樂利,過著平安、自在的日子。我們每天都期待能身輕心安,但是必定要自己先去付出。

  一個團體的美,是美在每一個個人。個人如果能照顧得好,整個團體就會很美;想要環境寧靜,也是出自於每個人的寧靜。像我們共修之時,是不是很寧靜呢?一大群人在一起,每一個人都很安靜,這分寧靜的境界多麼美啊!

  這種美,是祥和之美,是靜謐之美,也是輕安、自在的境界。所以佛陀說,我們要常常抱持著歡喜而無所爭,不計較地付出。

  人生能相安無事,就是大家的幸福,這就是我們所得到的功德——平安。

  滿願的喜悅

  我常說:「發多大的心,就能得多大的福;立多大的願,就能得多大的力量。」

  好比一位慈誠隊的現身說法——他是一位公務人員,每個月只給太太三萬元。太太用這三萬元理家,卻能每天三餐不缺,菜肴也不差,而且孩子都教育得很好,三個兒子都已大學畢業;有一位出國讀博士班,一位在臺大當醫師,還有一位在會計師事務所上班。

  他太太不僅把家庭料理得這麼好,而且十幾年來也都投入慈濟,從事社會服務工作。他說,有一天他來慈院當志工,回去之後就跟太太心得分享說:「師父蓋醫院真好,我們應該多付出一點力量,幫助師父做四大志業。」太太就說:「那我們多捐一些錢給師父,好嗎?是不是以你的名義,捐出一百萬?」先生聽了嚇一跳,說:「可是我哪有錢啊?」

  太太就說:「有啊!我平常就很節省,存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萬了。」問她是怎麼存法?太太說:「省菜錢啊!師父在三十多年前用竹筒讓大家每天存菜錢。我就是用這個方法。」

  由此可見,我們不要輕視微小的力量,只要有歡喜心、恒常心,力量自然就很大。這也就是願力,心中有願才能實踐,所以「有願就有力」。

  辯才無礙

  俗諺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要親身去感受、體會,然後再去做,做了之後,把寶貴的經驗吸收到自己的心裏,放入腦海中。若是遇到什麼事,就能將這分智慧經驗,自然地展現出來;內在充實的人,口若懸河,智如涌泉。要上臺說話,一點障礙都沒有,好比懸河瀉水般,這就叫做辯才無礙。

  財產如火焰

  大家每天在忙碌中度過,究竟為何而忙呢?總不離五欲——財、色、名、食、睡。而五欲之中,以「財」為首;多數人都很努力地賺錢,但只想到要賺更多的錢,卻往往不知如何善用錢財。

  佛經云:「如火益薪,其焰更熾盛。」財慾就像火一樣——如果要讓火焰更烈,必須再添加木柴;生命也像洪爐中的木柴一樣,為了讓生活更享受,需要不斷地辛苦鑽營,所以說「其焰更熾盛」。然而,人生在財慾中,就能得到快樂嗎?

  慈濟醫院曾有一位病患,每天都悶悶不樂!他的性情十分孤僻,志工們費盡心思,才慢慢開啟他的心門。後來,才知道他煩惱的是:他有幾十甲的土地,未來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這位病人年輕時只顧賺錢而沒有成家,現在老了、生病了,也沒有親人前來關懷。當他努力賺錢時,並沒有想過:賺了錢要作何用途?現在他已衰老病弱,帶給他煩惱的卻是這幾十甲的土地。

  時間不斷地消逝,生命也不斷地消耗。我們對空間、時間,到底利用了多少呢?來人生走一道,難道只是空空地來,最後帶著煩惱離開嗎?我們應該做些有意義、值得欣慰的事,這才是善用資源,儲蓄自己的道糧。

  多欲為苦

  社會之所以不能祥和,是因為有些人無法安心守分,以佛教而言是源於貪瞋癡!貪心一起,心無厭足,當然無法安定。

  有一位大企業家告訴我:「師父,您知道以前我剛創業時多麼辛苦嗎?小時候連一雙鞋子都沒得穿;想吃白米飯,也只能從祖父的碗中撥一些過來,當時的生活實在很艱苦。創業也是從擺路邊攤開始,然後開一家店面,而後有兩家、三家的連鎖店,再把連鎖店擴充為公司,再拓展為關係企業。」

