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鼓家風 聖嚴法師著

法鼓家風 聖嚴法師著

長者行誼

[日期:2010-07-19] 來源:法鼓全集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長者行誼

  佛的慈悲與智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精神」是非常抽像的名詞,到底精神是存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如果生病或死亡,還有精神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最近我在紐約遇到一位印度教的先生,他將老師的照片供在辦公室裡,平常進入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老師的照片合掌、行禮,然後很用心地注視他。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問他:「您師父還在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他回答:「還在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又問:「他幾歲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他回答:「他沒有身體。」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覺得有意思了,就問說:「沒有身體,怎麼說還在呢?」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他告訴我:「我每天來看他的照片,向他問訊、行禮,就能感受到老師與我之間的交流。而且每當我碰到困難,只要來看看老師,往往就能得到一些啟示。這不是用聲音、語言,純粹是一種精神(spirit)的溝通。」所以,這裡講的精神,依佛法來說,指的就是功德身、智慧身,或者說是法身。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最近,西安法門寺地宮裡發現的佛指舍利即將被迎請到台灣來,因此有人問我:「那佛指是真的嗎?」我說:「很難說釋迦牟尼佛有留下什麼手指,可是從歷史的傳說來看,這手指從印度傳到西域,然後傳到中國,在唐朝的文獻中也都有記載。所以無論如何,還是一項重要的文物。而且即使是假的,也很值得,因為這代表著佛的精神。」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以心體會佛的精神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換句話說,雖然它不一定真的是佛陀身上的東西,但是只要我們把它當成佛,它就是佛了。這就好像我們向釋尊像行禮,釋尊像也不是真的釋尊,但它是釋尊的象徵,也代表著佛的精神。不過,佛的精神不一定要透過「舍利」才能表現出來,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依賴,精神就以不同的形象呈現。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那麼,佛的精神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說,佛的精神就是慈悲與智慧,形象只是代表。例如我們法鼓山山上有好幾個佛殿,每個佛殿都有佛像,佛像所代表的就是佛,但它不是真的佛,而是佛的象徵。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因此,我現在問你們:「如果我害病,躺在醫院不省人事,那麼我的精神還有沒有?我的精神在哪裡呢?」在你們的心中啊!當你們和這個世界感受到,我這個人對你們及這個世界曾經有過的影響和功能,那就是我的精神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前天,圖書資訊館正式啟用,我看到好多不同版本的《大藏經》,其中有一套是我的師父——東初老人,以中華佛教文化館的名義印行的。它是台灣最早的一套《大藏經》,當時只發行了五百套。在這之前,台灣是不容易找到藏經的,因此,有許多圖書館或比較大的寺院都來請書,這對當時台灣佛教界、學術界的影響與貢獻,可以說是非常的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不過,後來我也發現,許多寺院把藏經請回去後,大都用兩個櫃子陳列,放在佛像的兩邊;或者在佛龕裡裝了架子,然後把藏經放在裡面,鎖起來。我問他們:「藏經有沒有人看呢?」他們回答說:「有呀!我們每天都在看,信徒們來拜佛,也都看到了。」這也不能說都沒有人看,只不過這就如同「佛像」是「佛寶」的代表一樣,這套藏經已被當作「法寶」,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不求名位但求盡心盡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直到今天,這部藏經的影響力都還在,而老和尚的付出與貢獻均蘊涵其中,因此,只要有藏經的地方,我們老和尚的精神就在那裡,不會因他往生而消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昨天我在中視錄像,也談到類似的問題。節目中請到一位卸任立委來擔任對談貴賓,他是基督徒,先前競選立法委員,結果高票落選。在節目中他提到,因為自覺在任內付出很多,可是最後卻落選,所以有一種被選民拋棄的感覺。於是我就跟他說:「你擔任立法委員期間,對我們國家、政府都盡心盡力地奉獻了,將來即使沒有人記得你做了什麼事,或是你的名字,那都不重要,因為你奉獻出來的精神已經永遠在那裡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其實人是很健忘的,今天我聖嚴在這裡,因為這地方是我創辦的,所以大家覺得聖嚴師父是我們的創辦人、恩人。可是,我告訴大家,如果接下來有幾位後繼的優秀人才出現,對我這個老的、過去的人,沒有幾年就會淡忘。但是,人的精神不會因為名字沒有而消失,所以千萬不要將成敗寄托在外在的形式上。