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5:所謂的「佛教」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妙澤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5:所謂的「佛教」

佛教中的「教」,其本義是教育的教,佛弟子均稱釋迦牟尼為「本師」,所以佛與我們的關係應該是一種師生關係。所謂宗教之說,實為一種世俗流變下的產物。

佛教中的許多儀式、形式只是一種人為創造的載體,因為任何內容總會以一定的形式為載體來表現。比如當初佛門拜佛像本來僅是為了表示對覺悟者、智慧者的一種恭敬和紀念,有見賢思齊、自省、反思的性質(宗教界則稱之為「懺悔」),但這種方式在民間流變到後來,同原始民間信仰中的迷信色彩雜揉在一起了,許多人燒香拜佛,僅是以求自利,為了消災納福。這一切,都是一種佛法在世俗中流變、宗教化的結果。所以我們從這個意義上講,講佛教是宗教也沒什麼不妥。

「佛由自主,魔由教生」——眾生皆有佛性,每一個生命,本來就具備成佛的一切機制和屬性。好比任何一個學生都有成為大學問者的可能性一樣,只要我們肯努力進取,我們就能成功。佛學是門活活潑潑的學問,本來就應該同現實生活打成一片,如果僅僅蛻變成了宗教的儀式或形式,或雜揉一些原始民間信仰中的迷信色彩,這根本就不合符佛學的本來,這同「魔」(假言)就不會有什麼分別了。這些流變的原因,自然導致了許多人對正信的佛教產生誤解、誤讀,也使一些不如法的修持者投入偽氣功或邪教的懷抱,有的還誤入了魔障。

客觀地說,世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佛門也好,塵世間也罷,總會有敗類,有參差不齊、龍蛇混雜的情形。誠如人們說腐敗一樣,如今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有腐敗份子,佛教中自然不會例外。

現在有個別的寺廟已不大做佛事,忙於抓商務找錢,攀比香火旺不旺,很少講經說法,不大注重利益眾生,非常貪圖供養,要不就是做佛事要收費,幹什麼都明碼標價,成天僅講究或迷信一些形式、儀式,這智慧和慈悲的心腸究竟還會剩下幾分呢?有些出家人的言行已不是在彰顯佛教,相反是為佛教抹黑,一些在家居士信佛即是蛻變成了回避現實,求取自利的迷信樣式,在義理上根本不明了佛學為何物。如此種種,從而使得眾生疏遠了佛學,甚至謗毀佛學。我個人以為,如果佛學對國家與社會,時代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個人的心性與操守等毫無幫助與提攜的話,這實在是一種佛門的沈淪(註:本小冊子裏的「心性」是沿用一種世俗語義的習慣,僅是指心識的狀態 )。

在釋迦牟尼時代,為了專心、專業地修證佛學,更好地普渡眾生、利益眾生,出家人可以不事生產,且佛弟子們多為實修實證的聖人,眾生供養他們可以培育自己的「福德」。但他們所接受的供養僅為衣物、器具、食物、醫藥等。即便世俗中人或在家居士們要行大的供養(錢、物或房產),純粹也是人們自己生發出了此功德之心,不存在出家人主動索取或貪著的事。而且出家人以乞食為主,處所不定。雖然如今時代變遷了,佛門也不一定非依循或恪守古印度當時的一切,但出家人總是應以修行渡人為首要任務的。「僧」原義本是表「清淨無染」,佛弟子若不能自淨其意,又何有清淨可言?由是佛弟子自身言行欠佳,引得眾生謗毀佛門,這可真讓人痛心呵。

不過,歲月悠悠,大浪淘沙,真正的金子永遠不會褪色,我始終堅信正信的佛教,真正的佛弟子是永遠不會沈淪變色的。

我個人以為,針對如今的時代大背景和眾生心性等實際情形,佛弟子若真想為佛教增輝或正名,首先就要明白修行不能耍把戲和執取一些刻板的形式,關鍵要在於當時的那個「心意」生得是否純正。若沒有這個純正,一切都是白搭。另外,佛門中的某些弘法者即便已深諳佛學之核心義理了,予世法也要一定要學會融通,應當了知許多緣起,懂得真正的善巧方便才行。

