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概要十四講 吳聰敏居士演述

佛學概要十四講 吳聰敏居士演述

第四講 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日期:2010-07-18] 來源:轉載  作者:吳聰敏居士演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講  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佛學內容,離不開人生和宇宙。人生有「當前」、有「三際」,宇宙有「有情」、有「器界」,下當依次加以演述。今且先言當前之人生,這是我們本身最現實親切的事,不可不先覺悟。

所謂「當前」,就是指我們現身從坐母胎開始,直到壽命終結八識離身之一期生命。統此一生,不論何人,自始至終,整個遭遇領受,都可一言概括,那就是「苦!苦!苦!」。須知,這絕不是佛學之故作悲觀,而只是作人生實況的直述。所以四諦的初門,就先說「苦諦」(諦是真實不變的道理),而教以修四念處觀,其中一條即是「觀受是苦」,這卻是開智慧的起步。初學於此,假若不能有所警覺,則學佛又如何?求解脫又如何?

甲、領受種類

其實,我們對於外境的領納感受,不僅苦之一類。詳細分析開來,計有五種:(一)苦受,指身(即眼等五識)之領納違情境界,而感苦痛者。(二)樂受,指身之領納順情境界,而感快樂者。(三)憂受,指心(即第六意識)之領納違情境界,而感憂惱者。(四)喜受,指心之領納順情境界,而感喜悅者。(五)捨受,指身心(通於六識)之領納不違不順境,而感無苦無樂無憂無喜者:這稱做五受。

或問:領受既有五種,何以但說苦受?這因五受之中,有虛妄有真實。樂喜捨三,惟是虛妄;苦憂二受,才是真實。這可從兩層說明:第一層本無有,世間本無實樂(喜捨),而所以感覺快樂(喜捨),那只是所痛苦(憂)的暫時停止或暫時離去之一種錯覺而已。譬如我們患病初癒,忽覺甚樂;然而平素未病,樂在那裏?第二層能改變,其所以為樂的,若是令他樂之不止,那就要變為苦惱。譬如食色二事,人以為大欲樂;如果使他終日飲食色欲不止,勢必拼命求避,惟恐不及了。因此之故,樂是虛妄。若是苦憂二受,則不如此。第一層人生本身即是一種苦報,非由樂的因緣,才來苦受。第二層所苦惱的事,令之不止,也絕不變為樂。譬如以棍擊身是苦,若不止鞭打,也惟有苦上加苦,絕無轉樂之理。因此之故,苦是真實。

可惜,眾生不知樂是虛妄,所以窮逐不捨,終得不到真樂。所幸,佛陀深知惟苦真實,所以教修觀受是苦,求解脫道。

乙、苦果略舉

既然明白觀受惟苦,但不知人生苦事究有多少?這若詳演開來,則有無量無邊;若是歸納來說,也有所謂「八萬四千」、「百八煩惱」、「百一十種苦」,乃至「三苦」、「八苦」。今且略說「三苦」、「八苦」,如表所示:

 

第一「苦苦」:苦是苦惱逼迫之義,即約苦憂二受而言,指種種身心苦惱之苦。此中包括「八苦」:(一)生苦:在母腹中,正坐胎時,處溷穢中,頭下腳上,如坐牢獄,故稱胎獄。等出胎時,像山合體,往往難產,母子交危。既出以後,風觸嫩皮,刀割臍帶,這時真是有苦難說。所以嬰孩墜地,都要放聲大哭,請細聽之,簡直是說「苦啊!苦啊!」。(二)老苦:童子少年,遷謝不住,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這時髮白面皺,形變色衰,飲食難消,氣力虛微,拄杖羸步,坐起不便,身體衰敗,精神昏沈。(三)病苦:身是四大(地水火風)假合,不免患病;四大不調,即有四百四病。或臟腑傷損,或皮肉瘡癰;這時輾轉床塌,全身疼痛,形消骨立,喘息呻吟,其苦難當。(四)死苦:有生就必有死,等命終時,猶如風刀解體,又像生龜脫殼,當然苦不堪言。(五)愛別離苦:父母夫婦子女兄弟等所愛眷屬,不是生離,就是死別;佛經上說,塵點劫來,我們為別離苦所流眼淚,若積聚起來,四大海容納不下。(六)怨憎會苦:冤家仇人,偏要常常遇到。孔子尚有宋國桓魋和楚國子西;佛陀亦有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聖人且不免,何況凡夫?(七)求不得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希望平安富貴,卻是如願以償的很少。(八)五陰熾盛苦:五陰亦名五蘊,是指聚成假身心之色,受、想、行、識五大元素。既有這假身心,就時刻愛取欲塵,造作諸惡,如火不息。此是八苦的根本。曾有人說,這苦又可名健康苦,因之五陰假身,愈健康就愈往外攀緣,而苦也就愈無窮了,這話很有道理。