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精神,看起來是一時間的,其實它是長久的。譬如你今天掃廁所,把它弄得乾乾淨淨的,讓人感覺很舒服,使用過的人心情都很好,之後這個人一天之中無論做什麼事,都延續著好心情,這樣,一時間的功能延續下去,則一天的功能延續下去。所以,不要執著名的大小、功德多少,只要當下盡心盡力去做,影響力就會產生,精神就會長存。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二年一月十一日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安住道場,行同事攝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首先,想問諸位一個問題:「台灣有許多道場,為什麼你們要來法鼓山出家?」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當你們還沒有進法鼓山之前,有的人是懷抱著夢想或規劃,想像著出家是怎麼樣的生活、大概要做些什麼;有的人則是迷迷糊糊的,只想著「要出家」,然後帶著一顆迷迷糊糊的心,到處去碰、到處去闖,看看這個地方、看看那個地方,如果適合,就在那邊住下來,不適合就離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那麼,什麼叫做「適合」?也不是真正的清楚,可能就是「適合我的個性」、「適合我的生活習慣」、「適合我自己的幻想」……,如果是這樣,出家和在家有什麼不一樣?不過是把自己的想法、習性和嗜好,通通背在身上,然後背著到另一個地方,這樣子出家和在家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安住產生修行的力量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而出家的原因,有的人可能是因為目睹家人的生離死別,就說:「看破人生,要出家了!」但是剃了頭、換了衣,生離死別卻也還在。有的人可能是因為事業失敗、愛情破裂……,在人生路途上遇到重大的挫折,就說:「看破紅塵,要放下一切出家去了!」還有許多中年以上的人,出家是為了擺脫現有的生活型態、生活環境而想轉換軌道,反正甜頭、苦頭,在家人所有一切的滋味都嘗過了,只差沒嘗過出家的滋味,於是就來出家。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果問他:「出家以後要做什麼?出家的軌道是怎麼走的?」他可能沒有任何概念,就只會說:「出了家再說!」如果是這樣,到任何道場出家都是相同的,只是要找一個地方剃頭而已,沒有必要一定要來法鼓山出家。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此外,還有一種情形,就是有些人在一個道場沒有辦法安住時,就會想:「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出家無家,處處是家」,認為出家人不一定要在一個地方安住下去,到什麼地方都可以。對道場沒有認同感、歸屬感,心肯定安不下來,然後就會想離開,去飄泊流浪當一個「馬溜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出家人如果養成了浮動不安的習性,不願意在一個道場安住下來,常常在一個地方住個兩天腳底就癢,就想再到其他地方,說得好聽叫「行腳」,實際上是「馬溜子」,結果一生就這麼流浪到死,對社會沒盡什麼責任、做什麼奉獻。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出家,是要安住道場、適應所依止的道場,不是讓道場來適應自己的習性、幻想。每一個道場都有它的道風,法鼓山也有法鼓山的風格、理念。我們依常住的道風、理念而共同生活、共同成長,然後共同實踐我們的理念、推廣我們的道風,也就是說,我們依止常住,常住成就我們。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在高僧傳裡,我們常常可以讀到一些古大德,他們修學時,如果依止的道場已沒有什麼可以學習、成長了,師父就會把徒弟送到大道場親近大善知識學習。這情形在台灣也有,有一些小寺廟,只有一個師父帶一、兩個徒弟,因為沒有辦法使徒弟按部就班地學習,於是將徒弟送到佛學院讀書、磨練,希望徒弟學成以後再回到道場奉獻。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此外,也有一些古大德在一個道場親近善知識多年,因為另外有奉獻的因緣,便結束這地方的修業而到另一個地方服務。譬如過去有些大德因為在寺廟、叢林裡擔任某一項執事頗具好評,就會有人請他去其他寺廟當方丈,或是到某地開發、弘法。但這都必須要在本道場有歷練才行,沒有在本道場歷練就跑出去闖,往往只會闖出一頭膿包。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以和敬適應大眾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你們來出家,一定要先學習常住的道風,所謂道風,是大家一起養成的風格,我們的校訓——悲、智、和、敬,就是我們的道風。其中「和敬」是最基本的,如何做到和敬呢?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和他人的意見不同時,這時可以將意見委婉表達出來,而不要與人正面起衝突;如果對方堅持他的意見也沒關係,他不跟你和、你跟他和,他堅持他的想法,你就順他一次,他也無法老是要別人順從他。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的人很強勢,總是認為自己講的是對的、其他人都不對,在團體裡,這種極端強勢的人,最後通常會變成一個獨裁者,不准別人有意見。如果你是這種人,那麼大家都會怕你,對你敬而遠之,心想:「我們都不對,那你就一個人去『對』吧!」如此就不能和敬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因此,即使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但大家卻不能接受的時候,應該暫時放棄自己的想法,順從大家。如果你就是認為自己的意見很高明,可是這些人卻都聽不懂,為了要幫助他們,自己要先適應他們;你雖然聰明、能幹、智慧高,但是你所處的團體是不一樣的層次,在這種情形下,你要先融入他們的層次,才能對他們有所幫助。