古代的人在其特定的文化與歷史背景下,修行和風俗、禮儀方式等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法不孤起,皆由因緣而生,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不一定非要一成不變,當我們認為鞠躬最能表達我們自己的恭敬,我們就未必一定要以下跪這種方式。如果我們一邊下跪,腦子裏滿是不好的念頭,我看這種形式也太多餘。當然,佛法又分顯教和密宗,無論顯與密,確有一些儀式和形式的表相背後,有其不便或不能言說的「深意」,也就是說顯教在行持上也會含有「密」的內容(反之亦然)。許多內在的東西,的確又非得依特定的形式出現不可,二者不可斷然割裂,初學者的確也不能一概地以表面現象而妄作判斷或橫加指責。

不過,不管怎麼說,真正的佛教裏面是沒有迷信的,只有世俗流變中產生的各種誤解和歧義。時代在變遷,文化也在變遷,人心也在變遷,若是僅僅恪守或迷信宗教的形式、方式,沒有心性之提高,沒有實際修證,只執著於概念名相上的是非對錯,大家學佛也就學成了佛迂腐子、佛呆子,完全遠離了佛學本來的核心義理,我們的修證就不可能有進步。

佛法是心法,佛弟子千萬不要僅僅活在一堆觀念和符號裏,或只知道拿這些東西去「衡量」他人,我們恰應該多要求自己,得努力將這些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心性、還原成我們自己的本能才對。真正信仰佛教的人,一定要以正知正見衝破宗教的「桎梏」,最基本的修行態度和生活態度只應該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心性,超越自己的局限,完善自己的人格,專心如法地修證,最大程度地利益眾生,否則的話,他就是一個偽佛教徒。我作一個并不妥當的假設,若有一天佛教中只充斥著些偽佛教徒,那佛教也就快變成旁門左道或邪教了。

【書籍目錄】
第1頁:本書的緣起(前言) 第2頁:1:佛學是怎麼一回事?
第3頁:2:「佛」是一種什麼概念? 第4頁:3:佛學不是宗教
第5頁:4:什麼是「佛法」? 第6頁:5:所謂的「佛教」
第7頁:6:存在的「實相」 第8頁:7:哲學與佛學
第9頁:8:漫談生命與存在 第10頁:9:「業」 是什麼?
第11頁:10:從生命的種類說起 第12頁:11:關於練氣功
第13頁:12:佛教反對迷信與宿命 第14頁:13:「佛渡有緣人」是什麼意思?
第15頁:14:修行與入世 第16頁:15:何謂「涅槃」?
第17頁:16:關於「末法時期」 第18頁:17:從「不二法門」說起
第19頁:18:什麼是「五毒心」? 第20頁:19:該不該吃素?
第21頁:20:正信才是真佛教 第22頁:21:誰才算是佛門弟子?
第23頁:22:什麼才叫「去執著」? 第24頁:23:簡述「八正道」
第25頁:24:從供奉佛像說起 第26頁:25:佛弟子對現實生活的態度
第27頁:26:有為和無為 第28頁:27:如何才有正確的佛學知見?
第29頁:28:虛懷若谷方是真修行 第30頁:29:「開悟」僅是一個起點?
第31頁:30:誰是「善知識」? 第32頁:31:誰該是「外道」?
第33頁:32:從佛門的戒律說起 第34頁:33:佛弟子應該博學多聞
第35頁:34:關於「在家人」 第36頁:35:從大乘「六度法」說起
第37頁:36:如此而已話「神通」 第38頁:37:如何做功課?
第39頁:38:念佛的心要 第40頁:39:什麼是「咒語」?
第41頁:40:關於「淨土三資糧」 第42頁:41:真實不虛話「往生」
第43頁:42:閒話「道交感應」 第44頁:43:做功課有何要領?
第45頁:44:一部經典能有多長? 第46頁:45:解悟空性很重要
第47頁:46:也談禪、密、淨 第48頁:47:修行的本質
第49頁:48:必須走的「中道」 第50頁:49:魔障即菩提
第51頁:50:煩惱即菩提 第52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