不但如此,生、老、病、死和五陰熾盛,本為身內之苦,而內之內且充滿不淨(如五不淨觀,九想觀說),乃是一具臭皮囊。其中死苦,為身後之苦,而後之後,仍要輪迴不停。至於愛別離三,則是身外之苦,而外之外又有水、火、旱、潦、大風、地震、盜賊、刀兵、牢獄等天災人禍。以上即是苦苦。

第二「壞苦」:壞是變壞之義,即約樂喜二受而言。因為萬法無常,樂境才現,苦境即來。俗云:賀者在堂,弔者在閭。當樂境壞滅之時,即是壞苦。

第三「行苦」:行是遷流變動之意,即約捨受而言。雖有時不苦不樂,但我們的神識(俗稱「靈魂」)遷流無常。仁王護國經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是為行苦。

丙、三界統苦

或問:苦有如此之多,那麼誰來受呢?是否汝受我不必受?當知,三界以內的一切眾生統通得受,誰亦免不了。請為分別言之。

一者「欲界」眾生統受三苦:欲界包括六層天和下面的五趣雜居地(我們人類即居此中)。因為這範圍的眾生,都有飲食男女的欲望,故名欲界。但是,貪欲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貪染欲塵,自是一切苦之根因。所以,東方文化中,儒家主張節欲,佛家講究斷欲,以求減少滅除苦因。若西方文化則提倡縱欲,不知這就等於提倡受苦啊!

二者「色界」眾生兼受壞苦和行苦:色界包括四禪,共十八層天。這範圍的眾生,因有禪定的功夫,已無男女飲食的欲望,卻仍保有色身和宮殿樓閣等,故名色界。可是,身為苦本,仍然不離生、住、異、滅,為生死所纏縛,所以有壞苦和行苦。

三者「無色界」眾生單受行苦:無色界包括四層空天。這範圍的眾生,所入禪定(名四空定)更深,不但無飲食男女欲望,亦無色身執著,只留神識,故名無色界。可是,神識為招苦之緣(故學佛目的要轉識成智),為一切妄念所依起,所以仍有遷流生滅的行苦。

由此可見,只要是三界內的凡夫,都得受苦,無一例外。所以佛學教離苦的辦法,就須跳出三界。

丁、受苦益起顛倒

還有一層,眾生受這苦之後,並不是從此完結。原來,觀察其所以招苦的原因,主要是煩惱蓋住本性(指貪愛、瞋恚、愚癡等),這就是「惑」。因為迷惑顛倒,無有智慧,自然胡作非為(指殺生、偷盜、邪淫等),這就是「業」。既然造作惡業,將來必定招受惡的果報,這就是「苦」。可惜,眾生招受苦果,不但不知自反自省,往往還要怨天尤人,因此更起迷惑顛倒;所以,「惑、業、苦」,惡性循環,永遠不止。經上稱為「三道」(道是能通義,惑通於業,業通於苦,苦又通惑),又名「三輪」(輪是能轉義,三者輪轉不休),如圖示:

 

人生實況,就像這圖所示,解苦妄作,復造苦因;因此,加苦續苦,無有已時。譬如揚湯止沸,只見滾上加滾而已。無怪乎聰明的人總要感歎一聲「苦海無邊」了。

最後,透露一點消息,佛法卻有真正止沸之法,那就是要釜底抽薪,這且留到下文慢慢道來。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介言
第3頁:第一講 先明佛義 第4頁:第二講 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
第5頁:第三講 消除幾種誤會 第6頁:第四講 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第7頁:第五講 人生三際之抉秘(十二因緣) 第8頁:第六講 宇宙有情概況
第9頁:第七講 宇宙器界概說 第10頁:第八講 內容設施梗概
第11頁:第九講 方便五乘解脫 第12頁:第十講 五戒十善
第13頁:第十一講 四諦十二因緣 第14頁:第十二講 六度萬行
第15頁:第十三講 行門中一特別捷徑 第16頁:第十四講 吾人應有之警覺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