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譬如我跟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當他們吱吱喳喳地給我許多意見,我要駁斥、反對他們的意見嗎?他們問我:「師公!我講的對不對?」我說:「對!對!當然對。」小朋友聽了好高興,便願意跟我在一起,跟我做朋友,他們認為師公很好、很隨和,以後我說的話,他們就會聽了。如果你就是覺得他們幼稚、不成熟,不讚同他們的意見,他們便會覺得這個老和尚很古怪,不敢和我相處了。所以,與人相處或者共事,要以和樂、和敬為基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你們之中,聰明、能幹的人很多,但不管多聰明、多能幹,都應該明瞭在團體中生活,是自己要適應大眾,而不是要大眾來適應你,在適應大眾之後,你自然而然地可以把大眾帶起來。如「四攝法」裡的「同事攝」,「同事」就是指我先跟大眾「同」,使得大眾也能同意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就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來說,他之所以能夠同時適應、應對無量無數恆河沙世間眾生的祈求,像有無量手、無量眼,能無處不現身一般,就在於他能適應眾生。所以,我們要學觀世音菩薩,度眾生時要適應眾生,在團體裡要適應每一個人,你能適應每一個人,你就是團體裡的領袖。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當然這裡所說的「領袖」,不是當方丈的意思。領袖,有意見的領袖、有職務的領袖、有德行的領袖。德行的領袖是以德服人,這類人不見得有什麼大名聲,就是默默地在道場住上幾十年,但在這幾十年中,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影響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也就是說,有些人雖然默默無聞,但對團體卻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所以,並不一定要方丈和尚才能度化人,方丈和尚只是一個代表,我們團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度化人,在言行舉止上、在道業道心上,去感動人、影響人,就是在起教化作用。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發揮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學習去適應每一個人,才能在團體裡產生感化力、影響力。至於是不是擔任什麼重要的執事、是不是有名望,都不是問題。有些人適合做行政工作,有的人沒有領什麼重要的行政工作,但是卻可以在團體裡默默地奉獻,做一些凝聚或融合的工作。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消融自我,為眾服務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古時候,曾經有個出家人到某道場掛單,一住就是很多年,他的面容蠟黃,好像得了黃疸病,但是他每天都把寺裡的廁所打掃得乾乾淨淨,也不知他是在什麼時候打掃的,反正人們一早起來用廁所,就已是乾淨的了;除了打掃廁所之外,他也很精進用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後來他突然不見了,人們非常懷念他。其實,這個人曾是另一個道場的方丈,退位以後,他就去另外一個道場做淨頭,專門掃廁所,也因此而影響了那個道場的道風,直到被認出來了才離開。所以,不管有名無名、職務大小、工作多少,這都不是問題,道心、行為、威儀,都能感動人、度化人、影響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同樣的,你們現在即使只是學僧,還是可以一邊自化、一邊度人。你們師兄弟之間,彼此要互相幫助,學習對方的長處、原諒他人的短處,「三人行必有我師」,你度他、他度你,可以互為師友。
㊣七葉佛教書社0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0版權所有㊣
  而且,我們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提升人的品質」應該從提升自己開始做起,從糾正自己的習性,改善自己的想法、觀念、行為做起;「建設人間淨土」不是叫別人建設,而是我們自己去建設。我們自己把環境建設成為淨土,這樣才能影響他人。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再者,法鼓山的理念,適應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這是在法鼓山出家的殊勝。有的道場走的是守舊、復古的路,但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時代是往前走的,標榜復古,那就進入歷史、成了古董,不僅很難產生弘化的功能,可能連生存也會有問題。所以,我們的團體要承先啟後,本著古大德的典範與精神,開啟適應時代、適應社會的弘化之路。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摘錄整理自二00四年四月九日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修忍辱行
㊣七葉佛教書社4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4版權所有㊣
  台灣有一位很有名的大苦行僧——廣欽老和尚,因為他只吃水果,所以後人都叫他「水果師」(台語)。我當時曾經開玩笑地問他老人家:「您專門吃水果,您曉得水果很貴的,一般人家一天不容易找到一顆水果吃。」
㊣七葉佛教書社5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5版權所有㊣
