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佛與菩薩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佛與菩薩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也就是自利利他、無我無私、悲智無限、究竟圓熟的人。佛是充滿智慧功能和慈悲行為的人,他是無上的「大覺」者。當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功德究竟圓滿之時,自與他、內與外、善與惡、主觀與客觀等的分別心,都不存在,只有無我的智慧和平等的慈悲之時,那便是成佛了。

  菩薩是能夠自利利他的人,並且是以利益他人來作為成就自己的人。菩薩是能夠用佛法斷除自己的煩惱,解決自己的問題,也能夠用佛法來關懷他人,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人。菩薩又被稱為「覺有情」,覺悟是智慧的來源,有情眾生是悲心的來源,若將智慧和悲心運用得宜,相輔相成,便稱為悲智雙運的菩薩。菩薩道的完成者,便能成佛。

  一個人,如果僅是為了個人的財富、權勢、名位而努力奮鬥,必會引起他人的猜疑、妒嫉、覬覦,而來跟你明爭暗奪,那就像是一群野犬爭逐一塊骨頭,會給你帶來憂慮、挫折的打擊和困擾。

  如果能以利他為目的而努力於自我的成長,則可經常保持坦蕩的心胸。因此,自利者必須是以利他為出發點,才是具有智慧和慈悲的人;此種人的心量,有如大海,可納百川,也能滋養萬物。在利他之前,已有利人之心,如此所得的利益,便是實至名歸,才不會變成自己的包袱而帶來煩惱。

  世人汲汲營取,多為了自利,卻在獲得自利的同時也招惹了更多的煩惱,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增加了更多的問題;就像入寶山取寶,當在取得寶時,竟是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看來極其愚蠢,猶自樂此不倦。類似的情況,豈可說是真正的自利。所以站在菩薩的立場,自利必須建立在對眾生有益的基礎上。

  在一個共同生活的社會裡,小至一個家庭,大至整個世界,為了自利而自利的人很多,為了利他而自利的人很少,必然問題叢生;每一個人只顧自利而不顧利他的結果,是大家沒有好環境住,大家沒好日子過。相反地,若能以利他為出發點而努力的人多,這個環境便能在平順和諧中繁榮,每一個人,自然也都是身在其中的受惠者。這樣的生活體系,便是菩薩道模式的環境了。

  依據大乘佛教的觀點,凡是信佛學佛的人,均可稱為「菩薩」,雖從一般初發菩提心的凡夫菩薩到最高位的等覺菩薩,乃至成就正等正覺的佛,其間差異,有如天壤,但其修行的原則是一致的,那就是:止惡、修善、利益眾生,合稱為菩薩所持的三聚淨戒。凡夫持戒,必定犯戒,不過凡夫階段的菩薩行者,就像是初生的嬰兒,樣樣從頭學起,也像是嬰兒學習走路,爬著走,滾著走,跌倒了站起來再走,反覆不斷地練習,便會越走越穩、越走越遠了。因此在《涅盤經》卷一一,稱學佛的人分有五種行: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嬰兒行及病行,都是大菩薩們以聖示凡的範例,也是初發心菩薩們以劣向勝的範例。

  修行菩薩道的動機,是為利益眾生,透過利益眾生的修行過程,最後則是利益菩薩自己,成就了菩薩的悲智,完成了佛的果位。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 禪修重在體驗
第3頁: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 禪修入門方法 第4頁: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 經行.立禪
第5頁: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 對治妄念.禪修與神通 第6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佛與菩薩
第7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活在現在.佛在現在 第8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慚愧心
第9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拜佛的意義 第10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蒙山施食
第11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發願 第12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四弘誓願
第13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皈依三寶 第14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感恩
第15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三寶恩 第16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回向
第17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因果.因緣 第18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戒.定.慧三學
第19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身.口.意三儀 第20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人成即佛成
第21頁:第三篇 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 第22頁:第四篇 結營前的綜合討論 - 各組心得
第23頁:第四篇 結營前的綜合討論 - 師父結語 第24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菩薩的意義
第25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身心的放鬆 第26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打坐的功能
第27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打坐的反應 第28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自我的肯定
第29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自我的成長 第30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自我的消融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10-22 8:34:09
正呀,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