  有了關係企業尚嫌不足,台灣的市場太小,必須往國外發展。而事業發展到國外就可以了嗎?他回道:「我覺得責任還很重,因為員工很多,我必須為他們再拓展市場。」問他必須拓展到什麼程度?他也答不上來,只無奈地表示實在很累,但又有那麼多事必須去做。

  他還告訴我:「師父,我很感謝您能讓我太太安下心來,看她每天都快快樂樂的,我好羨慕哦!」我說:「其實你也可以那麼快樂啊!天下的錢一個人賺不完,天下的事一個人也做不了,分一些錢給別人賺,別人會感激你的。」

  以前連一雙鞋子都沒得穿,到現在已有那麼多家關係企業,但是,世間財怎麼求還是填不滿,多辛苦啊!

  法身過年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凈的智慧,如太陽一樣;雖然有時烏雲密布,是不是太陽不見了呢?不是,只是被雲層遮蔽了。

  人生,每一天都應過著清新的日子,不要在年尾才除舊布新、才大清掃一次,應該要分分秒秒過新年,這就是「法身過年」。法身就是智慧,要抱著積極、歡喜、清爽的心靈過每一分,每一秒。

  在凡夫的大社會裏,除了讓自己的法身天天過年外,我們還要去帶動每一個人。要怎樣才是天天過新年呢?就是每一天都要轉心念,凡夫的心念大都是貪,能夠轉貪心為佈施心,自然能迎祥納福。

  有貧無苦

  什麼叫佈施,佈施就是付出,不求別人給我們多少,反過來要問自己曾付出多少,這才能轉慳貪為智慧。

  在國際間做救濟的工作,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貧窮的國家。勘災團去了解他們的景況,回來就會跟我說:「師父,他們好可憐!「我有感而發地說:「他們是貧而無苦。」

  有些地方,物質的確非常缺乏,但是他們淡泊知足、沒有苦。也有人環遊世界回來,告訴我「哪個國家很富有」,我說:「他們只是富有財產、文化,但是,當地的民情並不一定快樂。」世間要以有形的物質來衡量苦樂是很難的,因為不知足的人生將永遠貧窮、痛苦。

  轉惡緣為福緣

  從錄影帶上看到慈濟人去越南義診的畫面,不禁要問:「難道他們的一生,註定要這麼吃苦嗎?」今生過著極困苦的生活,與過去生的作為不無關係,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緣如影隨形,若非業力牽引,怎會生在那麼窮困的國度、過著幾乎沒有生機的日子?

  有人認為:他們既然是「帶業」而來,為何要去幫助他們呢?其實,任何人來到娑婆世界,誰不是帶業而來?但是,佛陀本著大慈悲心,就是為了廣度眾生而來人間。眾生在過去生中因無明、人生方向偏差而種如是因,如今在果報中受盡苦難。

  此時,若多用一點心去引導他們,將他們過去偏差的習性,調整至光明的方向,以後他們還是可以發揮做人的良能,既種下一分善因,將來就有得救的機會。

  我們發悲憫心佈施錢財或給予無畏施,即使只是很簡單的動作,效用卻不小。比如:有人久坐腳麻,我們伸手扶他站穩、不令跌倒,這也能安定他的心;或如有人在惶恐驚懼中,我們安慰他:「不要怕,有我在!」這也能給人很大的信心。能付出愛心,也教他們對別人付出,這就是在散播愛的種子、廣結好緣,如此就能轉惡緣為福緣。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 靜思書齋 第2頁:壹、凈覺之路(上)
第3頁:壹、凈覺之路(下) 第4頁:貳、心靈風光(上)
第5頁:貳、心靈風光(下) 第6頁:參、福田心耕(上)
第7頁:參、福田心耕(下) 第8頁:肆、知恩報恩(上)
第9頁:肆、知恩報恩(下) 第10頁:伍、希望清泉(上)
第11頁:伍、希望清泉(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