  他回答:「是呀!可是我也沒有一定要吃水果,只是山裡只有果子,並不是我不想吃飯。」其實他是有什麼就吃什麼,因為在山裡沒有東西吃,所以才吃野生的果子,而且不是老是吃那麼漂亮的水果。
㊣七葉佛教書社6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6版權所有㊣
  在沒有東西吃的時候,有時連鳥吃的樹子也會吃。所以,你們不要把一些高僧的行誼看成好浪漫,老是想到好的,以為每天可以吃香蕉、蘋果、梨子……,不要想得那麼高興。
㊣七葉佛教書社7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7版權所有㊣
  出家人的典範與行誼
㊣七葉佛教書社8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8版權所有㊣
  另外,台灣曾有一位比丘尼,叫無名比丘尼,她沒出家以前我就認識她,她也到我們文化館掛單過。這位比丘尼的體質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好像不會害病,生活方式也很特殊。她不需要床鋪,穿衣服不講究,到了冬天也不需要太多御寒的衣物,在沒有常住一個道場之前,都是到處掛單、行腳,相當堅強,一般人是沒辦法做到的。
㊣七葉佛教書社9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9版權所有㊣
  像廣欽老和尚、無名比丘尼這種人,在一個時代裡難得會有一、兩個,如果多了,多數是假的,只是學個樣子讓人覺得這個法師是苦行僧而讚歎、供養他。如果真有這種心,這本身就有問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無名比丘尼、廣欽老和尚,他們修苦行的目的不是要給人家看,而是因為生活背景、生存環境、生存條件,自然而然形成的。廣欽老和尚在山裡只有水果吃,所以就只能吃水果,自小形成適合只吃水果的體質。像我閉關時,在山裡沒有什麼東西吃,經常吃的就是蕃薯葉,後來最習慣吃的、最適合腸胃的,也就是蕃薯葉,就好像羊吃草、牛吃草,自然就習慣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所以,不要裝成可憐樣子說要去修苦行,那不是苦行,那是「作怪」,有些人裝模作怪為求人家供養、恭敬、禮拜,甚至為求名求利。苦行不是學出來的,是自然的。如果有人罵你、冤枉你、把你趕出廟,苦行僧一定還是會打從心裡禮敬他們,說:「阿彌陀佛!這樣成就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中國大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家人被迫還俗,寺廟也被毀壞,那時出家人穿著在家衣服,在工廠裡,男女混合編組地工作,完全看不出出家人的樣子。但還是有一些比丘、比丘尼,無論怎麼折磨、威脅,仍然堅持出家獨身。他們還經常在上了政治課之後,自己一個人偷偷打坐、念佛。沒有佛經,就默默背誦頭腦記得的經文,默默地做早晚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一九七六年開放後,寺院一間一間重新開放,需要出家人投入恢復的工作。但多數出家人都還了俗、生了孩子,只有少數沒有結婚生孩子的人,像我的一位師兄,他是東初老人的法子,叫茗山長老,以及大陸現任中國佛教會會長——一誠長老、金山的慈舟長老,還有本煥長老、隆蓮比丘尼,他們都沒有結婚。這些鳳毛麟角的出家人,在當時的社會是受折磨的,但是他們意志不改、心願不改。大陸政策開放後,就靠這些少數人把佛教重新恢復起來,因此也受到人們的敬重。譬如我的老師——育枚長老,當初也是歷經艱苦、堅忍卓絕地持守出家的意志,南通地方的佛教就是靠他帶起來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反觀一些結了婚的人呢?像有一位頂頂有名的法師,在大陸恢復佛教活動後,也被請回寺廟,雖然他穿著出家人的衣服,但因為還了俗、生了孩子,實際上並不是出家人了,人家就看不起他,不稱他法師。我在狼山的師長,除了育枚長老,很多都結了婚、有兒孫;而我在大陸的同學,我回去看到的。也大都結了婚,我的同學都七十多歲了。七十多歲的居士重新再出家的是有,在寺廟裡做維那領單子,在趕經懺。都那麼老了,真的很可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面對無常能屈能伸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出家人能屈能伸,「與乞丐人同行,不以為低;跟君王並坐,不以為尊貴」「下與乞丐同行,不以為卑賤;上與君王並坐,不以為尊貴」,這幾句話要記得。現在,很多政府官員是我的弟子,對我很尊敬,但我不會仗他們的氣勢來欺負人,耀武揚威。政治人物的命運很無常,今天上台、明天下台,今天指揮人,明天可能成為牢裡的囚犯;有錢的人也是一樣。一夜之間可能就破產,對於出家人而言,這些都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有人說我們法鼓山,家大,業大,名大,但這些都不是我個人的。錢也不是我的,我是發願心在做事,用心把它經營起來,所有的東西不是我的。而且我吃得很少,睡覺的地方只要一張床鋪就足夠了,衣服也就是這些,哪個時候就兩眼一閉,一口氣上不來了,那這些東西是誰的呢?這些東西是有福報的人的,凡是懂得用它、參與它的人,就是有福報的人。
㊣七葉佛教書社B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B版權所有㊣
  前天我去高雄紫雲寺晉山、開光,住了兩個晚上,那個道場是我的嗎?住在那裡的是幾位領執的法師,使用的是高雄地區的信徒,還有老比丘尼。我只是奉獻,擔責任。大家沒有飯吃時,或是信徒之間發生問題解決不了時,要來找我處理,我的「好處」大概就是這樣,沒有其他的好處。落成的時候大家歡歡喜喜的,反倒是我忙碌了一整天。
㊣七葉佛教書社C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C版權所有㊣
  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出家人沒有東西屬於自己,還追求什麼名、什麼利?還追求什麼人家的恭敬、供養?佛經裡不是不斷訓勉我們出家人,名聞利養是地獄的因嗎?在我小時候,常常聽到一些大德法師們,罵出家人是地獄種子,也就是說,老是在名聞利養裡打轉,就是種了地獄的因!
㊣七葉佛教書社D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D版權所有㊣
  舉例來說:過去在大陸,有的人是因為曾在社會上、事業上、功名上出過頭,動過頭腦,後來不得力、或者遭受挫折了才來出家。出了家以後,爭強鬥勝的習氣不改,看到寺院的出家人,就是做飯、掃地,好像傻傻的,都是一些平庸的人,於是就想:自己那麼聰明,至少可以當方丈看看。這就是在名聞利養上打轉的心態,很糟糕!出家所為何事?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七葉佛教書社E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E版權所有㊣
  另外,有人出家了,受了委屈,因為師兄弟大聲吼他,而執事沒有馬上處理,他覺得自己是弱者,受人欺負,出家比在家還要痛苦,所以想要離開道場。我們出家不求公平、不求合理、不怕受委屈,否則出家出不成。團體裡,並沒有故意訓練幾隻「老虎」來吃人,而是那些人在家時就是老虎,還沒出家時在外面吃人,出了家不敢吃人就吼人。這種人每個團體可能都有,僧團只好找「馴獸師」來馴這些老虎不要吼,吼的時候就會愈來愈少。
㊣七葉佛教書社F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F版權所有㊣
  而被吼的人要修忍辱行,如果你被吼,就要想:「老虎在吼了!」那你就沒事了。不要他一吼,你心臟就碰碰跳,嚇得要死,你跟他談話的時候,就深呼吸,反正他也不會咬你,就讓他吼吧!我們出家人就要像這樣自己調心,自己成就自己,但這並不是慫恿那些老虎吼人,而是團體就是這樣,有一些人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其實他自己也很痛苦。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要做高僧就要先接受委屈,接受被冤枉,接受種種的不合理。就當這些給人苦惱的人都是菩薩,讓我們修忍辱行,而他們是很可憐的,他們也為自己這種行為煩惱、痛苦,但我們把他當成菩薩,他們自己痛苦而讓我們練習成為高僧。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出家是非常光榮的事,也是非常神聖的事。在我出家的時候,如果早上出門,遇到賭徒,他可能就會罵我一句很難聽的話——「賊禿」,因為看到我的頭是光的,就好像咒他輸光一樣;還有,我們的壓箱寶——「空」,一大早就看到空門的人,即一定會輸,就倒霉了。可是現在我們到哪一個地方去,多半的人都會用恭敬的心,稱呼你法師。
㊣七葉佛教書社I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I版權所有㊣
  現在,優秀的人要出家,出家的人也都是優秀的,對於社會國家是有大貢獻的。我們是奉獻給整個世界、整個歷史的,像釋迦牟尼佛以及歷代高僧,都是奉獻給整個人類、整個歷史,我們要這樣期許自己,要有自信心。
㊣七葉佛教書社J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J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三年三月四日「高僧行誼」課程)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東初老人行誼一二事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我的師父東初老人,有很多行誼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譬如他一生省吃儉用,從來不叫窮。一個出家人沒有信徒,當然沒錢,但是他從來不跟人家說「我很窮」。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他認為:「做和尚本來就窮,你再叫窮,人家都怕你。」許多人都怕窮人,連叫化子都怕窮人。如果自己喊窮,窮人怕你,富人當然更怕你,怕你來化緣。不喊窮,就是沒有想要人家給什麼東西。自己不喊窮,至少人家不怕,這時候我們還可以給他一點佛法。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他老人家一生省吃儉用,每天早餐吃稀飯,最好的配菜是豆腐乳,他一塊豆腐乳要吃上一、兩個星期;用鹽炒的椒鹽花生米,炒了一瓶放在玻璃罐裡,每一次吃的時候,就倒出七粒,從來沒有超過七粒。我問他:「師父,為什麼只七粒呢?」他說:「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數字。」他最好的早餐就是這樣,七粒花生米,還有一點點的豆腐乳。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我們現在買豆腐,是一板一板、一疊一疊地買。吃豆腐的時候,是一整塊地挑起來往盤子裡放,一下子就吃完了。當時文化館有五、六個人,買豆腐時就買一塊,然後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放在菜裡,我們可以看到白的顏色就是豆腐。或者是在鍋子裡煎一煎,它不會碎掉,就這樣地省吃。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還有,我們重建新房子時,要把舊牆先打掉,當時老和尚親自將打下來的舊磚頭上稜稜角角的水泥敲掉,然後拼起來又成了一塊。其實,那時候的磚頭並不是那麼貴,以人工來算是不合算的。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那時有一些工人就笑我們說:「老師父,你敲得這麼辛苦,一天的工錢也買不了幾塊磚頭,為什麼還要敲呢?而且,這些磚頭已經壞掉沒有用了。」老和尚回答:「你們做工是有工錢的,我做不做工都沒有錢,但是我多敲幾塊磚頭能省得幾塊錢,還是很合算的。」他就是這樣的儉用。
㊣七葉佛教書社R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R版權所有㊣
  還有一次,我有一把剃頭刀,已經用了很久,因為有人送我一把新的,而這把剃刀又舊又鈍,所以我就把它丟了。但是,後來我卻在我師父的房間裡看到它,他看被我發現了,有一點不好意思,就解釋說:「聖嚴,我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不是偷的呀!」這句話真是讓我覺得很慚愧!本來不能用的刀,他請人磨一磨就可以用了,也省下買新刀的錢。從此以後,我的東西一定用到不能用、沒辦法用為止。
㊣七葉佛教書社S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S版權所有㊣
  老和尚之所以被稱為高僧,並不是因為蓋文化館、印《大藏經》。營造商、建築公司都會蓋房子,沒什麼稀奇;而印一部《大藏經》,現在的出版社、印刷公司出版的書多的是,也沒什麼了不起。我們要看的是事跡背後的行誼,他沒有錢,怎麼能夠蓋文化館?他是靠著省吃儉用,一點一點地感動人,才能夠把文化館建起來,這些行誼在他的傳記裡是看不到的。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三年三月二十五日「高僧行誼」課程)
㊣七葉佛教書社U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U版權所有㊣
  行誼化世,風範長存
㊣七葉佛教書社V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V版權所有㊣
  高僧的生命,可以從「思想」、「行誼」、「事跡」三個面向來看,其中的行誼,大要地說,就是高僧一生處世的風範。
㊣七葉佛教書社W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W版權所有㊣
  言不在多,貴於精簡扼要,最重要的是,大家能夠聽懂、能夠運用。我利用今天的課,為大家介紹幾位大德的行誼風範,包括壽冶老法師、敏智老法師及一位居士。
㊣七葉佛教書社X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X版權所有㊣
  以慈悲心供養眾生
㊣七葉佛教書社Y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Y版權所有㊣
  壽冶老和尚是一位心量很大的人,不管自己生活是否寬裕,只要別人需要的東西,他都會設法幫助人。譬如冬天他會送衣服,夏天則送茶水,人家沒有旅費,他也會送上旅費。他就好像及時雨,只要人們需要雨水,就立刻下起雨來;不過,假如不是真的需要,他也不會輕易給予,因此有些人便說他很吝嗇。其實,那往往是對方因為貪心而跟他要東西;但是如果確實缺少資具,他是一定會給的。我初到紐約時,也接受過他好多東西,他每隔一陣子就送些東西來,有時是油、有時是米……。
㊣七葉佛教書社Z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Z版權所有㊣
  不僅對人如此,他對動物也一樣。冬天的時候,冰天雪地,紐約市區的野鴿子沒有東西吃,他就自己用一個小車子,推著玉米、黃豆之類的雜糧到市府廣場餵那些鴿子。因為每天推慣了,所以即使是下雪天的早上,到了一定時間,他的道場上空就會盤旋著許多鴿子,然後隨著他到市府廣場。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到了廣場,他把食物施灑在地上,拖曳成一個「卍」字或「佛」字,鴿子飛下來就食,遠遠地看去,就是「卍」字鴿子、「佛」字鴿子。這當然是他安排的,但他總這麼說:「您看看,畜生也有佛性!」鴿子們吃完了,他就推著車子回寺院,那群鴿子竟也跟著他,直送他回到寺裡為止。這成了紐約市冬天的一景,倒也挺有意思。但是到了溫暖的春天,他就不再餵了,他只有在冰天雪地的冬季才這麼喂鴿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他的一生,除了佈施、幫助別人整建佛寺外,還曾經用血書寫經典,他就曾用刺手指、刺舌頭取出的血寫了一部《華嚴經》。只可惜離開大陸時,沒能將這一部血經帶出來,經歷文革之後,已是下落不明瞭。即使他年老體衰時,還是會用毛筆恭敬地書寫《華嚴經》,這已成為他的例行功課之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另一位敏智老法師,他和壽冶老和尚的行事風範不一樣。他的特點,在於教導學生時非常慈悲、誠懇和用心。凡是聽他講經、上課,追隨他學習的人,都能感受到他那殷切深重的慈悲心,為了讓人聽懂、明瞭,他總是不厭其煩地一再講解,無論你怎麼請教,他總是很有耐心、很慈祥地諄諄教誨,只是希望佛法有人傳承,有人弘揚。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不過,一般人總認為他很小氣,沒見過他佈施結緣,有一次我問他:「敏老,大家說您小氣耶!」他說:「這用廣東話來講,叫做『孤寒』。」孤寒,就是吝嗇、小氣的意思。他說:「我是孤寒,我很窮呀!」因為他的信徒很少,而親近他學習的學生大都是沒有錢的年輕人。
㊣七葉佛教書社_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_版權所有㊣
  敏智老法師持律謹嚴,他的生活非常簡單、刻苦,可用「清淡」來形容。後來他當了美國佛教會會長,他這個會長是不管事的,當初大家推選他當會長,他說:「好啊!但我不管事、不管人,也不管錢。」因此,他除了管講經、弘法外,其他一概不管,也因為他不管那些錢和權,所以也沒什麼人會來吵他。這樣的一個人,可以說他孤獨、孤僻、孤寒,但以對佛法的熱忱來講,他可一點也不寒,而且是非常的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因為他不善於乞化、化緣,再加上他覺得不應該要的東西就絕對不要,所以他沒有東西可以佈施。他認為,如果看到信徒來了,頭腦裡想的是:「來的是肥羊、還是瘦羊,或是這個人的皮包裡大概有多少錢,這個人銀行裡的錢多不多、出手大不大方……」,如果生起這樣的念頭,那和佛法不相應。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所以看到信徒來,他心中生起的是歡喜心,想著:「又來了一位菩薩,又來了一位求佛法的人。」以此誠心正念結了不少人緣,所以當他往生時,為他助念的弟子、學生、信徒,還真不少。他原來是江蘇省常州天寧寺的方丈,他當方丈的時候就是如此的性格,上面有老和尚、下面有都監,他就是上殿、過堂、拜佛、打坐、講經。有問題時,他會說:「大問題請教老和尚去,小問題請教都監去。」這在法門中,也是一類典型、一類行誼。
㊣七葉佛教書社b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b版權所有㊣
  以恭敬心親近善知識
㊣七葉佛教書社c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c版權所有㊣
  接下來,我要介紹一位居士。這位居士已經過世三十多年,名字叫做王澤坤。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六十多歲,那時我才三十來歲,在台北市善導寺講經。他來聽我講經,風雨無阻、勤做筆記,可是從來也不見他發問或找我說話,只是來的時候行禮如儀拜三拜,然後安靜地聽講,走的時候也是拜三拜就離去。
㊣七葉佛教書社d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d版權所有㊣
  當時來聽我講課的聽眾,多的時候有六、七十人,少的時候只有二、三十人,而我發現,人數少的時候他一定會到。因為和這位老居士沒有什麼特別的互動,所以我並不清楚他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七葉佛教書社e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e版權所有㊣
  一直到我打算要出國讀書時,當時台北佛教界不論是居士或是法師,都是一片反對的聲浪,認為聖嚴法師去東京留學就等於是準備還俗了。而王老居士這時要求來見我,並給我一個滿厚的大紅包,我問他:「這是做什麼?」他回答:「這是給您讀書用的。」我打開一看,一張張的拾元鈔票,少說也有一百張。在那個時候,一千元也是不少的錢啊!
㊣七葉佛教書社f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f版權所有㊣
  我問他:「您不怕我還俗嗎?」他說:「師父,您別開玩笑,人家說您會還俗,但我相信您絕對不會還俗。」「師父,您不要理會別人講的話,我相信師父是因悲願心而去留學的。」我看他應該不是有錢的人,所以又問:「很感恩您,不過,您的經濟寬裕嗎?」他說:「師父,我不是有錢人,但是吃飯還不成問題,我省了一點錢下來,師父到日本讀書,也許可以讓您多買幾本書,或者支付一、兩個月的房租。」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我去了日本以後,他還常常托朋友帶一些豆皮、麵筋等素食品給我,因為日本沒有這些東西。還有一次他問我:「師父,您冬天的衣服夠嗎?」我跟他講:「我的衣服現在是夠,到了冬天不夠的時候再跟您說。」結果,冬天的時候文化館就寄了一包衣服到東京來,說是王澤坤居士要給我的。我當時很感動,因為那時候的日本冰天雪地,真的很冷,我又不好意思跟人家開口要東西,他送來了冬衣,讓我當時免了挨寒受凍。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後來我得到碩士學位回來,他好歡喜,趕忙來看我,不過因為沒有事先約好,所以連來了三次都沒遇上,第四次終於遇上了,他好歡喜。我說:「您怎麼不先打個電話給我呢?讓您白跑了好幾趟。」他說:「師父忙,反正我沒有什麼事,多跑幾趟沒關係,坐公交車又花不了幾個錢,如果打了電話,師父就要把它當成一樁事來等我,那我的罪過可大了。」接著他又說:「師父,您要繼續讀博士學位,我想送您幾樣東西,能否請師父接受我的請齋,到寒舍來應供,我一併把東西送給您?」那時在台灣,除了我的老和尚可憐我,還沒有人供過我齋,而老和尚並不同意我再去讀書。
㊣七葉佛教書社i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i版權所有㊣
  我去到他家裡,房子很小,家中成員除了他、他的夫人、兒子、媳婦,還有一個孫女、三個孫子,加上我將近十個人,把一個小客廳擠得水洩不通。所謂的廚房就是客廳旁的一口小小的灶,家中有兩個房間,兒子、媳婦一個房間、孫子們一個房間,至於他們兩位老人家,晚上就睡客廳的伸縮椅——收起來是一張椅子,伸展開來可以成一張床,而我就是坐在兩位老人家的床鋪上吃那餐飯。他說:「師父,讓您今天坐在我的床鋪上用餐,很抱歉!」生活簡單到這種程度,非常刻苦,因為只有兒子一個人賺錢養家裡這麼多人。
㊣七葉佛教書社j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j版權所有㊣
  而生活過得簡樸刻苦的他,卻還買了兩樣東西給我,一樣是菩提達摩的雕像,還有一樣是姜太公釣魚的雕像。我問他:「這是什麼意思呢?」他說:「這兩樣東西是要等您讀完博士學位時,給您送給指導教授做為紀念品的。」我說:「我的博士學位,都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拿到呢!」他回答:「師父,我相信您一定可以得到學位。」我說:「那就等我得到博士學位時,您再寄給我好了。」他接著說:「請您拿回去吧!到時候會有用的。」於是我就帶著那兩樣東西,回到日本繼續完成學業。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菩提達摩對日本人而言,是七倒八起的不倒翁,不管你怎麼樣打他、推他,他都會站起來,永遠打不倒、推不倒。而姜太公釣魚,用的是離水三尺的直鉤,不但小魚不會吃這鉤子,大魚也不會吃,而最後上鉤的魚非常特殊,那就是周文王。所以,這兩樣東西都有涵義在裡面。後來他在隔年(一九六三年)就往生了,他像是預知時至似的,知道從此以後不會再見面了,所以就先替我準備好禮物。這位居士對我個人來講,意義非常深重,《我的法門師友》這本書,就曾記載這一段因緣。做為一個居士,對於一位法師沒有染著心,只有恭敬心、供養心及絕對的信心,讓我既感恩又感動,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知己難逢,人生難得有知己,在所有人都懷疑我會還俗的時候,唯獨這位居士,他從不擔心我會還俗,還替我準備好讀完博士時送給指導教授的禮物。這樣的居士,真是難得,值得讚歎!《我的法門師友》這本書中,寫居士的文章不多,但是王澤坤居士是我寫得最早的一篇,悼念他的行誼。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今天在「高僧行誼」的課堂上,也講了一位高居士的行誼,目的是要讓你們知道,親近善知識應該有的態度。不要老是「黏」著善知識,應該用百分之百的恭敬心、供養心、感恩心來親近善知識。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講於二00四年三月二日「高僧行誼」課程)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志 第2頁:法鼓校風之一
第3頁:法鼓校風之二 第4頁:出家心行之一
第5頁:出家心行之二 第6頁:長者行誼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